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35集
2023/12/04 14:31:41瀏覽40|回應0|推薦5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35集

  七宝净土讲堂主席慈净老师,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那在上一堂课我们还在学习第二品德遵普贤的经文,那么我们正在讚歎这些来会的大菩萨们的实德,他们真实的德行。现在再将前面四句经文复习一遍,加深大家的印象。这四句就是: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我们继续再来解释《无量寿经》这句经文「行权方便」。「方便」这两个字我们之前谈了一些,接着还要再说,请翻开《大经解》第118页第一行,我们从这句看起:

“《法华文句》曰:「方者法也,便者用也。」浅言之,方是方法,便是便利。”

  我们看这句,我们一般说方法方法,所以我们粗浅来说,「方」就是指的方法,「便」就是便利。你看我们现在不是有很多便利店吗?便利店方便大家。「便」是便利,又要方便又要有一个便利,可以行得通的,可以让众生都能够真正解决问题的这样的一个办法,这个叫做方便。所以方便这两个字不是我们可以那么肤浅的从字面上来理解,不是我们世间人从字面上来理解,说什么给我行点方便吧!我要找个地方方便一下,方便一下就是指那件事情啦。如果是这么简单的解释,那就不用这么多的注解来帮忙了,不需要了,那就不是圆教的教学了,就不是博士班了,是不是?不是博士班就变成什么了?变成小学了。所以这个方便它的结果是究竟圆满的。下来大家再看下去,你就更加的明白了,我们继续看注解说:

“按佛教义,则如《大集经》云:「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那么这里就引了《大集经》的意思来说了,就是「能调众生」,调就是调伏调和,让他怎么样呢?「悉令趣向...」,「趣」就是朝着这个方向,趣向什么呢?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我们同学都知道了,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没有翻译,是保留不翻译,但是如果它照中国翻成的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能做到这样叫做方便,「是名方便」。所以刚才我们是简单的说,你要是佛教徒,你的要求得要严格一点,你要让众生都能够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终的目标能够达到无上正等正觉,得到究竟圆满的智慧,你这样所做的一切就称为方便之法。所以从这里引证的意思来看,我们就知道方便不是随便,它是以能够令到大家容易做得到的一个方法,但是它的目的是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就是要能够达到究竟圆满的智慧,所以方法不重要,过程不重要,终极目标才是最重要的!下来又说:

“又如《法华玄赞》云:「施为可则曰方。善逗机宜曰便。」”

  我们一直在引用注解,一直将「方便」这两个字给它解释得更加的圆满,更加的透彻。这里举了《法华玄赞》就解释了,说「施为可则曰方」,你所做的可以做为一个法则叫做「方」,你「善逗机宜曰便」,所以这个叫做逗机,「逗」就是说法的人善于逗发引发或者针对,逗发比针对还要高一点,针对是你已经达到这个程度了,我在你这个情况之下再给你提高。可是这个「逗」是你本人这个程度还不够,但是我有一种权巧的方法,使你达到了这样的一个基础,而这个基础是我逗出来的,不是你本有的,我再给你提高。所以我们就是需要佛门的善知识,世间的人还没有这个能力,所谓是「观机逗教」,「观机」就是知道你是什么根机,而且我可以把你现在还没有发动还没有达到的情况,我给你逗到这种情况,在这个情况之下再给你接一下,再给你提拔一下,所以善知识难遇。真正做为善知识者应当要懂得善逗机宜,不是每个人都已经有这样的水平的。要不然你帮他什么?要不然就变成越帮越忙。尤其是禅宗,禅宗最终的目的就是开悟,你得叫他开悟。禅宗很多都是逗出他的机来的,把它引发出来,突然间一个什么状况,嘣!开悟了。所以禅宗的开悟不是慢慢来的,他是一下子的。

  接着我们就引《净影疏》来说,我们还是在解释「方便」:

“又《净影疏》云:「化行善巧,随物所宜,种种异现,名权方便。」”

  在我们中国讲解《无量寿经》就这两部注解,在中国《无量寿经》的注解就只有两部,单行本的唯一就是《净影疏》,而《嘉祥疏》的注解是没有单行本,就是没有单独的流通,但是在《大藏经》里面有。国外他们也很称道这一本,就是很讚歎这一本。那么《净影疏》就是说,「化行善巧,随物所宜,种种异现,名权方便」,所以「游步十方,行权方便」是什么意思呢?《净影疏》就解释得很好了,说:一种善行,一种化行。你所教化一切的行法非常的善巧,「随物所宜」,「物」不是指东西,「物」就是包括了一切,「物」指的是众生,随众生他所相宜的,适合他的,我们广东话说:同一个频率适合他的,然后你以种种的异现,这个异不是说怪异的异,不是,是以种种不同善巧巧妙的方式显现出来。你看儒家也有这样的教学方式,譬如孔子的弟子来问仁问孝,什么叫仁什么叫孝?各人所问孔子的回答各各都不相同,这个叫做异,就是我恰恰是对准你的病,应病与药。大夫要根据给你把的脉开方子,各各的方子是不同的,不是人人都用同一种药,这个就是异。所以不可以解释为奇异或者是怪异。「随物所宜」,种种有不同的所现不同的药方,这个叫做权方便。这个跟前头说的没有两样,前面说是要让他趣向三藐三菩提就叫做方便,这里说的还不是一样吗?那么「随物所宜,种种异现」是干嘛呢?目的是什么呢?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最终的目的还是叫他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我们把许多注疏汇集在一起,对于「方便」这两个字就理解得比较全面比较广泛,这样就是属于博士班,不是小学了,小学班两三句话就说完了。这里讲到现在还在讲「方便」,所以「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就是这样的来理解。 那么再看下来的注解说:

“综上经论,故知以善巧稳便之法,妙契众生根机,导向究竟之果觉,名为行权或行方便。”

  所以熟悉知道一切善巧稳当方便的方法,能够巧妙的契合众生的根机,然后引导他趣向究竟的果觉,这个「导」就有点「逗」的意思,将他引导,让他向着究竟的果觉,这个叫做行权或者叫行方便,这个就是「行权方便」的意思。

  底下是经文了:「入佛法藏,究竟彼岸。」那么来参与这个法会的这些大士都是「入佛法藏,究竟彼岸」的。我们看看注解怎么说:

“入者,《嘉祥疏》释为「解契宗源」。”

  「入」这个字《嘉祥疏》解释为「解契宗源」,这个「解」是信解行证的解,契是契会,能够契会到或者是理解,这个理解不是我们一般认为的理解,我们的理解都很肤浅。这里说的是「大开圆解」,「大开圆解」不是普通的一般理解,「大开圆解」在教下等于是解悟了,还没有证悟,是解悟了。契会到「宗」的源流,到了本源了叫做「入」,听不懂?存档。现在暂时不要管这么多,就是听,存档,听,存档。等到自己慢慢提升了,我告诉你,你会很开心,哇!说得真好,到时你会很开心,现在不用灰心,如果都不能提升,那到最后没有办法了,没有关系,我们还有一个最后的靠山,还有一个绝招,就是老实念这句阿弥陀佛,不管懂还是不懂,照样上莲花,照样到了极乐世界再来懂。所以还是要来听,这样说懂吗?这么说就懂了。我说的是真话,不是安慰你们的,也不是怕你们不来了,只有小猫两三只,传出去很难为情,所以我不担心。你们是来存档,我自己也在存档,把这么好的内容录制起来,那我们的任务我们的使命就圆满了。是不是这样啊?好,继续看注解说:

“《净影疏》云:「证会为入。」可见入者,为契会证入之义。”

  《净影疏》就说了,「证会为入」,「证」就是信解行证的证,「会」是契会的会,叫做「入」。这个「入」可以体会为契会证入的意思,「会」为「入」。下来就引《法华经》的话了,我们虽然是专修《无量寿经》,但是我们在学习这部注解,很多经很多论我们都有机会听到,非常难得。所以你不用再跑别的地方去了,不用再看别的了,就这本《无量寿经》带注解,五年也好十年也好足够了,足够干什么?足够你成佛有馀,真的!我自己是越来越法喜,越来越欢喜。这里引《法华经》了:

“亦即《法华》中「入佛知见」中之入字也。”

  你看将那么简单的一个字,引到《法华经》里来了,《法华经》也有这个字啊,那跟它是不是同样的意思呢?我们来看看。这也正是《法华经》所说「入佛知见」,同一个「入」字,这是修行的关键。我们修行是为了什么?为了求平安?为了吉祥?为了求发财?不是。为了开智慧,开什么智慧?开启跟佛一样的智慧,这叫做「入佛知见」。那我们现在是众生的知见,那我们开始修到有一天,我们的知见全部变成佛的知见,那我们就成佛了。就是这样,就是那么简单。那什么是佛的知见呢?实相就是佛的知见,再听不懂实相,那就慢慢的听下去吧!所以《法华经》说十方的如来,如来指一切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这是《法华经》的经文,十方一切如来只是为了一件大的因缘,所以出现在这个世间,不是为别的事。佛来成佛,出现在这个世间示现成佛,就为了这一桩大事因缘,什么大事呢?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就是要向众生开显佛的知见,宣示佛的知见。那众生听到这些开示之后,就能开悟明了佛的知见,之后就入佛知见,那就契入了,就证入了。怎么证入的?自己证入的,用什么方法证入呢?听话,听佛的话才有机会证入。一部佛法就是把众生的知见换成佛的知见。刚才说过了,所以佛以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什么大事因缘?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前面两句是佛那边的,佛是开佛的知见,「示」就是开示显示佛的知见,我们呢?我们是悟佛的知见,然后入佛的知见。佛给我们开示啊,那我们要怎么样呢?我们就要有种种的修持,才能够悟佛的知见,才能够入佛的知见。所以你不修怎么悟呢?你不修跟苍蝇蚊子蚂蚁有什么两样?那些苍蝇蚊子蚂蚁也有佛性,是不是?悟了佛的知见,入了佛的知见,我们就可以给别人再辗转的开佛的知见,示佛的知见,就是这么回事。要不然请问你怎么度众生啊?你的知见都是错误的,知见就是你所想的你的标准,一切一切全都是错误的,都是偏差的,甚至是邪见,那你就是「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这个形容很有意思,一个盲的人,不知道自己盲,还很有信心很有自信的,带领一班人原来也都是盲的,就一起掉下去了。所以要从自己做起,不是要求别人,而是要求自己。

  你现在有了正知正见,最后把众生的知见变成佛的知见,整个就是这个过程。所以这个见包括很广,这个见很重要。所以有句话说「舍身容易舍见难」,要你舍掉你的看法,免谈!我就是坚持我的看法肯定是对的,你不信最多把我杀掉,你杀掉我,我还是这种看法。你看舍身都可以,但是舍见就免谈,所以很难啊!这个见简单说就是你的观点,你决定性的观点,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你怎么理解最中心的东西,这个叫做你的见。那众生本来是凡夫的知见,所以大事因缘是什么呢?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佛的知见。那我们就从我们的知见逐渐的逐渐的,有的人快有的人慢,快的就是顿法,慢的就是渐法,就是渐渐的有步骤按部就班的,最后把我们原来的知见舍弃了,换成了佛的知见,那就成功了。所以般若就是这样的智慧。你能够明了悟到佛的知见是什么,然后就做到证实了佛的知见。那么说一句很粗俗的话就是,佛的知见是什么?就是佛的思想,当然佛不是想,佛不能想,如果有想就有分别了,这只是做个比方,佛的思想成了你的思想了,但这不是一个勉强的事,不是拿着枪逼着你,喂!你一定要跟我的想法,没有逼着你,不是勉强的,这个事情就像你要追随一个领袖,你要把领袖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那你就会很自然的很忠实的接受领袖的领导。在佛门也是一样,你要跟这个师父,你一定要完完全全理解,到底你这个师父想什么,这师父他的思想是什么,他整个思想的体系跟理念是什么,你要完全不是他的思想里面的,跟他的理念完全是抵触的,那师父说一句你说十句,那就不用谈了。所以你是真正要...这不叫服从,服从是属于上级要下级服从,佛门不讲这个,是自自然然你愿意追随他,你就认为他的整个理念整个的教导教化是值得我学习的,那我就要完完全全的听话,完完全全的相信他,没有任何的怀疑,就算他做的动作,他的说法,他所说的都是对我好像一下子不能接受的,但是我一定要有信心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要不然师父不会这样子对我的,一定有原因。我完全相信师父这样子对我是有一番苦心的,或者想考验我,想试验我种种的,我完全相信。

  但是现在的年轻人不行了,多讲几句话玻璃心就碎掉了,所以很难呐!

  现在这里的说法比刚才那个服从领袖的那个例子还要更深一步,是「知」跟「见」,佛之所知佛之所见,你把佛的知见转成了我们自己的知见了。而很多人不知道,原来佛的知见是我们本有的,这就是佛教最伟大的地方。释迦牟尼佛发现这件事情是最伟大的,释迦牟尼佛之前没有人发现过,释迦牟尼佛之后也没有任何一个宗教领袖任何的哲学家,世界最伟大的人也没有办法发现这件事情,是我们本有的。那本有的为什么我们现在变成这个猫样呢?只是我们现在是迷惑了,迷惑了所以成为众生的知见。那般若就是这样的一种智慧,不是一般的聪明,一般的聪明就是你能够拿个什么诺贝尔文学奖物理奖,你能写出多少好的文学作品,你的作品摆上来比你的人还高,但这都不是般若,这都不是佛说的般若智慧。所以有了般若你就能入佛的知见了。很精彩很好听啊!我没有这个能力讲这么好听的,以上一段都是师父将黄念祖老居士在讲解《心经》里面重要的开示,引过来让大家体会「入」这个字特殊的深义,要这样来领会。

  下来解释「佛法藏」,请看注解:

“「佛法藏」者,《嘉祥疏》云:「名理为藏。」”

  藏这个字怎么讲呢?《嘉祥疏》就说了:「名理为藏」,「理」叫做藏,「理」就是实际的本体叫做「理」,这个叫做「藏」。继续看:

“盖谓佛法藏为法性之理体。法性含藏无量之性德,故名佛法藏。又法性中含摄一切佛法,故名佛法藏。”

  那么这就是说的「佛法藏」是什么,就是佛法的法性的实际的理体,理的本体,法性中它就自然含藏无量的性德,本性本有的功德称为性德。只是大家糊涂了,不知道我们每一个人,人人都有的,这个「藏」既然是理体,那它就含有无量的性德。藏就是含藏,含藏有无量的性德,因此称为「佛法藏」。这是嘉祥大师的解释。又法性中含摄一切佛法,这个叫做「佛法藏」。我们就是根据《嘉祥疏》说的「藏」就是理体,所以我们就可以体会「佛法藏」就是法性的理体,包含无量的性德叫做「佛法藏」,故法性中含摄一切佛法。那么你入了这个理体,「入了」当然也就具有一切的佛法了,所以也称为佛法藏。

“是故「入佛法藏」即《法华》中「善入佛慧,通达大智」之义。”

  我常常说我们《无量寿经》里面经文的含义,在其它大乘经典都有,都有所以就应该死了这条心,一心一意的就专修这部经,专修这部经你就等于都学了其它经最重要的义理了。虽然用的文字不一样,可是意思是一样的。《法华经》有这样两句说「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入了佛的慧跟入了佛的知见是一样的,「通达大智」这个意思也是一样的。

“又《甄解》据从果向因义,释云:「如来一切功德宝藏,佛果功德也。此之功德大宝海,说言佛法藏,即是佛所得一乘也。」”

  那么《甄解》他也有一个解释说:佛一切的功德宝藏就是佛果的功德,这一切功德的大宝海叫做「佛法藏」,所以「佛法藏」是什么呢?就是佛所得的一乘佛果。这里强调一乘,一切众生究竟皆是大白牛车。这个我们前面学过了,不说羊车鹿车牛车那个是三乘二乘,大白牛车是一佛乘。大白牛车我们之前学过了,《法华经》的比喻说的是一佛乘,一切皆成佛。这五个字在《无量寿经》里面就有嘛,法藏比丘他说:一切皆成佛,一生毕竟都成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你本来就是嘛!是不是?你本来就是嘛!现在忘记了,就算给你提起你也不敢承认,我怎么是呢?还谦虚呢!这件事情不需要谦虚,承认自己是佛这件事情不需要谦虚,你本来就是,现在是因为一时糊涂了,现在是一时糊涂了,那一天你不糊涂了,你就是了。而我们现在学习圆教的道理,就是要以最快最直接的方法,让我们很快的不再糊涂了,而只有一条路才能够不糊涂,什么路呢?成佛,成了佛就不再糊涂了。而成佛的方法又这么简单,就念四个字阿弥陀佛,成佛了。怎么成佛?阿弥陀佛成佛了。但是你一天念多少?所以这个方法是最简单最容易最方便,而且是适合每一个人的。其它的你要挑啊,禅啊密啊其它的研究经教啊,你没有这个能力,你就没有办法了。所以这个法门不管你有什么能力,能力很强很聪明学问很好的,或者是那些没读书的一样可以。所以就看你信不信而已。

“《甄解》之说,显会中诸菩萨皆是大权示现,从果向因,已入如来一乘果海,但不舍因行,故来会赞助释尊也。”

  这里又一次的证明这些大菩萨不是普通人。根据《甄解》的解释就是,会中的这一切菩萨都已经入了佛的功德之海,因此都是大权示现从果向因,从果位上向着因位,果就是成了佛了,成佛是果位,因位是菩萨在因地,已经入了如来的一乘果海,还不舍因地的修行,慈悲啊!真正的慈悲。所以都到了灵鹫山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的法会来赞助释迦牟尼,来宣扬净土法门。从这里就知道,来的这些人不是为了捧场,证实这些大菩萨真正重视这个机缘,护持赞同成就释迦牟尼佛,宣扬这个第一稀有的妙法,这是「入佛法藏」的解释。

  下来看「究竟彼岸」了,我们继续看注解:

“「究竟」者,至极之义。「彼岸」者,《智度论》云:「波罗,秦言彼岸。」又云:「以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

  彼岸就是波罗蜜 Paramita,波罗蜜就是「彼岸到」,真正从印度的梵文直接翻过来就是「彼岸到」。但是中国人觉得怪怪的,要把它改成「到彼岸」,这样我们才习惯。那么再加个「蜜」,证到如来才是达到「彼岸」,涅槃正是彼岸,生死是我们这里叫「此岸」,涅槃是彼岸。这个都是《大智度论》的话。

“又《涅槃经》云:「彼岸者,喻如来也。」是以净影师释「究竟涅槃」曰:「彰果毕竟,涅槃彼岸,到名究竟。」(疏谓彰明已得至极之觉果,到达涅槃彼岸,名为究竟。)”

  净影师他就说「彰明」就是彰显,表明所得的果是彻底的毕竟的,涅槃那一岸你到了就叫做究竟。涅槃可以翻成圆寂的意思,你看现在哪个和尚往生了,就称为某某和尚圆寂了,那个布条就这么写着的某某和尚圆寂了。这本来是一个极端恭敬的话,现在大家把它变成普通的话了,不是普通话,是普通的话。所以「圆寂」两个字含意很深啊!什么意思呢?你看,「德无不备叫做圆,障无不消叫做寂」。「圆」就是圆摄了一切功德,「寂者」一切都寂灭了,一切烦恼都不能够成为他的障碍了,都不能障碍他了,这叫做「涅槃」叫做「圆寂」。不是每一个出家人都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所以只能够说某某和尚往生了,不能叫圆寂,记得不能叫圆寂。以后我走的时候不能说空能法师圆寂了,笑死人了,不可以啊!布条也不可以这么写。一定是他所得的果是毕竟的,那我还要到极乐世界去继续修嘛,到最后成佛那个时候才讲圆寂。所以什么是毕竟的果呢?涅槃这个岸你到了,这就是究竟,而这个涅槃不是一般的涅槃,一般的涅槃不能叫究竟,这个究竟是大涅槃,又叫无馀涅槃,这是指的圆教的佛果才是究竟涅槃。那么圆教的佛果在哪里呢?那只有在西方极乐世界,从凡圣同居土,方便有馀土到实报庄严土,最后分证常寂光土,一生补处最后成佛了,那个就是圆教的佛果,那个就是究竟涅槃。

“按《甄解》意,则为证入佛之一乘大功德宝海,契佛所得涅槃。(以上两说同旨。)”

  两说指的一个是《净影疏》,一个是《甄解》。《甄解》的意思就是证入佛之一乘大功德的宝海,这个是「入佛法藏」,契佛所得的涅槃,这就是「究竟彼岸」这两个字的含意。这前后「诸师之说」,前后这些祖师大德这些大师的说法,彼此都可以互通,都可以互相配合着来参考。他们的说法都一致的,都没什么两样。

“是诸大士,圆证果德已,从果向因,遵普贤德,普现十方。来法会中,同宏净法。”

  那么这些大菩萨他们是这样的身份,他们的身份是有的已经成佛了,有的是在菩萨位的,他们都示现在法会当中,干什么呢?做影响众,做影响众很重要,所以我们不知道,可能这里现场在座的,也有从西方极乐世界来的,来这里做影响众,我们都不知道,是谁也不知道,搞不好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糊里糊涂不知道。 那么黄念祖老居士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没有往生之前就知道了,一种是最后要往生的时候就知道了,他是极乐世界来的,两种情况,那请问你们是哪一种?都不是?很谦虚!所以这些菩萨都是来做影响众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是为了一起跟释迦牟尼佛来弘扬这一个第一稀有难逢的宝典。

  那么底下是彭际清居士的话了,很了不起的一位清朝的大居士,一位开悟的人,所以现在就是这样,我们在听的这些内容,黄念祖老居士开悟的人,夏莲居老居士开悟的人,还有很多这些祖师大德都是非常棒的,很了不起的,所以我们学的这个内容,我们的福报很大呀!真的福报很大,非常稀有难得,不是你到外面随便可以有机会听到的,真的。彭际清居士他的话,这是引自他的着作叫《无量寿经起信论》,不是《大乘起信论》,他的是《无量寿经起信论》这里面的内容,他把这三句特别作一个解释,非常的好,我们来看看:

“彭际清居士曰:「『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三句义中,全摄净土法门。菩萨一切所行,不离方便。以方便故,取于净土,得常见佛。以见佛故,闻法修行,入佛法藏,圆满觉心,究竟彼岸。若无方便,无量行门,终不成就。”

  他说:「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这三句完全摄了净土法门,这么说那更适合我们了。这就是我们要知道的嘛,它不只摄了净土法门,也摄了菩萨的一切所行。因为菩萨的一切所行都不离开方便,他要救度众生啊,要没有方便,你怎么度众生啊?你最多度一部分的众生,你要普度啊,普度那就要方便了,让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这一切一切都要观众生的机啊!观机逗教让他得到利益,所以都要行权方便,都要方便嘛!什么是最方便的呢?你要度生最方便,那就是要取于净土法门,没有第二条路,没有第二个方法,只有净土法门,众生才能够普度。你看现在不是摆得很明显吗?现在最明显了,没有得辩论的,你看看禅宗,禅宗是非常的殊胜,这个讲的是达摩祖师六祖惠能传下来的禅,过去在中国非常的殊胜,非常的胜极了。唐代宋代的时候天天有人开悟,开悟的人很多。那个时候老太婆小孩都开悟,那么念公就说了,现在茫茫中国十几亿人口之中,要找开悟的就很难找啦!这是讲中国十几亿人口,那你说马来西亚半个都没有,所以很难找。请大家举一举,恐怕谁也举不出来。

  你有听说现在有哪一位法师哪一位居士哪一位活佛真正开悟的?你说不出来。很难。这话肯定不是我说的,所以我前面加三个字「念公说」,因为他有资格说,所以记住这是念公的原话,我是转述。

  下来也是念公的原话,讲了禅之后讲密了,黄念祖老居士是密宗红教的第三十四代金刚上师,真传的不是假假的。所以他对密宗非常的了解,而且他有资格说。下来也是他的话,他说再有密宗现在就是乱啊,乱到没有法子办了,到处都是陷阱。所以你不但不能超脱,不但不能升反而要下降,这个降就是退步,退下来了。所以只有净土法门这一门,你说研究教研究经典你研究什么,那当然这必须也得研究,我们现在也是在研究教典嘛,但是研究之后那只是理论啊,你怎么去做?你怎么行?研究是理论,你得去做啊!你做不到,那就是纸上谈兵了。以前讲过,你到餐馆拿那个菜单来,现在的菜单印刷设计得让你一看就流口水了,你说这个好吃,我要这个我要这个,那只是纸上谈兵,他不去煮出来,你怎么可能真正尝到那个味道,是不是?理论归理论,比如你讲唯识修唯识观,你也可以这么来观想,你可以,你观你观,观想,但是真正到了问题来的时候,你就观不成了!境界来考验的时候,你那句话就跑出来了,(粤语)佛都有火!那就变成「佛跳墙」了!你就被它转了,是不是?真正看到一个可以动心的地方,你说哎呀!佛教我们的,师父也说过,这就是我的分别识在显现的,不对,不对,师父也教我看到一个美女,你告诉自己假的假的,师父说要用白骨观,要想这个美女是一堆白骨一堆白骨,还说美丽只是一层皮,你把这个话念一百遍都没用,你还是跟着她跑了,是不是?然后跟师父说,师父啊,看一眼会死咩?看看不会死的也不用钱的,不看白不看是不是?看一眼不会死,看多几眼就死了。所以这个就不容易!所以这个方便就要取于净土,其它的方便最后的结果是有限的,不是究竟的。

  但是你取于净土有什么好处呢?这个大家听听很重要啊!可以增加你的信心,要不然到时候你又变卦又换题目了。你只要安心专心在净土法门,不管你现在还是个凡夫,见惑思惑都还在,种种的烦恼都没有断,你是凡夫,可是你一往生就可以常常见到佛了。所以《大乘起信论》就说:「弱鸟缠枝」不能离开树枝太远,不能离开佛,要老在佛的左右。一是,往生你很容易去,往生很容易的,去了之后你常见佛,「弱鸟缠枝」就是这个羽毛还没有长出来的小鸟不能离开这个树枝,不能飞得很远,是不是?他举这个例子,所以要常见佛。现在你到哪里可以见到佛啊?年初一过年就有舞狮前面那个「大头佛」,现在还能够见到佛吗?可是西方极乐世界佛一直都在那儿,现在还在说法呀!现在你想要见释迦牟尼佛,智者大师他是见到了,而且还是在定中见到的,现在还有谁见到啊?见佛偶而见一见的人现在还是有的,为什么这样呢?增加你的信心,尤其对那些初学佛的,初学佛的信心动摇的,佛觉得你的善根不错,只有佛知道你会继续前进,如果佛知道你不会继续前进的,他也不会给你看。只有佛知道这个人会继续前进,现在只是差一点信心而已就给他看看,给他看到光,闻到香味种种的异象。但是你常常要见就很难啦!在这世间你常常见佛未必是好事啊,为什么呢?魔会盯上你,让你常常见到种种的瑞相,这个就很危险了。现在有些同修都不知道,还很开心,手机又看到这个又看到那个,在超度火化的时候,又看到地藏王菩萨,又出现什么,你想要越多,魔就给你看得越多,你就以为你真看到了,这个很危险啊!可是在极乐世界天天见佛都很安全的,而且那个是真佛,这里肯定是假佛。为什么那么肯定呢?因为已经说好了嘛!下一尊佛来到这个世间要五十七亿六百万年之后,这中间没有像释迦牟尼佛这样八相成道的佛,没有啊!告诉你没有,所以我们要依据经典,这样才可靠,才不会被骗啊!

  「以见佛故,闻法修行,入佛法藏」,你老见佛,一直见佛,想见就见,二十四小时。佛在极乐世界二十四小时 on call 随想随到,因为我们这里还有晚上,在极乐世界那有晚上,阿弥陀佛还需要睡觉?我要休息了,你别来打扰我?任何时候你想见就见,极乐世界的特点就是这个好!你想听什么就听什么,大家在一个屋子里面,各人想听,各听各的,极乐世界不需要你加什么设备,任你想听什么就听什么,别人听不见,就只有你一个人听到,你什么时候不想听了,它就没有了!而且最重要常常跟大家说的,一听就懂,一听就理解,所以它殊胜。听佛闻法之后,他就如说修行啊!如说修行最后一定就「入佛法藏」,这是一定的嘛!「圆满觉心,三觉圆满,究竟彼岸」最后必定是到一生补处,一生补处就是像弥勒菩萨这样,后补佛。我们也是一生补处后补佛,在等着看跟哪一个世界的佛土众生有缘,我们就去示现成佛,所以一定是到补处菩萨。如果没有方便,你无量的行持,种种的善行,「终不成就」,这四个字很重要啊!这一点很深刻。彭二林彭居士说的很深刻,到底是个开悟的人,见解都很透彻,所以他说的话我们要重视。

  那么下来也是《无量寿经起信论》的话说:

“如《大般若经》云:『是菩萨由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从此处没,生馀佛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在在生处,常得值遇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讚歎。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终不离佛。』”

  彭居士他引了《大般若经》的话来说,《大般若经》六百捲,一捲到底有多少?那是古时候的人他们的算法,六百捲,这是最大的一部经了。《大般若经》说:「是菩萨由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从此处没,生馀佛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在在生处,常得值遇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讚歎。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终不离佛。」你看这是《大般若经》说的话,《大般若经》是大智慧的,所讲的也是跟我们《无量寿经》同一个意思。所以你看,我们现在很清楚了,只有这个路子。什么路子呢?八个字,这八个字也是我们七宝净土讲堂修行的宗旨,「般若为导,净土为归」。般若是我们的引导,净土是我们的归宿。我们七宝走的就是这个路线,你看我们天天都在学般若,而且学的是佛法最高的圆教的道理,以这个作为我们修行的指导,最后归向净土。所以这条路是稳稳当当的,别人怎么看我们不重要,修行不是修给别人看的。《大般若经》的意思就是,菩萨因为跟般若波罗蜜相应了,就可以从一处没了,从这里结束了,就生到别的国土,从一个国土到另外一个国土,生生处处所在的地方,常能够遇见一切佛世尊。什么原因呢?因为般若是功力啊,遇见佛他就供养恭敬,尊重讚歎,乃至于最后得到无上正等菩提。中间这个过程之中始终没有离开佛,所以这就说明不离开佛的重要。那我们现在怎么办呢?都没有佛,你怎么说离开不离开?我们以另外一种方式来看,天天不离开佛法,天天不离开经典的教化,那就是不离开佛了,是这个意思啊!不离开经典,不离开佛的教化,就是不离开佛咯!那么当然到极乐世界就不离开了。在这里虽然说经典所在之处就是佛所在之处,但是你看经典的机会有多少啊?如果不是来这里硬硬叫你们坐在那边一个半小时不准动,把耳朵打开,然后告诉你回家一天也用一个半小时这样子来听,一个半小时不晓得要切成多少段了,还要去喝水泡个茶冲点咖啡来品尝一下,然后再来听两下,听两下再暂停下来,然后跑出去走走,回来再来听,回来就忘记了,所以很重要。

  你不要说在家人,出家人也是一样啊!你有这么大的福报,什么事也不用做,天天就是看经典研究学习,谁有这么大的福报?出家人啊,出家人做到你死都有份,我告诉你。这方面我就有这么一点点的福报,我在想我这个福报应该是什么时候累积的?是我过去二十多年来做这个佛教视频佛教的节目,不知不觉,那时候也是为了赚钱嘛!对不对?但是因为这样子累积的,让多少人从这里面得到利益,那这个全部进我的账。你看像我们这个法缦居士,她的先生是无肉不欢的,没有肉吃不行的啊!但是有一天他突然间看到「素食的利益」,看到「素食的利益」之后有所触动,现在他不是完全素食,但是他也没有反对,可以接受了。他不只可以接受,还跟人家介绍,素的肉骨茶很好吃的,也是肉骨茶,但是不是肉的,好好吃,他还会跟人家介绍,所以这些全部的账进到我这里。所以我出家了,就累积这么一点点福报,我就是这样子。所以你看出家人有几个像我这样的?没几个啊!所以最后想清楚了,还是到了极乐世界最好,为什么?不用上班,不用做事,天天就听经闻法。

  下来还是彭二林的话我们来看:

“当知欲不离佛,须以念佛为因。如《华严》十地,始终不离念佛。」”

  这个又是归到念佛了,就像《华严》十地菩萨,地地都说始终不离念佛。「始」就是开始,从登地开始的初地,终就是十地法云地。初地到法云地都没有离开念佛。这些登地的菩萨才真正知道念佛的重要。只有我们这些什么地都没有的,还在讨价还价,少念一点行不行啊?为什么一定要念阿弥陀佛?念别的佛行不行啊?还讨价还价。人家登地的菩萨始终不离念佛,而且念的肯定就是阿弥陀佛,《净修捷要》讲得很清楚,我们再看:

“按彭氏之说,菩萨度生,须有方便。最胜方便,是教人念佛。念佛生佛国,见佛闻法,终不离佛,故能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彭氏之论,深得经旨。”

  上面这一段是彭二林他把这三句经文「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做了发挥,他说这三句全是说了我们净土法门,因为你要「行方便」,最殊胜的方便那就是念佛法门,而且是净土法门当中,四种念佛中的方便当中的方便,就念这句阿弥陀佛。四种念佛就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跟持名念佛,最后还是归到念佛。他这个话很好,所以度生就是需要有一个方便,最殊胜的方便就是叫人念佛。这个不用教谁都会,再不会的话就介绍他来七宝,介绍他来听经,听久了自然就会了。所以我们要行菩萨道,要度化众生,要有所方便。密宗也是这么说,密宗说「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密宗的出发点就是以这个为根本,它的出发点就是它的根本,也就是它的究竟。这个跟《华严经》是一样的。悲心是根本啊,所以我们跟阿修罗不一样的就在于,阿修罗他没有悲心,我们有悲心。修罗的神通是很大,他可以跟天打仗,天都打不过他。他也很善于辩论种种,但是他就是缺乏悲心,而且嫉妒障碍,逞强好胜。我在华严净宗就讲到,这个阿修罗的种子,在我们每个人的里面都有阿修罗的这个习气,当你发现自己常常嫉妒障碍,常常不平衡啊,嫉妒别人,有这个心态的时候,是你微细的阿修罗习气在那边作祟了。什么叫微细?微细就是不知不觉叫做微细。粗的你没有感觉,我不会,我怎么会这样呢?我很平衡了,没问题。但是你微细的念头在那边发展你不知道,所以这个很危险。所以学佛就是,真正看到你微细的念头,在那边发展的时候,你就要小心,要给它制止了,不要让它变成粗的时候,那就没有办法了,就太迟了。所以是「大悲为根,菩提为因」,以发菩提心作为因,你种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最后有了根有了因,究竟就是方便。因为我们要修持就是为了要度他,我们跟二乘阿罗汉辟支佛不一样,为了要实践度他,你就必须要有个方便,所以方便是究竟。密宗还有句话很殊胜,说:「如实知自心」。实就是实际的实,真实的实。「如」就好像那个真实的知道自己的本心是什么,这个跟禅宗也没有两样。如那个实际知道自己的本心。但是现在,过去密宗有些人得了一些神通,一些小法就在那边炫耀。其实他都是忘了密宗的根本,密宗的根本就这几句话,「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如实知自心」。那么这个也是很难啊!要做到如密宗的「如实知自心」,「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那回归到净土最殊胜的方便就是念阿弥陀佛。所以这是一个开悟的人的话,彭二林彭氏的话,说的也就是念佛而已。所以很对啊!没有错啊!你纵观现在整个的潮流,整个世界的需求,你看看大家那种根性,大家能够做得到的,其它都没有办法了,就只有念佛。那么从这个念佛当中再来深入深入,把念佛的信心给坚定下来巩固下来,那这条路是肯定行得通的,别的路不要去想它了。

  接着是一大段的经文,我们先看经文: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舍兜率,降王宫,弃位出家,苦行学道,作斯示现,顺世间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觉。天人归仰,请转法轮。常以法音觉诸世间。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好长的一大段,我们先看到这里,然后我们才来一句一句详细的来讲解,配合各位古大德的这些注解,我们来看经文真实的意思。注解说:

“上段末二句「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再讚大士之实德。今文及下文两段,则再讚菩萨普于十方示现八相成道之殊胜权德。”

  那么上段末了说,「入佛法藏,究竟彼岸」这个还是讚歎,这些来参加释迦牟尼佛讲《无量寿经》这个大会的大士他们的实德,他们真实的德行。那么下来接着要讲的好长的这一大段,都是讚歎这些大士,普于十方世界示现八相成道殊胜的权德,前面是讲的实德,这里讲权德。什么是权德呢?权德就是权巧方便的德能,他能示现八相成道,就是应以什么身来得度,那他就现什么身。所以他不只现佛身,该现什么身,这些大士都有这个能力,所以叫千百亿化身。

  下来我们要讲的就是八相成道。总的就是这一大段的内容,我们慢慢的来看,首先是「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

“「愿」者,誓愿也。”

  愿就是誓愿,但是这个愿不是我们世间的愿望,这里的愿说的是出世间的,是菩萨度众生的愿。各位要明白,出世间的你得到了,那世间的你也都得到了。而世间的都是梦幻泡影,不要执着也不需要去争取,我们要的是出世间的。请看注解说:

“《法窟》曰:「于出世道悕求为愿。」”

  在出世之道有所需求,这个叫做愿,因此有愿必满。

“(悕者,念也,愿也,故悕求同希求。)

又「世界」者,世指时间,界指空间。”

  界就代表空间,世代表时间,时间有过去、未来、现在。界就是指十方,十方就是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那就是十方了。

“《首楞严经》曰:「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等正觉」见《唐译》,是为新译。《魏译》为等觉,是为旧译。”

  「等正觉」这三个字是《唐译》,《魏译》就是等觉。这里说的是现存在世间的五种原译本,一个《唐译》的,一个《魏译》的。《魏译》说的是等觉,《唐译》说的是「等正觉」。那么现在我们取的这个「无量世界成等正觉」,那当然取的是《唐译》的啦,这是新的翻译,旧的翻译是「等觉」,新的翻译是「等正觉」。所以你看我们现在学的这个会集本的经文,念公都将它说明是出自哪一个原译本的。所以大家可以放心,那我们也不用自己去找,省了很多功夫,何况自己也未必能找到,你要到哪里找啊?听话依教奉行就对了,重要是要有信心。

  那我们今天就一起学习到这里,非常感谢大家的出席。阿弥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80126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