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69集
2022/01/04 22:07:55瀏覽280|回應0|推薦1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69集

  我們現在正在學習阿彌陀佛在因地所發的四十八大誓願,接下來繼續看第三十四<善談法要願>,我們先看願文說:

善談諸法秘要。說經行道,語如鐘聲。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三十四、善談法要願。】

  那麼有一句話說:“若不說法度眾生,勢必無能報佛恩”,所以往生的人都是如此,那何只是往生的人呢?我們現在也應該效法應該學習,怎麼報佛恩呢?說法度眾生,你看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就是教學沒有幹別的,那說法不完全都是講經法師的事情,大家都可以,怎麼做呢?你不能言教你可以身教,你不能說但是你可以表法,以身作則,給大眾做一個真正佛教徒的榜樣,以身弘法,真正念佛人的榜樣是怎麼樣子的呢?開開心心happy happy,歡歡喜喜,沒有煩惱,很有人緣,很多人很喜歡親近你,然後你很有德行,念念為別人,不是為自己,這些都是身教啊!言教就是勸歸淨土,勸人念佛,你不能講道理但是你可以教他念阿彌陀佛,這個也是言教嘛!所以勸人念阿彌陀佛絕對不會錯的,再有將正法流通這就是請轉法輪,那你不能說,你怕說錯會做狐狸,那你就轉發法師的講演,讓有緣的人聽到,或者是介紹他來七寶淨土講堂來聽經,所以這樣子的話,現在最方便就是那個聽經機啊!白色那個聽經機,那麼這個願說往生的人那就跟我們這裡一般人不相同了,他們都善談諸法秘要,談到深密的地方,最緊要的地方他都能觸及到這叫做善談,談的都不是普通的佛法,不是普通搔不到癢處的那種,說的做人的道理啊、應該做好事啊、說好話啊、不應該害人啊,這些誰不知道啊?都不是說那些,因為普通一般人只能夠談一些枝枝葉葉的,像一棵樹的枝枝葉葉,那些簡單的道理,表面文章,談的都是一般做人的道理,都是我們現在說的初級的佛法,因為再深一點的像我們現在學到的這個圓教的義理,引申的要義往往講的人自己也不明白,所以轉述就沒有這種問題存在了,雖然說沒有問題存在但是你轉述,你還是要對你轉述的內容能夠接受,能夠消化成為你自己的,這樣子說出來才不會像背書一樣,要不然你轉述,那你倒不如拿《大經解》給我帶回家自己看就行了嘛!那我還要來聽你轉述?所以為什麼在印尼辦了兩年多一共九次的,九次的密集宣修課程那都是轉述,為什麼大家這麼喜歡聽?有的人還來了兩次三次,來一次不是幾天吶,前前後後從簽到直到結業都要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哦,他們越聽越有興趣,越聽到最後說是這個四冊講記是淨空老和尚的,我只是轉述而已,大家到最後聽到好像都是你空能法師講的,我沒有覺得是老和尚說的,已經融合在一起了,已經我們說講的很傳神,所以轉述要到這種地步,所以也不容易啊!也不容易!那麼自己不但要明白而且還要善談,一般的法師都沒有這個能力了。“說經行道”就是一邊走一邊誦經,“語如鐘聲”說的言語聲音像鐘一樣洪亮有力有Power力度。那麼法藏菩薩說如果到了極樂世界的人不能做到這個樣子的話,那我就不成佛。他現在成佛給你看了,所以就是能做到。

“「善談諸法秘要」乃第卅四「善談法要願」。秘者,秘奧之義,言法門之深奧也。又秘密之義,言法門隱密,不易示人也。「秘要」者,如《法華文句五》曰:「四十餘年,蘊在佛心,他無知者,名為『秘』。”

  秘就是秘奧,法門深奧。又“秘”是秘密,也是密奧兩個字,但是大家不要以為這個祕密是secret,不可告人的祕密,佛法沒有,佛法沒有祕密,佛法都是可以說出來的,這裡說的“祕”舉了《法華經》,釋迦牟尼佛四十多年放在心裡頭,沒有說誰也不知道他心中的這個“祕”心裡的話是什麼呢?就是那句嘛!“唯說彌陀本願海”,沒有說出來這就是秘嘛!沒說《法華經》之前誰也不知道,所以說的時候五千人不能聽退席啊!佛說退也好,你退吧!四十年不說說的時候五千個人退席啊!難聞啊!什麼難聞呢?淨土難聞!所以大家要重視,外面別人怎麼說他們有他們的自由,我們七寶淨土講堂真正繼承了這個法門,我們就要堅信這條路是對的,是對的。所以深秘的東西不容易接受,不容易聽不容易懂,這是正常的,但是我們不要懷疑,因為是佛說的,是佛說的。

“一乘直道,總攝萬途,故言『要』也。」”

  一乘直的道,萬類都可以攝在裡頭了。簡單,簡要,至簡至易啊!簡則易行大家都容易做到的,不是繁瑣的,大家以繁瑣為深奧,這個是錯的。那麼密法是越高越簡單,不是大家以為有多少本尊啊、多少咒啊、多少這個相啊,以為這樣是深奧,那這就不是學密的好根器了。越高越簡單,那就說的我們學的淨土法門了,淨土法門就簡單四個字:“阿彌陀佛”。一乘直道總攝萬途稱為“要”,所有的途徑都在這裡了,在哪裡啊?在七寶淨土講堂,不必浪費時間到處找了。這個法門就是一乘直道,直接就到,沒有拐彎抹角的,是一條直路通往成佛之道。下來說:

“又《法華嘉祥疏九》曰:「言約(簡要也)理周(具足也),故稱為『要』。昔來隱而不傳,目之為『秘』。」”

  言辭很簡單,但是道理具足,所以稱為“要”,如來過去一直沒傳所以稱為“秘”,“秘要”。所以到了《法華經》就說是一乘法,沒有什麼三乘五乘二乘,那些都是因為眾生一下子不能接受,告訴他你本來是佛,你現在應該去恢復你是佛的身份,一下子不能接受,只好慢慢教跟他說,所以就有二乘三乘佛法五乘跟人天乘這些,但是到了《法華經》就講真話了,只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一切眾生你們都是成佛的,說阿羅漢是化城,什麼叫化城啊?暫時給你休息一下,前面還有路要走啊!佛跟他們說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這是我們近代人講的,釋迦牟尼佛那時候應該沒有這句話,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沒錯啊!告訴那些阿羅漢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什麼是更長遠的路呢?成佛的路。那些阿羅漢就暈了不能聽了,所以我們這個淨土法門是一乘,二乘種不生,凡是所生的都是大乘,這個正是一乘法,跟《法華經》《華嚴經》是同類的,而《法華經》跟《華嚴經》它們的精髓都在我們《無量壽經》裡面了,這是蕅益大師的話,那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說的是都在《阿彌陀經》裡面了,那《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一部經對嗎?蕅益大師說華嚴的奧藏法華的秘髓都在這一部《無量壽經》裡頭了,你還要找什麼?你還要忙什麼?就在這個地方啊!一部《無量壽經》一句佛號一個法門搞掂!輕輕鬆鬆,決定成功!哇,還很押韻,突然間來的,輕輕鬆鬆,決定成功!我們繼續看注解說:

“《法華經法師品》曰:「此經是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

  這就是說“善談諸法秘要”,這個淨土正是諸佛的秘要,那還是那句話“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唯說這個,而且說了很多法之後才能帶出這個法來,在說其它種種法的時候這個法就是“秘要”,這個法沒說出來暫時就是“秘要”,被隱藏起來的,今天釋迦牟尼佛全盤都說出來了,不是Part of it部份,不是少部份是全盤都說出來了,一點都沒有保留,這就是我們七寶的傳承,七寶淨土講堂的傳承,你如果接受了這個“祕要”就傳到你那邊去了。

“又密宗,稱秘密宗。因密法者,正是諸佛秘要之藏,不輕示人者也。今極樂菩薩「善談諸法秘要」。乃善能開演諸佛一切顯密甚深秘要。「行道」,經行也。行道誦經,乃天臺常行之三昧。乃於行道時誦經也。”

  這個行道是取自天臺宗創立的四種三昧之一的修行方法叫做常行三昧,那麼這個我們不細說了,因為不是我們本科,念公自己也沒有再詳細的解釋了。所以往生的人都是“善談諸法秘要”,因為他們已經入了極樂世界,都在一乘法海之中,“秘要”他都已經知道了所以能夠善談,然後“說經行道,語如鐘聲” ,像這個不是有一首詩詞嗎?“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那當然前面還有兩句那不重要,聽到這個鐘聲,聽了之後大家心就很清靜。以前你要聽這個寒山寺的鐘聲是免費的,現在敲一下不曉得多少錢呢?尤其過年年除夕的時候你還要排隊,你敲第一響是一百萬,下來是五十萬第二個敲再下來...哐……哐……哐,一百萬不見了。下面說鐘什麼意思呢?

“「鐘」,梵語「鍵椎」之一。乃鳴集之法器。鳴鐘乃集眾之號命。又鳴鐘有勝功德。《增一阿含》云:「若打鐘時。一切惡道諸苦,並得停止。」又《佛祖統紀六》曰:「人命將終,聞鐘磬聲,增其正念。」”

  所以在臨死的時候聽到鐘跟磬的聲音可以增加他的正念,所以人在臨死的時候念佛要敲引磬,慈淨老師就曾經有一個個案,臨終的人聽到引磬的聲音,就尋著這個聲音結果醒過來了,醒過來之後他就說出他就是聽到那個引磬的聲音,而且慈淨老師她敲引磬的那個力度她自己做過試驗,不能太大聲也不能太小聲,要剛剛好just nice,那師父就沒有辦法了,師父不會敲引磬的,不只我不會敲引磬,淨空老法師也不會敲引磬的,所以我敲引磬的話,三次能夠中一次那是中馬票了,但是後來我發現臺灣出了一種引磬,我們這裡沒有用,一般的還要扣那個手指,這個不用啦!一抓都連在一起的,一按百發百中,臨終的人聽到引磬聲就回來了,所以往往大的鐘一敲,哐……大家都很清淨,佛門不是有一句話說:

聞鐘聲,煩惱輕

智慧長,菩提生

離地獄,出火坑

願成佛,度眾生

  這個鐘聲一響同時也可以超拔救拔幽冥的苦難,就是地獄的苦難,你一敲祂們就得救了,所以沒事不能喜歡喜歡就敲啊!不如法的,那地獄的人不知道你這邊玩在敲,結果假的地獄出不來,那敲鐘要連續敲一百零八下,佛教的教育說人人都有一百零八種煩惱,代表眾生有很多的無明煩惱跟習氣,聞到,聽聞鐘聲煩惱就可以得到消除了。

“「語如鐘聲」者,謂說法人,聲如洪鐘,中正宏廣,持續遠聞。震醒長夜,警覺昏迷,引生善心,停息諸苦。音聲功德,並如鐘也。”

  “語如鐘聲”就是說法的人聲音很洪亮很正很廣,能夠持續能夠遠聞,能夠震破昏迷,驚醒覺心,能夠震醒人的昏迷,引出他的善心來,說話音聲的功德跟鐘一樣。下來這句是黃念祖老居士念公他自己加了一個解釋說:

“又鐘身鑄有真言、種子字、大乘經偈。鳴鐘一聲,即如轉誦鐘身所具一切顯密經法。以喻說法人,一一聲中,皆寓無量妙義也。”

  這個鐘不是我們這些普通的鐘,我們這裡看不到,在中國那些老的寺廟very old temple,他們有那個很重很大的鍾吊起來,那上面刻了很多manta咒語,你看中國那個大鐘寺的那個鐘,上面就是一部完整的《華嚴經》,刻上去的,那鐘口上面是一部《金剛經》,因為他的鐘很大很厚,還有很多的Mantra咒跟那個字種,所以你哐…敲一下這些經啊咒都在轉動都在傳播,一切的功德都在發生作用,全部這些經咒都在發生,一聲之中有如是無邊功德,那麼極樂世界說法的人也跟鐘一樣,他說的一字一句都包括了《華嚴經》《金剛經》等等咒一切功德三昧,聽了它的一個聲音如同聽了這麼多音聲一樣,這個叫做”語如鐘聲”,就是說你聲音莊嚴洪亮像鐘的聲音,這個含義更切合經義一些。那麼下來這兩個願這就不一樣了,這裡包括兩個願,三十五<一生補處願>跟三十六<教化隨意願>,我們先看願文: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被弘誓鎧,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三十五、一生補處願。三十六、教化隨意願。】

“上章中,「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究竟必至一生補處」,是為第卅五「一生補處願」。”

  最後一定要成為一生補處的,你到了凡聖同居土那你一定要向前進,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最後一生補處,一生補處是什麼後面會講,所以這叫做<一生補處願>,這是彌陀在因地所發的願,所以你一定是可以圓滿,他只要來那麼一次,就一生補處了,只要能夠到極樂世界就一定是一生補處,沒有錯失的,絕對沒有錯失的,“諸上善人...多有一生補處”這是《阿彌陀經》裡面說的,阿鞞跋致到最後一定成為一生補處,然後他再到世間來一生就成佛了,不是在極樂世界成佛,是到他方世界示現成佛。下來是解釋一生補處:

“一生補處者,以一轉生補佛處,如今兜率內院中之彌勒大士,一生即補佛位,即《法華》所說「餘有一生在,當得一切智」,是名一生補處。”

  現在的彌勒,現在的彌勒菩薩,現在不是彌勒佛,所以人家叫彌勒佛是人家的事情,我們有經典證明的,他還要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才下來,現在還是彌勒菩薩在兜率天,他就在standby在那邊 KIV,準備要做下一尊佛了,將來彌勒成佛之後又有一位在兜率天,兜率天內院,到了哪一位來的話他又是一生補處,他只要來一下他就成佛了,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子的,他之前也是在兜率天,他叫護明菩薩,他就是一生補處,所以到極樂世界的人他都是要成為一生補處的,就是後補佛,簡單講就是後補佛也就是決定成佛,這是阿彌陀佛的保證啊!事實上我們也是看到了也證明了,所以這是<一生補處願>。那麼下來這段注解長了一點,我們要耐心的聽,耐心的聽很重要,看看大家能聽出什麼殊勝的意思來。

“又如《會疏》曰:「一生補處者,是等覺位。尚有一生無明(具足應云:一分生相無明)未破。故曰一生。此品無明,其力最大。唯此後心,以金剛智破之,即補妙覺之位,故曰補處。」”

  這個說的是一般顯教的情形,這是漸修的說法,按部就班的,不是說的我們淨土往生極樂世界的,不是,後面會說到我們是什麼個情況。下來說:

“若依密教,一者,一實之理。於密宗初地菩薩之位,先得淨菩提心。自此一實,出生無量之三昧總持門,漸次增長至於第十地(以上之初地至十地,乃密十地,不同於顯教之十地。)。更有第十一地,即佛地。以一轉生補佛處,是名一生補處。如《大疏六》曰:「今此經宗,言一生者,謂從一而生也。初得淨菩提心時,從一實之地,發生無量無邊三昧總持尼門。如是一一地中,次第增長,當知亦爾。迄至第十地滿足。未至第十一地。爾時,從一實境界,具足發生一切莊嚴。唯少如來一位,未得證知。更有一轉法性生,即補佛處。故名一生補處。」”

  前面講的是一般世界的這種情形,一般的情形,上面注解說的都是一般的情形。下來我們的祖師曇鸞大師有更精闢的講解,這對我們就很重要了,能增加我們的信心,我們到了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情況呢?不是前面說的那種,所以這個說法就更契合淨土法門往生成佛的殊勝,我們看:

“又曇鸞大師更謂極樂菩薩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而頓登補處,「案此經推彼國菩薩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言十地階次者,是釋迦如來,於閻浮提,一應化道耳。他方淨土,何必如此。」鸞師之說,深顯極樂菩薩圓解圓修,一地一切地。故生彼國者,皆不退轉。頓超階次,圓證補處。深顯彌陀大願,妙德難思。”

  想到頭爆了都想不清楚,這個道理怎麼能叫人家相信呢?頓就是即刻沒有前後沒有時間,沒有一步一步來的,頓,頓超,所以就是這樣子才叫人家難信啊!這裡祖師說的更加的殊勝了,《往生論註》是曇鸞大師的著作,根據他說的比一般的一生補處還要殊勝,我們去了,就是說的我們,大家都有份,我們去了是不需要經過漸次的修的,不需要step by step no!不需要,不需要像一般修到最後菩薩最高的等覺,一地一地的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這樣的漸修,那個是漸教,淨土法門是頓教。我們到了極樂世界是頓登補位,這是什麼概念呢?不可思議的概念,想都想不通啊!所以我常說你想不通就不用想了,不必想了,這完全是因為彌陀的大願妙德難思,告訴你難思你就不要思囉!你還思什麼鬼啊?不要想了,不要想那要幹什麼呢?念佛就對了嘛!到了極樂世界就得到這樣子不可思議的果報,底下就不一樣了,底下是指特殊的情況special case,我們看注解:

“下第卅六「教化隨意願」。如上願所明,生彼國者,安居樂國,悉登補位。成等正覺。但菩薩成佛各有願力。如願被弘誓鎧甲,返入穢土,普利群生,教化有情,則承彌陀願力加持,教化隨意,無不圓滿。是為本願之意也。”

  那除了一些人不是這樣子的,不是到了極樂世界就待在那邊,一直修行到成佛,不是,不是這樣子的,他的本願是很想度眾生,很快越快越好很急著要度眾生,那麼就被弘誓鎧,鎧是什麼呢?

“又鎧者鎧甲,古時戰士對敵作戰時所被服之物,用以遮衛身體,防衛矢石等(近代之避彈衣亦是此類。)”

  把這個弘法的誓願做為鎧甲,我們現在的防彈衣也是鎧甲,古時候穿的是鐵葉片做的,重得要死啊!走起來嘰噶嘰噶都是鐵片,穿在身上,你看那古羅馬帝國的武士也有穿這樣子的鎧甲,頭也全部蓋起來,砰!就看到兩個眼睛而已。但是這裡是做比喻,是指以弘生誓願,弘法利生的誓願做為鎧甲,就是protect保護自己,他要度眾生,他就要保護自己,因為你來到這個人道,不是全部都是好人的,他會背後插刀,背後很陰險害你你也不知道,那到了地獄更慘,到了鬼道到畜生道,所以你必須要有自己能夠保護自己的這個能力。那麼下面說:

“菩薩入生死,降魔軍,則以自之弘深誓願為鎧甲。因弘誓之心堅逾鐵石,可以此心出入生死之陣。至於所教化者,首云「皆發信心」,蓋信為道源功德母也。本經小本曰:「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蓋此淨土法門,極圓極頓,超情離見,故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也。又小本曰:「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又曰:「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是以極樂大士宏化十方,咸以勸信為首也。”

  那麼他來他要教化眾生,教化眾生的心非常的切,教化有情,因此自己也要修菩提心要行普賢道,教化其他眾生也要修菩提心行普賢道,有這樣子的一個誓願。

“「修菩提行」,蓋三輩往生,皆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今云「修菩提行」,即具發心與專念兩要義。修菩提之大行,必由於發起菩提之大心。且菩提行中,實以一向專念,最為上首。一切菩薩,萬善齊修,但十地菩薩,地地不離念佛也。又大行菩薩,普賢為首。故教化一切有情,「行普賢道」。普賢者,圭峰大師曰:「一約自體,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二約諸位,曲濟無遺曰普,鄰及亞聖曰賢。三約當位,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故本經中,與會諸大菩薩,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普賢之德者,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自利利他,無有窮盡之德。極樂大士遵行普賢之德,復教餘土眾生,皆行普賢之道。

如是極樂大士,被弘誓鎧,入生死海。「雖生他方世界」,或現身穢土。因有彌陀願力加持。「永離惡趣」。各各隨其意樂,或說法,或聽法,或現神通等。「隨意修習」,悉皆圓滿。眾生受教,亦皆至心信樂,求生淨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那雖然他生到其它的他方世界去了,不在極樂世界到他方世界去,到了娑婆世界就“永離惡趣”,永遠不會又墮到惡道去了,不會因為他來到這個世間,他也造業有罪過又墮到三惡道去,那他就回不了家了,在極樂世界還有他的本尊在那邊,他這個是分身,結果回不到本尊去了,不可能!那麼這裡頭包不包括到畜生道去度眾生呢?或者到地獄餓鬼道去呢?這個是大菩薩的行動了,這個地方就是泛指你到了極樂世界你還是凡夫,因此你這個能力還是能去到人道的,人道是沒問題,所以說往生的人急著很想回來再看他的家人,Okay ,no problem!沒有問題!所以說往生之後可以即刻回來看,而且還可以保護你的家人,剛剛往生的就可以,因為你比較能適應種種的情況嘛!要像地藏王菩薩等等在地獄度眾生,那就是大菩薩所行動的,那以後是可以,但是你剛剛往生在凡聖同居土,你還是凡夫的時候你就不能了,這個師父也是第一次聽到,因為我們每次都講回來保佑你的家人那是來人道啊,去到其它呢?餓鬼道地獄道呢?暫時不能。所以這裡這個地方說永離惡趣,不是說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惡趣就不度了,因為他還沒成功嘛!等他到了實報莊嚴土,ok!就不包括在這個裡面了。一般所指的還是指生到凡聖同居土這個情況,為什麼呢?你看他還有習氣嘛!還想穿衣服吃飯等等,對不對?所以我們這一切都不能夠離開對象,如果是真正到了上品上生,你往生是阿彌陀佛的報身來接你,啊!到了實報莊嚴土上品上生,他馬上就可以分身到無量世界度無量眾生,地獄道餓鬼道都可以去了,任何一道都可以示現,六道哪一道都可以去,可以普門示現那就不在話下了,因為那個是菩薩境界了,各各淨土的菩薩都是如此。這個就是指極樂世界的人民,人民是這樣子,還是凡夫,但是這個凡夫到了他方世界,他的好處就是你不會因為前生的宿業,或者你到了這個世界來你又增加了新的業,不可能,你都不會再入惡道了,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者你是來示現說法的人,但是師父我不是,我沒說法我是轉述,還有示現聽法的一樣可以是從極樂世界來的,他很安心,很歡喜很喜歡聽法,你們在座的可能有人是,可能有人是自己不知道,各人的水平不同,有的他來了之後就知道我是極樂世界來的,有的人不知道,要到臨終才知道,這個要看水平,凡夫都到極樂世界修行的水平也不一樣,因此你願意度眾生,來了之後做了很多很多功德,有的來一生就知道,有的中間知道,有的最後才知道,我到現在都還不知道。“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他的特點是什麼呢?他修行很圓滿,因為佛他是一切都攝受都加被的,都Blessing的,對於這些人更是同樣的加護,而且這些人他究竟是不一樣的,他所變現的跟常人還是不一樣的,你看師父跟你們一樣嘛!沒什麼特別,還是一樣去買辦去外面走動,所以沒什麼特別,但是你看我們的那些祖師,那些祖師就不一樣嘛!你看他們的修行也不一樣,他們的生活情況,他們所表現的情形跟師父是差的太遠了,不一樣。“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我們來教化眾生是隨意啊,如果你的修習沒有自覺,沒有理解,自己都沒有理解你想度眾生,有時候是害人吶!所以必須自己能夠修習圓滿,那你的說法度眾生才能夠惠予真實之利,所以到了極樂世界不是就在那邊待著停留著等著成佛,有的人很願意再回來娑婆世界,回到這麼苦的地方來,那麼都是可以來的,都是能夠滿你的願的,你來了之後一個就是說種種的因緣,你都不會再入三惡道去了,再一個就是你修習都圓滿,你永遠不會退墮,你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不會因為你在人間走一圈使你有所下降,不會,所以蓮公夏蓮居老居士他就把一個句子就是我們常常念的,“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本來是這樣子的,他把第四句改成“回入娑婆度含識”,他那個願他發的那個願他要回來,是不是?花開一見佛之後,我就要回到娑婆世界來度含識,含識就是度那些有情,正好弘一大師他也改了,同樣也是改了最後一句,他是“回入娑婆度有情”,含識就是有情眾生啊!內容差不多,那他們一定是度含識的,也就是字不一樣意思是一樣,他把這個也改了,這個表示什麼呢?就是屬於這類的啦!所以他們的往生都是要回來娑婆世界度眾生的,所以都是隨個人自己的意願,這是Two type兩種的類型,所以他們不約而同都是改為回到這個世界來度含識,那麼文句這裡有幾個字沒有用同樣字意思是一個意思,所以各種類型都有,不是到了極樂世界我就貪圖享受,哇,住的是七寶宮殿,宮殿房子還可以到處飛呀!不只在極樂世界飛,極樂世界飛都已經夠好玩了,還可以去到他方世界,這個像什麼?像Peter Pan,可以飛很好玩很享受,不是去那邊享樂的,他不會在那邊享受的,你到了那邊之後你才真正能夠惠予真實之利,你最快的見佛聞法,因此你所能夠傳達的,你來了之後所表現的都是做正面的工作,肯定的嘛!極樂世界來的人還會教人家做壞事?不可能的嘛!所以這個很重要!我不等成佛我就回來了可以嗎?OK,是可以的,佛也讚歎而且很保險,不會再入惡道,簡單的理解就是:佛給你保證不會再跑去做北京鴨了,也不會下油鍋去炸了,這樣子簡單講你就明白了。

我作佛時,生我國者,所須飲食、衣服、種種供具,隨意即至,無不滿願。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三十七、衣食自至願。三十八、應念受供願。】

“上第卅七「衣食自至願」。「飲食衣服」見《宋譯》。「種種供具」見《唐譯》,又《漢譯》第廿三願曰:「我國諸菩薩欲飯時,則七寶缽中,生自然百味飯食在前。食已,缽皆自然去。」(《吳譯》第十四願同此。)又《魏譯》第卅八願曰:「國中天人,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有求裁縫搗染、浣濯者,不取正覺。」今經備集五譯文義,結成此願,名為衣食自至願。如《會疏》釋《魏譯》曰:「佛本何故興此願。見或國土,為衣食故,苦役萬般。四時不寧處,一生疲貪求。何況禾下喪數千生命,鑊中殺無量蠶子,依之沈迷無涯,受苦無窮。是故願言,我土聖眾,衣食住宅。隨意現前。著衣吃飯,皆助道法也。」「種種供具」者,花香、幢幡、寶蓋、瓔珞、臥具、天樂等等。如是一切無量無邊,殊勝供養之具,皆隨意即至,如願供養。如《吳譯》曰:「欲得自然萬種之物,即皆在前,持用供養諸佛。」《宋譯》曰:「我以神力,令此供具自至他方諸佛面前,一一供養。」是故云:「隨意即至,無不滿願。」”

  所以這就是第三十七<衣食自至願>,注解也引了其它原譯本的願文供大家比較,這是很難得的。那麼這個願說的就是往生的凡夫,你去了那他還要衣食,還要飲食還有種種的宮殿隨身,衣食住行這些,他也還要供佛,這個願文的大意是:在我成佛的時候,生到我國的人,所需要的一切衣食以及供佛所需的種種供物,隨著他心中的想念自然出現在面前,沒有不能滿願的,都能滿他的願。彌陀這一條願是針對極樂國中還沒有全超凡情,還沒有斷除習氣的人和仍然是凡夫的人而發的,凡聖同居土中有許多人並沒有斷惑證真,雖然是蓮花化生,本不需要人間的衣食等,可是多生的習氣,仍然會生出宮殿、臥具、要穿衣服、要吃飯等等這些凡夫的念頭。你看看像我們在世間,我們在這個人世間為了衣食生活勞苦萬般永不安寧,這個師父常常用很很現代的例子來說,我們的女眾,天天在廚房忙個不停啊!阿彌陀佛當年是法藏比丘的時候就看到了,真是可憐啊!十八二十歲漂亮的少女,結果廚房搞個十年下來變成黃臉婆了,不變成黃臉婆都不行啊!是不是?所以阿彌陀佛就同情我們這些女眾,妳來到我這裡不用去買菜,也不用煮菜,妳不用煮了之後給妳一家人來吃了,拍拍屁股走了,那妳還要收拾還要洗碗還要洗刷,累死了!妳來到我這裡不用幹這些的,想要有什麼想吃什麼就有什麼。所以你看我們這個世間,耕種開墾,你當然要消滅病蟲害啊!你要殺傷無數的生靈啊!你看穿絲綢皮革的要斷送多少動物的生命。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不需要勞苦,那你就不會造罪了嘛!極樂世界不用上班的,不用工作的,你想什麼就有什麼,動個念頭就到了,自然在前。吃食飲水還會增長善根,吃完了一切的吃的那些碗啊碟啊,消失不見了,自然就沒有了,種種的供具,包括幢幡、寶蓋、珍珠、瓔珞、衣服、臥具、飲食、湯藥、香花、音樂等等,你要用來供佛的這些勝妙物品,也都是心中一想,動個念頭它就來了,就現前了,讓你用來去供養十方諸佛。所以極樂世界沒有超市,沒有購物中心,你也不用開車去買,你一想東西就在你面前了,這個能理解嗎?不需要理解也沒有能力理解只有信!因為是佛說的,佛是從無數度空間來到我們三度空間,三千年前的印度示現成佛,那他講的就是無數度空間的事情,在我們這個三度空間跟我們講,不小心透露了這樣子的一個情況,但是你用科學來解釋,能量轉物質,物質轉能量,ok!科學家承認的,只是科學家還不能從那個能量再轉為物質,這個還辦不到而已。所以你如果真的想理解的話這是超科學 beyond science,因為是在無數度空間的世界。這裡舉個例子:我們佛教裡面說的那個龍宮,龍宮是什麼概念?龍樹菩薩不是到龍宮去取《華嚴經》跟《首楞嚴經》出來嗎?大家以為龍宮就是那個海龍王嘛!海龍王的宮殿叫龍宮,其實那個龍王是菩薩來的,他也不是那個有龍的頭人的身體的海龍王,不是啊!就是這個科學概念,現在講科學了,念公在他的《莖草集》裡面說的,這個精彩了!一般人沒什麼機會聽到的,龍樹菩薩他就是進到了高度的空間,龍樹有什麼做不到的,他是大菩薩的境界嘛!你看天界就不是我們的三度空間了,我們這個三度空間是長寬厚,那你到了無色界還有什麼叫長寬厚啊?就沒有形色了,就不只三度了,它是高度的空間了,所以三度空間的沒有法子去理解四度空間世界的種種的情況,你不能到達那個世界,因為你所想的都不出不了三度空間,包括科學家,這就跟借識力很一致,這是從科學得來的有多維次空間,現在科學家已經證明了有十一度空間,那麼Einstein愛因斯坦,他把第四度叫做時間,長是一度寬是一度厚是一度,這不是三度嗎?總之我們這個世界都是三度的東西,四度空間它有個第四度,第四度是什麼呢?時間。比方這個電磁波,無線電的電磁波就是四度空間,無線電波就比我們高明了,牆壁都擋不住它,這裡擺個機器你把它用什麼關起來關得密密的,它照樣收到電臺的節目,不同的發射臺隨時都能收到,所以你看這些道理你說還是迷信嗎?This is science這是科學來的。「師父你不是在講佛法嗎?」「是啊,我在講佛法啊!我這個佛法講的是不只是這個地球的佛法,超過這個地球,超過這個星球,說的是整個宇宙的佛法,所以才會講空間嘛,是不是?」好,我們繼續看:

“下為第卅八「應念受供願」。”

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三十八、應念受供願。】

  這個就妙了,順便大家慢慢看。這個神通就不可思議了,<應念受供願>就是他一起個念頭,佛就接受他的供養了。所以這一個願就包括了很多內容,包括了種種的飲食衣服種種供具的一些器具,花啦香啦啊等等的,一想就到,自然現前,沒有不滿願的,所以用這些來做佛事就容易多了,而且是“應念受供”,隨著你的念諸佛就接受你的供養了。下來就引了《宋譯》:

“《宋譯》曰:「所有菩薩,發大道心,欲以真珠瓔珞,寶蓋幢幡,衣服臥具,飲食湯藥,香華伎樂,承事供養他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世尊而不能往。我於爾時,令彼他方諸佛世尊,各舒手臂,至我剎中,受是供養。令彼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宋譯》願文,深顯佛力。”

  《宋譯》這個原譯本說得就很清楚了,種種的衣服寶蓋真珠瓔珞衣服臥具,飲食湯藥香華伎樂等等要來供養的東西,這個又是不可思議的境界了,在極樂世界的人一起個念頭,要用什麼供品或者是多種供品供養他方任何一個國土的佛,隨著他的起心動念他方世界的佛立刻就接受了供養,你也沒有去佛也沒有來,佛就接受了,沒有時間的這個間隔,這也是打破了時間,所以極樂世界是多少度空間的地方呢?哪裡有時間空間,沒有了!我們這裡一超過這個地球到外氣層,再遠一點那個時間就亂七八糟了,是不是?同樣也打破了空間,你看極樂世界離開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土,三千大千世界為一個佛土,這個世間最快的速度是什麼?光,光的速度最快,光速每秒三十萬公里,光跑一年的距離叫光年,是十萬億公里,剛好這裡說是十萬億,但是一個是公里一個是佛土,那近代天文學所發現的最遠的一顆星是140億光年,140億光年我們現在才發現到這顆星星,可是它已經早就不在了,它雖然最遠恐怕也沒有超過一個佛土,140億光年都沒有超過一個佛土,這裡講十萬億佛土啊!所以你看這個宇宙之大大到無邊吶!《宋譯》說極遠之處有無量的佛,極樂的人雖有殊勝神通也到不了,這就全靠彌陀之力了,令他方的佛伸出手臂到極樂國土來接取供物,所以《宋譯》就深顯彌陀加被之功,是顯他力。下來舉了《魏譯》:

“又如《魏譯》云:「一發念頃,供養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是明自力。是以極樂人民,或因佛力加被,或以自力功圓,皆可隨念普供諸佛。如經云:「十方諸佛,應念受其供養。」深顯生佛不二,感應道交,供佛之念才興,諸佛攝受已畢。頓修頓證,因果同時。”

  這因果同時又來了,沒有時間沒有空間那不是同時嗎?同步嘛!《魏譯》說:“一發念頃,供養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這個重要啊!就是在極樂國土的人動個念頭,在剎那之間就能供養無量諸佛,哪怕是最遠最遠的佛都能夠普遍的供養,在這個廣興供養的殊勝功德中,他仍然安住於定中不失定意,這就是他的自力了,可以看出極樂極樂人民的水平雖然差別懸殊,或自力不足,但仗佛力加被都能圓滿本願,你才生起要供佛的這個念頭,那佛已經接受了,全部攝受,因果同時,所以叫超情離見,超出我們一般的常情所能理解的,離開你的這個想法了。極樂世界的人他有這麼樣的神通,他也去不了佛那麼遠的地方啊!但是他去不了不要緊,《宋譯》說諸佛他是接受了,他伸出手來接受,你看這個手要有多長啊!多長的手,這麼長的手的佛你們見過嗎?“應念受其供養”,所以為什麼要把這個《宋譯》引出來補充一下?讓我們體會一下諸佛的世界有多麼的不可思議,科學家窮他一生幾世都想不明白,如果科學家來學大乘佛教,那他就不要做科學家了,哎呀!我這研究幾十年浪費了,我這是小兒科幼稚園,所以真正要學高端高科技的科學到極樂世界去,所以科學家應該來學佛,但是現在好像沒有看到這種情形。我們知道諸佛世界以現在的天體來說140億光年,你們自己想想,我們的天文望遠鏡哈弗望遠鏡不斷的進步,實際上有多遠誰知道啊?其大不可知啊!所以我們才形容叫“渺滄海之一粟”,就有這句話嘛!渺小得不能比了,蚊子跟牛比(粵語),這句話整句應該是: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多美的句子!誰寫的?蘇東坡,蘇東坡居士寫的一首詩啊!所以你看蘇東坡怎麼會往生呢?他在這個世間多麼好玩,所以在整個空間之中我們這個介爾之身,我們這個色身是滄海一粟,但是各位不要小看這個滄海一粟,我們這個心可是包含了整個宇宙,所以說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又是不能理解了,不能理解那我們就看下面了,這就是前面兩個願三十七、三十八我們解釋了。下面第三十九就是<莊嚴無盡願>,好,我們看願文:

我作佛時,國中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雖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三十九、莊嚴無盡願。】

  這是第三十九<莊嚴無盡願>。

“從第卅九至第四十三,此五願是攝佛土功德願。右第卅九是「莊嚴無盡願」。《會疏》釋曰:「『嚴』謂莊嚴,『淨』謂清淨,『光』謂光明,『麗』謂華麗。『嚴淨』,明體離垢。『光麗』,表相奇特。以長、短、方、圓、大、小等為『形』,以青、赤、白、黑、正、不正為『色』,皆非世間所有,故云『殊特』。」意為:萬物體無垢染,故曰嚴淨。形相光明奇麗,故曰光麗。其形與色皆非世間所有,故曰形色殊特。”

  國中萬物都嚴淨,嚴是莊嚴,淨是清淨,光是光彩光明,麗是華麗,美麗。“形色殊特”,殊是妙,特是奇特,極樂世界一切東西都是這麼嚴淨光麗。“窮微極妙”,微妙到了極點了,到了最頂尖了。“無能稱量”,沒有人能夠稱讚,沒有能夠講清楚,沒有人能夠說出到底有多少有多麼大,沒有。

“《會疏》繼曰:「點事(指如微點之事相)妙理相即,故謂窮微。無漏之相,實相之相,故謂極妙。」”

  “點事”這是日本人的文法,就是極小極小一點點的事情,它都跟妙理是相即的,它就含了妙理了,所以叫做窮微,在極微之中它都有妙理,因為它是無漏之相,實相之相,所以說“極妙”這就是把極樂世界的形色這一些給提高了。下面說:

“意為:極樂一切事相,一毛一塵之微點,皆從實際理體而顯,與妙理相即不二,故曰窮微。”

  那為什麼叫窮微極妙呢?因為它極微之中也是妙理所體現的,這個不管是怎麼樣個事相,都是那個理體所顯現的嘛!理體妙,那它本身那個相當然也妙了,因為它一切相是無漏之相,都是實相之相。我們繼續看:

“窮者,盡也。微者,精也。且此一切形相,乃清淨心之所顯,彌陀無漏功德之所現,故為無漏之相。且一一皆是圓明具德,一一皆是圓圓果海(「圓圓果海」見《顯密圓通》,指無上圓滿聖覺果德之海。),當體即是實相,相而無相,無相而相,故曰極妙。繼曰:「廣略相入,不可思議。故云,無能稱量。」意為:極樂世界全顯事事無礙法界,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廣略相入,重重無盡,超情離見。言語道斷,故不可議。心思路絕,故不可思。言思不能及,又焉可稱量?故曰「無能稱量」。”

  因為極樂世界全顯的是事事無礙法界,一當中有多,多當中可以入一,一中可以包括大,大當然更可以包括小啦!那麼時間也是這樣子,空間也是這樣子,重重無盡,這個一個裡頭包括了無窮無盡!我們常常舉個例子:你拿兩面鏡子來對照,裡面出現了重重無盡的境界,裡面很多很多鏡子,是不是?所以不可稱不可量。我們這個世間沒有辦法理解了,講的不是我們這個世間。

“可見極樂淨土,唯佛與佛方能究盡。除佛一人外,一切眾生上至等覺,中至具天眼之一切小大凡聖眾生,皆不能盡辨其形色、光相、名數。更何能總為宣說。”

  所以極樂淨土這只是佛跟佛方能究竟,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我們不能理解是正常的,但是到了極樂世界我們就能理解了,超情離見,所以除了佛之外,乃至九法界的眾生,都不能夠來分辨它的形色它的光相它的數量,更不用談到“總為宣說”一共是多少?總共是多少?更不可能說了。

“故云:「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數及總宣說者,不取正覺。」”

  所以說如果有,有人能夠說出來那我就不成佛,阿彌陀佛其實這樣子我們就沒話說了,把我們的口給堵住了,他先成佛給你看,我現在就是阿彌陀佛,你能講得出來嗎?你能講出來我現在就不是阿彌陀佛馬上變成菩薩給你看,不可能嘛!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否定,也沒有辦法說 no!要辯論也沒有機會,無從辯論。所以既然成佛了那就是沒有嘍!這個就是表極樂世界的莊嚴,你說有多莊嚴,誰看到了?所以我們常常就會懷疑,那袁中郎死了之後,有一篇文章叫“紀夢”,這個內容很精彩,大家可以看看啊!袁中郎把他的弟弟引到極樂世界,袁中郎就是說極樂世界不知道樂到這種程度,而且他到的那個地方還是邊地而已,都已經樂到這個樣子了,他為什麼能夠往生呢?因為他寫了一篇《西方合論》,選入了《淨土十要》,那邊我們書櫃有一套《淨土十要》,《西方合論》是袁中郎寫的,基於這個功德他往生了,但是他戒律不嚴謹所以生到邊地,但是因為他的智慧猛烈,為什麼生邊地呢?不能聞佛說法,在邊地不是佛不要來跟你說法,是你聽也聽不懂,只有菩薩來菩薩來跟你說法,佛說的你聽不懂,不是說佛有分別,因為對於佛的五種智慧你不理解,你對於自己的智慧也不相信,你這個水平生了之後,佛說這些法你聽跟沒聽一樣,但是因為他作了《西方合論》智慧很特殊,前身是蘇東坡,所以很快他就能夠聞法了,但是很多大菩薩的境界他也不可測,他也到不了,他的弟弟這個文筆很好,大家可以看看。那不用看了,師父之前講過了,在印尼導讀的時候轉述四冊講記裡面講過了,如果同修有聽就聽過,而且還配上音樂,那個古箏背景音樂,然後就開始講了,下次注意一下,小的聽經機裡面有,大家慢慢找。下來是第四十<無量色樹願>,我們先看願文:

我作佛時,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道場樹高,四百萬里。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四十、無量色樹願。四十一、樹現佛剎願。】

  這是四十<無量色樹願>、四十一<樹現佛剎願>,那麼這段裡頭包括兩個願,四十<無量色樹願>願文到“亦能了知”,所以這幾個願都是說極樂的莊嚴。

“上章具兩願。從「亦能了知」以上,表第四十「無量色樹願」。「欲見」以下,表第四十一「樹現佛剎願」。

「國中無量色樹,高或百千由旬」。「無量色樹」,指國中一切寶樹,七寶化成,榮色光耀。行行相值,莖莖相向。是諸寶樹,周遍其國。樹高或百由旬乃至或千由旬。一由旬者,此方四十里至六十里。詳見前註。又道場中,更有樹王,名「道場樹」,即菩提樹。”

  無量色樹是種種顏色的樹,無量之多,高度或者是一百一千幾百幾千由旬,一由旬有的說四十里有的說六十里,有的說八十里,這是距離的單位,但是他不是很嚴格的要求,這是講的古代的帝王行軍一天的路程是一個由旬,所以折合華里就有三種的說法了,四十,六十,八十,我們就取最小的來說吧!四十里這總不會錯吧?不會誇張吧?那麼這個樹高多大呢?四十乘百倍千倍,所以樹這麼大人就不能像螞蟻這樣子,要跟樹能夠相稱,對不對?底下就說道場樹就是指的菩提樹。

“西域前正覺山之西南,行十四五里,有畢缽羅樹。佛坐其下成正覺。故名菩提樹。”

  在那個地方正覺山向南走十四五里地,有個畢缽羅林有一棵畢缽羅樹,畢缽羅是梵語叫Pippala,佛在這個樹底下成佛,所以這棵樹就叫菩提樹,就是我們說的印度,現在這個樹還在,就是在印度的菩提迦耶(Bodhgaya),就是說佛當年就是在這棵樹修行證悟的,就是這個菩提樹,所以現在你去印度菩提迦耶(Bodhgaya),很多人在那邊靜坐禮拜修行,各國的人都有,外國人很喜歡到這個地方,師父我去過,看過外國人在那邊做大禮拜,西藏那個大禮拜啪啪啪啪啪啪,據說那個磁場很強,那我看這還是一切法從心想生,大家都覺得那邊磁場很強那磁場就強了,這麼多人的想法一樣那磁場一定強,大家都想佛每個人都想像那棵樹,當年釋迦牟尼佛就坐在那邊成道的,大家這麼想那麼當然佛力就加持了。下面說:

“《維摩經菩薩行品肇註》曰:「佛於樹下成道,樹名菩提。此樹光無不照。香無不熏。形色微妙,隨所好(喜也)而見。樹出法音,隨所好而聞。此如來報(果報也)應(應化也)樹也;眾生遇者,自然悟道。」”

  佛在樹下成道成了佛了,所以這個樹就叫覺悟的樹,道場樹菩提樹。樹還放光,但是這個光不是我們肉眼所能見到的大家要知道,所以你看現在的菩提迦耶Bodhgaya,菩提樹在那邊啊!晚上還要開燈啊!因為我們的肉眼很可憐吶!所以我們的肉眼所能看的就是Physical world物質世界的東西,都是很窄很窄的一段,光就是七個顏色之內的光能夠見到,紅外線紫外線見不到了。聲音也是嘛!一秒鐘多少周波幾百到幾千到一萬,太高的超音波你也聽不見了,太低的你也聽不見。那麼菩提樹放的光沒有一個地方是照不到的,所以這個樹很殊勝!香也普遍薰一切處,“形色微妙”,這個形色妙到你不可以言說,講不出來的叫做微妙,妙已經好到極點了他還加個微,微妙,極妙。“隨所好而見”,所以這個地方大家就要知道,我們這個地球上的樹,這樣子的樹是隨你所看的人的心思,所好你喜歡樹是現什麼樣子,我們眾生的心就是這個,這個樹所現出來的就是這個樣子,因此另外一個境界的光和香你就領略不到了。“樹出法音”,樹會講話,樹會說法,不但有光有香而且在說法,極樂世界的樹說法,不是說都在說法,每一棵樹都在說那不吵死人了,不是。是隨所好而聞,你喜歡聽什麼他就跟你講什麼,那你就聽到什麼,你不喜歡聽就沒有了。不是像我們一個高音喇叭,這個念公說我一個鄰居他在那邊放喇叭,那另外一個鄰居就抗議,抗議說這是噪音啊!叫他關起來。他說我這個放的是交響樂,美妙的音樂。那個鄰居說我不想聽你給我放的全部都叫做噪音。極樂世界不是這樣子的,菩提樹也不是這樣子的,你喜歡才聽到,你不喜歡就靜悄悄一點聲音都沒有。此如來報(果報也)應(應化也)的樹,這是如來果報感應所成的樹,眾生遇到自然就悟道了,你如果能夠遇到這個樹你就可以悟道,所以這個是樹的功德。我們再看一段:

“本經成就文中,復云:「復由見彼樹故,獲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彼土菩提寶樹能令見者自然悟道,證入無生法忍。此樹功德真是無上稀有,微妙難思。故知此樹實是阿彌陀願王秘密莊嚴心之流現。此心乃密教所判之第十住心,乃究竟佛果第十三地如來之所證,故能究竟惠予眾生真實之利。樹德高遠,彼國菩薩中,善根劣者,本難知見。是以彌陀垂慈,大願加被,悉令了知。”

  “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極樂世界的菩薩很了不起了!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就是最差最差的菩薩也能夠明白。這個我們剛才也說了,這個樹不是都能見的,是要看你的那個水平,因為往生的很多還是凡夫嘛!極樂世界的殊勝是凡夫的水平也能夠往生,那你要是超凡入聖,你已經是聖了已經是菩薩了,那這些世界你都可以去,所有一切世界你都可以去,不同空間different dimension你都可以自由的出入right 對嗎?但是唯一條件就是你還是要西方極樂世界瀟灑走一回才可以,現在不行!所以你還要投入彌陀大願之海,然後來教化眾生,影響眾生,這是一個度眾生最妙的法門,因為你說你慈悲,你慈悲就應該這樣子啊!凡夫也能去這就是極樂世界最大的特點,那麼善根劣者怎麼樣呢?諸菩薩中,雖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他也能清清楚楚看到菩提樹放光,看到菩提樹說法,看到菩提樹種種種種的變化,這是講極樂世界菩薩他的能力。

  那麼這就把第四十<無量色樹願>的內容給介紹了,這個願就介紹到這裡,那第四十一願我們明天最後圓滿,四十一到四十八,圓滿這四十八願。好,那我們今天就一起學到這裡。謝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