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2/06 22:53:44瀏覽214|回應0|推薦1 | |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64集 我們接下來看第十七願。我們先看經文也是願文,在《大經解》的本子258頁。 【我作佛時,十方世界無量剎中無數諸佛,若不共稱歎我名,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者,不取正覺。*十七、諸佛稱歎願。*】 十七、<諸佛稱歎願>,那麼這個願就很殊勝也很重要了!法藏比丘就是說我成佛的時候,十方的世界無量的佛剎之中無數的佛,“假若”就是假如。他不共同在那邊稱揚讚歎,讚歎我的名號,這個名號就是阿彌陀佛,同時讚歎我的國土讚歎我的功德,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我就不成佛。換句話說,我要成佛的時候,十方的佛都在那邊讚歎稱揚我的名號我的功德,我的國土的殊勝怎麼樣怎麼樣的,那實際上也是如此,經典都說了,十方佛都在稱讚,各各國土的眾生都去極樂世界,不只是我們娑婆世界,當然不只是我們這個地球,不只是我們的人道而已。所以現在有些人都是在那邊立個山頭,什麼叫立個山頭?這是我們佛教界的名稱,就是成立一個山頭,講的就是叢林,就是一個講不好聽,山頭就是做山寨主,就是成立一個屬於自己的組織團體,用現代話來說就是這樣子。那麼就是跟我學最好,去跟別人學就不好!所以你看看現在就是這種情况,那你看看我們這些佛就不是這樣子了,他們都還勸他的人民趕快到極樂世界去,去找阿彌陀佛,你們去找阿彌陀佛,那我就安樂了,我的責任就了了,放心交給阿彌陀佛。這裡你放心交給其他任何一個人嗎?因為還是人,對不對?還是凡夫嘛!所以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有發過這個願,讚歎的意思就是認同,是不是?好像我們現在也是這樣。所以我常常說我們在手機那邊所做的事情,大家就是沒有想到這個後果,覺得這個內容好就轉發了,轉發你一定是看過了,你轉發的這個動作表示你認同了,默默的認同你才轉發啊,那你是不是要負這個責任呢?好要負責任,不好也要負責任。所以你看這一些佛都沒有想到說你一定要到我這裡學是最好的,你不能去別的地方。我以前不是講過嗎?就在同一個城市,就有幾個同樣性質的佛教單位組織,也是專修念佛法門專修淨土的,我去到那邊,另外一家的女眾下午過來插花,這樣很好啊一家親是不是?插完花之後她就回去了,晚上就不能來了,白天來插花,晚上不能來聽經。所以你看了這些之後,你就知道這是正常的,因為都還沒有成佛。這裡說的是成佛之後的那種心量不一樣,都勸他們自己的人民趕快到極樂世界去。 “上第十七,「諸佛稱歎願」。稱者,稱揚。歎者,讚歎。” “稱”就是稱揚、宣稱。“歎”是讚歎、讚賞, 廈門話說“稱讚”讚賞欣賞,我欣賞當然我也要讓更多人同樣跟我一起欣賞,所以十方無量佛國無量諸佛全都在讚歎阿彌陀佛跟極樂國土。 那麼下面就引了原譯本的漢譯,漢譯裡頭也是這麼說,我們看漢譯: “《漢譯》曰:「我作佛時,令我名聞八方上下,無數佛國。諸佛各於弟子眾中,歎我功德國土之善。諸天人民蠕動之類,聞我名字,皆悉踴躍,來生我國。」《吳譯》類之。” 另外一本原譯本《吳譯》類之,也是一樣的。所以十方佛的弟子都稱讚說我的國土功德好,諸天的人民包括天人,“蠕動之類”蠕動就是小爬蟲之類的,小爬蟲之類的聽到我的名字都踴躍,踴躍就是有很大的觸動,然後也來到我的國土,也到極樂世界。所以佛之普度不光只是壞人惡人,好人是肯定的了,所以不只是壞人,連蠕動的小爬蟲都在內,包括細菌也是,包括最微小的細菌也是阿彌陀佛要度化的眾生,所以這個漢譯的內容就是如此。這裡就有一個真實的例子:有一位我們淨宗同修的弟弟,她不是在吉隆坡(大城市)的,她弟弟在吉隆坡,他在Uluyam烏魯音的地方有一片很大片的墾殖地,我們這裡土話叫芭地,就是土地屬於芭場地很大一片。後來她弟弟給我看了一張照片,在他那個地方有一條蟒蛇,無端端的自己死掉了!畜生要自殺的情形很少,都是被人家殺的,牠自己自殺的很少,無端端的死了,我也看到過這個照片,真實的。那我在想因為他那個地方,都到處放了很多太陽能的念佛機,二十四小時都念佛號,二十四小時播放,那麼這些畜生這些昆蟲爬類聽久了,很大的觸動!他也要去作佛了!那我自己當居士的時候也有這樣的情形,有一天回家一看,一大堆的螞蟻集體往生,你不能說集體自殺,螞蟻怎麼可能自殺?螞蟻連牠自己要各別自殺都沒有,牠都不會想到要自殺,只有人才會想到要自殺,很多集體這個就不能叫自殺了,集體往生,而且連身體都沒有,只留下一大片的翅膀而已,這個就不能解釋了。我們七寶兩年前剛剛啟用不久,也有過這樣的情形,就在我們後面那邊,也是一堆一堆的,在師父的寮房裡面的桌上,一堆一堆的集體往生。所以剛剛講的《吳譯》也跟這個相類一樣的內容,不同的翻譯,重點都一樣,重點就是都在讚歎我的國土讚歎我的功德,讚歎我的名號就是這句阿彌陀佛。所以這個願我們要很好的來體會,佛他絕不是凡夫的思想,我要出名;我要No 1;我要名聞天下;要成為佛教的大學者;要成為佛教的大德;我要信徒遍天下;全世界都知道我的名字。看起來好像跟彌陀這個願很接近,其實沒有任何共同之處,這一點必須要知道!念公說想成為佛學家,想成為佛教的大法師的那個心,往往是夾雜著名聞利養的心,求供養求得名望,正是個名聞利養的心。阿彌陀佛這個心不是為自己,這個是利他的心,跟第十八願連起來我們現在說,我們今天能夠知道阿彌陀佛的名號,有機會聽到這個名號,全部都是因為彌陀所發的這個<諸佛稱歎願>,他當年發了這個願。前面講過阿羅漢都不知道他方佛的名字,但是你看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裡有多遠啊,十萬億的佛土,多少萬億個光年那麼遠的地方,眾生怎麼可能知道呢?可是我們都知道啊,所以這個事情大家不知道有沒有想過?誰都知道阿彌陀佛,不管你信不信,不管男男女女,你有什麼舉動不小心摔著了,哎呀!阿彌陀佛!你不會說哎呀!釋迦牟尼佛!沒有啊!他一張口阿彌陀佛就念出來了!所以誰都知道有阿彌陀佛。反而我們本土的釋迦牟尼佛沒幾個人知道,本土的釋迦牟尼佛知道的人很少。而十萬億佛土之外的阿彌陀佛,知道的人反而很多,所以這不是偶然的事。之前師父在講這個內容的時候,講了很多的例子,印尼一個大的佛教團體開張的時候,部長一開口就是阿彌陀佛,他不是華僑,他是印尼人。還有海關的官員見到師父,印尼的海關官員見到師父,他們都會說一句師父,阿彌陀佛!這你怎麼解釋?所以不是偶然的,這是由於彌陀的本願“諸佛稱歎”所以十方聞名,十方聞名所以十方的眾生就求往生。你看《阿彌陀經》各方佛都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受如是法門,要求生凈土啊!都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也一樣出廣長舌相遍覆我們這個娑婆的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什麼誠實言呢?就是告訴我們這個淨土法門,因此我們才能夠聞到阿彌陀佛的名字,所以淨土法門是千經萬論共指,十方諸佛同讚的,《阿彌陀經》翻成六方佛,玄奘大師翻譯的就是十方佛,我們《無量壽經》也是十方佛稱讚,不是只有過去稱讚,稱讚完就沒了,稱讚完就沒了我們今天就聽不到了,過去稱讚現在也正在稱讚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勸大家往生。我們看注解: “望西云:「六八願中,此願至要」,「若無此願,何聞十方。我等今值往生教者,偏此願恩。善思念之。」” 四十八願這個願最重要了!如果沒有這個願,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十方怎麼可能都知道呢?不可能啊!十方的範圍有多廣啊!就是沒有一個地方聽不到阿彌陀佛這個佛的名號的。“我等今值往生教者”,望西師說“我等”,我們也可以說就是“我等”,在座的各位也是“我等”,我們今天能夠碰到往生的這個佛的教化者,「偏此願恩」,這是日本人的文法,我們中國人不大這麼用的。就是偏屬於這個願的恩德,因為彌陀有這第十七大願,所以我們才能夠在今生,我們能夠遇見這樣一個殊勝方便的教化。所以這裡告訴大家,“善思念之”,大家要好好的想一想啊!不想不行啊!想想你才會覺得這個非常的稀有!非常的難得!沒有善根,他就是不念,他就是不念,你打死他也不念。這裡有個例子:今年五月去了淡邊妙音淨宗學會,晚上講經,白天沒事,就跟大家去買椰子,賣椰子的老先生他自己說他七十九歲,賣椰子的很強壯很硬朗,還光着身子,說光着身子比較文雅,你講沒穿衣服大家又笑,光着身子,好像在炫耀自己很健康,我在車上就打開車窗說很好很好,要走了又說很好很好,念阿彌陀佛會更好,念阿彌陀佛更好,他看着我,念阿彌陀佛更好,他又看着我,他就是不開口。後來另外過了一陣子回到吉隆坡,又到另外一個地方去買椰子,那邊是有一對老夫婦,在他們鄉下那個房子的後面種了一大片的椰子樹,兩夫婦年紀很大了,在屋子前面擺個檔口賣椰子,很善良很健談,喝了椰子之後到屋子外面,他隨便用木板搭了一個休息處,還有韆鞦在那兒乘涼,臨走的時候就叫老婆婆念阿彌陀佛,馬上就念,不止念一句,還念很多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不止一句,這是沒辦法勉強的是不是?以前不是講過我俗家的岳母就是這樣,她就是不要念,但是她會跟你一樣講四個字“我沒有空”(客語),“我沒有空”,阿彌陀佛(客語)她就是不要念啊!她情願念“我沒有空”(客語),是不是?下來我們繼續看注解: “望西意為,若無此願,則我等身在娑婆穢土,如何能聞彼土之教主與佛剎之名字,彼佛彼土,勝妙功德,清淨莊嚴。若未曾聞,又何由發起求生彼土之勝願。故今日我等能聞淨土法門,實由此願之力。故本師釋尊於此穢土,稱揚讚歎阿彌陀佛,及其國土不可思議功德,令我得聞。故讚曰,四十八願中「此願至要」。法藏求願名聞十方者,只為普攝十方一切眾生,往生極樂,究竟成佛。若無此願,則十念必生之願便同虛設,蓋聞名方能持名也。” 法藏當時求願求的名聞十方是為了什麼呢?就是要普攝十方的一切眾生都往生極樂,往生極樂之後就究竟成佛。如果沒有這個第十七<諸佛稱歎願>,那後面“十念必生”的願等同是虛設,你說“十念必生”念什麼?我都不知道念什麼,因為前面有諸佛稱歎,所以十方都知道,那你說十念我就知道這個念就是念阿彌陀佛,這個十念必生不是說的念藥師佛念釋迦牟尼佛念其他的佛,不是。所以一切都鋪排好的,前面有這個願之後,緊接着才是十念必生的願,那麼十念都成佛,大家都能聽到這個名號,那才能夠十念成佛嘛!大家都不知道,那就沒有機會了,連一念都沒有用,是不是?那你一念根本就不是念阿彌陀佛,你怎麼成佛? “又《會疏》解「稱歎我名」曰:「稱我名者,此有三義:(一)諸佛稱揚彼佛德號。(二)諸佛咨嗟稱名之人。如彼小經,誠證護念稱名之人。(三)諸佛亦咨嗟,亦自稱彼佛名。」” 《會疏》是日本人的著作,《無量壽經》日本研究的很多,著作很多。《會疏》就說一個是一切佛來稱揚阿彌陀佛的功德,這個是諸佛稱歎的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是諸佛咨嗟稱名之人,咨嗟是讚歎的意思,就是現在我們在座的每一人當中有人念阿彌陀佛的,娑婆世界有這麼多眾生大家都在念佛,或者是在家裡面,或者在寺廟道場,或者單修或共修在那邊念阿彌陀佛,所以凡是念佛的也都在十方諸佛稱讚之列,你只要念佛,十方諸佛都給你稱讚,所以現在十方的國土都在稱讚你呀!稱讚什麼呢?哇!難得難得!稀有稀有!你看這個人在持名在念阿彌陀佛啊!也是在被稱歎之內,你念別的沒有,你不相信你問問諸佛,你去問問其他十方諸佛,我念別的佛,你有讚揚稱讚有護持你嗎?因為經典講得很清楚,只是我們讀經的人就很含糊的讀過去了,忽略了而沒有注意到。第三說十方佛也都稱讚他自己,自己稱讚自己,因為十方的佛也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都由於念佛三昧而成佛的,一切諸佛都念阿彌陀佛而成佛。 “繼又釋言:「三世諸佛,依念彌陀三昧,成等正覺故。」” 三世諸佛都依了念佛三昧,“依彌陀三昧而成正覺故”,那他自己也正是稱名之人,諸佛都是念阿彌陀佛成佛,沒有一個例外。所以這個道理很深,我們一時也懂不了,但是我們相信就是了。下來注解說: “此表諸佛稱歎之義有三:(一)諸佛讚歎彼佛聖號。(二)諸佛讚歎一切稱念彌陀名號之人。(三)諸佛本身亦稱念彌陀聖號。依念佛三昧圓成佛果。” 圓成佛果就是成佛了,那麼稱歎為了什麼呢?要大家稱名啊!為了下來的第十八願,第十八願是諸願的根本,這四十八願的根本就是這第十八願,過去正果法師人家請他講淨土宗,他就講這兩個內容,一個是講第十八願,另外一個是講《觀經》的出世三福。那麼接着下來就是最有名的第十八願了,稱為十念必生,我們看願文: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十八、十念必生願。*】 “上第十八,「十念必生願」。” 那麼這個大意就是說:我成佛的時候,十方世界的一切眾生,聽到我的名號,就發起至誠無上的信受的心跟樂意往生的心,於是就把自己所種的一切善根以清淨誠懇的心,念念相續迴向到往生極樂國土,所念佛號乃至少到只有臨終的十念,平常的十念法也包括在內,都可以往生,如果這個願不成就,我就不成佛。本願所要除開的唯獨是犯了十惡重罪還又誹謗正法的人,這個很關鍵性,很容易混淆,很容易錯解意思,這個後面會講得很詳細。“乃至十念”是你念的不多,甚至你只念到十念也可以往生,念多當然就更好啦!不要那麼吝嗇,念到第十聲就停下來了,所以我常講你說是師父開玩笑的也好,阿彌陀佛已經on the way正來著了,你念到第九聲第十聲就停下來了,哎呀,太可惜了!你多念一兩聲就放光了嘛!“乃至”就是最少at least,不是“只有”,他沒有說只有十念,是“乃至十念”,十念就是連續念十聲那摩阿彌陀佛,臨終如果有十句名號continuously相續的,這裡說相續很重要!你不相續的話,中間有停頓,還有分叉,那你就麻煩了,大家要注意這個相續很重要!你要完全集中,你才能夠相續啊!東張西望,這邊看那邊看,周圍有這麼多人給你看,你佛號怎麼相續呢?所以就是我們常說的正念分明,這一念就是阿彌陀佛,這個時候沒有其它的想法了,不想別的了,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子相續有十句,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所以稱為十念必生。善導大師獨尊的真實五願當中,以第十八願最為真實,可見這個願實在是真實當中的真實,核心裡面的核心,實在是兩土導師,那兩土呢?娑婆世界是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兩土導師的心髓,是無上大悲心的具體顯現,無上智慧所流出來的究竟方便,是不是很方便啊?你什麼都不要搞,你就是開口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不念?就快要斷氣了...阿彌陀佛...也不用再做別的,你就念,方便,是不是方便?下來看注解: “日淨宗古德較量諸經。餘經中《華嚴》獨真實。若與此經相較,則此經為真。” 所以我們都要有祖師的或者是那些注解的,那些真的是善知識,真的是可以作為我們的善知識,我們信得過的,聽他們所解釋的所講的,那你如果不聽的話,你就會說我們專修淨土的,尤其是七寶淨土講堂那班人,整天都說他們念阿彌陀佛是最好的,開口閉口都是阿彌陀佛,尤其是她們的師父,真的是賣花說花香。我們一定要從各方面來去理解,就可以知道我們不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但是又不能在短時間讓他們真正能夠相信,他們又不來從頭到尾聽完這些全部的內容,是不是?這個是日本的淨土宗,日本淨土宗古德的著作很多,現在日本淨土宗是五六千万人,占他們國民人數的一半,他們古德做了很多工作。日本人說餘經中只有《華嚴》是獨真實,《華嚴》是真實之教,你看佛一成佛開始說的就是《華嚴經》,是不是?在菩提樹下,開悟成佛了,第一部說的就是《華嚴經》,佛是悲憫眾生,居然把自己所得所證的全盤告訴大家,叫和盤托出,但是當時大家不懂啊!連阿羅漢都如聾如盲跟瞎子一樣跟聾子一樣,那佛看看沒辦法沒用了,那佛就要涅槃了!所以《華嚴》是獨真實之教,佛的大慈大悲沒有保留,大家不能接受,所以只好再委屈再開先修班預備班,講小乘講始教講法相什麼的這些,然後講終教《大乘起信論》之類,這種的水平,當然《大乘起信論》是後人著作的,它不是經,它是注解,一步一步的講下來,所以《華嚴》是最真實唯一真實,如果《華嚴經》跟《無量壽經》比較,拿《華嚴經》跟《無量壽經》相比,“則此經為真”,就是《無量壽經》比《華嚴經》還真實,這是日本大德說的話,中國人說恐怕就要吵架了,對嗎?就在這個講堂裡面,幾乎都要辯論辯到臉紅得像關公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的說法是,我們的說法我們是依蕅益大師說的,日本人說的這些,我們很多人都不能接受,不能接受甚至還要毀謗,那我們的蕅益大師說什麼呢?他說“華嚴的奧藏,法華的秘髓”都在我們《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裡頭了,這個說法就不至於會招大家反對了吧?那麼日本人的說法有人就不能接受了,這個也很自然,他接触的不廣嘛!有這種心態是正常的,我們也能夠理解。 “又本經諸大願與此願相較,則此願最為真實。” 本經就是《無量壽經》,要跟全部四十八願來比較,願為真實的,就是有四十八品嘛!第六品不是發大誓願嗎?這個四十八願是最真實的,經文不如這個願真實,那麼再從願跟願來相比,願跟願各各來相比較,那就第十八願獨真實,唯一的真實。 “蓋表此願乃真實中之真實也。” 很多同修包括師父我自己也有聽淨空老和尚的開示,老和尚常常都有作比較,比到最後,《華嚴經》也比下去了。這種情形我在印尼密集熏修導讀的時候,就引起現場的騷動,不能接受!因為來聽的有很多這些大德是寺廟的住持,還有佛學院的學生,那肯定他們有接觸過《華嚴經》,接觸過《法華經》這些大經。你這個馬來西亞的法師在台上講這個什麼把《華嚴經》給比下去了!你是什麼東東?我就知道他們心裡就這麼想。剛好講堂右手邊有一張很大張的淨空老和尚的照片,我就說大家有什麼問題就去問問老和尚,我只是轉述而已,轉述而已你們不要嚇我啊!他們的眼睛嚇死人的!所以你這樣來比較,那還得了!其實我自己早期也是這麼想,總是覺得有這麼厲害嗎?把我們自己的《無量壽經》抬得那麼高,現在知道了!從念公的《大經解》注解裡面,從祖師尤其是日本的祖師,還有蕅益大師這些祖師,種種的各各角度,各各的說法來比較,現在可以完全相信了!那你自己可以完全相信,別人也未必啊!那就由他去了!所以這個第十八願是整個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中的真實裡面的真實。日本淨土宗的評論跟我們中國蕅益大師他的提法原來也是吻合的,一樣的。《華嚴經》《法華經》的一切精髓,什麼是精髓?精髓就是好像我們一個人的骨髓,最精華的全部都在那邊,都在哪裏呢?《華嚴經》跟《法華經》的一切精髓,都在淨土法門裡面了。“十念必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這個“至心”有很深的解釋,我們要花一點時間詳細的來跟大家從注解的各方面來解釋“至心”兩個字,因為我們念《無量壽經》咕嚕咕嚕就念過去了,至心信樂,心心迴向,沒有體會到這個“至心”是到什麼程度?是什麼概念?我們來看注解說: “「至心」者,至誠之心也,至極之心也。《金光明經文句》曰:「至心者,徹到心源,盡心實際,故云至心。」「徹」者,徹底。「到」者,達到,即遊子到家之到。「心源」者,自心之本源。「盡」者,窮盡。「實際」者,即本經中「真實之際」。” 你看講得這麼這麼的徹底了,這幾句話就說到最根本了。《金光明經文句》就是《金光明經》的注解,就說“至心者,徹到心源”,徹底達到本心的源流處。“盡心實際”心的實際全部都在裡面了,所以叫做“至心”。那麼他這個就說得很深刻了,很深入了,不是我們一般片面的理解所能夠達到的這個深度。 “至心信樂”,“信樂”兩個字我們來看看: “「信樂」者,信順所聞之法,而愛樂之,即信心歡喜也。又「至」者,真也,誠也,實也。「心」者,種也,實也。「信」者,真也,實也,誠也,驗也,滿也,忠也。「樂」者,欲也,願也,愛也,悅也,歡也,喜也,賀也,慶也。故「至心」即是真、實、誠、滿之心,願欲愛悅之心,歡喜慶幸之心,以如是心而信之樂之,故謂「至心信樂」。” 底下我們淺一點的來說“至心信樂”是什麼情况,注解說的真、實、誠、滿。滿是圓滿之心,願欲愛悅之心,就是你以一種真實誠滿的心,很真很實很誠很圓滿的心,那是什麼心呢?沒有分別,沒有虛假,一種很願意很愛悅的心,很歡喜慶幸的心,我能聞到這樣的法非常的慶幸,像撿到寶一樣,以如是心而信之樂之,這樣來信,這樣來高興,這樣來感覺,所以叫做“至心信樂”,這就是“至心信樂”。你看《無量壽經》最後要結束的時候,每個人聽了釋迦牟尼佛講完經之後都“皆大歡喜,信受奉行”,這個是大的歡喜,不是普通的歡喜,是大的歡喜!這個大我們要理解,它不是大小相對的大,這個歡喜是沒有辦法形容的,大歡喜就是這裡的“至心信樂”了。再有願文當中“至心信樂”信是信心,樂就是樂,就是歡喜,表示願意,I do I do我願意!這個I do我願意是對阿彌陀佛講的,不是對牧師講的,對牧師講,那個後果就不堪設想了!對阿彌陀佛講,那你就安全了!所以這兩字顯示了信願很重要!有的人光是重視持名,就是念,總之師父叫我念我就念,沒說那麼多,她沒有重視信願,這是非常不夠的;除非你真的是老實念佛,那個念法就跟一般的人不一樣了,你那種真正老實,一心一意要去作佛的,你念那句阿彌陀佛,它裡面就包含了信跟願了,還要去強調信跟願嗎?是不是?截流大師講正信,還有《彌陀要解》講六信,《無量壽經》講發菩提心,那就更深入一步了。所以肯用功是很不錯了,但是很可惜還不圓滿,信願行三資糧缺一不可!信願行像什麼呢?像一個香爐,我們這個香爐因為它腳短你感覺不到,像大寺廟的香爐,一般的香爐三條腿是不是?有人說我不信,我也願意去,就是不念,他就是不念,那就變成兩條腿的香爐了,兩條腿的香爐是什麼樣子的?那就站不住了!另外一種是我就知道念,我也願意去,真正什麼叫六信什麼叫事什麼叫理還有自佛他佛什麼因果他都不能相信,他信的這條腿不是沒有就是短了,這個腿短了。所以截流大師勸發正信文當中發揮得十分深刻!他說如果沒有正信,雖然努力念佛不能往生,來生怎麼樣呢?富貴,富貴就造業了。這就是我們在拜六禮拜談的,這生造業,下一世就入地獄了,這叫做結三世怨。所以我們不但要信事上的報佛跟化佛,還應該信理體的法身佛自性佛,不但信極樂的他佛,還應該信自心是佛的這個自佛,相信以信願持名之因,決定得往生之果。那麼“至心”回頭下來還會有解釋,我們前面引了這兩種,一種是很深的,一種就是這個,它就接近了跟一般我們所理解的情況了。所以修淨土的各種根器都有,當然不只是修淨土,學佛的人各種的level水平各種的standard程度都有,前面解釋的這個“至心”,說的是上品的standard上品的水平,你達不到這個水平,那你就老老實實啦!老老實實念阿彌陀佛就行了,其它管它有多深不必理它,你不用管這些,你只管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現前放光,你上了蓮花到了極樂世界就行了,這是你目前要做的,現在能聽多少就算多少。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我們看注解: “「善根」者,身口意三業之善,固不可拔,又善能生妙果,生餘善,故謂之善根。「心心」者,純一之心也,淨念相繼之心也。” 所有的善根所修的善根都要迴向,“心心回向”,就是這個心跟下個心沒有兩個心,一個心純一的心,純一的心來迴向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另外淨念相繼的心也是表示相續。 “「回向」者,回者回轉,向者趣向,回轉自身所修功德,而趣向於所期,謂之回向。” 回是回轉,向是趣向,你要有一個方向啊!就是把自己所修的功德把它趨向於你的目的,就叫做回向。回向到什麼地方呢?下來《華嚴經》的注解就說了,這裡引《華嚴經》的注解了: “《華嚴大疏鈔廿三》曰:「回者轉也,向者趣也。轉自萬行,趣向三處,故名回向。…三處,謂眾生、菩提以及實際。」” 這裡引了《華嚴經》的注解,《華嚴大疏》說回就是轉,向就是趨向,轉自己的萬行趨向於三個地方:一個是眾生,一個是菩提,一個是實際。我們下來再解釋:把你所有的功德回到哪裏去呢?願一切眾生都離苦得樂,這是回向眾生啊!回向菩提就是要求無上正覺,你不是回向我下一世還要做一個比現在更有錢的人,那你不是回向菩提,是回向人道。“回向菩提”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要求無上的正覺,不是回向願來生再做人,你再做人的時間很短,過後又去做鬼了,沒完沒了,是不是?這不是我們七寶同修的志向,我們要求無上正覺就是要去作佛,就是回向菩提。第三個地方回向實際求實際,這個實際的解釋就是真實之際,我要明心達本,簡單說就是我要回歸自性,那全都有了,你回向往生極樂世界,也就是恢復你自己的本來,成了佛就是回歸自性,找到你的真心,這叫真正的回向。所以我們以後回向要記得這三個地方,那你的心量就很大了!第一個為眾生、另一個是為了求無上菩提無上正覺、第三就是要回歸自性。你看多圓滿!這叫真正的回向。要不然我們為什麼回向偈要念同生極樂國呢?《往生論註》的回向就符合我們淨土宗了。下來我們看看就是《往生論註》的內容: “又《往生論註下》曰:「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是即願中回向二字之義。” 你看終極目標就是這個,要去見慈父阿彌陀佛,所以你修任何的法門,你看經聽經你說法種種的布施,一切一切的功德持戒等等,普施給眾生,就是這個樣子的回向,大家終極目標一定都是極樂世界,只有一個目標,只有一條路,難道你還有其它的路可以走嗎?所以就是說《往生論註》這樣的回向就跟我們這個經很配合了,因為他是淨土宗曇鸞大師的,大師是淨土宗的大德是二祖,所以這是祖師說的話,我們要相信!下來注解說: “「願生我國」即回向之鵠的,願我一切眾生,往生極樂國土也。” 這也是一樣“願生我國”,那就是我們這個目的地了,願我跟一切眾生都生到極樂世界,這個“願生我國”四個字明白指出了三資糧當中的“願”,信願行的“願”這個字。在“至心信樂”這四個字裡面已經暗暗的指出來,這句是明指,“至心信樂”是暗暗的指示你,那麼“願生我國”是明白的指示你。“信樂”明指了信,現在再明指“願”這個字,所以說第十八願是大願的核心,因為它明確的指了淨土法門信願持名的綱宗,具足信願但有十念就可往生,這是兩土導師剖露心肝的精髓。所以《彌陀要解》其實是代佛傳語,什麼叫代佛傳語?蕅益大師就是代替佛跟我們講的這句話,“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這就說明了能不能往生決定在於你有沒有信願,如果有深信切願決定往生,往生後的品位才是念佛水平所決定的。《要解》就接着說:如果沒有信願,就算念得如銅墻鐵壁,風吹不入,雨打不濕,也沒有往生的道理,這不就是以前常常講過的嗎?他就是念到銅墻鐵壁,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念佛念到聽到雨聲風聲雷聲人的腳步聲都是阿彌陀佛,念到這種程度,結果有一天早上想不開就自己吊死了,就吊死了,所以信願不夠堅定。下面就是談到“乃至十念”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你念的不多,乃至只念到十念,念得多更好,“乃至”就是這個意思。我們看注解這裡引了《觀無量壽經》: “「十念」者,如《觀無量壽經》曰:「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這個十念《觀經》說就是稱念那摩阿彌陀佛,後來第十六觀就提到,《觀經》一共十六觀,也叫《十六觀經》。眾生在臨終看見地獄了,糟糕了!然後你叫他觀想,他也觀想不到了,那你就叫他改念阿彌陀佛,他就念了十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地獄的境界沒有了消失了,那他就往生了。所以十念稱阿彌陀佛都可以。那麼這裡說: “《箋註》曰:「十遍稱名也。」” 這是丁福保著的《無量壽經》的箋注本,也就是《無量壽經》的注解,他也是這個解釋,他說十念也就是十遍稱名。 “望西曰:「經十念頃,專稱佛名,為十念也。此言念者,謂稱南無阿彌陀佛。經此六字頃,名一念。」” 望西的解釋說:“經十念頃,專稱佛名,為十念也”,也是說稱佛的名號。 “以上經論義同。「乃至十念」者,指稱念名號,下至僅得十念者,亦得往生。此乃指其至下者,故云「乃至」。若能多念,則多多益善矣。” 這裡又有一個懷疑了。 “或有疑問,文中但云「十念」,何以逕謂為稱佛名號,而非他種念佛耶?” 底下就有人可以這麼問了,經中只說十念沒說持名啊!為什麼要解釋為持名念佛呢?念別的不行嗎?用別的方法不行嗎?下面就回答了: “答曰:「十念」中之「念」,即指口念佛名之念,實有明證。” 不是你說的要有證明的,你看我們念佛不是有四種嗎?持名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實相念佛。這裡說的十念何以見得是指持名念佛呢?可能是觀像觀想呢?當然我們這裡引了一點證據,宋譯就說得很清楚,就是原譯本當中的宋譯,宋譯裡面是《無量壽經》的原文,因為翻譯是有局限性的,我們看看宋譯。 “本經《宋譯》曰:「所有眾生,求生我剎,念吾名號,發至誠心,堅固不退。彼命終時,我令無數苾芻(比丘)現前圍繞,來迎彼人。經須臾間,得生我剎。」其中「念吾名號」只能解作念佛洪名也。” 宋譯這裡說是“念吾名號”,念我的名字,這個“吾”就是阿彌陀佛自己,念我的名號。所以是叫你念,不是叫你唱,又唱又跳,這邊跳兩下,那邊又跳兩下,又加了很多法器這個那個,是很好聽,可是阿彌陀佛他不是這個意思,念我名字,所以只能解釋為念那摩阿彌陀佛,不能做任何其它解釋了,所以這是有根有據的。 “又《般舟經》曰:「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如是得來生我國土。」” 還有《般舟經》還說,阿彌陀佛對菩薩說:欲來生我國者,常念我名,莫有休息..莫有休息就是不間斷,如是得來生我國土。我們再看回《觀經》,我們一切的說法都要引經據典的,包括注解,這樣才能信服於大眾,不能自己猜測自己agaaga不行,agaaga是一種甜品,不行的,不能自己猜測,自己以為是這樣,自己以為很危險,這就會斷了眾生的慧命了! “又《觀經》言,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妙法,教令念佛(觀想念佛)。若不能念者,應稱佛號。」” 剛才說了,《觀經》也是說念那摩阿彌陀佛,所以這個就可以證明這裡說的十念,那我們可以確定無疑,就是指的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後,即得往生。由上經義可證,所云「十念「者,直是持名念佛也。” 這是古來的注經家對於這個十念都有不同的解釋,這裡淨土宗善導大師是個大德,有很大的功勞,他是改正了一些在他之前的古人的一些錯解。 “古註經家,於此願文,亦有異解。有曰此是「攝上品願,有說下品非也。」又有曰:「此是上三品。此中十念,是依十法起十念。非是稱名十念。」” 古人有的認為說三輩往生上輩是菩薩的事情,不是凡夫的事情,我們沒份。所以有人也就認為說這裡說的十念是指的上品的事,上品他十念可以,因為他當時已經到了“至心”了,窮盡心源了,不要說十念,他一念都可以往生,所以他們認為這個不是指下品十念可以往生,我們在討論。 “所云「依十法起十念」指彌勒所問十念。” 他們認為這十念是什麼呢?就是《彌勒所問經》裡頭的《彌勒發起殊勝至樂經》,彌勒將來還是要弘揚這部《無量壽經》的,為什麼呢?釋迦牟尼佛交代了,在經典裡面咐囑他,你接受了我的交代,你將來一定要弘揚這部《無量壽經》,但是彌勒菩薩他是法相宗的祖師,但是大家不要以為彌勒是法相,將來作佛的時候就是說法相,法相當然是要說,可是我們《無量壽經》佛最後就付託給彌勒,所以彌勒所問的還是淨土法門。那麼在這部經叫《彌勒發起殊勝至樂經》裡頭,佛就答覆彌勒的問話,就是這個十念,但是這個十念講得很深,聽一聽都很辛苦很吃力,那根本就不可能做到!但是我們聽聽看到底深到什麼程度,如果你不聽的話,你根本沒有機會知道,這一段很長,我們簡單的說一說,但是我們還是要有耐心的看一看,雖然我們一般人做不到,有機會聽一聽也很難得,要不然讓你自己去找,你也未必能夠找到這樣的內容。好,我們來看: “《彌勒發問經》言:「具足如是念,即得往生安養國土。凡有十念。何等為十?一者,於一切眾生,常生慈心。於一切眾生,不毀其行。若毀其行,終不往生。二者,於一切眾生,深起悲心,除殘害意。三者,發護法心,不惜身命。於一切法,不生誹謗。四者,於忍辱中生決定心。五者,身心清淨,不染利養。六者,發一切種智心,日日常念,無有廢忘。七者,於一切眾生,起尊重心,除我慢意,謙下言說。八者,於世談話,不生味著心。九者,近於覺意,生起種種善根因緣,遠離憒鬧散亂之心。十者,正念觀佛,除去諸根。」” 就這十條,可以做到嗎?隨便選一條,要生起慈悲心。啊,我很慈悲,慈悲到什麼程度?你看看不要說別的,第十條“除去諸根,正念觀佛”怎麼做?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這個境界就是《金剛經》,還不是前半部,是後半部所講的“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前面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總之就是後面比前面更難!告訴你看不用眼睛看、聽不用耳朵聽,以此類推。那不用眼睛看,你用什麼看?你不用眼睛看,你還看到我在上面嗎?這就是師父常常告訴大家的,用心看用心吃用心聽,用的是真心,那就不是用那個分別心了,但是還是通過眼睛看啊!看的時候沒有分別,看的時候如果有分別,就看到師父今天好像很莊嚴,這兩邊比較紅,那就是用眼睛看了,就不是用心看了,用心看就沒有看到這個了,但是也看到這個,佛法就是這樣。你不要說沒有看到,那是騙人,也看到這個,但是也沒有看到這個,了了見,無所見,無所見,了了見,所以要能到這個境界,那就是彌勒菩薩的十念,這個境界叫正觀念佛。這是正念,這裡說的很深,誰能做得到啊?但是做不到沒有關係,我們有..不是說的後備胎,我們是真正懂得,我們有一個很方便容易簡單的方法,不管他講的如何,我就是持名念佛,我就懂持名,其他我不懂,這就夠了! “《宗要》曰:「如是十念,既非凡夫(所能)。當知初地以上菩薩,乃能具足十念。」” 你們是什麼地啊?所以《宗要》就說了,這樣的十念不是凡夫所能做到的,是登了地的菩薩才能夠具足前面說的這樣的十念,無量無邊的菩薩也要往生極樂世界,這樣的十念是指著那一些人說的,是這樣的十念,不是我們一般人所理解的臨終念十聲阿彌陀佛,不是。 “以上諸說咸以此願,專為上品,甚至地上菩薩,乃能具足,則中下凡夫,何由得生?可見以上諸家之議,未契淨宗他力果教之真諦。” 這就不是阿彌陀佛的慈悲了,阿彌陀佛的慈悲不是這樣的。那麼如果說,阿彌陀佛發的第十八願,是要像前面講的這種程度的人才能夠十念往生,那麼凡夫怎麼辦呢是不是?可見以上諸家之議“未契凈宗他力果教之真諦”,所以這些說法是不符合於淨土宗普度的本意的。阿彌陀佛是要普度,不只是要度某幾個人,那幾個人是上上品,那我們一大班的人都是只有中品下品的那怎麼辦?所以阿彌陀佛就是要普度,這是他的悲願啊是不是?下來注解說: “至於義寂以《觀經》下品下生之十念,註本經第十八願之十念,深有見地。” 所以日本的義寂法師就說,他是拿《觀經》的下品十念,就是念阿彌陀佛,來注解我們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這是很對的。 “望西云:「宗家不爾(宗家指善導)。今之十念,但是口稱。上盡一形,下至一念,通於三輩,攝於九品,莫不皆往。」” 望西他也是反對上面這種說法,太難了!說十念的要求這麼深,幾個人能做到呢?望西說宗家,宗家是他們稱善導大師,他們對於善導非常的尊崇,是他門本宗的本家,以前講過了說他們的第一代祖師是阿彌陀佛,第二代是善導大師,第三代是他們日本人,沒有我們中國的份。“今之十念,但是口稱”,這是善導大師的意見,善導大師是改正了一些前人的錯誤,所以日本人最尊敬善導,他們就是這樣子的尊敬到不得了!他們說第三代是他們日本人,那我們也好,還有一個中國人,善導大師是中國人,他們尊稱善導說是彌陀的化身,跟中國是共同的說法。蓮池大師也說善導大師就算不是彌陀化身,那也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之流的。“意為今願文中之十念只是口念”,開口念阿彌陀佛,這就是這個意思,所以善導大師他說的十念就是這個意思,沒有那麼多的內容沒有那麼多的要求跟講究,是不是?大勢至菩薩也講了“不假方便”,你還想這麼多要怎麼念又怎麼念,怎麼念才是上品,怎麼才是下品,這個不行,是下品的,這個是給大修行人的,沒那麼多講究的,所以你那麼多要求,菩薩才能做到。你就是念着阿彌陀佛,心裡面就是想着阿彌陀佛,這個誰都能做到的!“上盡一形,下至一念”,上者一生都在念,這是指平時,最低的只要念一聲也可以往生,這是指臨終,“通於三輩,攝於九品,莫不皆往”。 “意為今願文中之十念,只是口念。上者盡一生之形壽,唯念佛名。下者僅念一聲,皆可往生(僅念一聲者,指臨終一念,或「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於彼佛」亦皆得往生。)。” 經中還說一念淨心,你達到了窮盡心源,發這樣的淨信這樣念一句,這個功德也可以往生,這個在後面三輩往生品有特別提到。所以這個把過去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十念到底是指深的還是指淺的呢?這個我們還是歸到淨土宗阿彌陀佛釋迦牟尼的本意,指的就是口念,開口念就是口稱。 “本願文曰「至心信樂」。《觀經》亦曰「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如何名為「至心」,又如何名為「具足十念」?此乃本願之關要。” 我們繼續討論。這裡說的“至心信樂”,《觀經》說的那個人見到地獄了,哇,糟糕了!然後你就告訴他念阿彌陀佛,《觀經》也是說“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我們這個願文說是至心,《觀經》也說的“如是至心,令聲不絕”,不絕就是 Non stop不間斷!那麼大家就懷疑這個“至心”,到底指的是怎麼樣的心才叫做至心呢?怎麼樣子才算是至心的十念呢?下面就引了鳩摩羅什大師的,他是比喻形容得很好!我們來看看: “羅什大師於此,有最極精要之論。師曰:「譬如有人,於曠野中,值遇惡賊。揮戈拔劍,直來欲殺。其人勤走,視渡一河。若不渡河,首領難全。爾時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江岸,為著衣渡?為脫衣渡?若著衣衲,恐不得過。若脫衣衲,恐不得暇。但有此念,更無他意。當念渡河,即是一念,此等十念,不雜餘念。行者亦爾。若念佛名,若念佛相等,無間念佛,乃至十念,如是至心,名為十念。」” 這裡頭我們引鳩摩羅什大師的話最為恰當了,那我們就可以明白,我這個念是不是至心,這個是不是至心的念?怎麼叫做十念?他打個比方,比方就是比喻,假設一個人在曠野當中,就你一個人,這個時候碰到強盜拿著槍拿著刀要來殺你了,追殺來了!這個人就趕緊跑跑跑,看見前面有河吱嘎...趕緊踩剎車,你不剎車就掉下去了,可是轉身一看,後面追來了,後面有追兵,前面有河,那麼如果不過河命就難保,這個時候就想到,我要活命就要過河,我已經到了江邊了,這種情形大家體會一下這個時候是什麼心情?這個時候心裡想什麼?所想的就是怎麼樣過河,而且要快,決定不能太慢!難道我還想着我穿着衣服過去好了,不行,我要脫衣服,穿衣服太重了游不過去,你還有時間想這些?強盜追上來要怎麼辦呢?所以你這個時候所想的就是這件事情,怎麼過河?沒有想別的,他不會再想我還有兩萬塊錢的帳人家欠我的還沒還,什麼時候去找他要回這筆錢,這個時候你什麼事也不能想了,他這個時候想的就是渡河,就這樣子的一個念頭而已,就只有這樣子的念頭,你再也沒有其它的念頭了!那回來說我們修行念佛,就說念佛就跟這個情形一樣,那就對了!那就是“至心”對嗎?這個很具體的對不對?很具體啊!不是一會兒念佛的時候又想到東又想到西,又想到這個,一會兒又想到那個,沒有這些,只有這麼一個想法了,就是這樣子沒有間斷的念,以至念到十句,這個叫做十念,以上就是鳩摩羅什的話。我們想想:我們現在是這樣的心情念佛嗎?不是,因為沒有強盜來追殺你,沒有殺到來,不只沒有強盜,閻羅王也沒有殺到來,還沒有看到地獄,所以還能夠在卡拉OK那邊唱“月亮代表我的心”,那就沒救了!還是悠哉閑哉的一天過一天。這個告訴你就是你臨命終的時候快要斷氣了,他可能就是這種情況,你知道嗎?所以到時候我們同修如果遇到這種情形的話,就想想強盜追來了,你到了河邊怎麼過河?沒有其它任何的想法了,其它的想法都要丟在一邊了,阿彌陀佛.....好像十一句還是十句,都放光了!我們再繼續看下面的注解: “蓋謂此時心中所思,唯是如何渡河,更無別念。如是之念,即是一念。如是念佛,即是至心。相繼至十,即是十念。” 這樣念佛念到十句就是十念,完全集中在一處,就是咬定這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on the way就到了,就等你專注到一心的時候見到光了!見到光見到佛了!到時候就是這樣子的情形,大家記住師父剛才所講的所表演的,記住了!那麼下來再引申一下,前面不是說了兩種嗎?我們把它圓融一下,那就是《宗要》說的: “《宗要》又曰:「今經說十念,具此隱密、顯了二義。」” 這一圓融的話,兩邊我們都得到了!我們來看看,很妙很妙,你真的念到什麼都不想只想阿彌陀佛的時候,下面說:不管是怎麼樣要求的十念,多深多深,你都全部具足了。這個《宗要》指的就是唐朝新羅,新羅就是朝鮮,朝鮮的僧人元曉法師他著作的《無量壽經宗要》,他說我們現在經的願文裡頭說的十念,它具有隱密顯了,不大明顯的叫做隱密,明顯的叫做顯了,有兩個意思。 “顯了十念,即上文羅什大師所譬之十念;隱密義之十念,即《彌勒發問經》中,慈心等十念。” 顯了的十念就是前面強盜追殺來了,鳩摩羅什說的很明白,大家都能夠懂的前面講的那種十念;隱密就是前面講的很深的,佛跟彌勒菩薩講的,彌勒菩薩問的十問那樣的十念。 “義寂云:「一一念中,自然具足慈等十念。」” 義寂也是朝鮮人,跟元曉是同一個時期的。他這話說得很好!他就說你按照鳩摩羅什所說的這樣子的十念,自自然然你每一個念頭裡面,就automatic自然的具足了彌勒所問的十念的內容了。那怎麼去理解呢?這個意思也就是《華嚴經》的意思,一跟多,你真正能夠專一了,那個多的就出來了!所以這個寂,寂就是常寂光的寂,你真的到了寂了,那你就能照了。你的鏡子完全乾乾淨淨,一點灰塵都沒有,它就能照了,你真正到了一了。所以萬法歸一,大家就常常說萬法歸一,那一歸何處呢?你現在管一歸何處幹什麼?你心裡面先歸一再說,你現在萬法都還沒有歸一,你歸一了,那就是了。 “意謂,能如《觀經》所說或什師所譬之十念,一一念中,自然具足彌勒所問之十念。” 你能夠按照鳩摩羅什這樣的十念,那麼彌勒所問的那十念,一切的功德都在裡面了,一切功德在裡面,都在你老老實實綿綿密密的念這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所有一切功德都在裡面了,一就是一切,你這一切垢染都沒有了,你心清淨到這種程度,你還有垢染嗎?你不再去想其它的事了,沒有“所住”了,沒有住在世間的種種了,而這句佛號念的清清楚楚,就是“而生其心”,“生心”這樣子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why為什麼呢?Infinity因為是無限大! “蓋於顯了中,自然含攝隱密之深意。此語道破淨宗玄妙。” 所以我們就是要看注解,注解的這些祖師大德不得了的!那個頭腦不得了的!這樣子來圓融,這樣子來比較,這樣子來分析,我們就知道了,就知道你老老實實念這句阿彌陀佛,什麼都不想,最後的結果就是這樣子的不可思議!顯了之中這樣的十念自然就隱含深秘的意思,這一句話就道破了淨土宗的玄妙,微妙的意思。 “世人多慕玄妙,而不知最極玄妙,只在平常中。故云「平常心是道」。” 世間人都很喜歡談玄說妙,越玄越妙就是好料,這麼簡單的沒有水準啦!而不知道最玄最妙的是什麼呢?最玄最妙的就在平常之中。什麼是平常呢?念阿陀彌佛很平常啊!這句阿彌陀佛就是最平常的了,但是這句阿彌陀佛它含藏了最深妙的義理,不是你需要懂很深的道理才行的,不需要懂,因為不管你懂不懂,這句阿彌陀佛本身已經含藏了最深妙的義理,深到什麼程度啊?不要說你們聽不懂,菩薩都不能完全明白,為什麼呢?因為它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啊 My friend我的朋友!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很厲害我知道,所以我不懂是正常的,如来果地上的境界也正是各位在座的每一位每一位的境界,當然也包括我在內。每次講到你們,上面那個都沒算。 今天時間到了也超過了沒關係,下來還有一些內容,我們留到明天再來跟大家一起來學習,下來還有講了很多注解裡面的內容。好,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裡。謝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