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33集
2023/09/15 16:16:51瀏覽86|回應0|推薦1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33集

  七寶淨土講堂堂主慈淨老師,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我們繼續一起來學習《大乘無量壽經》以及註解,這是我們淨宗大德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也叫《大經解》裏面的內容。那我們到了第二品了,我們開始進入第二品:

〈德遵普賢第二〉

  第二品稱為〈德遵普賢〉在《大經解》109頁。好,我們先看註解:

“第二品是上品聖眾之補充。本品之首,於菩薩眾中,拈出上首之賢護等十六正士。”

  那麼這一品是第一品的繼續。因為現在是在通序,通序前頭都是六種成就,這是每一部經都共同的,所以稱為通序。那麼這第六個成就就是眾成就,就是有那一些人來聽經啊?聽眾是誰啊?來參加這個法會的聖眾都是一些什麼人,不是一般普通的聽眾,所以叫聖眾。那我們在第一品的註解當中已經很清楚了,他們是那一些人呢?都是重量級的人物,不是普通人,所以對於正信是很重要的,多少人參加,什麼人參加。那麼在第一品就提到了一些,現在就來加於補充,不但補充還有些什麼人,而且最重要要補充這些參加的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功德。簡單說就是這些人的真實身份,他們的德行,所以在人的補充裏頭首先提出了賢護等十六正士,列了十六位正士的名字,這也是其中的上首。我們看註解:

“品末復標餘之三眾及諸天大眾。以補足上品中六成就中之眾成就。”

  末了第二品當中還有提到諸天人眾還有比丘尼還有其餘的等等,所以它就是上一品的補充。這些眾成就這些聽眾還沒介紹完呢,跟著還來了,來的這些也不是普通人,這一品不但是補充數量,而更重要的是這些參加的人的高尚無比的聖德,他們都是德遵普賢。

“尤應著眼,本品名《德遵普賢》,蓋表與會之無量無邊諸大菩薩,咸共遵修普賢之德。”

  一切的大眾無邊的聖眾,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賢大士的德行,普賢之德說不能盡,說不完。他是華嚴的長子,在華嚴會上佛是法王,聽法人之中以普賢為長子。那麼長子就是要繼承法王之位的,在上一堂課說過了,世間的王子就是要繼承皇上位子的,所以他是繼承法王的位子。

“普賢之德,實亦無量,而其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則為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也。是為本品之綱。”

  普賢無量無邊的功德,在這個功德當中他的心中之心,要中之要是什麼呢?就是最重要的心中之心,就是它最主要的是要說什麼呢?那就是普賢菩薩殊勝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就是華嚴一部大經最後的總結。所以華嚴是經中之王經中之海,所謂經中之王經中之海就是所有的經都是作為華嚴的眷屬,就像一棵樹,華嚴是一棵樹的樹根,其它都是樹的枝枝葉葉枝幹,所以《華嚴經》是經中之王,經中之海,那是共尊的。華嚴最後一品就是大家常常讀的,這是《四十華嚴》最末後的一段,把它補充在《八十華嚴》的後面,要不然它不會孤伶伶的就出現第八十一卷,這一卷是這麼來的。因為《四十華嚴》來得最晚,先來《六十華嚴》,再來《八十華嚴》,《四十華嚴》是最後才到中國來的。晉朝翻譯的是《六十華嚴》,唐初翻譯的是《八十華嚴》,後來就翻了《四十華嚴》。《四十華嚴》沒有單行本,大家很少有人知道,《四十華嚴》是最末後補充在華嚴的後頭,所以表示它極深極密。那個時候印度這個國家對於經典要出國是有很大的限制的,不可以隨便把經典帶出國家的。尤其你看《首楞嚴經》就是禁止出去的,過去是怎麼來到中國的呢?就是法師將經典抄寫得很小很小,然後將肉割開,就是縫在肉裏頭,然後就從印度帶出來了。帶到中國然後再將肉割開來,才把抄寫的經給取出來。所以《首楞嚴經》是這麼到中國來的。如果被查出來就沒收了。所以《華嚴》也是這樣到最後才來,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是中心。所以你看現在來參加這個《無量壽經》法會的大眾都是遵修普賢之德,都是遵修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以這個綱宗來修持的。所以講到最後,所有一切的人,你是遵修普賢之德最後一定到極樂世界,導歸就是回歸到極樂世界。回歸到極樂世界最主要的就是告訴我們一切都回歸到自性,回歸到你的佛性,這叫做導歸極樂。從現象上來看是到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有四土九品有種種的依報正報,講到最後就是回歸自性。成佛就是恢復你的本來,這就是導歸極樂。以這個綱宗來修持,這是總的精神。至於裏面所謂的廣讚,廣泛的讚嘆來參加這個《無量壽經》講經會的大眾他們的功德,主要為了什麼呢?就是要讓大家知道淨土宗的重要。來參加的都是一些什麼人呢?他們的身份他們的水平也就是他們的成就,都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這樣水平的人!不是我們認為一般普普通通的人,誰都可以來聽來參加這個法會的,這些都是特殊的聽眾,非常特殊的。當然說這個話並不是說你們是普普通通的人,你們也有是特殊的身份的,要不然怎麼會來聽這麼深這麼難懂的這麼一部圓教的經典呢?不可能啊!我常常在自己問這個問題,你們到底是什麼人呢?所以也不是普通人。那我們就先開始看看第二品的經文: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所謂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寶幢菩薩、智上菩薩、寂根菩薩、信慧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而為上首。

  這是經文。下來看註解,這裏提到十六正士,正士是什麼呢?下來就解釋了:

“「正士」者,《度世經》曰:「開士、大士、聖士、力士、正士等。皆菩薩之異稱。」又《甄解》云:「『正』謂正道,『士』謂士夫。在家之稱。此等大士,外現凡形,內深達正道故,居家名為正士。」”

  這裏就解釋正士是什麼呢?就是它的含義是什麼?就根據日本的一部註解叫《甄解》它說「正」謂正道,「士」謂士夫,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士大夫,是在家的稱呼,是在家的稱號。那麼這些士大夫不是普通人,「此等大士,外現凡形」,外面所現的這個相是跟普通人一樣,跟凡夫一樣,可是他內在的成就,他是「深達正道」,居家名為正士,就是在家的。因為外現凡俗,所以你們在家人都稱為俗人。這是跟出家一個相對的稱呼,並不是說你們是很俗氣的人,不是。俗人不能解釋為你們是很俗氣的人,就是一個名稱而已,這個就是在家菩薩。所以這十六正士,正士就是在家菩薩的簡稱,這樣就明白了。但是大家不要認為我也是這類菩薩,這裏說菩薩不是一般的義工菩薩或者是香積菩薩,更不是泥菩薩。條件就是這裏說的四個字,「深達正道」的,你要能做到那你就是,做不到那你還是泥菩薩!我們再看註解,那麼註解下來就談得更加深入了:“又《會疏》曰:「十六正士者,《文殊師利嚴淨經》言:『菩薩八萬四千及十六正士』。則明知正士之名,云居家菩薩。”

  《會疏》也是一部註解,他是根據《文殊師利嚴淨經》來說的這個十六正士。這部經裏頭他就有這個話,就是「菩薩八萬四千及十六正士」,這部經也有提到這十六正士,那我們這個《無量壽經》也是十六正士,所以「明知正士之名,云居家菩薩」,他就比《甄解》講得更清楚了。所以正士就是在家菩薩,所以這一點就不容疑惑了,就不需要再懷疑了。底下跟前頭一樣我們就不重複了。下來我們再看註解:“『正』謂正道,『士』謂居士。此等大士,雖葆光和塵,久出於邪道,深達於正法,故云正士也。」準上可知,正士者,即在家菩薩。又十六者,密宗以十六數,表圓滿無盡。”

  為什麼是十六不是十五或者十七呢?因為這個十六不能把它當作是數目字,在密宗十六表示圓滿無盡,就是等於說不是只有十六位,才十六位那就很少了,不是,是代表圓滿。《華嚴經》是十代表圓滿,密宗是十六代表圓滿。

“《出生義》云:「厥有河沙塵海數量,舉十六位焉;亦塵沙之數不出於此矣。」”

  在《出生義》這部書裏頭講說,塵沙的數裏面其中標十六位,所謂塵沙就是數不清,像塵像恆河沙的數也出不了這十六位,所以這十六位就包括了無量無邊,這是一個表示的方法叫表法。所以十六正士就表示無量無邊的正士,那就太多太多數不清的菩薩都來了。所以昨天講過真正靈鷲山的講經臺,那裏容納得下這麼多人?無量無邊數不清的。所以這是菩薩的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不是三度空間的境界,是超越三度空間的境界,所以我們也不要去想它說什麼沒有可能啦!這個那個的!這叫打妄想。下面說:

“「賢護」等十六正士,常見經論。”

  底下我們首先談賢護這位菩薩,他是代表,在一些經論當中常常有見到:

“《勝思惟梵天經》及《思益經》,列十六名。《智度論》標十六,但僅列六名。”

  我們繼續看註解說:

“論曰:「善守(即賢護)等十六菩薩是居家菩薩。」下列五名,茲不俱引。《思益經》云:「若眾生聞名者,畢竟得三菩提,故云善守。」”

  而且《思益經》就說了,賢護有時候翻成善守,善守賢護,賢護善守是一個意思。翻譯成中國文字,「賢」跟「善」是一個意思,「護」跟「守」是一個意思。所以有人就翻成賢護,有人翻成善守。為什麼稱他為賢護善守呢?有原因的。以前說過這些名字不是隨隨便便取的,是有原因的。因為眾生只要聽到這個名字,功德就很大。什麼功德呢?這裏說了「畢竟得三菩提」。三菩提就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所以是名號都有如此的功德。今天我們大家也聽到這個名字了,賢護!賢護!聽到了沒有?今天沒有來的就聽不到了,沒有來的就沒有機會了,我們聽到這個名字,是不是也得到三菩提了呢?那我也不說了,你們自己想想,是不是啊?

  「故云善守」,所以他叫做善守。你聞名就得功德嘛!「善於守護大眾」,這句話重要。我們要好好的看這句話的意思,「善於守護大眾」就是告訴我們用什麼來守護大眾呢?不是用張嘴巴就行的,守護就是保護看護,守著什麼呢?不是守著他的財富,不是幫她守著身邊的珠寶鑽石,不是。守著他的法身慧命,護持他一直安全抵達西方極樂世界,中間不要出現任何的差錯。你能夠做到的話那你也叫賢護,所以就稱為善守稱為賢護,這就是說這個菩薩的功德。《大智度論》也提了十六,但是列名只列了六個。下來我們再看:

“又《大方等大集賢護經》曰:「王舍大城有優婆塞,名曰賢護,為眾上首。」”

  在《大方等大集賢護經》這個經以賢護為名,當然居士就是俗人,所以有的人就很輕視居士,這也是他自己自生分別。現在這種情形還是很嚴重,開口閉口就叫他們是白衣,白衣說法,在家居士就是白衣啊!

  我們看看當時佛在世的時候,維摩詰居士就是白衣就是居士啊!維摩詰居士是現在家佛的身份,不是普通人啊!因為不能有兩尊佛同時出現,一尊出家的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另外一尊在家佛就是維摩詰居士,了不起啊!所有這些大菩薩都不敢去問話,那佛的弟子舍利弗目犍連更不敢去了,根本沒有辦法了,只有文殊菩薩說我勉強去試一試。那我們知道維摩詰居士是金粟如來的化現,如來就是佛呀!

  那你不要說太遠了,就我們中國這裏就出現了不少了不起的居士。以前提過的龐蘊龐居士,他是示現在家身。關於龐居士的事跡我這裏找到了一些,相當精彩,就引過來跟大家分享。

  他叫龐蘊居士,龐蘊居士被譽稱為達摩東來開立禪宗之後「白衣居士第一人」。達摩是傳禪宗的,龐蘊居士也是修禪的。他有什麼稱呼呢?他有叫「東土維摩」之稱。前面講過維摩詰居士,他是「東土維摩」。前面那個維摩詰居士是印度的,東土就是中國。那麼他們一家四口,他跟他老婆一個兒子一個女兒,這四個人都不是普通人。一家四口都開悟都得到大成就。他是馬祖道一門下一位很出名的居士,他少悟塵勞,志求出世,就是有出離心。龐蘊居士在沒有學禪之前之所以名滿湖湘,就是在那一帶很出名,一方面是由於他的名士風範,他很有學問,很有德行。另外一方面是因為他樂善好施。關於他樂善好施這方面就有一段記載,我們來看看。

  傳說他本來是百萬富翁,很有錢,他的父親給龐蘊遺留下萬貫家產。所以他就很大方很喜歡幫助人家,不管什麼人,只要你找上門請他求幫忙求助,他都不會讓你空手而歸的。天長日久,那些窮的親朋戚友就摸清了他的性情,就有心竅靈活者動起了貪念,就是那些心地不好的,隔三兩天就找個藉口上門來討一些錢,或者是要幾斗米糧。大家都這麼說,反正他家有的是錢財,再說你不要白不要,你不要其他人也會要嘛!與其其他人要去了,不如自己先弄到手。這些人就存這種心態。

  有一位住在鄉下的八竿子打不著的遠親,沒什麼來往的所謂遠房親戚就是這樣一個人,這天這個人又來了,又說我快沒飯吃了,求你幫幫忙。龐蘊就說了,你這樣一趟又一趟的跑來跑去不容易很辛苦,這次你就多弄一些糧食回去。廣東話說「一次過搞掂它」。他說不行太多了背不動。龐蘊就叫管家借給了他一頭驢,驢就可以背多一點糧食嘛,是不是?就幫著給馱回去了。也許是貪心不足,他裝的糧食太多,壓得驢子走不動了,出城不過十里這驢死活都不走了,牠不走就是不走。這個遠親沒有辦法只好暫時停下來,牠都不走嘛!只好讓驢休息片刻,他將驢拴在樹上,自己沒事幹也在樹蔭下閉目養神。恍惚迷糊之間不知是做夢還是幻覺,那頭驢忽然間變成了他一個死去幾年的老表叔,表叔就對他說,自己活著的時候跟他現在一樣,經常以各種藉口到龐蘊的父親,他上那一代,龐蘊的父親那裏沾光揩油,於是他死後就轉成了龐家的一頭驢來回報人家。驢子變成的表叔還告訴他說,自己生前借過他一雙草鞋還沒還,所以就要幫他馱糧走十里路,再多也沒有了,就欠他十里路這麼多而已!所以這驢不是走不動了,我就欠你這麼多,多一步也沒有,就欠這麼多,也不會是九里路,一定是十里路,他就欠這麼多嘛,是不是?這遠親嚇出一身冷汗,趕快將糧食送回去龐府,並說以後再也不敢來揩油了。

  遠親走了以後,龐蘊一家因為這件事就陷入了沉沉的思索,就開始在想這個問題了,因此就產生了出塵之志,就是產生了出離心,不想再在這個世間混日子。他們就認識到金錢是人犯罪的根源!所以他就想把所有的金銀用船裝了之後往江裏丟。有人就阻止他說:「你不要錢,你可以用來做功德啊!布施給人總比你倒進海裏去好多了呀!是不是?那多可惜啊!」可是他就答覆說:「我現在布施了這麼多的金錢,來生一定是一位很有錢的人。如果我來生做了大財主而不肯學佛,那更是不得了了,是不是?恐怕造罪的力量更大,犯法機會也更多。」

  他明白這種「三世怨」的傻事。什麼叫「三世怨」呢?你這一生造福,下一生享福,那你在下一生享福的時候就造業。因你享福的時候你不知道自自然然很容易得到的你就亂七八糟就造業了。然後再下一世你就墮惡道了。所以你就比別人晚一步而已。別人比你早一步入惡道,你是慢一步而已。慢一步這就是「三世怨」。

  所以他說這種事我才不幹呢!第二天龐蘊一家就將金銀財寶巨萬家產盡數的全部拋入了湘江。龐蘊一家把全部金錢丟入江中後怎麼過活呢?沒錢過日子了,他們就靠勞力來過生活。他的兒子就耕種幾畝田地,女兒就編織笊籬來賣得到點生活費,他們一家就這樣來過生活了。雖然很艱苦,但是龐蘊他的解說就是這句,「心如境亦如,無實亦無虛,有亦不管,無亦不居,不事賢聖,了事凡夫」。我只照念,我也不懂什麼意思。一家人就安貧樂道,處之泰然,甘心過著這種清苦的生活。

  龐蘊一生沒有落髮出家,就是沒有剃度,他在離家禪修之前就已經發了一個願,悟道之後要回來先度脫自己的家人。也正是因為這樣,他在馬祖道一會下歷練了兩年之後,精進的學習了兩年之後就回到了衡陽家中,向他的妻子兒女傳授禪旨,就是教禪。他們家庭生活跟普通人不一樣的,他們一家四口差不多每人對佛教不但信仰到了極點,而且都在佛法上得到禪悅之樂,天天法喜充滿,不只是佛化家庭,簡直就是不得了的佛化家庭。他們對身外的衣食住行一點也不放在心上,他們全家一有空坐下來就談佛法談禪機,大談禪機。

  龐蘊居士將要入滅的時候,他自己知道什麼時候要往生,然後就告訴他女兒說:「哎,你去看看太陽,如果到了正午的時候告訴我,我就在那個時刻入滅了!記得,去看看。」入滅就是往生啦!佛門當中的人追求的超脫生死是無死無生,固而真正的大師大德對自己的往生是能夠自己掌握的,想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能夠挑選自己看好的時辰。

  一般人就害怕死,就看什麼時候輪到自己,越想越怕越怕越快死。所以從來沒有誰真正把握過生死。所以長壽是僥倖,死於非命死於病疾是常情。

  他的女兒叫靈照,女兒靈照聽父親說要入滅要往生了,就趕緊到外邊去看看太陽,回來對父親說:「現在是正午了,不過巧得很有日蝕」,就是我們說的天狗正在吞日頭。她父親說:「哦,有這種事嗎?」,「真的有,不信,父親你自己出去看看。」龐蘊到屋子外面觀看,太陽在天空好好的,那裏有什麼天狗吃太陽呢?沒有啊!他就回到房間屋內一看,哎呀!他女兒靈照早已盤坐在他的座位上,雙手合十坐化了,坐著往生了,女兒比他快一步走啦!

  龐蘊回到屋裏一看笑了說:「我女兒機鋒要比她老子快捷啊!」於是他就為了安葬女兒推遲七天之後才往生,自己可以延後的,延後七天才往生,死都可以自己安排的。

  第七天襄州的州長名叫于頔就來看他了,就跟他談一些禪宗的道理。龐居士就對他說:「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有」是追求不盡的,是煩惱的不盡根源。只有「無」才是根本。空掉所有的「有」,把「無」從埋沒當中顯示出來吧!這是禪機。它才是真實的可追求的東西。簡單說就是把我們的法身慧命給叫醒吧!把世間的妄想執著胡思亂想給它埋葬下去。因為世間這些種種的妄想分別執著都是追求不盡的,而且都是夢幻泡影。他的話是這個意思。那麼他就請州長坐在床邊,自己枕在他的膝蓋上,自己就臥在他的膝蓋上,繼續說了:「存留世間,自加小心。世界上的一切都跟影子與回聲一樣,是空幻的。」于頔這個州長聽他講話的口氣好像是有告別之意,那麼低頭觀看他時,因為他就躺在他膝蓋,這一看著他,哎!走了,撒手歸西了,他早已經沒有動靜了,就這樣走了,說走就走。那麼就遵照他的遺願將遺體火化之後把骨灰撒入江河之中。

  現在走了兩個,還剩下兩個。他老婆龐夫人聽到丈夫和女兒都去死了,沒有讓她知道,她很不高興。她的兒子還在田裏鋤地,龐夫人就去告訴她兒子說:「哎!你的爸爸已經死去了。」他兒子聽到爸爸死了,沒有表情也沒有動靜,一聲不吭的就站在田裏用鋤頭拄著下巴,走了,立地而逝,站著往生了。也是說走就走。走了三個了,現在就剩下他老婆了。你猜猜他老婆怎麼走的?當然也走了,一個比一個厲害。龐夫人看著他兒子這種情形,她就怎麼樣呢?一跺腳..噓..不見了!消失得無影無蹤,再也沒了任何消息,這個更厲害,連棺木都不需要,也不用火化,就這樣消失不見了,省事!

  所以你看,他們三個人之中,他女兒靈照坐著死,龐公就臥著死,兒子站著死,最後還有龐夫人更奇怪,她看一家人都去了,她就說:「你們雖然死得好,我要死得更奇特。」因此她死之前有說了四句偈,「坐臥立化未為奇」,你坐著往生躺著往生站著往生沒什麼出奇,「不及龐婆撒手歸。雙手撥開無縫石,不留蹤跡與人知。」生死自在啊!

  所以你看這些居士,一直到民國都有不少了不起的大居士,這些都是白衣說法,你能看不起這些在家居士嗎?大家聽過的王龍舒是站著往生的,往生了人家去推他,好像一棵樹種在地上一樣,推都推不動。我們站在那邊,一個手指頭就倒了。宋朝的王龍舒,江味農,彭際清,周止庵,周止庵居士註解一部《心經詮注》,《心經》才兩百六十個字,他用四十年來研究《心經》。江味農居士也是用四十年來研究《金剛經》,這些都是了不起的居士都是白衣,他們也是白衣。還有李炳南老居士,還有我們最清楚的夏蓮居老居士,當然我們現在所依止學習的念公黃念祖老居士,他們都是白衣啊!他們也說法啊!那你怎麼說?所以這是我們一般人自己分別。賢護這位大菩薩他是現居士身,為大眾的上首就是代表。我們看註解:

“又《大寶積經賢護長者會》佛說賢護長者眾樂事:「其受於快樂果報,雖復忉利帝釋天王,猶不能及,況復人間。」”

  《大寶積經賢護長者會》是一部大經,有賢護長者會這一會,《大寶積經》前兩天跟大家說過了,在大乘經裏面它也是一部大部頭的經典,它總共有一百二十卷,內容非常豐富。裏面有專講賢護菩薩的這部經典,專門介紹他的。這裏頭前面節錄的那幾句就是。這個法會佛就說了,賢護長者種種的快樂的事,「其受於快樂果報,雖復忉利帝釋天王猶不能及,況復人間。」他雖然示現在這個人間,他所享的福報他的財富不是用來享受的,他用來做功德的。不但是人間沒有辦法比,第二層天的忉利天帝釋玉皇大帝都比不了。

“又《名義集》曰:「颰陀婆羅,翻為賢護。自護賢德,復護眾生故。或云賢首,以位居等覺,為眾賢之首故。」”

  可見賢護正士乃示生於王舍城,就是示現出生在王舍城。他的位次是證到什麼地位了呢?等覺,是位登等覺之在家菩薩,所以不是一般的菩薩,已經超過十地了。十地再上去是等覺,等覺再上去就是佛了,接近佛了,等覺的在家菩薩。《名義經》裏頭就說了,「颰陀婆羅」,這是原來的名字。他原來的名字是「颰陀婆羅」,翻譯為賢護,「自護賢德,復護眾生故」,自己護自己的賢德並且他也護眾生。大家聽到這個名字都有好處,所以稱為賢首,賢中之首,以位居等覺。這是一位等覺的菩薩,示現出生為父母所生,他一定要做得跟世間人一樣,他也是有父母生出來,一樣從嬰孩長大,但是他是菩薩示現的。一個普通的人身,但是他的實際就是他原本的身份是一個等覺菩薩,等覺就是跟佛相等了,就差一點點而已,再進一步就是妙覺了。他只有最後一分生相無明還沒破,等覺菩薩在十地以上。所以這一些賢護是等覺,是眾賢之首,所以從經典的說明我們知道,十六正士的頭一名就是賢護菩薩。

“可見賢護正士,乃示生於王舍城,位登等覺之在家菩薩。”

  所以他是已經證到了等覺的在家菩薩,所以在維摩詰之外又一位很殊勝的在家人。他有父母所生,是一位在家人,而實際他是等覺菩薩。我們再看:

“若按今經別意,據《般舟三昧經》此跋陀和(即賢護)菩薩,是念佛三昧發起人,親見彌陀。今故來此勝會,助顯念佛三昧無上法門。”

  這裏就引了《般舟三昧經》說跋陀和,跋陀和就是賢護菩薩,是念佛三昧的發起人,這個跟我們淨土宗就更有因緣了,跟這個法會更有因緣了。他親自見到阿彌陀佛,他親自見到,所以真的是有阿彌陀佛呀!有人見過嗎?當然還不只他一個,所以佛門歷史記載當中還有不少人親自見過。你看我們宋朝的瑩珂法師,他關起門念佛念了三天三夜,不是阿彌陀佛來跟他講話嗎?不只見到阿彌陀佛,他們還對話呢!當然你想跟阿彌陀佛用華語就跟你用華語,你要用客家話,阿彌陀佛就講客家話,用廣東話當然也可以。如果不可以的話就糟糕了,阿彌陀佛還要請很多翻譯在他身邊。所以他是親自見到阿彌陀佛,包括劉遺民,我們《淨土聖賢錄》講了很多,都是親自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跟他摩頂。他就動了一個念頭,阿彌陀佛的手就伸得很長來跟他摩頂,跟他摩頂加持。所以真的是有阿彌陀佛,只是我們沒有見到而已,是不是?所以以他為大眾的上首來參加這個法會,幫助釋迦牟尼佛來宣揚念佛三昧的無上法門。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王一切三昧中的寶,所以稱為寶王三昧啊!所以你看我們往往對於問題的重視不夠,不去真正的理解,由於了解的不夠,因此產生了一些不正當的看法,所以聽經聽講解很重要,我們這一會更重要。只要你一直跟,不換題目,不到處跑,我可以給你保證你會有很大的收獲,你會發覺自己提升得很快,因為這部註解不是一般的內容,我光是這樣轉述念公的開示都不得了了,我自己也得到很大的加持,我自己知道,很明顯!所以這個就是說念佛三昧是三昧中之王。

  底下就證明其他很多菩薩都是他方世界的大菩薩以上的顯現,化現到這個世界來弘化的,所以我們不是隨隨便便編出來的,自己製造出來的,我們是有經典作為根據的。這裏一部分有名字的人經典都有提到,從這裏我們可以推想,沒有提到的也是同樣的水平,一樣的水準,不會比賢護差多少。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說,這裏頭的十六位代表,當然賢護是肯定他的身份了,他是等覺菩薩了。那麼其他也都是他方世界大成就的菩薩,來這個娑婆世界地球在靈鷲山化現的,現在家的身份來助佛弘化。這個在註解裏頭寫得很詳細,這一些可以引為證據的,這裏就不解釋了。

  這裏提到的他方世界,這些其他賢護之外的菩薩,全部都是他方世界來的。什麼叫他方世界?就是告訴你在無數度空間以外的地方,這個手指頭像是有一部叫ET的電影,就是這個手指,在那個地方,還有很多的星球國土都是有超高等生命存在的。這個我們要接受,科學家不接受是他的事情,我們跟著釋迦牟尼佛學習,我們就要接受。其實釋迦牟尼佛也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們實在很渺小。但是我們有這個機緣接觸到這些高等智慧的人物,那是何等的幸運啊!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還要積極的接受這些,我們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大的能量的加持,我們現在都講正能量嘛,這不是小的能量,這個能量不得了的,自然加持。你只要跟著這樣來學習的話,依教奉行,這個能量就不得了,自然加持你會覺得完全不一樣。所以不要輕易的放過!

  再底下又把十六正士每一個人的名號作一番的解釋,大家自己看一看。每一位名字的含義都很深奧。下來很長的一段註解,都是根據經典記載幾位正士他們的來歷,而且每一位菩薩的名號都有他的表法,所以不是神話故事。大家不要把他當成神話故事,都是有經典證明的。除非你不相信經典那就沒話說了。所以我們念一念,雖然沒有詳細的解釋,但是從經典的描述都可以略知一二。我們來看:

“「善思惟菩薩」,唐譯為善思惟義菩薩,魏譯為善思議菩薩。按《四童子經現生品》善思惟等正士,是他方世界來此示現之在家菩薩。經云:「東方去此佛剎十千俱胝,有一世界名寶鳴。佛名獅子鳴聲如來。有一菩薩名善思議(即善思惟)應托來到此土,化生阿闍世王宮內。南方去此五百億世界,有一世界,佛名寶積善現如來,有一菩薩名寂靜轉(即慧辯才),於此舍衛城內,生大居士似師子家。西方去此過八億百千佛剎,樂音如來所,有一菩薩名無攀緣(即觀無住)。於此波羅奈國,化生大居士善鬼家。北方去此六萬四百千億佛土,住菩提分轉如來所,有一菩薩名開敷神德(即神通華),生此毘耶離城大將師子家。此四童子與無量大眾,共來娑羅雙樹所,恭敬供養。」”

  都是從經典裏面來證明,這些菩薩從那裏來的,去此多遠的地方,有多少佛剎那邊有什麼人來。

  有時候我們會這樣想,釋迦牟尼佛說的這個又沒有科學根據,他怎麼知道多少多少星球那邊,有多少佛土有這些人,這些人從那裏來的,都講得清清楚楚,經典裏面講得清清楚楚,你不信都沒有辦法。所以佛經實在是很妙!

  那麼《四童子經》就說了,善思惟菩薩、慧辯才菩薩、觀無住菩薩、神通華菩薩是他方世界的菩薩,就是我們現在俗話說的外星人,應化托生印度成為在家菩薩,就是為了這樣的因緣他們來了,他們來到了當年的印度,佛在世的時候那個地方。我們繼續看:

“又此下光英菩薩等四正士,如《佛名經第七》說光英、慧上(即智上)、寂根、願慧四菩薩,從四方佛土,來集此界之相。又《文殊師利嚴淨經》亦說此四正士,從四方來,同上所說。又《月燈三昧經第三》說:「香象菩薩從東方阿閦佛,與那由多菩薩,共來問訊釋迦牟尼佛。」以上賢護至香象共為十正士。其餘六人如《甄解》云:「其餘智幢(即寶幢)、寶英、中住、制行、解脫等,雖未見經證,準前思之,必應是他方來大士也。」”

  有些經典有說明,有些沒有,但是根據《甄解》的解釋,肯定他們也不是普通的菩薩,都是一些法身大士來的。所以就是兩部經共指出了五位,列出了五位,證實是他方世界的大菩薩,來到這個世界聽《無量壽經》,助佛弘化。從賢護到香象一共十個人,這十個人都有經典作為根據的。那麼另外六個人經典沒提到,但是依《甄解》古時候的大德就說這六個人也都是他方世界大成就的在家菩薩,來到這個世界聽經,目的是幫助釋迦牟尼佛來弘揚淨土法門,助佛弘化,是這個目的。再看說:

“按《甄解》所註是《魏譯》。《魏譯》僅列十五正士之名。其中缺慧辯才菩薩。此菩薩見於《唐譯》。《甄解》以為信慧即慧辯才,今經開為兩人,始合十六之數。故知信慧菩薩亦應如寶幢等正士,亦是他方來者。《甄解》於此,更有闡明。文曰:「初列賢護等十六正士者,彰此法不以出家發心為本。次列他方來者,彰十方佛土中,悉以此法為出世大事故,共來精進求此法。」此議甚得經旨。蓋在家修行,最宜持名念佛也。十方大士悉來聽法,表此法殊勝,實為大事因緣故。

又「賢護」表如來善護念諸菩薩。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三根普被,萬類齊收,正是賢護之義。又「善思惟」,表正智明了,深信佛慧,並表法藏因地五劫思惟,結得大願之勝因。「慧辯才」,表明信佛慧,辯才無礙,即經中「演慈辯,授法眼」,「常以法音覺諸世間」之義。”

  我們這裏就引了念公在《無量壽經》白話解的解釋跟大家分享。

  從慈心出發救度眾生,讓他得到真正的安樂而為他說法,這個叫做「演慈辯」。為什麼這個辯前面放個「慈」呢?是真正的大慈大悲,如果不是就叫強辯爭辯。所以演慈辯就是演示演化救度眾生,為他說法。

  「法眼」是什麼呢?「法眼」是五眼之一,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跟佛眼。「法眼」是智慧,能夠選擇一切法門。「法眼」就是能夠適應眾生種種的根器,選擇最善巧的方法。那麼這樣的智慧稱為「法眼」。所以我們教導眾生,我們要去度眾生,我們要去介紹佛法給眾生,對於佛法生了正知見,就同他自己有了智慧,得到了「法眼」,所以就稱為「授法眼」,尤其是淨土法門很難相信啊,是不是?你叫人家相信淨土法門,念一句阿彌陀佛這麼簡單,哎呀!那有這麼簡單的事?所以他就不相信。所以眾生能夠選擇淨土法門,大家能夠重視淨土法門,這個重視的智慧是很不容易的。要真正得到「法眼」,你才能知道,是不是?但是我們現在沒有「法眼」啊,可是佛把這個「法眼」給了我們了,怎麼給呢?告訴你淨土法門的殊勝,你能夠相信,能夠念這句阿彌陀佛,你能夠如法去做,那就等於你自己有了「法眼」一樣,但這不是你自己有的,是佛給你的,所以叫「授」,「授」就是傳授,「授法眼」,這就是「授法眼」的意思。那我們繼續看註解:

“「觀無住」,(見《唐譯》。《魏譯》作空無)表經中「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於彼相中,實無可得。」亦表法藏永劫因行,說空無相無願之法。「神通華」表從神通力,集萬行之德華,以自莊嚴,具足方便,成就眾生。如經云:「遊步十方,行權方便。」”

  這裏註解就引《無量壽經》裏面的經文來配合解釋這些菩薩名字的表法。「遊步」就是旅遊,遊化的意思。「十方」就是四方四個角加上下各方,指的是空間,就是一切的地方,沒有他去不到的。「遊步十方」就是周遊一切處,「權」是權宜,權變,我們俗話常說的「通權達變」,對不對?所以不死守規章制度之下。

  這裏舉個例子,我們中國的古書,孟子不是說了一句話嗎?「男女授受不親」,這個大家很熟悉了,這是古時候的禮節。但是如果有一天你嫂嫂掉進河裏了,你在現場看到了,怎麼辦?你用手把她拉出來,可以不可以呀?哎!「男女授受不親」啊!你如果死守這個禮節說,男女授受不親我不管,那豈不是天地間最大的蠢人嗎?不能「通達權變」啊!那你嫂嫂就白白的死了,因為你不懂得「通權達變」。

  所以這就是「行權方便」的意思。所以粗淺的來說,方就是方法,便就是方便,你要有切實便利可行的方法,讓眾生真正能夠解決問題,這叫方便。所以淨土宗念這句阿彌陀佛是最方便當中的方便,誰都可以念啊,所以這就是最方便的方便了。下面再看註解:

“「光英」,表光明英發,又經中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等,光中極尊,是光英義。「寶幢」,(見《唐譯》。《魏譯》作智幢)表智慧殊勝猶如寶幢。「智上」,(見《唐譯》。《魏譯》作慧上)表經中「無等無倫最上勝智」,「威德廣大不思議智」,如是無上妙智,超出一切,故名智上。”

  這都是用最簡練的文字來介紹這十六位正士他們名字的含義。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也就是大圓鏡智,這個智慧很高,「無等無倫」就是沒有能夠跟他比的,已經沒有能比了稱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所以就顯示出這些菩薩的智慧,跟佛就差不多了。下來說「寂根」:

“《會疏》云:「寂滅境智,諸根清淨,故名寂根。」《甄解》云:「境智寂滅,根本嚴淨,云寂根。」今據本經中《真實功德品》云:「究竟菩薩諸波羅蜜,而常安住不生不滅諸三摩地。」正表寂為根本,照用無窮。照而常寂,故表壽命無量。”

  還有一段我們繼續看:

“「信慧」,《會疏》云:「信心智慧,永斷疑網。」《甄解》云:「明信佛智,無上智慧。」又本經中「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人身難得佛難值,信慧聞法難中難。」此淨土宗,是難信法,若能信入,皆因宿具慧根。「願慧」表阿彌陀大願之王,智慧廣大,又可與信慧正士合參,正表淨土以信願持名為宗。「香象」菩薩乃東方阿閦佛國菩薩,曾於維摩會上,作同聞眾。香象身出香風,此菩薩身香亦如之。香象力大,表彌陀願力無邊。「寶英」表彌陀願海,乃無量功德妙寶之所莊嚴,能令凡夫,無功德者逕登不退,證入涅槃。是乃寶中之英,故曰寶英。「中住」,安住中道,不落二邊,當相即道,即事而真,淨念相繼,即念離念,是中住義。「制行」,表嚴持淨戒,制惡行善。又念佛即是持戒,是制行義。「解脫」,表滅除結縛,故名解脫。如經云:「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可得長壽泥洹之道。」又「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這個註解不難懂,把它的意義很精簡的都給我們介紹了這十六位菩薩種種名字的含義。

  底下我們要說一點,為什麼在這裏特別標出十六正士作為上首呢?這裏註解上面沒有註明沒有發揮,這個就表示淨土法門特別適合於在家人,因此這個法門也就契會於當前的社會環境以及將來的社會情況。不只是現在這個社會需要,將來的社會也同樣需要,因為科學越發達,分工越細,要做的事情越多,有好多事情都要在家人去做的。不能夠像以前的人都跑到深山去閉關修苦行啊!一切事情都不做了,那就完了。所以現在出家人也都要參與世間的事情。現在的摩登法師就是這樣,你看師父也開車,師父也用電腦,師父也用手機,師父也去超市買東西,沒有辦法都要參與,除非你到深山去,就什麼都可以不用管,所以不能全部都出家,而是要有一些人在家,他還是繼續要修,又是在家又要修行,那這種修持就以淨土宗最合適了。

  這個以前也談過了,所以清末就有沈善登居士作了一部《報恩論》,他裏頭就講了一些讚嘆《無量壽經》,有一些觀點還不錯的。他讚嘆淨土法門他是這麼說的,他說淨土法門是「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所以當前這個環境就很需要了。那麼淨土法門就不需要離開佛法,你就把世間的事情都做好了,是不是?工作照做,開車也可以聽啊,你看我們推行的那個小聽經機很受歡迎,現在都沒有貨了,還要去訂,很方便,音質又好,這個就是不需要離開佛法就行了世法了。所以通過種種方式在弘揚佛法,因此你在廚房幹活也可以聽啊,你在搭車都可以聽經,你怕吵到人家,一個耳機塞進去也不妨礙別人。只是別人會覺得你很怪,她是不是在聽劉德華還是郭富城?她這把年紀的太太婦女還會聽郭富城?大家都在猜想,不知道你是在聽佛法,都可以啊!重複的聽重複的熏,效果非常的顯著,這就是「不廢世法而證佛法。」

  以前有講過一個公案,古時候一位黃打鐵,就在他打鐵的時候他成功了嘛,拉風箱,以前不像我們現在有風扇可以吹火不會滅,以前要拉風箱的,一拉就阿彌陀佛,一推進去又阿彌陀佛,打鐵也是阿彌陀佛,所以你就不離開佛法而世間法也做了。所以簡單啊!那你要念楞嚴咒恐怕就不行了,而且還要很長的時間在那兒念,老菩薩就不行了!老菩薩你叫她學楞嚴咒,妳學大悲咒都難啊!大悲咒多長啊,你念到後面就忘了前面的了,那有你念這四個字簡單?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還念什麼大悲咒?你修禪打坐也是一樣,要特定的環境跟場所。這六個字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可以念的,對不對?你在這裏頭抓住那一點點空閒的時間,就搶念了一句,我們叫搶念,搶念了兩句搶念了三句你就念了,你就不離開佛法而行了世法了,是不是?而且是不用廢除世法你就證到了佛法,所以這就是淨土法門特別適合於在家人。因此就把這十六位在家菩薩將他們列為上首,將他們特別的標顯出來。下來我們再看註解:

“「而為上首」,表以上十六正士為會中無量無邊、一時來集之在家菩薩中之上首。據《會疏》及《甄解》義:(一)普賢、文殊正是釋迦會中上首。故舉兩大士總攝會中一切菩薩。(二)彌勒是當來賢劫成佛諸菩薩之上首。(三)賢護等十六正士是會中居家菩薩之上首。此說穩妥,故不採淨影之說。彼將文殊、普賢亦並於賢劫成佛之菩薩中也。”

  那麼在這個上首裏頭要根據日本人《會疏》註解的講法,就比我們中國的《淨影疏》的講法要好一點。所以我們就採取他們的論點。

  那麼我們從開始到現在,這些代表的人物就是普賢文殊,是釋迦牟尼佛會中的上首。前兩天講過上首就是代表,代表大眾,是全體的上首。所以我們在一上頭來就列了普賢文殊,彌勒菩薩是代表當來賢劫一切將來要成佛的這些菩薩,是彌勒菩薩代表的,他們都來了,將來有九百九十六未來的佛都要弘揚淨土法門,他們都來參加法會。所以你如果不學《無量壽經》,你不聽經不聽道理不聽講解,你不知道它多麼的殊勝在那裏?將來有九百九十六都要成佛的這些菩薩都來了,都來了之後,經典後面那個「皆大歡喜,信受奉行」,就告訴你說他們全盤接受過來了,接受釋迦牟尼佛所交代的將來要繼續弘揚這個《無量壽經》,繼續提倡淨土法門。所以你看,九百九十六將來還要多久,全都是淨土法門的天下。說不好聽就是淨土法門的天下,如果這話給別人聽到了又不開心了,都是你們的天下,那我們在那裏啊?沒有辦法,這個趨勢就是這樣的,廣東話說:你吹咩?(你奈得我何?),未來形勢就是這樣,這是沒有辦法的。所以這些人都來參加法會了,這一切賢劫的菩薩是以彌勒作為上首。這一切在家菩薩就以我們這一堂課說的賢護等十六正士作為代表。這個說法就很契合當時的情況。底下就是經文了,就提到十六正士之名,這十六正士我們之前提過他們的名字了,經裏頭說十六正士為上首。所以根據日本人的解釋就很清楚了,他們說的這個上首是在家菩薩的上首,彌勒是賢劫未來佛的上首,普賢文殊是總的上首。

  那麼底下就是無論是在家也好,出家也好,所有一切全部都要怎麼樣呢?就是下來的經文了:

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

  所以在家出家都要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然後下來的經文就開始說出這些菩薩,來參加法會的這些人他們的德行,他們的成就他們的德行非常非常的殊勝。經文會詳細的跟大家講解。

  好,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到這裏。謝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purelandcentre&aid=17987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