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07集
2023/09/18 14:15:38瀏覽77|回應0|推薦1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107集

  好,我們繼續一起來學習〈勸諭策進第三十三品〉接著下來的內容,我們從這句經文看起:

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

  下來有一段相當長的註解來解釋這段經文,幫助我們更加的了解經文的含義。我們看註解:

“「尊卑、貧富、少長、男女」,指芸芸世人之種種類類也。世人位高者尊,位低者卑;財多者富,財少者貧;年老者長,年幼者少,種種不同之男男女女,無不同此愚癡貪欲之心,苦心積慮,憂念重重,奔波勞碌,無有已時。故曰:「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義寂師曰:「累念於既往,積慮於未至,故云累念積慮。常為欲心所驅役,嘈雜奔波,故云為心走使。」

意謂思憶過去是「累念」,憂慮未來名「積慮」。故此心念,無有安時。因心有所欲,身必隨之。例如欲購愛物,則不顧擁擠雜亂,奔波排隊。故曰為心走使,指為此欲心而奔走也。如《嘉祥疏》以「心財相積不捨」,釋「累念積慮」。以「勤求無寧」釋「為心走使」。蓋謂積於心念之中,俱是財物,故名累念積慮。勤欲求得,故身心不安,是名「為心走使」。

又憬興曰:「為心走使者,如渴鹿逐於陽炎,翳眼弄於空華,皆為愛水之心,不了病華,而走馳故。」陽炎即陽焰,乃沙漠中出現之幻相。遠望似水,渴鹿渴馬等求水心切,趨赴求飲,惟是徒勞。

又如有翳之病目,於虛空中妄見空華,思欲把捉。不知本自無花,故云「為心走使」。「走使」者,即俗云奔波勞碌也。”

  這個經文說:「尊卑、貧富、少長、男女」,這個就將主要的人群都包括了,全都包括了,不論是誰,你尊的也罷,卑的也罷;地位高的是尊,地位低的是卑;有錢的是富,沒錢的是貧;年輕的是少,年紀大的是長;有男有女,這句就把這個全都說盡了,不管你地位高低,不管你有錢沒錢,不管你歲數是大是小,不管你是男是女,反正都沒有例外,都是這樣的,都是什麼樣子呢?都是「累念積慮,為心走使」,沒有例外。這個「念」就是心念,就是「苦心積慮,憂心重重」,「累念積慮」就是這個意思嘛!那麼「苦心積慮」就是他老在發愁,不是老了才發愁,年輕的就不發愁。以前講過念公常用「老」這個字,就是「一直」的意思。所以我們也保留了,七寶同修聽多了也明白。他老在那兒發愁,老在那兒經營,老在那兒考慮,今天多賺點,明天能不能再多賺一點呢?還有如何能夠跟對方比?然後再把對方打敗,打敗對方要超過他要勝過他,把他那個買賣給搶過來,這個在現在的這個社會最明顯了。師父這一說,大家心照不宣啦!他的想法就是-只要我活,不管別人的死活,不讓別人有掙錢的機會,最好我一個人賺完它,那他怎麼做呢?將價錢賣得比別人便宜,把顧客給搶過來,那被搶走顧客的那個,他的心就不甘啦!那就開始跟他鬥爭了,這個世界之所以會亂,這個是主要的原因啊!沒有良性的競爭,只有惡性的鬥爭,結果就形成了這個社會的亂象咯!這個就是「累念積慮」,他天天想的就是這種事情。

  「為心走使」,這句經文佛將鬥爭的根本原因說出來了,根本原因是什麼呢?就是一個「貪」字,自私自利,為自己這個貪的心,處心積慮就是為這個心在那兒想啊!所以你就成了你這個心的奴隸了。本來一般人就說這是當然的,我心裡想什麼我就去做什麼啊!

  但是智者就不是這麼看了,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他真正看清楚事實的真相,就是你成了這個妄心欲念心的奴隸了,你本來不是它的奴隸,你這麼去做,就成了它的奴隸了。

  「走」就是都為它奔走,奔波勞累,你心裡這個欲望的心,想到哪兒,你就奔到哪兒,我們用現代話來說就是-你就會衝到哪兒去,你說今天要到哪兒去作樂去開心,它就聽你的話就跟著走了,就跟著去了,你就往那邊奔走了。

  「為心走使」這個「使」是使喚,你完全聽它的使喚,就為這個貪欲的心,為它奔走,給它服務,聽它的使喚,這叫做「為心走使」。

  現在這個社會有誰不是這樣過日子呢?有人有例外,誰例外呢?我例外,像師父這樣過日子的太少太少了。但是我當居士的時候也是這樣子啊,只能用一句成語來形容-焦頭爛額,真的是焦頭爛額。現在我是怎樣子呢?現在我是快樂似神仙,為什麼呢?我不用「為心走使」啊,沒有負擔,沒有壓力,天天所做的事情都是利他的,以法來服務大眾,當然就自然有好的回報啦!所以我們處處就要提醒我們自己,不用成為欲望心的奴隸。一般人都說我為我的心去工作,這個是為自己嘛!我要活命啊!我要生存啊!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你不知道你已經越線了,超越你的底線了,你自己不知道啊!你的貪心超過了你所謂的只為活命,事實上要活命的基本要求不高,你看看那些貪得無厭的人,只是為這個心而沒有止境的貪求,不知道這個貪慾的心,它不是你自己呀!這個就說到真正的生命的價值觀了,這個只有佛法說得透徹,佛法是探討這個心,不是評論它行為的價值,所以這一點我們在這些地方要常常能夠深思。

  下來念公就針對這個心的行為做了剖視了,這個說法我們常常聽,但是忽略了,這個忽略我們現在的人用什麼來形容呢?左耳進,右耳出。後來師父發現到以佛法來講,這個說法還是不成立的,你以為你是從左耳進右耳出,它只是by pass經過而已嘛,不是啊,全部都存檔了,都存檔做記錄了。但是你就把它忘掉了,所以叫做忽略了,沒有真正做到。

  下來念公又把我們給提醒了,說為心走使就是為這個欲望的心,那麼這個心不是真正的你,這個心是賊,常常說了我們是認賊作子,它來奪了權啦!它讓那個真心靠邊站了,它在那邊發號施令了,這個它不是你自己啊,這個是所謂認賊作子,這個是賊,你為它奔走為它服務,但是世間的人不知道啊!就是不管你是尊卑貧富男女老少,沒有一個例外的,就成天在心裡面苦思苦慮,就為這個心,不但是心在想,而且身體也在那兒奔波勞碌。所以說到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今天我們學習的這一集的內容,幾乎說的都是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種種現象,而這個現象是誰說的呢?是佛說的,佛在《無量壽經》裡面說的。所以今天聽這些內容,對我們來講是非常的親切。那我們同修當中有一位他覺悟了,他提早退休退下來了,他現在在幹什麼呢?師父常講退休之後未必是好事啊!但是他這個退下來,他現在在享受佛法的法樂,這就是有智慧的人哦!有智慧的人「智者」!好,我們繼續看接著下來的經文:

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有一少一,思欲齊等。適小具有,又憂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心慳意固,無能縱捨。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那麼下來有一段註解,好我們看註解:

“「無田憂田」,直至「憂苦萬端」一大段,皆是「累念積慮」一句之詳演。”

  那我們再來看一段註解的解釋說:

“「田」者田地。「宅」者家宅。「眷屬」者,家屬、親屬、傭僕等。「財物」者,家財產業等資生之器物也。以上皆所憂之境。

無者欲有,思欲得之。但已有者,又懼其無。亦復同憂。欲海難填,患得患失,故云「有無同憂」。”

  「無田憂田」,這個田,就說沒有田的人就發愁想要有田,這個「田」是個代表,代表什麼?代表Property產業不動產,這個包括很廣,房子也包括在內,就是這一句「無宅憂宅」,沒有房子的人就想怎麼樣自己能找到更理想更好的房子,在那憂愁憂慮想得到房子,至於其他的如眷屬,那些眷屬怎麼樣呢?也是很忙啊!有人要結婚了,那就要怎麼怎麼樣咯!現代人說的就是要準備聘金啊、嫁妝啊,這當中又有很多的考量,有錢人有有錢的排場,一般人也不會少那幾樣必備的啦!都在計劃這些,那不是說結婚之後就完事了,接著一連串的苦事還在後頭啊,什麼苦事啊?要養孩子啊,要維持家庭開支啊,這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還是小事,這裡面還包括了很多的需求,物質上奢侈品的需求,要供這個要供那個,要負擔這個要負擔那個。師父是過來人,累死了!真是累死了!幸虧還沒死,還活著,所以大家還有機會看到我。一般人要計劃孩子的將來,要怎麼樣如何如何,這就是現在所謂的人生的幾件大事,這些東西誰都不能避免的,雖然這些東西是想有啦,不過這個它妙就妙在這裡,這是佛說在這裡說的「有無同憂」,你本來是沒有的,開始沒有的時候你就發愁想擁有,但是它這個事情就是沒完沒了,不是說你有了就解決問題,你就不愁了就不憂了,有了同樣還是愁還是憂,這些東西不管是有還是沒有,你都在那兒發愁。

  所以你看,佛將我們現在的這個社會的病態,完全說得清清楚楚。所以常常說《無量壽經》它的好處就是「照真達俗」,世間種種的現象都說得很透徹,很全面,而且這還是佛眼所看的眾生相。所以你要世間法,《無量壽經》全有了。所以師父常常說就這一部經,你想知道什麼,從淺的到深的,沒有不包括的。那你還要東找西找,東張西望,不能夠專心,就怕你找到最後,還沒有找到你OK你滿意的,你就「KO」了,還沒有「OK」,你就「KO」了,「KO」就是死了的意思。沒有時間了,要抓緊這個緣,各位同修,要趕快籌足往生的本錢,怎麼做呢?廣告時間來了,跟著七寶絕對不會讓你失望的,要安心,要專心,這樣才有得救啊!告訴大家這個彌陀的大願船,已經靠在你家門口了,這輛開往極樂世界的列車已經在等著了,你就是不要上來,有什麼辦法呢?你還在那邊觀望,還在那邊考慮,還在那邊七想八想九想十想,那最後只好怎麼樣子呢?只好you lam you你自己打算了。下來我們看註解,下來註解就繼續談這件事情,那我們請看註解:

“「有一少一,思欲齊等」者,例如已有一萬元存款,見人有兩萬元,則思更有一萬元;已有一電視機,見人有二,便欲更有一電視機,與之齊等。思而未得,故以為憂。思而能得,憂亦不止。因欲無止境,故永有不足之憂也。且稍具有,便欲常保,恐遭禍變,慮其復失。故云「適小具有,又憂非常」。”

  好,我們看這句經文說:「有一少一,思欲齊等者」,比如說你已有一萬元存款,好不容易存到一萬塊錢,看到別人有兩萬元,你就在想自己還要多一萬元,這就是我們這裡廣東話說的,叫什麼呢?唔執輸(不認輸),已經有了一台電視機了,見別人家有兩台,便欲更有一電視機,就是電視機代表奢侈品啦!因為在念公那個時代的中國,電視機還是奢侈品,現在已經不是奢侈品了,那還有很多買不完的,「與之齊等」就是要跟人家比較,就想跟你這個鄰居來比較,他有,我也要有,人比人氣死人啊!結果你老公就只有做牛做馬了。好像到了外國,每間屋子都有個電視,你要再請個保姆,保姆那個房間也得給她弄部電視,每個房間都有,那就是五六個七八個了,到處都有,現在汽車上也要有,那你這個欲望是無止境的啦!你就「思欲齊等」,你愈比就愈高,這就沒有止境哪!沒有盡頭沒完沒了啦!再有等到你稍稍的有一點收成了,那是湊巧你運氣還不錯。然後又「適小具有」,「適者」就是碰巧,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這麼好運氣的哦!碰巧你稍稍的有了一些積蓄了,物質上種種的都有了,應該有了之後就OK了就好了,你不是解決問題了嘛,那就應該安心啦,是不是?應該滿足啦!但是「又憂非常」,什麼意思呢?又在那兒發愁啊,萬一這些沒有了怎麼辦呢?

  師父以前不是說過有一種人,看他很積極的在做放生,救濟窮人,他已經相當富有了,不知道的人就讚歎說他很慈悲哦!這種事情師父看在眼裡,沒錯,他是在做慈善,應該值得讚歎的。後來看到善導大師的一句話說,這是「雜毒之善」,我才恍然大悟啊!他這個善摻雜了貪瞋癡三毒,看到他微細的念頭,就是這裡說的「又憂非常」,擔心現在有的財富會失掉,所以趕緊繼續的修福,這個就是「有無同憂」啦!「思而未得,故以為憂。思而能得,憂亦不止。」想了,得不到,就憂愁。得到了,還沒停止,還在想得到更多,因為欲望無止境啊!「故永有不足之憂也」,永遠沒有滿足的,而且稍微有了,就是「且稍具有,便欲常保,恐遭禍變」,「慮其復失」,有了一樣擔心本有的會失去,「故云適小具有,又憂非常。」那麼下來註解說,我們看註解:

“「非常」者,即下之水火盜賊、焚漂劫奪等非常之禍也。「水火」,指水火之災。”

  緊接著就是下來的經文了,我們繼續看:

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

  下來有一段註解的解釋說:

“「盜賊」,指搶奪與偷竊之禍。「怨家」,指與我結怨之家。「債主」,指我欠債未還之人。以上種種,皆可突生非常之禍。如火能焚燒,水能漂沒,盜能劫奪,賊能偷竊,怨家報仇,債主索欠。甚至俄頃之間,全非我有,舊日財富,蕩然無餘,故云「焚漂劫奪,消散磨滅」。

《會疏》曰:「焚謂焚燒,兵火失火等難。漂謂漂流,洪水風波等難。劫奪,盜賊難。為怨家所消散,為債主所磨滅也。」世人「心慳意固」指慳吝之心,至為頑固。財物有失,則心中更增憤恨,憂怨愁苦,意無解時,故云「無能縱捨」。「縱捨」者,放下也。”

  我們來看看這段註解的意思,說這個水火盜賊,現在這個年代是越來越明顯了,你看這個地震到處都是,剛剛不久土耳其的大地震,破壞力極強,可以將一切頓時夷為平地,還有火山爆發,造成的財物人命的損失更是無法估計的,國內國外這個水災颱風龍捲風,馬來西亞雖然沒有嚴重的地震颱風,但是水災土崩這些事情常常發生,土崩土石流頓時就活埋了多少人,這件事情也是才發生不久,這是個大慘劇,但是眾生健忘,很快又不當一回事了。這個水淹,多少房屋都毀了,火山爆發就是燒,這些水呀火呀都是天災,人禍就是盜賊,就是這些什麼恐怖主義,黑社會搶奪殺戮,還有怨家債主,這個還不是這一生,還有多少生的事情,多少生的怨家債主都找上門來了,「焚漂劫奪」指的是火就是燒,「水」就是漂,強盜就是搶,有了之後又怎麼樣呢?又怕這些非常之禍,很容易這一切一切就化為烏有了。那要碰上這些所謂水火刀兵,本來有的東西馬上就消散磨滅,馬上就沒有了,就化為灰燼。可是「心慳意固」,他這個心是很慳吝,「意固」就是很頑固,很固定,捨不得,沒有一樣能夠縱捨,就是「無能縱捨」,不能捨掉給人家,自己不要放棄這些,對於這一切有生命的時候就是如此,就是想要,就是想多,就常常為它害怕,怕它失掉沒有了,都是這樣的擔憂害怕恐懼不安。下來就解釋這句了「命終棄捐」,我們看這個註解:

“「命終棄捐」。此四句泛指一切世人。臨命終時,則一切積愛之眷屬財寶,皆當捨離。獨去獨來,無能隨伴,至愛之人,可以同時死,但不能同處去。業因不同,果報千殊,去處各各不同。故云「莫誰隨者」。”

  那到最後怎麼樣呢?到底你都會有個命終嘛,是不是?講白了就是你最後還是要死的,在你命終的時候,你都要捨啊!你全部不捨,你還是都得捨,沒有任何一樣東西,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跟著你走的。你最親的人最捨不得的都一一離你而去,就是這句「命終棄捐」。這四句是泛指一切世間的人,臨命終的時侯,這一切積愛之眷屬財寶,「皆當捨離,獨去獨來,無能隨伴」,至愛之人可以同時死,但不能同處去,為什麼呢?業因不同嘛!果報千殊,去處各各不同,故云「莫誰隨者」。這個道理不難懂,但是卻難做到,看不破,就放不下了。接著就引了《普賢行願品》這句很著名的話我們看:

“《普賢行願品》云:「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

與此同旨。常云:「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不論貧富,莫不皆然。個中憂苦無盡,故云「萬端」。”

  下來就解釋前面說的,在你命終的時候,一切所愛的眷屬財寶都要捨離,「獨來獨去,無能隨往」,至愛之人就是感情非常好的人,我可以說你死我也死,同時死同一天同一個時間,這個同時死就是我們所謂的殉情啊,可以同時死,但是不能同處去啊,你要到哪兒去,是由於你的業力因緣而定的,不是你的主觀能決定的。這兩個人可以同時死,死了之後所到的地方那真的是千差萬別啊!所以這一點要知道。有的人就愚痴,還以為這樣很偉大,以為兩個人就這麼一塊死了,將來一定是在一塊的。這個報是千差萬別的,你可以自己來選定同一個時間死,但是所到的地方不由得你做主了,所以可以同時死,不能同處去,業因不同,果報就不同,那麼去的地方當然各個就不同了,所以就「莫誰隨者」。

  我們看古時候那個皇帝讓多少人來殉葬,就是陪葬啦!而事實上沒有這些人給他殉葬,給他服務,當然讓他殉葬是可以,殉葬之後還給他服務這個事情,他要達到他的殉葬的目的,那是不可能的。只有更增加他的罪業,他說不定跑到什麼地方去當牛當馬了,甚至到地獄去了,還覺得這些人能夠替他分擔,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命終棄捐,莫誰隨者」,所以還是那句話,「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種情形就是「貧富同然」,有錢沒錢都一樣,最後都帶不走,你闊的人再多也帶不走,你窮的人少也不是說你可以帶的,也是帶不走,同樣的都是「憂苦萬端」,這個憂苦說不盡,「憂苦無盡」所以說是「萬端」,在極苦之中都是如此,但是這些人還是不覺悟。

  那麼底下就從「世間人民起...這又是另外一段了,我們先看經文: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或時心諍,有所恚怒。後世轉劇,至成大怨。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

  那麼註解有一段小註說:

“上勸世人,親眷之間,應當和敬。不和成怨。”

  那麼下來解釋經文了,我們繼續看下來的註解:

“「敬愛」者,指恭敬與慈愛。「憎嫉」指憎惡與嫉妒。「有無相通」者,相通指財物,以我之所有,濟彼之所無。「言色」,言語與面色。「違戾」,「違」者背逆。「戾」者乖也,狠也。《會疏》曰:「怡聲下氣,言不違戾。溫良恭謙,面無顰蹙,是謂常和。」故知「言色常和」,即經中之「和顏愛語」也。

以上勸和,下明不和結成大怨。”

  那麼這裡說到世間的人了,父子當然也包括了母子,兄弟當然也包括了姊妹,夫婦親屬這一些親屬,佛說應當互相的恭敬,互相的愛重,應當互相的照顧體貼關心,同時還是要恭敬啊!「無相憎嫉」,「憎」是憎厭,「嫉」是嫉妒,告訴我們不要互相討厭互相嫉妒,一家人還有這個特殊的一點,有的人對於別人有什麼成功的事情,他還不嫉妒,對於自己的親戚,要是誰勝過了自己,他特別的嫉妒,兄弟之中有的時候也是如此,誰要勝過了自己,他就嫉妒,你外人要是勝過了自己,那多得很嘛!他倒不是表現得那麼強烈,越是自己一家人,這個他就越嫉妒,這個就不對了。這又不是每個家庭誰對誰都是一樣的,他就是特別的針對某一個人。

  這種事情我們常常想不通,你不用佛法你肯定想不通,其實這也很自然嘛!一家人都是討債還債,報恩報怨相聚合的緣,都跟過去有關係的嘛,那今生今世碰頭了,自然就是這樣的表現,他自己也不知道嘛!業力促使他就是有這樣的表現。

  雖然如此,佛告訴我們,還是應當敬愛,這樣可以化解過去的業因,所以夫婦之間也是應當維繫著一個「敬」字,這個很重要!這個敬才能夠持久,才能夠持之長久,而不光是愛,不可以互相有憎恨,不可以互相的嫉妒。都要互相的幫助。「有無相通」,指的是錢財或者是使用的東西,有的人有,而有的人沒有,那怎麼辦呢?應該相通啊,有的人可以給沒有的人啊。

  「無得貪惜」,不要貪戀,不要捨不得,就是要幫助人,所以這個就是要懂得布施,我們要能夠讓人家也得到利益。

  「言色常和」,這個是指言語跟臉色,「色」就是指俗話說的臉色,要讓別人看了很和氣,就是在親屬之間都應該如此。「有無相通」就是要互相幫助,言語容色都是要很和藹,尤其是你說你學佛了,在家庭裡你說你學佛了,學佛了之後你有改變嗎?你沒有改變,你還是那副模樣不行啊!所以這個臉色很重要。

  「莫相違戾」,不要彼此抵觸衝突,彼此常常鬧意見,積累久了就形成了仇恨啦!現在的家庭常常有這種事情發生,鬧得雞犬不寧,常常看新聞都有這類的家暴,甚至命案事件的發生。「戾」就是指的兇狠,狠毒的意思。下來又有一段註解,我們看註解:

“「或時心諍」者,「諍」通作爭,《一切經音義》解作訟。《會疏》曰:「人情平時雖無憤恨,違境忽生,不時鬪諍,故云或時。」一時忽起相鬪與爭訟之心。故云「或時心諍」。

「恚怒」,瞋恚忿怒也。乃三毒之一。一時瞋心,造成小恨。但冤冤相報,無有已時。怨憎常會,互相殺害,愈演愈烈。故云「後世轉劇,至成大怨」。(如琉璃王為報宿怨,欲盡殺釋種)”

  我們來看這段註解的意思。「或時」就是指著某一個時候,這個事情它就發生了,這個心裡頭生了怨氣了,再有就是彼此之間有所鬥爭,於是就有所恚怒,這個脾氣上來了發怒了,這就表示不和了,發了脾氣就有所發作,至少是吵架了,是不是?乃至於這個事情雖然是個小事,要知道這個事情是冤冤相報的,它是沒有停止的時候,到了後世它就會愈演就愈烈,互相的報復就結成大怨了,「後世轉劇」就是指的在這一生之後,只是從一個小的爭吵,吵罵開始傷害了對方,後來越演越烈,越演越烈就「至成大怨」了。所以這個都是要受報的,而且這個報都是超過他應有的,因為這個來要賬的沒有一個不是要過了份的,過去的當然他自己也不知道,所以它這個事情不能了,就是這個道理啦!因為他這筆賬是越積就越厚,因此就很狠毒啦!他絕不是說你過去曾經打過我三棍子,我這一世就打回你三棍,我就算要回了賬了,大家扯平了?不是這樣的。這就是我們通俗話說的,你這個貸款要加利息的,他就要打你三十棍他才能夠出氣,那麼你這二十七棍子就變成是冤枉,不應該受的了,是不是?因此你本來是欠賬的,你就反變成債權人了,你有二十七棍子的債權等著跟他討回來,你將來可以跟他要回,等你要的時候,你就不是要二十七棍了,你就給他三刀子了,於是乎你又變成欠債的了,沒完沒了,這就是互相輾轉,越來越厲害了。所以有一句話說:「怨家宜解不宜結」,就是這個道理。結了之後就互相的沒完沒了。

  下來有一段說得很有趣,說過去有的人他有神通,他就看見武則天跟那個皇后,那個皇后因為她死得太慘了,她就發了願,其實她這個願就是發了毒誓,她發了願,我生生世世要當貓,要把武則天當老鼠的時候活活的把她給咬死,因此她就是如了她這個願了,她就咬死了多少生的武則天的這個老鼠,但是咬多了之後,武則天她也會變嘛,她又變成債權人變成貓,她又再咬回她,那麼過後這個事情又反過來了,她變貓,她就變老鼠,她變老鼠的時候,她就變貓,所以有人就說這兩個人,現在還在那邊老鼠跟貓還沒變完哪!相當有趣。

  所以這就是這個地方說的這個意思,「後世轉劇,至成大怨。」我們繼續看註解:

“「世間之事,更相患害」,指世間冤報之事,互為禍害。既造業因,必結惡果,報應雖不立即顯現於當時,故云「雖不臨時」。但因果不虛,決當報償於後世,故云「應急想破」。眾生但知畏果,菩薩則畏因也。”

  「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這是指世間冤報的事情互為禍害,既然你造了業因,有因必有果嘛!你必然要結這個惡果,報應雖不立即顯現於當時,「故」就是說「雖不臨時」,不是馬上就報了,但是因果不虛啊!決當報償於後世,故云「應急想破」。

  眾生但知畏果,菩薩則畏因也。這些事情是互相更換的,彼此互相成為患成為害,「患」是病患,禍患。「害」是毒害。雖不臨時就是雖不就是馬上就在你的眼前給你表現出來,可是因果它決定不虛的,所謂「不爽」啊!

  所以就是你看,連佛成佛之後,還要示現受前世的果報啊!還要示現受過幾個前世的果報,像木槍刺腳、馬麥三月、頭痛三日等等..這些在《佛說興起行經》中皆有記載,都有記載的。那佛應該不會受這些果報才對嘛!他為什麼要這樣來示現呢?因為很多阿修羅壽命很長,他看到修行的人最後就不受報了,他就說這個因果沒有了,因此佛就示現嘛!所以琉璃王來打釋種的時候,這也是一報應,當年佛也頭疼了幾天哪!成了佛還要示現受報啊!那這一段佛的過去因緣是這樣的:

  當年一個天旱的日子,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那這個水池裡面的水都乾了,那魚就都死了,其他人就吃這個魚,最後有一條最大的魚,那是魚的王,釋迦牟尼佛當年是個小孩,他看這個魚很大,他沒有能吃魚,他就拿竹竿敲了這個魚的腦袋敲了三下,結果等到他們吃魚的這些人又投生到印度,又聚集而居成為釋種貴族,這些魚牠們就變成了琉璃國了,這條大魚就變成琉璃王,就領了軍隊來殺了,來殺的時候,大目犍連看見佛不救他的,這些本族的人就覺得很奇怪,怎麼佛不管呢?大目犍連就管了,目犍連神通第一,他用這個鉢,把佛比較親的這些人一起把他擱在鉢裡頭,就把他全部放進去這個鉢裡頭,就托上三十三天,等那個戰爭過去之後,大目犍連就把鉢拿下來,打開一看,裡頭全化成血水了,還是逃不過去。所以這個因果不虛啊!那佛就是因為過去造了這個因,打了這個魚頭三個竹竿,成了佛也要頭痛三天,表示報應不虛,因果不虛。佛其實已經無所謂受不受報了,所以「了則罪性本來空」,實在是罪性本來空嘛!

  那麼還有一則公案,過去我們常常講過很多遍了,多少遍呢?N遍了。說的是大修行人不落因果,你這樣來說的話,那你就要當五百世的野狐咯!所以他不是墮落在因果,他是不昧因果,因果肯定有,不是沒有。這個因果還照常有因果,所以說法哪有那麼容易啊?一個字之差就當五百世野狐身咯!

  所以因果這個事情,最後都結成大怨,雖不是馬上給你看得出來,但是你一定要想明白,這決定是不虛的。你對於這一切一切,不要那麼去愛戀去追求,佛就說「應急想破」,沒有一樣你能跟得上去的。那麼註解就說:

“上段勸諭世人,捨惡修善。”

  下來緊接著是經文,也是一段對這個現實人生的真實寫照。我們看經文,我們一起來看這個經文: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

  我們接著看註解:

“「愛欲」指情愛與貪欲。實為生死之本。愛不重不墮娑婆。世人舉體沈溺於愛欲之中,於是死此生彼,流轉無窮。縱使眷屬滿堂,於生死之際,生是孤身來,死時獨自去,無人相隨,無人能代。故云「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苦樂自當,無有代者」,復指苦樂之果報,皆是自作自受,亦無有能替代者。憬興云:「自當,即自受也。」”

  那麼底下再說:「人在愛欲之中」,愛別離就是說的這個親屬都相愛,這個當然很好啦!但是這個還是欲,你想得到什麼東西都是欲,你想得到這個想得到那個,你愛這個愛那個,可是事實上,你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生」你也是自己一個人來。你說雙胞胎是跟著一起來,有前後嘛!他還是有前後,不可能一起出來的,是不是?所以你生是一個人來,你什麼也沒有帶來,也沒有誰陪著你來,生的時候獨生獨來,死的時候還是獨去獨死。但是都是「苦樂自當,無有代者」,你受苦受樂都是你自己承當,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你。你至親的兒女夫妻,他就是憂心如焚,他也難過,那你不能因為他的難過而減少你的難過,所以這個沒有人能夠代替,都是自己所作的,一樣也跑不了。我們看看這句「善惡變化,追逐所生」註解的解釋:

“「善惡變化」者,憬興云:「善變化即善趣報。惡變化即惡趣報。」《會疏》云:「今世雖善果,(所作)業因惡,則來世變招殃過。現在雖惡報,所作善,則後生化享福報。千變萬化,不可具述。」此則「變化」之又一解也。

又《嘉祥疏》曰:「惡因得苦,善因得樂。其報易前也。」「易」者難易之易。「前」者,進也。善惡感報疾速,故云「易前」。”

  那「善惡變化」註解有兩種解釋:

  一種是憬興的解釋,說「善變化」就是指著善趣的報應,「惡變化」就是指惡趣的報應。所以「善惡變化」就是指著善惡兩種報應。這是一個解釋。這個解釋是高麗人,就是現在的朝鮮的憬興,這都是唐朝時候的韓國人,憬興他有著作收在《大藏經》裡頭,都是解釋《無量壽經》的。

  另一個《會疏》他就不這麼解釋了,他把這個變化指著是「今世雖善果」,今生你是在享福,這是善的果。可是你今世所做的事情所造的業,都是壞的事情,因此你來世的報就要變了,今生你享福,可是你現在做了壞事,來世你要變成什麼呢?變成受罪報。相反的,你現在雖然是受惡報,你在受苦在受罪,可是你行的都是善事,來生你就要變為福報了。他這個變化是這麼講的,所以是「善惡變化」千變萬化。其實這都是文字的問題,實質上沒有分別。所以我們學習《大經解》的好處就是,能夠知道更多不同的說法,讓大家理解經文方面就比較廣了,但是它的意思都沒有相差很大,總之說的都是「如是因,如是果」,什麼因是什麼果,確實是千變萬化,你造因不同,果當然就是不同咯!所以師父常常說世間的事情沒有對跟錯,但是結果一定不同,這就是因果的定律嘛!誰都沒有辦法改變的,是不是?下來我們繼續看註解:

“「追逐所生」。「逐」者,追從也。謂所生之處,果報追隨,相從不捨。隨其業因,感得善惡之報。「道路不同」者,《嘉祥疏》曰:「作善者,天堂黑報以待之。作惡者,刀山劍樹以待之。」

因果各異,生處懸殊。故臨終分手,竟成永別。三途一報歷五千劫,輾轉六趣,何日重逢。且重逢亦不相識,故曰「會見無期」。”

  這一切善惡,一切果報,是「追逐所生」啊!你生的地方,你到哪裡,這一切都跟隨著你到哪裡去,就是這些東西就跟著你走。至於這些親屬就是-這些報應也跟著你走。至於所去的道路,那是各個不同,至親的人,甚至於說一個炸彈下來炸死的人,去的地方也是不一樣的。當然也有一樣的,因為什麼呢?因為大家的性質差不多,工作差不多的也有,不能說是絕對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就是會一樣,更會不一樣,「道路不同,會見無期」,這個再相會就無期了,而且再相會,你也不認識了,這個最苦的事情就是這個咯!他這個一轉之間,誰跟誰都不認識了,所以才有「鍋蒸外婆肉,鼓打舅母皮」,這個公案過去我們也講過,一切都變了,變了豬變了牛,牛皮剝下來當鼓來打,肉在那燉著來宴賓客,這些過去都是這家人的親屬,就是再見也不認識了,不認識沒關係,你還把他給吃掉了。

  佛就是這樣的在提醒我們,不要在這裡爭這些「不急之務」,這一切是要回到開頭的那一句話啦!「世人共爭不急之務」,這就是給我們詳細的開演,我們怎麼爭的是不急之務呢?因為這一切最後對你都沒有用,我愛這個我愛那個,到了最後,你是自己走你的路,誰也不能替代你啊!你說你愛他,你也愛不了了,你這是完全不能盡一點力量的。

  所以下來這一段就很重要了,就說到我們這個本宗了,如果你要不往生,對於你的眷屬,你能夠盡什麼力量呢?眷屬對你還能夠盡一點力量,還可以念點佛什麼的,追悼追薦你還是超薦你,你自己不知道到哪裡去了,你也不知道你的這些人在哪兒了,你見著也不認識了。所以只有往生,才能改變這一切,往生就是把一個大悲劇變成大喜劇,這不是死,這是生,這不是愛別離永別離,而是一個大團圓的開始,你有一個人往生了,那之後就可以去輾轉度脫,把所有這些眷屬全部都度脫了,都在極樂世界會見大團圓。以前師父常常說的,在蓮花池那邊幹什麼?在那邊「打邊爐」大團圓吃火鍋,這是真正的大團圓。你看世間這個大團圓就是那麼一剎那,是不是?過去了,馬上就分開了。你看春節過年的團圓,每一年都少了幾個人,好可怕!這是這一世,最後各分東西,各自去投胎,在六道誰也不認識誰了。只有極樂世界,才是真正大團圓的開始。所以是「道路不同,會見無期」,世間的人愚癡不知道啊!那麼接著世尊哀憫勸醒世人,我們看經文:

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接著我們看註解:

“於是世尊哀之,勸醒世人,何不趁此強健之時,「努力修善」,將欲待至何時耶?人老體衰,難於精修,如《涅槃經》云:「迦葉:譬如甘蔗,既被壓已,滓無復味。壯年盛色,亦復如是。既被老壓,無三種味:一、出家味。二、讀誦味,三、坐禪味。」年老者失三種味,故應及時努力,切莫遲延。”

  所以你看佛就勸勉大眾了,就是這一句「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意思就是-為什麼你們不在你們還強健的時候,努力去修善,你們還在等什麼呀?人生最難得的是暇滿之身啊!我們現在都是暇滿之身,「滿者」是沒有缺陷沒有殘缺,神經智力體力都還是健全的,沒有缺陷,不瞎不聾,神經也沒有錯亂,最重要的是還有時間有閒暇可以修持,這暇滿之身很難得,所以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淨土難信!」這一切難都已經通過了,我們都已經通過了。所以說何不再趁這個強健的時候,趕緊突破這一關呢?所以大家都要爭取,爭取什麼呢?爭取對於往生有把握,我們可以說大家都是對往生有希望,這個有希望尤其是要在臨終,你要善根發動,很好的用功,佛來接引,那就往生很有希望了。但是不是敢說哪一位,哪一位已經有把握決定往生的?恐怕這話就不好說了,我自己也不敢說了,但是我要爭取到這一步,要爭取到有把握,這才是最急之務。不要去忙那些不急之務。最急之務就是這一件事情,要趁這個強健的時侯加把勁。

  念公這裡就提到當時一位某某法師,他就不行了,他這個就被送到醫院去了,他不能動彈了,他摔了一跤之後躺了一個月,長了這個「褥瘡」,什麼叫「褥瘡」,這是一種因為固定在某一個姿勢太久,局部的皮膚長期遭受到壓迫,使到這個血液循環不順暢,而引起皮膚和肌肉組織發炎,壞死潰爛等等的症狀。而且這位法師這次病了之後,人也就是不容易提起這個精神來了。

  大家必須要知道,你這個強健時侯你都還不能念佛,你到了有病痛的時候,你就更不能念了,你別說臨終,就是你平時牙疼都念不出來,心裡面想要念,你也沒有那個心情了嘛!心力也不夠了,不是說病來了我自然而然就會知道這個要緊了,我要趕緊念了,不盡然哪!不盡然Not Really不一定啊!病中這個還能念佛確實是難哪!所以就是說要趁著強健時,要增加自己的能力,要能夠達到佛的願裡頭所說的這些條件,所謂「至心信樂」這四個字,第十八願「至心信樂,十念必生」,你是至心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心,你的信和樂到了登峰造極了,樂就是你是真的願意要去見佛,我們敢說我們是「至心」了嗎?我們是有心了,我們也是信了,我們也是樂了。但是不能自己就把自己給封了,自己給自己加個封號,說我就是「至心信樂」,我就符合這第十八願,那你得每個字都不能放過啊!「至」這個字怎麼講呢?所以孔子是大成至聖先師,聖人當中,登峰造極的聖人就稱為至聖。皇帝稱為至尊嘛!那你要是「至心信樂」,所以哪裡能夠那麼草草的自己在那邊打這個如意算盤呢?這個要特別提醒大家,所以我們現在就何不於強健時,去爭取有把握的往生,而這個怎麼做呢?你要去做到「至心信樂」,把所有一點點的疑都要給它破掉,什麼地方不懂那都是疑,要使自己這個心踏實安穩,所以我們都是要趁這個強健時努力修善,而這個念佛是善中之善,善中之王。這裡就提出來了,所以這裡的善不能理解成世間行善的善。

  說到這裡師父就想起,最近有一位同修就提出一個問題,他說像其他宗教他們那些人也行善,佛門也有專門做善事的,他們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呢?師父就用經典佛的意思來跟他分析,就結合了大本《無量壽經》跟小本《阿彌陀經》告訴他,往生淨土的因是如何建立的?從三方面來看,就是三大類的人,哪一類才是合格Qualified?一個是邪定聚,一個是不定聚,一個是正定聚。就在世間看你是哪一類?然後再依據這十六個字:「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再看看佛在《阿彌陀經》說的「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再來「或已生、或今生、或當生。」你符合這個條件,現生你就是正定聚了,就能夠「了知建立彼因故」了。相反的,這就是來勘驗世間的善能不能往生了,是這樣的一個標準,不是你自己說的。所以要「努力修善,欲何待乎?」你還等什麼呀?所以佛說這個話很深刻。還有的人就說:「哎呀!我現在還年輕,不急,還有時間。」要知道「黃泉路上無老少」哇!「孤墳多是少年人」哪!常常要用慈淨老師這句話,棺材是裝死人,不是裝老人的。年輕的時候不修,還說要等我退休,等我什麼什麼的,他不知道《涅槃經》佛告訴迦葉,剛才這個註解有說了,就是做了個譬喻,譬如這個甘蔗,甘蔗,大家知道,甘蔗壓了就給你喝,這個甘蔗汁喝了,那個渣滓就沒味了嘛,是不是?甜味都壓出去了。所以佛說「壯年盛色,亦復如是。」壯年時候的這個盛色,這個體力也是這個樣子,像那個甘蔗一樣,也是很充足的,既被老壓,老了之後就等於壓了一下,等於甘蔗在機器壓了一下,就變成了這個渣滓了,成了渣滓就無三種味,三種味道它就沒有了。

  第一個是出家味,老年就不能出家了,按正規的老年出家只能當沙彌,現在有一些就是破格破例了,正規的是老年只能當沙彌,因為嚴格的那個戒律老年人受不了了,那要三壇大戒你受不了了,你看師父出家受三壇大戒,那個是六十一歲那年,還好是超過一點點,真辛苦啊!一半就想跑掉了,像魔鬼兵團啊!想跑掉,結果那個戒師就勸啊,還差那麼一點點,想跑掉是在它三個三壇嘛,第一是沙彌戒,下來是比丘戒,下來是菩薩戒。比丘戒完了之後就想跑掉了,戒師就勸啊,還有最後一關了菩薩戒,很快就結束了,快啊?二十六天啊!在中國大陸有的是兩個月,你問問那個慈淨老師,她受菩薩戒才七天,才七天也不習慣啦是不是?所以不如名符其實只當個沙彌,有很多老年人,念公提到香港的那個沈久成是個編輯,他出家就是沒受戒,他當沙彌,所以那個是比較合法的了。

  第二個是「讀誦味」,讀經誦經腦力不夠了,人老了之後,十個有八個腦力就下降了。所以不但是佛法如此,就是科學,他們都說最好的時候是二三十歲的時候,這一段年齡裡頭是腦子發展得最利的時候。所以人老了之後,首先這個記憶力就不行了,還有一點理解力,有的再老連理解力也不行了。再讀書看書,這個味就跟被壓過的那個甘蔗一樣了,它還是甘蔗,但是沒有味道了。

  第三是「坐禪味」,這個坐禪,你一坐總得要兩個小時以後,你才能夠體會到坐禪的這個作用,你才能夠得到進步。這老年人一坐兩個鐘頭也就是不可能的了,骨頭都硬了嘛!念公就提到一位叫劉氣功的,是馬一浮,這個馬一浮就是夏蓮居老居士蓮公,他稱為中國禪宗第一的馬一浮,這個知道的人很少,只知道他是個大學者,馬一浮的弟子劉氣功,他後來學這個心中心,他說不行,心中心我學不了了,心中心的條件是一坐two hours兩個鐘頭,他說我最長一坐只能夠坐一個鐘頭,是要真正盤腿這麼坐著,不是我們這麼輕輕鬆鬆的坐,你要端坐,所以大家要練習端坐是很重要的,要練習盤腿,這都是基本功,這基本功你不趁年輕的時候練好,你老了就沒辦法了,那腿都硬了,更沒辦法盤了,所以老的時候是怎麼樣呢?老的時候只能夠放腿,所以說你何不趁這個時候努力呢?這是《涅槃經》的話,你等到了老了之後再來,當然時間是有了,可是這三種味道就沒有了。

  所以幸虧還有一個淨土法門,所以說來說去這個大恩大德的阿彌陀佛,幸虧有他的淨土法門,不管你老少賢愚全都收。所以大家要及時努力,莫要蹉跎啊!所以佛還來勸我們「欲何待乎?」你還等什麼呀?所以很重要,這句話很重要。下來註解就根據前面的內容,就做了一個小總結了,我們再看多一段註解我們看:

“本品明此土穢惡,眾生三毒熾盛,造惡可哀。初段表貪毒,「貧富同然,憂苦萬端」。次段顯瞋毒,「至成大怨」。本段示癡毒;如「身愚神闇」,「不信經法」,「善惡之道,都不之信」。癡毒之禍,傷人慧命,且為三毒之本,故癡毒為患極深。(此下二段,復分舉貪瞋二毒。)”

  好,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裡。感謝大家的出席,感謝大家,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79880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