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70集
2022/01/09 13:36:46瀏覽343|回應0|推薦2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70集

  七寶淨土講堂主席慈淨老師,各位同修,各位大德,各位來賓大家晚上好,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們今天一定要圓滿這四十八願的全部內容,所以時間會長一點。接著下來我們看第四十一願的內容,這個是第四十一<樹現佛剎願>,願文是:

欲見諸佛淨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四十一、樹現佛剎願。】

  這個在上一堂課我們也看到了,我們這堂課把它接起來。那大意就是說極樂世界的人想看到十方世界諸佛種種國土的清淨莊嚴,不用離開極樂世界,不用離開,就在寶樹之間分明得見,看得清清楚楚,就像從明潔的鏡子就是很乾淨的那個鏡子看到自己的樣子自己的面相,而且是3D立體的。那我們這裡的電視你看是平面的,當然現在也發明了3D立體的,但是好像要配戴一種什麼特製的眼鏡,才能夠看到3D立體的這個效果,極樂世界不用這些設備就看到了。那我們先看一段註解:

“第四十一「樹現佛剎願」。今此願文,樹現佛剎,同於《觀經》第四寶樹觀。經文簡錄如下:「此諸寶樹」,「生諸妙華」,「湧生諸果」,「有大光明,化成幢幡無量寶蓋。是寶蓋中,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於中現」”

  這是《觀經》,《觀經》就是說了十六觀嘛!十六觀裡面的第四觀寶樹觀,這個意思是講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你在寶樹裡面通通見到了,不但見到釋迦牟尼佛的佛國,還有十方的佛國同時也在裡面出現了,讓你全部都看到了,那我們現在在這裡幹什麼他們都見到了,都見到,那以後我們這裡任何一個人往生了,我們還在這裡繼續講經,那他也會在那邊看到,他看到我們我們看不到他,現在很多人都在看我們。《觀經》的第四觀,這個第四觀從哪裡來的呢?就是從這四十一願來的,下面就說了:

“《觀經》此觀,正此願之成就。極樂國中,寶樹無量,一一樹光化現寶蓋無量。一一寶蓋,中現十方佛國。明淨清晰,如同明鏡。見他方佛國,明瞭清澈,如對明鏡,自觀本面。可見極樂國土,含攝一切佛剎。相入相即,不可思議。”

  你看極樂世界的菩提樹有多麼的殊勝啊!我們不能把他當成我們這裡的樹這樣子來體會,因為極樂世界的樹是表法的,這裡面有很深的義理,這也說出華嚴的境界了:極樂世界的一棵樹是小,是個狹隘的東西,而十方佛國是個廣大眾多的東西,眾多的廣大的可以在一個狹小的一個東西當中全部都顯現出來,小能夠容大,一中含多,華嚴的道理處處在我們《無量壽經》裡面反映出來了。所以有人說淨土宗淺,沒有Standard沒有水準,那你請他來七寶聽一聽,聽了之後只有兩種反應:一個就是第二天就不來了、一個就是開始追,好像追連續劇這樣子追了。我自己就遇到兩個真實的例子,一個是在淡邊講課的時候,附近的佛教會知道這個消息第一天就來了,他是想來請法,請師父跟慈淨老師到他們佛教會去弘法,但是第一天聽完之後第二天就沒來了,打聽之下,不行啊!這個法師講的太深了,我們佛教會沒有這個水平,因為那個時候是介紹《無量壽經》白話解,黃念祖老居士的,就不敢來了。那麼另外一個例子就是我們這裡七寶,六月十號第一天開講的時候,有一家人來了,夫婦跟一個女兒,女兒很年輕來到了,啊,很好很難得!那過後他就聽,聽了之後,沒開始之前說你聽完你不要走,我跟你交代一些事情,看你聽了之後覺得怎麼樣?後來談了之後他說他聽過老法師的,也聽過老法師的,從第一天過後,第二天到今天都沒有再出現了。那你們是屬於第一類繼續追的追到今天,所以你們叫做敢死隊,我們要知道我們現在學習的是圓教,圓教是最深的,華嚴稱為十玄門,這十玄都在《無量壽經》裡面了,《大經解》前面的十玄門師父都不敢在你們的面前講啊!當時在講的時候來聽的才兩三位同修而已。所以淨土法門各各瞭解的都不一樣,那有的人就不信,有的人就輕視,為什麼會這樣子呢?每個人的水平不同的原故嘛!所以可以這麼說,不問別的,你這個水平是什麼水平就看你信多少你理解多少,你不能相信不能理解,那就是你現在的Standard水平嘍!是你現在的水平有問題,不是七寶有問題也不是我有問題,也不是黃念祖老居士有問題,因為這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你說它簡單就四個字阿彌陀佛,但是它這四個字是一切世間最難相信的這四個字啊!玄奘法師再加個“極”字是極難相信的法,為什麼這麼難相信呢?它深吶!它不可思議啊!它超情離見啊!遠遠超過唯常識論那些常識,你在那個基礎上你怎麼能夠信呢?怎麼能夠接受呢?所以我們七寶還有你們這些敢死隊啊!真的是啊!因為師父說你們是來存檔,所以才敢來嘛!一般人只喜歡繁瑣的哲學Philosophy,繁瑣的就以為「哇,這個很高深,很深啊!」師父我以前也是這樣子,什麼叫深?聽不懂的就是深。所以我們這就到了第四十一願了,<樹現佛剎願>,它這裡一個意思包括兩個願,前面那個是<無量色樹願>我們昨天學過了。“欲見諸佛凈國莊嚴,悉於寶樹間見。猶如明鏡,睹其面像”,你想看釋迦牟尼佛的世界,到了極樂世界你也想看看自己生前的那些人,那你在寶樹就看到了,所以念公就說了,往生不是一個人的死亡,而是生命的開始;不是一個生離死別而是一個大團圓的開始;是把一個最悲的悲劇變為一個最殊勝的喜劇。是不是這樣啊(客語)?要不然人死了之後將來在畜生道我吃你你吃我,事實就是這樣嘛!你看那隻鳥看到那隻蟲就是要吃牠,你看牠不知道他們可能過去是兄弟;那隻豹看到鹿就要吃牠,鹿看到豹也要跑。你看我們多少過去的親人,都被你們吃到肚子裡面去了,那要怎麼樣才可以避免呢?有一個方法,師父想出來的一個方法,吃假的肉,那是用大豆做的大家可以放心,因為輪迴投胎不會變成大豆嘛!哈哈,對嗎?所以你看《無量壽經》就有一句話嘛!“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再見到都不知道了,不要說還認識,就永遠分別了,死亡沉淪六道不知道怎麼樣子了。但是一生到淨佛國土,一到了極樂世界你想念你的親人的話,就跟鏡子看見自己的影子一樣,那看見有什麼好處呢?看見自己所要看的人,看見自己的親人有什麼好處呢?可以加持他呀!可以請諸佛的力量來加持他,使得這個還沒有死的人他們也發心也往生,將來最後都在極樂世界大團圓,所以吃團圓飯不在這裡呀!在極樂世界那才是真正的團圓,所以這個法門我們稱為大安樂法門,這就是第四十一願真正的用意。

  下面這段就只有一個願,就是第四十二<徹照十方願>,那剛才說到樹當中就能現出十方佛剎,不但樹是徹照十方,極樂世界就是徹照十方,大家要注意“徹”這個字啊!那就是沒有東西可以擋住它的,沒有什麼能阻擋的,可以照到十方一切極微之物,最tiny最小最小的,還有最遠最遠的地方,無量無數的一切都能照到,不可思議啊!諸佛世界,那我們這裡不就是極樂世界了嗎?我們先看這個願的願文:

我作佛時,所居佛剎,廣博嚴淨,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睹者,生稀有心。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四十二、徹照十方願。】

  這是四十二<徹照十方願>。

“上第四十二「徹照十方願」。「廣博」者,寬闊無邊。「嚴淨」者,莊嚴清淨。「光瑩」者,光明晶瑩。「徹照」者,無微不顯,無遠不見也。”

  廣博就是寬廣無邊,沒有邊吶!沒有Border沒有邊,嚴淨是莊嚴清淨,光瑩如鏡,光是光明,塋是晶塋透徹,光潔明亮跟鏡子一樣,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沒有邊際,沒有一個角落是照不到的,這個就是法藏菩薩他發的願嘛!他要他的“法音普及無邊界”,他要“度盡無邊苦眾生”,“眾生睹者,生希有心”,真的希有啊!什麼叫希有我們來看註解:

“「希有」者,《涅槃經》曰:「譬如水中,生於蓮花,非為希有。火中生者,是乃希有。」”

  那我們這個蓮花生在水中那是當然的嘛!那不算希有啊!在火裡面生蓮花才希有,生希有心就是他這個心像火中生蓮這麼難得!火中生蓮這句話是出自《維摩詰經.佛道品》裡面,比喻雖身處在煩惱中而能得到解脫,達到清涼的境界,那這樣子的人就希有希有!下面註解說:

“極樂國土,莊嚴清淨。光潔如鏡,照見十方。如《觀經》中大勢至菩薩天冠「有五百寶華。一一寶華,有五百寶臺。一一臺中,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廣長之相,皆於中現」故知彼土,小大相容,廣狹無礙。一毛一塵,悉皆映照十方。”

  下面就引《往生論》了:

“《往生論》曰:「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曇鸞師註曰:「如淨明鏡。十方國土,淨穢諸相,善惡業緣,一切悉現」”

  下來引了《華嚴經》:

“又《華嚴經》曰:「譬如明淨發光金玻璃鏡,與十世界等。於彼鏡中,見無量剎。一切山川,一切眾生,地獄餓鬼,若好若醜,形類若干,悉於中現。」以上經論,皆明「光瑩如鏡,徹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之義。「眾生」指極樂世界與十方一切眾生。若見極樂徹照十方之相,悉皆生起無上殊勝菩提之心。此心希有,如火中蓮。故云「生希有心」。因生此心,故《宋譯》續曰:「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們看這段解釋一下:十方世界的一切眾生,如果看到極樂世界這種徹照十方國土這種不可思議的功德之相,都會生起最殊勝最難得的菩提心,這就是極樂世界如是不可思議啊!所以你到了極樂世界,十方佛國你都瞭若指掌,瞭若指掌那就包括我們這裡了,現在極樂世界的人都在聽《大經解》,都在看著我們,我們已經跟他們結了法緣了,那肯定得到他們的加持他們的保佑,這是一定的嘛!因為都是諸上善人,都是清凈大海眾菩薩,你去哪裡找啊?所以一直叫你們來就是這個意思,今天才把真正的好處跟你們講,因為最後一天了嘛!太早講怕來的人太多坐不下。《華嚴經》的鏡子正同本願的明鏡相同,一切到極樂世界的眾生,跟十方一切世界的眾生,那我們這裡就是十方啊!我們就是了,如果看到極樂世界這種徹照十方國土不可思議的功德之相,都會生起最難得的希有心,這就是所居佛剎,徹照十方,那麼這個希有就是知道佛的功德,還有佛土的殊勝,生起希有的恭敬的心。所以這個樹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國土這樣子不可思議的功德,而這個國它還放香,放香,不只有光還有香,所以有的人常常就感覺到,心很清淨的時候突然間感覺到哎,聞到一點妙香,這個香不像世間所有的香。那我到今天為止,我一生到現在只有一次聞到這種香,一次而已,就一次沒有了,那是剛剛學佛不久。極樂世界正是這樣子放香因為是普熏,普遍的薰到一切十方世界,所以我們這裡也有機會聞到。下來這個願就講到極樂世界的寶香了,我們先看願文:

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者,皆修佛行。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四十三、寶香普熏願。】

  四十三<寶香普熏願>,我們先看註解:

“上第四十三「寶香普熏願」。《會疏》謂此界「金銀雖發輝,無旃檀之香。沈麝雖熏馥,無珠玉之光。」今極樂中,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又妙香芬馥,普熏十方,廣作佛事,故稱奇妙。”

  我作佛時,下從地際,上至虛空,就是全都照到了徹上徹下,宮殿啊樓觀啊就是這些建築物,泉池交流,八功德水,七寶池,池流花樹...等等這些,極樂世界的水可以自然的不需要人工,可以從下面往上流,在你家的房子繞個圈子咻咻咻下去了,比我們現在外國製造的這些噴泉,那究竟是人工的,極樂世界它的水自然就這麼上下交流,why為什麼?沒有地心吸引力嘛!你看那個太空船space ship,那太空船裡面的太空人會飄的,要喝水都很難,追那個水追到哪裡去了,那還是離開地球沒多遠呢!還在這個Solar system太陽系裡面。極樂世界的花樹,種種的樹,所有一切一切任何的東西都是由無量寶香組合而成的,一個樹葉一個花瓣一塊石頭一滴泉水,都是億億萬萬說不清多少種的寶香合成的,這個香不只在極樂世界,它普薰到十方世界,十方世界都能聞到。這裡說眾生聞者皆修佛行,如果不能這樣子那我就不作佛,我就不成佛,一切眾生只要聞到就自然清淨修佛之行。所以這裡頭一方面是功德,一方面又顯出華嚴的玄妙境界。你看無量寶香入到一個香味裡頭,香是香塵,一個香塵就能遍薰十方世界,這個一就遍滿十方,一遍滿十方,一遍一切,多入一,一入多,一就是多,一就是一切,都是不可思議啊!這個香的功德在《大經解》裡面引了一大段,講了天上的香有種種的功德,但這都還是凡香啊!凡界的香啊!下面很長的一段註解大家要有耐心的來聽聽,就是說的:

“如《華嚴經》鬻香長者云:「阿那婆達多池邊出沈水香,名蓮花藏。若燒一丸,如麻子大,香氣普熏閻浮提界。眾生聞者,離一切罪,戒品清淨。雪山有香,名具足明相。若有眾生,嗅此香者,其心決定離諸染著。羅剎界中有香,名海藏,其香但為轉輪王用。若燒一丸,香氣所熏,王及四軍,皆騰虛空,遊止自在。善法堂中有香,名香性莊嚴。若燒一丸,熏彼天眾,普令發起念佛之心。須夜摩天有香,名淨藏性。若燒一丸,熏彼天眾,莫不雲集彼天王所,恭敬聽聞王所說法,兜率天中有香,名信度嚩囉。於一生所繫菩薩座前,若燒一丸,興大香雲,遍覆法界。普雨一切諸供養具,供養一切如來道場菩薩眾會。妙變化天有香,名奪意性。若燒一丸,於七日中,普雨一切不可思議諸莊嚴具。」上述世間諸香,且有如斯勝用,何況彌陀如來本願所現,乃法界萬德之香。如《維摩經香積佛品》云:「爾時維摩詰問眾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此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

  那麼極樂世界的香就像《維摩詰經》所說的,香積如來派眾香菩薩來見維摩詰居士,維摩詰就問了說:「你那個香積如來怎麼說法的?就是你們那個國土的佛怎麼說法的?」來的菩薩就說了:「我國的如來不用文字說法,在那個佛土的佛不是拿文字來說,只是以國土當中種種的香,令所有的天人得入律行。」就當成戒律來修行,就是我們說的戒定真香的意思,來生這個國土有很多天人,能夠合乎戒律,三具戒就是根本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自然就得入律行,那菩薩怎麼樣呢?在你們那國土的菩薩怎麼樣呢?他們就各自住在花香樹下聞這個香,就得到一切德藏三昧。就是以香做佛事,不用講話的,不用像這裡的你拿個牌寫“靜語”,才不理你還是照講話,比你沒有拿那個牌講得更大聲,這裡還要靜語那邊根本不用講話的,大家聞那個香就知道怎麼做了,聞香就修行啦!所以十方世界的國土都不一樣,有的是這樣有的是那樣。但是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也都還是以言教做佛事,釋迦牟尼佛用教學,阿彌陀佛也是用教學嘛!好,繼續看註解:

“今極樂妙香,亦復如是,功德無邊。普熏十方,廣作饒益。能令聞香眾生,「皆修佛行」。「塵勞垢習,自然不起」(見經中第廿品)。極樂萬物皆以無量寶香合成,其香復熏十方世界,皆顯事事無礙法界。”

  所以極樂世界的香也是如此,眾生聞者都得到無量的好處。極樂世界他是總結了一切國土的殊勝,大家還記得嗎?法藏菩薩的老師世自在王如來將二十一俱胝佛土多少多少的佛土讓他都了解了,他把這一切好的全部都攝取起來了,那有沒有包括香積如來那個香的功德啊?就包括了那個香的功德嘛!極樂世界也都攝進來了,一切都沒漏。所以常常跟大家說:極樂世界是十方世界的Headquater總站,你不要想要去其它世界了,不容易啊!最容易的就是到極樂世界,你只要到了極樂世界就是到了十方世界,這件事情我們以前也講過,這裡不細說了。下來接著是兩個願,我們看願文:

我作佛時,十方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淨、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住三摩地,至於成佛。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四十四、普等三昧願。四十五、定中供佛願。】

  這是四十四<普等三昧願>跟四十五<定中供佛願>。我們先看註解:

“上章中,從「至於成佛」以前,表第四十四「普等三昧願」。「定中」以下,表第四十五「定中供佛願」。從第四十四以下諸願,皆為彼國以外,他方菩薩,聞彌陀名,得殊勝法益之願。首第四十四,為聞名得諸三昧,至於成佛之願。”

  底下最後幾個願從四十四開始,是指的極樂世界以外的,他方世界的菩薩聞名得益的情況。那之前所講的是他方一般的凡夫,從第一願<國無惡道>一直到第四十三願<寶香普熏>,都是為十方世界眾生往生極樂世界他們所得到的受用。從四十四以後到四十八這五個願不是為極樂世界的,是為十方諸佛剎土裡面的眾生,聽到阿彌陀佛的佛號所得到的法益,所得到的功德利益,是法藏菩薩為他們發的,所以你看法藏菩薩阿彌陀佛多慈悲啊!不只是為了十方的一切眾生,還有十方那些菩薩沒有想到往生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也給他們得到好處,只要聽到我的名字,那他方的菩薩怎麼樣子呢?就是第四十四<普等三昧願>了,聽了佛的名號之後怎麼樣子呢?皆為信受思維,如說修行。那麼之前我們講過這個“聞”字不等於經過你耳朵“一經於耳”,“聞”是要能信受,你信受自然得到好處,只要一聞彌陀名號,“聞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凈、解脫、普等三昧,諸深總持”。

“「逮」者,及也。《易繫辭》「水火相逮」。註曰:「水火不相入,而相逮及。」又逮者,追也。”

  逮是追的意思,是跟著Follow by是跟上的意思,緊跟著就及時得到了,清淨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昧得這三種三昧。

“據《會疏》意,令聞名人,即時得諸三昧,故言「皆悉逮得」。《宋譯》曰:「所有十方一切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號,應時證得寂靜三摩地。」其中「應時證得」,亦即「皆悉逮得」之意。「清淨」者,所住之三昧,無染無著,故曰「清淨三昧」。如《會疏》曰:「寂靜三摩地,無縛無著,故名清淨。」”

  這裡解釋清淨,清淨是什麼意思呢?所住的三昧沒有染沒有著,這個要求很高。下面大家聽聽就知道了,現在很多人一打坐一入定就貪著定中的清淨情況,哇,很靜啊!那你貪那個境界你還是有染有著啊!染著了你的清淨心,而這個染著不是電視裡頭那一套東西,不是指世間的紅塵,而是指你這個定中的清淨安樂,你對於這個清淨安樂你很有點喜歡,所以念佛四大秘訣之一就是“莫貪淨境”,淨是清淨的淨,不要貪求這樣子清淨的這個境界,所以有的人得了一點點清淨的境界就喜歡得不得了,那麼這裡面就走上錯路了,所以菩薩都怕三禪吶!因為三禪的安樂是不可說的,所以他們到了三禪就過不去了,他就喜歡這個了,啊,太舒服了!所以我們不必羨慕那些打坐的,一般修禪定的,稍微用點功的人都知道:世間這些樂不算什麼,世間這個樂跟極樂法樂來相比是沒得比的。世間的樂我們都享受過了,所以你別說禪定的樂,在世間學佛到了一個境界,那種法樂都已經沒有辦法說了,說不出來了!所以清淨三昧是無染無著,什麼境界來了都是如如不動,自己作得了主這就是清淨三昧。那麼解脫三昧我們看註解:

“又「解脫」者,所住三昧,離一切繫縛而自在,名曰解脫三昧。”

  沒有一切拴住你的東西了,這個“拴”字就比較文一點,我們說沒有什麼東西把你綁住了,沒有。我們現在就是被綁住了,無形的繩子把我們綁手綁腳的,被什麼綁呢?被一切世間的煩惱給你捆住了,給你綁住了,一個事情不稱心不如你的意思你就不高興了,罵你一句你就要生氣了,那你就是被動的很吶!為什麼呢?因為你被綁住了,綁住之後人家一揪你,揪就是一拉你你就跟著跑了,但是解脫之後就綁不住我了,綁不住了,所以什麼叫善知識?什麼叫好老師?善知識只是給人解沾去縛,你什麼地方沾住了,你看那些專門很討厭蒼蠅的人,就找了一種粘紙蒼蠅飛來就....全部被粘住了,我們就是被粘住了,那善知識就是你哪裡被粘住了我給你撥開,你什麼地方被綁住被捆住了我給你解一解,所以禪門就說:「我此門中實無一法與人」,我實在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傳給你,為什麼?你的智慧具足了,你只需要點一點而已。所以你要去練什麼功啊?外面又要求什麼法啦?還有那個師父說他要保密,祕密傳授的,你還要給他磕多少個頭,要獻多少黃金,他才告訴你那麼一點點什麼法,這都不是佛的正道。說這個話正好是現在時下的情況,我說這個話大家心裡明白了,真正的法在哪裡呢?就在佛那裡,就在經典裡嘛!那除了佛除了經典,沒有人可以給你真正的佛法了,如果說有,那就是魔的法了,為什麼?心外求法就是魔道嘛!這個我們七寶同修都已經很清楚了,不容易受外面的人影響了,如果還會受影響那就是你的道理還沒有聽夠,怎麼樣才叫聽夠呢?聽到不會受外面影響才叫聽夠,其實真正聽夠是聽到去到極樂世界,因為到了極樂世界還繼續聽嘛!好,我們看註解:

“如《會疏》曰:「止觀無礙,故名解脫。」又曰「念佛三昧,能除一切煩惱,能解脫生死,故須名清淨解脫三昧。」又「普等」者,普者普遍,等者平等。”

  下面引《悲華經》:

“《悲華經》謂之遍至三昧,《芬陀利經》謂之普至三昧。《宋譯》謂之普遍三摩地。《唐譯》謂之平等三摩地門。《會疏》釋曰:「若依諸師,但是菩薩所得三昧名也。憬興云:『普者,即普遍義。等者,即齊等義。所見普廣,佛佛皆見,故所住定,名為普等。』”

  這個是說的普等三昧,普者就是普遍,等者就是平等。哎,大家不要小看這四個字啊!普遍平等,大家要從字面上來看沒什麼啊!普遍平等就是普遍平等囉!你普遍都平等了這是什麼境界啊?所有一切東西普遍都平等了,你就到了不二法門了喂!所以《維摩詰經》裡頭就是要入不二法門,你不平等就是二,邪跟正是二,善跟惡是二,佛跟魔是二,種種的差別,世間的二就更多了,男人女人也是二,一切都是二,沒有差別才是平等就不二了,普遍的都沒有差別就是普等三昧,所以這個是很深的三昧啊!我們繼續看註解:

“玄一云:『由此三昧力,普見諸佛世尊,故言為普。平等現無所不及,故言普等。』若約選擇本願正意,則是念佛三昧德號也。普謂普遍,凡聖通入之義。等謂平等,念一佛功德,等同一切佛之義。《菩薩念佛三昧經》曰:「譬如眾生,若依須彌金色之邊,其身即與彼山同色。所以然者,山勢力故。又如諸水,悉入大海,同其一味。所以然者,以海力故。若人得念佛三昧,亦復如是。」是普遍義也。《文殊般若經》云:『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讚阿彌陀佛偈》云:「我以一心歸一佛,願遍十方無礙入。」是平等義也。」”

  “諸深總持...”,以前我們講過總持就是陀羅尼Dhāraṇī,住三摩地,正定正受。你看現在很多練功的那些,那些練功的他不是正定啊!他是由於邪定所以觸發了邪通,最後走入邪道,最後是墮落,所以想升反而降,越練越壞,可憐憫者他不知道,這個無知是很可憐的事情,受人左右,動機並不壞但是你無知,無知就要走上錯路了。

“《會疏》以清淨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昧為念佛三昧。蓋念佛三昧為寶王三昧。具是一切三昧功德,自當同具種種三昧之名也。”

  這裡才真正講到我們這一門,全部歸到最後就是這句阿彌陀佛念佛三昧嘛!日本的《會疏》他說清凈三昧、解脫三昧、普等三昧都是念佛三昧,因為念佛三昧稱為寶王三昧,那也就具有一切三昧的名號,具足一切三昧的功德,這都是念佛三昧。你看十地菩薩每一地菩薩都沒有離開念佛,要到了登地的時候才真正知道念佛,登地之前還有一點懷疑,登了地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到十地,都是念佛的,他方的一切菩薩只要一聽到念佛的名號,馬上就得到念佛三昧就是寶王三昧,一切三昧中王,具足一切三昧的功德,所以這是<普等三昧願>。註解再說:

“「三昧」,即三摩地,譯為正定、正受(詳解見第二品。)「總持」,即陀羅尼,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並能持無盡義(詳解見第二品。)深妙之總持,故曰深總持。十方菩薩,因聞名故,得諸三昧,與深總持,安住定中,得成正覺,故曰「至於成佛」”   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供佛是一種活動,ok!你在活動在供佛啊!但是還在定中,供佛做種種的佛事不是很忙嗎?但是在忙亂當中還在定中,你做到嗎?我們忙的時候就是亂的時候,亂的時候就是lose control失控的時候,你看看五千人的法會啊!你還能夠在定中嗎?像菜市場一樣哦!好久不見了!你去哪裡什麼道場啊?來我們這裡啦嘰嘰喳喳嘰嘰喳喳...所以這個不是凡夫所能做到的,那是大修行人,大修行人才辦得到,但是極樂世界的菩薩就能做到啊!所以極樂世界是常寂光土嘛!你要破了無明就分證常寂光土,常寂光是什麼意思啊?就是寂,就是不動,就是寂然不動,不動可是他放光啊!他放光遍照啊!常寂光是寂而恆照,在寂然不動之中他常常有照用,可是照它又寂,照而常寂,雖然在起照用它還是寂然無所動。我們要就是不動,就像澄潭死水,一動就什麼都動了,全部都動了,所以就到不了那個境界,這是甚深的境界。所以在我們這裡修行死了這條心吧!到了極樂世界自然就得到了,不用修,你只要到了極樂世界你不用修,這裡修行好辛苦你看看,都還到不了這種境界,所以常寂光正是表明這個意思,放光而常寂,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也就是這句“定中常供無量無邊一切諸佛,不失定意”,所以都是一味的。我們再看註解:

“第四十五「定中供佛願」。定中供佛,不失定意,同於《德遵普賢品》中「住深禪定,悉睹無量諸佛」。正是普賢大士甚深境界。《往生論註》云:「八地以上菩薩,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動本處,而能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教化眾生」”

  這是仗佛力不是自力,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雖然你沒有證得八地,八地菩薩的自在、神通、受用你全部得到了,這是往生極樂世界的殊勝,不是一般的普通菩薩,不是他們能夠做到的。三昧就是定,常在定中。在我們生活當中不管任何時候anytime any place,行住坐臥,你走動,你站在那邊是住,坐在那邊或躺在那邊睡覺,這四種不同的姿態,你都在定中啊!這是什麼菩薩啊?一般說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圓教初住到等覺有四十一個位次都稱為法身菩薩,都有這個本事,但是嚴格來講呢,嚴格來講要八地以上,就是這四十一個位次最上面的四個位次:八地、九地、十地、等覺,這四個位次是真的常住三昧,他走動也在定中,站在那邊也在定中,坐在那邊或躺在床上也在定中。那我們躺在床上沒睡覺之前,哇,很多東西想,動來動去,身不動頭腦也是亂亂動。所以這些菩薩他們的這種定叫什麼定?叫自性本定,那就是常在三昧了,得了這個三昧身沒有動“而能遍至十方”,遍至是化身,他能化身到十方世界去幹什麼呢?上供養諸佛,下教化眾生,他能做得到啊!下面的註解:

“望西師謂住定供佛:「約常途者,初地以上」又曰:「初地以上,雖有此德,八地以上,是無功用蓋謂初地菩薩,雖初有此德,但尚不能全離功用。八地以上,才是無功用道。”

  八地以上是真正無功用道,不起心不動念,事情照做得圓圓滿滿的。我們要做事情一定動腦筋,不動腦筋怎麼做啊?他這個事情照做,不是不做事情,事情照做一樣教化眾生,看他好像很忙,很多事情要做,供佛教化眾生,可是不起心不動念,這叫無功用道。無功用道我自己的理解簡單說就是:做而無做,無做而做。事情照做,為什麼而做?隨順眾生而做,那個是做,無做呢?自己心裡如如不動,自己沒有這個心想要去做,心還是,那你總是要有一個依止嘛!心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所以前面講了那麼多,這些境界我們只有聽的份,到了極樂世界自然就得到了。那麼下面我們再看完這幾段的註解:

“《會疏》謂他方新發心菩薩,因聞彌陀名號,頓登上地菩薩,得諸三昧,住定供佛。《疏》曰:「縱雖新發意菩薩,聞名字人,能得定惠(即慧)相即,真俗相照,頓得上地菩薩也」

又《文殊般若經》曰:「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差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即念佛三昧)者,盡知恒沙諸佛法界差別相。」云云於三昧中,遍知諸佛世界差別相,正與住定供佛同旨。”

  那麼這段我們就不解釋了因為念公自己也沒有解釋,他沒有解釋。那我是轉述,所以我自己就沒有再畫蛇給牠加一個腳了,畫蛇添足。接下來我們看最後三個願,我們先看願文:

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陀羅尼。清淨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一二三忍。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四十六、獲陀羅尼願。四十七、聞名得忍願。四十八、現證不退願。】

  這是四十六<獲陀羅尼願>、四十七<聞名得忍願>、四十八<現證不退願>。

“上章具三願。「獲陀羅尼」以上,為第四十六「獲陀羅尼願」。「一二三忍」以上,為第四十七「聞名得忍願」。此下為第四十八「現證不退願」。”

  為什麼要這樣來特別注明呢?我們常常你們自己去看《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你念了之後,不曉得這個願是哪一句到哪一句,是不是?因為它一段裡面幾個願都連在一起了,這裡就把它分的很清楚。

“第四十六願,「離生」者,離生死也。三乘行人,入於見道。因見諦理,斷見思惑,永離三界之生,是云正性離生。”

  那麼註解的內容是很深的,我們光看文字都很難理解,不容易理解,所以要加以解釋。那麼幸好念公自己有講解的音頻留在世間,那麼師父將它一個字一個字打出來,十五年前做的這個事情,打出來又重複聽了四遍,然後才變成電腦文字檔,現在派上用場了。那註解所有的內容我們都保留下來了,解釋的部份雖然我將它化淺來講,但是念公自己的解釋還是保留,大家以後可以重複的看,保證你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自己的程度越跟著提升,提升的很快,這是我們七寶對大家最大的供養,也是對所有有緣的人最好的佛法甘露,為什麼呢?這是一位開悟的人講的東西啊!把這個好東西都給了大家了,你們再不珍惜,那就你們自己保重了!這裡說的離生就是離開生死,不管你是Mahāyāna Theravada大乘小乘的行人,斷了見惑思惑那就離開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生死了,所以這個稱為離生死。那麼阿羅漢也能做到這一步,證離生法,他方菩薩在斷惑的水平上都斷見惑思惑,所以三惑見思惑是第一步,斷了這個那就是阿羅漢了,就沒有生死啦!離開六道了!那後面再還有塵沙惑,什麼意思呢?眾生多到像塵沙這麼多,沙是恆河沙的沙,眾生無量的病你如何去對治,那你自己要破這個塵沙惑,所以有的人想度眾生最後被眾生度去,因為你說不過他,你對他不瞭解,他有種種的心思,種種的想法,哦,天天千變萬化,連他自己都不知道,有粗的有細的,像塵沙那麼多的疑惑,你要破了這個惑你才能度眾生啊!那你自己也在迷惑當中你怎麼度眾生啊?所以念公舉了個例子很好,你還在睡覺你怎麼叫醒旁邊的人?你自己要先醒過來啊!所以不到極樂世界是不行的,塵沙之後還有無明惑,最後一關是無明惑,這是指迷於中道第一義諦的煩惱,就是障覆中道之根本無明,為一切生死煩惱之根本,所以就不能證得法身,到了極樂世界就有這個能力了。我們看註解說:

“《萬善同歸集》云:「齊登解脫之門。咸闡離生之道」十方菩薩,以聞名故,皆證此離生之法。並得「陀羅尼」”

  所以法藏菩薩他願這些他方的菩薩們,“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陀羅尼..”,不但離開生死而且獲得Dhāraṇī陀羅尼。陀羅尼過去我們講過這裡又出現一次,我們看註解說:

“陀羅尼,即「總持」,見前釋。陀羅尼有四:(一)法陀羅尼,於佛之教法聞持不忘。(二)義陀羅尼,於諸法之義總持不忘。(三)咒陀羅尼(又咒陀羅尼,有五名。據《秘藏記》意,五名者:(1)陀羅尼,(2)明,(3)咒,(4)密語,(5)真言。陀羅尼者,佛放光時,光中所說也。是故陀羅尼與明,其義不異。持陀羅尼人,能發神通,除災患,與此方咒禁法相似,故曰咒,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語。真言者,如來之言,真實無虛,故曰真言。)。(四)忍陀羅尼。於法之實相安住,謂之忍。持忍名為忍陀羅尼。十方聞名大士,皆得如上陀羅尼,安住於諸法實相,故云「獲陀羅尼願」”

  那麼這是註解的文字,下來簡單再講解一下:第一個就是對佛說的法聞持不忘,義陀羅尼是對諸法之義總持不忘,那什麼叫忍陀羅尼呢?安住於諸法實相,對於法的實相安住,也就是安住於實相裡頭了,這叫做忍。安住於實相也就是安住於法身境界了,在禪宗稱為破重關了,再破末後牢關他的見就跟佛是一樣了,那就是登地的菩薩了,所以這些十方的菩薩聞到佛的名號,哎,就安住於諸法實相,所以這是<獲陀羅尼願>,這個很殊勝,聽不懂是正常的,有聽到就可以了。主要是告訴你在十方世界,我們也包括在十方嘛!在十方世界修行的過程就是這樣,是一步一步step by step一步一步漸漸前進的,不能夠跳班的,不能夠你是小學生跑去讀博士班,沒有這回事,少之又少啦,是不是?不能夠一步登天的。所以你看看我們修的淨土法門,我們修的淨土法門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大家聽的這些過程,種種的過程不關我的事,但是你講課總得要把這個東西講清楚嘛!是不是?我們是另外一種方法,直接就...阿彌陀佛放光了拿蓮花來你了上蓮花,這些都不關我們的事了。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再回來,這些就關我們的事了,這些我們都可以做到了,這就是阿彌陀佛的慈悲呀!如果沒有淨土法門我告訴大家,不只是你們,大家包括我都沒有得救了,你哪有可能破見惑思惑?第一個見惑就是身見你怎麼破?一關一關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才到阿羅漢辟支佛,然後塵沙惑破了之後就是菩薩,菩薩的位次又有五十一個到最後破無明,你看多難吶!比登天還難吶!是不是?但是我們走另外一條路,阿彌陀佛就是想到這個法門,釋迦牟尼佛就告訴我們這個法門,所以你想想這兩尊佛我們怎麼報恩吶?真正報恩就是自己要去成佛才能夠報得了恩告訴大家。好,看四十七<聞名得忍願>,願文是:

清淨歡喜,得平等住。修菩薩行,具足德本。應時不獲一二三忍。四十七、聞名得忍願。】

  這是第四十七<聞名得忍願>。那麼以下的註解就是幫助我們理解這些願文的含義。

“「清淨」者,無染無著之本然。「歡喜」者,適悅在心,寂滅為樂也。「平等者,淺言之,則為離諸高下、深淺、大小、親疏、智愚、迷悟種種差別,曰平等。進言之,則真如周遍,萬法一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清淨”是沒有染著的本來;“歡喜”是心中喜悅,寂滅為樂;“平等”《金剛經》你看,《金剛經》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安住在平等法中,那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就是得平等住了,以平等普度之淨土法門自覺覺他,普惠真實之利是修菩薩行,這樣修行自然具足一切佛果功德的根本,這就叫做具足德本。以下是《往生論註》:

“《往生論註》曰:「平等,是諸法體相。」又曰:「眾生見阿彌陀如來相好光明身者,如上種種身業繫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身業。聞阿彌陀如來至德名號,說法音聲,如上種種口業繫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口業。若遇阿彌陀如來光照,若聞阿彌陀平等意業,是等眾生,種種意業繫縛,皆得解脫。入如來家,畢竟得平等意業。」蓋謂十方大士,若於阿彌陀如來,睹相、聞名、見光、知意者,皆入如來之室。以聞名故,得畢竟平等之業。與此願之「聞我名者,證離生法,獲陀羅尼,清淨歡喜,得平等住」,全然一味。以聞名故,得住平等法中,即住於諸法實相也。又《漢譯》稱阿彌陀佛為無量清淨平等覺。故知十方大士,聞佛名號,至心信樂,以平等心,念平等覺,如是安住,亦是「得平等住」之義也。此一句佛號即是實相,即是法界全體,即是諸法平等體性。但能念念相繼,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故曰「得平等住」。如是心行,是菩薩行,輾轉教授同歸極樂。普惠眾生真實之利,故曰「修菩薩行」。如是修行,自然具足一切佛果之功德根本,故云「具足德本」如《會疏》曰:「(一)菩薩六度,一切功德之本。故名德本。(二)選擇攝取果號,能流出六度萬行,為眾德本原(此乃以持佛號為德本),故名德本。」”

  我們接著看這句的解釋“應時不獲一二三忍”:

“「一二三忍」。忍者,安忍也。《魏譯》云:「第一第二,第三法忍」「法忍」者,法為所證之理,心安於法為忍。《大乘義章九》云:「慧心安法,名之為忍」此上法忍,諸家之說不一,有深淺之別。例如《仁王經》明五忍:(一)伏忍,(二)信忍,(三)順忍,(四)無生法忍,(五)寂滅忍。《仁王經私記》云:「初地、二地、三地得無漏信,名信忍。四、五、六地趣向無生,名順忍。七、八、九地,諸念不生,名無生忍。十地、妙覺,得菩提果,名寂滅忍」古註經家中,有認為伏忍、信忍、順忍,即本經之三忍者;甚至有以最初伏忍上中下三位,為本經之三忍者。蓋皆不許他方菩薩聞佛名號,應時即得一忍,二忍,乃至無生法忍也。但據經文,此三忍中,包括無生法忍,實無可疑。”

  四十七願就說聞名就得忍了,當下就獲得,獲得一二三忍,一忍,二忍,三忍。那麼剛才已經提到一點點這個“忍”了,那就是指的陀羅尼的第四安住於實相,這個地方就更清楚的點出一忍、二忍、三忍,對於這三個忍,《大乘義章九》《仁王經私記》等註解有不同的說法,可是總之根據經文的意思和各種的說法,在魏譯裡頭就說了,在這三種忍之中肯定就包括了無生法忍,為什麼證得三忍我們就可以說他一定有無生法忍呢?無生法忍是非常高的境界,你看所謂“花開見佛悟無生”,大家不要把它看得很普通啊!悟無生是什麼境界?所以我們要證明這個一二三忍裡面有無生法忍,那就不能夠隨便說了,我們這裡是有依據的,為什麼?因為你隨便說了,所謂“離經一字,便同魔說”,所以念公說我們要很小心,我們本來是弘揚佛法讚歎佛法,但是你把它說錯了就成了謗佛謗法,這個罪大過五逆十惡,大過殺父殺母啊!所以有些人就喜歡胡說胡寫,不知道這個的嚴重性。下面註解說:

“《魏譯》第三十四願曰:「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你看原譯本的《魏譯》不就證明了嗎?聞了名之後都要得菩薩的無生法忍,這個文字也點清楚了。所以我們說這三個忍當中也包括了無生法忍,這是一個證據,這是《魏譯》。我們看《宋譯》呢?《宋譯》的願文也說了:

“《宋譯》文:「聞我名者,應時即得初忍、二忍,乃至無生法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見願文中之第三法忍,決定是無生法忍也。又據《論註》曰:「即見彼佛,未證淨心菩薩(指初地至七地),畢竟得證平等法身」(又曰:「平等法身者,八地以上法性生身菩薩也)又曰:「聞阿彌陀如來至德名號……畢竟得平等口業。」皆是聞佛名號,得證無生法忍之明證。無生法忍,略云無生忍。真智安住於無生無滅之實相理體而不動,謂之無生法忍。”

  說什麼呀?說什麼不要管它,到了極樂世界你自然就證得無生法忍,到時候花開了,花開見佛了你就悟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的“忍”簡單講就是認可,agree認可,認可無生就無滅,不生不滅你agree認可了,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的叫證得無生法忍。現在你說agree認可都沒有用,你還是要明年是2020你是幾歲就是幾歲又長一歲了,還在有生有滅,你還在有生有滅的境界裡面,所以你只能夠聽知道這個內容,所以就是安住於無生無滅的實相的理體,他在那邊不動了,安住在那邊了。所以下來說:

“《智度論五十》曰:「無生法忍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

  這個“信受”,能夠信受就是聞了之後就生信,如教奉行。“通達”是融通理解,“無礙”就是沒有障礙沒有矛盾,“不退”就是前進就叫做無生法忍嘛!

“又《智度論七十三》曰:「無生忍者,乃至微細法不可得,何況大。是名無生。得此無生法,不作不起諸業行。是名得無生法忍。」又《大乘義章十二》曰:「理寂不起,稱曰無生。慧安此理,名無生忍」又《楞嚴經長水疏一》曰:「了法無生,印可決定,名無生忍」又《大乘義章十二》曰:「如龍樹說,初地以上亦得無生。若依《仁王》及《與地經》,無生在七八、九地。」《宋譯》曰:「聞我名號,證無生忍。成就一切平等善根。住無功用,離加行故,不久令得阿耨菩提」望西釋曰:「既云無功用,知證第八地。」故知本經之第三忍,即《仁王經》之無生法忍。若據望西師意,則位當八地也。望西曰:「問:以聞名力,豈得無生?答:佛願力故。如《十住論》云:“過去無數劫,有佛號海德。今現在十方,各得成正覺。皆從彼發願,聞名定作佛」上之論證,妙顯他力,佛願加被,使聞名者,證無生忍,定當作佛。且聞不是但聞。必能起行。例如《涅槃疏廿》云:「若聞常住二字,生生不墮者,聞有多種,若能深思惟,如說行者,即生生不墮」意為:聞後能深思惟,並如說修行,始能得生生不墮之益。可見聞之一字,意兼信受,不僅是一經於耳也。今願文之「一二三忍」,實即本經《菩提道場第十五品》中之三種忍。一音響忍。二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無量壽經鈔五》曰:「(一)音響忍,由音響而悟解真理者。(二)柔順忍,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也。(三)無生法忍,證無生之實性,而離諸相者。是悟道之至極也。」此三忍當於第十五品中詳論之。

  根據本經魏宋兩譯譯本第三忍就是無生法忍,沒有值得懷疑的,不容生疑。又本經第十五品見菩提樹得三種忍:一音響忍,由音響而悟到真理、二柔順忍,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三無生法忍,此三忍就是願文中的“一二三忍”。那麼龍樹大士說初地菩薩以上也可得無生忍,但是根據《仁王經》無生法忍是在七地八地九地菩薩的地位,所以常常說是八地菩薩跟八地以上真正得無生法忍,可見他方佛國,往生極樂世界以外的佛剎,其中初發心菩薩一聽到阿彌陀佛,聽到阿彌陀佛名號,就頓證無生法忍,頓啊!即刻就證得無生法忍而成為上地菩薩,可見聞名功德不可思議!所以主要是信受,能夠相信能夠接受,能夠接受等於說你可以用在你的生活裡面,所以現在有的很深的道理有的教派就不能信受,有的對於禪宗的妙義、密宗的大手印不能信受,他只能夠信受一些唯識、中論、三論這些甚至更淺的。那看看我們七寶的同修已經超過他們了,大家現在可以聽圓教的道理,聽得蒙查查也是聽啊,而且能夠信受啊,信受多少不管它啦,對嗎?能夠信受那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啊!其實師父發現到是被逼出來的,逼的好啊!為什麼?因為你本來是佛,你有跟佛一樣的圓滿智慧,是沒有人逼你,這個逼其實這就是給你創造一個緣嘛!來七寶能夠遇到這樣子的緣,要不然你去到其它地方沒有這個緣,你怎麼逼都是“有限公司”啊!所以重要的就是信受,而且通達無礙,沒有什麼可以不通的地方,沒有被Block住的沒有阻礙的,不退這個很要緊啊!你只有進展沒有退步,這個情況叫做無生法忍。所以往生極樂世界花一開你就是八地菩薩了,所以跟大家說過了,你在這裡你在我們這個世界八地菩薩你做夢都沒有夢到它,到了極樂世界花開見佛很快的,就算你到了凡聖同居土,那我們沒那麼倒霉跑到凡聖同居土下下品,那不可能嘛!又沒有殺人放火,對嗎?最起碼中下品嘛!然後多少劫花開呢?沒多少劫就到了實報莊嚴土,到了實報莊嚴土花就開了,但是大家不要理解成,師父以前也是這樣,以為是那個蓮花開關開關,這個是表法,花開表示你所有的惑全部都斷得乾乾淨淨叫花開,花沒開在裡面你還需要努力需要向前進,所以到了極樂世界就證得八地菩薩,這麼快這麼容易!所以這個法門是至圓至頓!但是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不相信呢?他信受不了嘛!所以道理就是如此。各位今天也許信了,將來能不能不退呢?不一定啊!所以這是一個極難信之法!好,下面就是最後一個願了:

“第四十八「現證不退願」。願曰:”

於諸佛法,不能現證不退轉者,不取正覺。四十八、現證不退願。】

  那麼這也是對他方世界的菩薩說的,他方世界的一切菩薩一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證得不退轉,所以我們是往生極樂世界才證得不退轉,這個就是他方的菩薩一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就不退轉了。我們看註解:

“不退轉者,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進,不更退失,略云不退。即梵語之阿鞞跋致(詳見前註)”

  不退轉的意思就是你修的功德善根越來越增長越來越進步,只有進步沒有退步,叫做不退,得阿鞞跋致。

“蓋以菩薩行願,難發易退。據《仁王經》別教之信位菩薩,名為輕毛菩薩,隨風東西。”

  所以菩提一發就難退。十信位是五十一個菩薩階位的前面第十個位次,十信位的菩薩稱為什麼呢?稱為輕毛菩薩,不是長了毛的菩薩,輕毛菩薩是形容像風中的柳絮,像什麼像一片鳥類的毛,你看鳥掉出來一片毛,隨著風上下不定,忽而上忽而下,今天是不錯,明天就Ajinomoto,Ajinomoto是味之素(未知數),明天就未知數,自己的信心也不是自己完全能把握的,所以必須要到了住位才穩啊!十信過後就是十住就是住位了。接下來看註解:

“又南本《涅槃》曰:「無量眾生發阿耨菩提心,見少違緣,於阿耨菩提,即便動轉。如水中月,水動即動。又喻曰:譬如魚母,多有胎子,成就者鮮。如庵羅樹花多果少。眾生發心,乃有無量。及其成就,少不足言。故云:「魚子庵羅花,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

  這個我們過去也講過了,這個魚啊,牠生了很多孩子,生下來之後就被其牠的魚吃掉了,Right對嗎?能夠成魚的很少。這個我們可以用我們那個貓山王來做例子,我們的榴蓮,因為這是師父親自看到的,那個芙蓉的彌陀村很多榴蓮,花開得滿滿的你擠我我擠你,最後成果的沒幾粒,花全部掉光了,就是這個意思嘛!庵羅花是一種花,花很多成果的很少,這是說因多果少,這是菩薩初發心,發心很難但是成果的很少。我們再看下面:

“又《十位菩薩斷結經》(節錄):「時舍利弗告來會菩薩:我曩昔,或從一住進至五住,還復退墮而在初住。復從初住至五六住。如是經六十劫中,竟不能到不退轉」”

  你看連舍利弗都那麼難,這個公案前兩天我們講過了,他想修菩薩道,他從一住進到五住,又退到一住,來來回回來來回回六十劫,結果還是退轉了。所以要不退轉只有到極樂世界,其它地方甭談,所以不退轉很難啊!

“又《寶雨經》曰:「有世界名娑婆,其國有佛名釋迦牟尼。若諸有情聞彼名,於阿耨菩提得不退轉。由彼如來本願力故」”

  這部經叫《寶雨經》他說的這個很有意思!有一個世界叫娑婆世界,這是跟他方世界的說法,各方的有情聞到釋迦牟尼佛的名號,於菩提就不退轉了,為什麼呢?“由彼如來本願力故”,所以你看我們的本師釋迦摩尼佛跟阿彌陀佛同樣都有發過這樣子的願,阿彌陀佛不是說了嗎?一聞到他的名號,他方的菩薩馬上就證得不退轉了,我們這個國家的教主跟別的國土的人也說過,你一聞彼名你就不退轉了,但是我們都聽了這個名字啊!舍利弗聽的也退了,那些修小乘Theravada的也只聽到Buddha Śākyamuni怎麼也退了呢?怎麼也不能回小向大呢?甚至還要毀謗呢?說什麼大乘非佛說,哎呦!所以大家知道這裡的聞名不是一經於耳,不是只是聽聽而已,這裡面要包括信受,深思惟,如說行,就是佛所教化的你要如說去修行,是這個條件,有幾個人做到?我們繼續看:

“古代澄憲師讚此願為「釋尊五百大願之中,最勝願也。」可見兩土導師同發此最勝之願,正是「一路涅槃門」也。蓋以無量菩薩,未到不退之位,雖極勇猛,如救頭燃,但以障緣競來,屢屢退轉。遂令學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彌陀因地憫其勤苦,發無上願。以佛威德,令聞名人,即得三忍,證不退轉。原在退位,乘佛願力,唯進不退,疾至菩提,實為大慶。

又《會疏》曰:「謂難思願力,一得一切得,不退與三忍,同時具足故。」深顯彌陀一乘願海、究竟方便之妙用。”

  所以密宗的戒不多只有十四條,這是念公他自己說的,因為念公是密宗的金剛上師嘛!他說的我們可以相信,那十四條你很難守,守住了一定成佛,你違反佛所說的就破戒就入金剛地獄,密宗是金剛地獄,所以大家要知道密宗成佛容易啊!但是不知道密宗入金剛地獄也很容易!大家都想貪便宜,世界上哪有便宜的事給人貪的呢?都想找便宜這是商人的概念啊!佛法沒有便宜給你,都是真實的。下面這幾句話就很重要了,沒有任何人受埋沒受委屈,沒有任何人能夠僥倖騙了釋迦牟尼佛,讓你不真實的人成了佛了,那不是十方佛都上當了嗎?成了佛還會上你的當?沒這回事,為什麼?因為佛跟你是同體呀!是誰騙誰呢?所以大家放心好了,絕不會埋沒你!為什麼?如來悉知悉見啊!那我們都聞了釋迦牟尼佛的名我們怎麼樣呢?你如果真實如說修行決定不退轉,釋迦牟尼佛叫我們念阿彌陀佛你能信嗎?能信能願能行那就是如說修行,就決定不退轉,往生之後就保證不退了,兩土的佛都是如此啊!而且我們現在又聞了阿彌陀佛的名,我們只要知道往生之後不退轉,我們也要知道我們現在也已經不退轉了,這個道理大家要注意要認同要接受,因為是佛說的。那後面還有一點點我們來看:

“又《十住毗婆沙論》曰:「若人疾欲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又《小本》曰:「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你看我們小本《阿彌陀經》,這兩本是一本經,裡頭就說了,那很多人《阿彌陀經》天天念啊,不是專修淨土的其它佛教團體也念啊,但是對於這句話注意到的人不多,都划過去了。還有就是根器的問題嘛!對於這個地方就沒有觸動他的這個善根,另外我自己的發現就是沒有多少人講清楚,大家就當這是課誦,早課晚課念完了交差就回家看韓劇了,或者幹別的去了,也沒有法師願意講清楚,這個文字說的很清楚啊!已經發願的已經往生了,現在發願的我們現在發願不就是今發願嗎?前兩天我們學了這個內容,我們這裡再強調一下很重要!我們今天在座的每一個人今天要發願,或者已經發願或者現在剛剛發願,這就是今發願啊!當發願以後暫且不說了,那麼欲生阿彌陀佛國者,就是我要生到阿彌陀佛的國土,去幹什麼呢?如果是去享受,為了有一個好的下一世,那你去不了!這是曇鸞大師說的。你是為了去度眾生,為了將來學好本領回來度眾生,只有見了佛以後我才能夠很快的很有效的來度眾生,去了以後你就不退轉,那你在沒有去之前你現在怎麼樣呢?已經不退轉於Anuttarasamyaksambodhi,已經覺悟了,覺悟的人一定願意往生。你說讓我想想,那你還沒覺悟。“是諸人等”就是這樣子的人這些人等等,“皆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皆”就是師父的招牌,全部通通所有的一切的一切,那就包括我們了,這是《阿彌陀經》的經文啊!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佛沒有騙我們,騙我們幹什麼?國王他都不要做了,他也不貪圖做教主,每天要飯啊!到哪裡不但不是坐飛機也不是坐汽車,師父還整天坐飛機坐汽車,因為沒有辦法大海過不去。佛都是走路的,帶著大家這麼多弟子一路討飯,從這個地方到那個地方,一個王子啊!一個王子捨棄了一切,這麼的清淨苦修,why為了什麼?就是為了度我們吶!騙我們幹嘛呀?所以聽到這裡我們還懈怠還不努力,那就應該感到慚愧了!佛是救我們的慧命啊!後面還有一點點我們看:

“又《會疏》曰:「謂三忍不退,悉攝在名號中,稱名時,名義不離,自得此等德。」可見凡聞名者,但能信願持名,亦悉能現證不退。彌陀一乘願海,妙德難思。六字洪名,究竟方便。四十八願,願願攝眾生願願顯真實。分之則為四十八,合之則為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這是《阿彌陀經》的話,釋迦牟尼佛說的,就是不容易信吶!所以這個法門是唯說彌陀本願海,所以我們應當如何請大家善思念之?用廣東話說:「好好的墊高枕頭想想」,別墊得太高早上起來很辛苦,想清楚,認真的想想。那麼這樣子就把四十八願彌陀本願之海,我們等於研究了一遍了,一共十二堂課,十二堂課圓滿這個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那麼結束之前我們引了一段念公在《無量壽經》白話解的開示作為總結,不很長但是寫的太好了!叫超好!所以要跟大家共享,每一個字大家都要好好的聽進去,全文太長我們只摘錄了一段,以後有機會可以將這段再拿來學習,大家仔細的聽:

  阿彌陀佛大願之王,四十八條殊勝的大願,正是彌陀萬德圓明的本心的流露,條條都超情離見,不是眾生妄心所能揣摩估計,這是徹底的殊勝方便,沒有一條不是為一切眾生殊勝永恒的真實之利。古德說:每一條願都是為饒益有情;每一條都是願共眾生究竟成佛。這兩句話點出了彌陀的聖心。

  彌陀大願,分別說明就成為四十八願,若再細說,可以是四百八十…四萬八千等等願。合之就是彌陀的大誓願海,也稱為一乘願海。一乘願海就是淨土法門的寶中之寶、王中之王、心中之心、妙中之妙,縱有億口億舌,就是你有一百億的口一百億的舌頭,你也說不盡讚歎之詞啊!

  全部大願譬如一匹光華耀目精美絕倫的錦繡,我們開始想像每一條願就像錦繡上面的圖案花紋,例如蟠桃、佛手、蓮花、牡丹、仙鶴、孔雀,都無上美妙。雖然妙態各殊,各各的姿態都不一樣,可是參差俯仰,配成整幅最佳的這幅畫。

  這幅畫全錦織成,只是經緯兩條線,一條線是:遍十方虛空,盡未來劫數,一切國土、一切眾生,不分族類,不計善惡智愚,哪怕是惡道眾生,一律平等攝受教化加持接引,令離惡趣,但受諸樂。這是一條線。另外一條線是:願一切眾生一塵不染,一法不立,遠離妄想執著,恢復如來本性,生滅頓消,寂滅為樂,證大涅槃,究竟成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附錄】 黃念祖:《請入彌陀願海》

  阿彌陀佛,大願之王,四十八條勝願,正是彌陀萬德圓明的本心的流露,條條都超情離見,不是眾生妄心所能揣摩估計,這是徹底的殊勝方便,沒有一條不是為一切眾生殊勝永恆的真實之利。古德說:每條願都是為饒益有情;每條都是願共眾生究竟成佛。這兩句話點出了彌陀的聖心。

  彌陀大願,分別說明就成為四十八願,若再細說,可為四百八十……四萬八千等等願。合之就是彌陀的大誓願海,也稱為一乘願海。一乘願海就是淨土法門的寶中之寶、王中之王、心中之心、妙中之妙,縱有億口億舌,也說不盡讚歎之辭。

  全部大願譬如一匹光華耀目精美絕倫的錦繡,每一條願就像錦繡上面的圖案花紋,例如蟠桃、佛手、蓮花、牡丹、仙鶴、孔雀,都無上美妙。雖然妙態各殊,可是參差俯仰,配成整幅佳畫。

  全錦織成,只是經緯兩條線,一條線是:遍十方虛空,盡未來劫數,一切國土、一切眾生,不分族類,不計善惡智愚,哪怕是惡道眾生,一律平等攝受教化加持接引,令離惡趣,但受諸樂。一條線是:願一切眾生一塵不染,一法不立,遠離妄想執著,恢復如來本性,生滅頓消,寂滅為樂,證大涅槃,究竟成佛。

  極樂世界凡夫即是阿鞞跋致,無情說法,蓮池寶樹宣演法音,香光遍滿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種種超情離見,無上希有之事,整體是不可思議,囫囵[1]是華嚴境界,極樂國中一塵一毛,各各都是圓明具德,圓滿具足,圓融無礙,清淨光明,徹照十方,一切妙德無不具足。

  正如《往生論》說:“極樂國佛、菩薩、國土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淨句,清淨句者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這就說明國中一切無非彌陀的智慧與法身,所以無不圓明具德,無不絕妙奇特,能惠予一切眾生真實之利。

  本經三真實,正與天親菩薩的開示互為表裡,彼此呼應。法藏大士“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正與天親大士三種莊嚴入於真實智慧的說法相合。本經所開化顯示的是“真實之際”,正同於天親大士的“無為法身”,所以極樂窮微極妙,超逾十方,普給一切眾生“真實之利”,普令住正定聚,證不退轉,契悟無生,決定成佛。

  彌陀大願深顯大乘佛法的理事無礙境界。極樂的本體是無為法身,可是國中萬物微妙奇麗,無盡的莊嚴,並且普令見者聞者悉皆增上。無為的法身理體,顯現無量莊嚴,無邊妙用,這正是理不礙事。再者國中人民普至十方廣供諸佛,可是不失定意。大作佛事,但仍在定中,這是事不礙理。理體與事相不相妨礙的妙境,遍於全願全經。

  極樂的一花一香、一塵一毛都是圓明具德,也就都是《華嚴》的一真法界的特徵,也即是彌陀和行者當人的自心。所以極樂的境界不可思議,具足《華嚴》的十玄,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廣狹自在,延促同時,在願文中都很明顯。

  例如:以眾寶合成一物,是多入一,此物所放的香,只是一個香塵,可是遍滿十方世界,這是一入多。一可入多,多可入一,這就是一多相即。極樂一國如鏡,能照十方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是小中容大。“諸佛淨國莊嚴”是廣,“悉於寶樹間見”,寶樹是狹,這是廣狹自在。

‌  “於一念頃”(在動一念的剎那之間),可是完成‌“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遍巡歷供養諸佛”,這須多劫長時才能圓滿的佛事,所以延(長時)促(短時)相同了,這就打破了時間。

  極樂境界深玄,但也可從世例來作粗淺的比方,譬如北海池水中的一個波,波的前後左右當然都有波,但是你怎麼能劃清這中間的波與它相鄰四波的界限?這是不可能的。每波的本體只是水,水就是囫囵的一整池的水。於是一切波都在這一波的本體之中,所以說一波含有一切波。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正因一即一切,所以一句佛號具足顯密禪淨無邊法門的一切功德一切妙用。所以具縛凡夫只要信願持名,臨終自然眾佛接引,帶業往生。生彼土後雖然仍是凡夫,卻已位證不退,雖有重罪未消,決定不墮三途,花開見佛,頓悟無生,常寂光中,決定成佛。這都是由於六字洪名圓明具德、一乘願海圓明具德。

  蕅益大師說:‌“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所以一入淨業門中,便是身在實相大海,無論你是俯是仰,是自由式是蝶式,或深潛,不論向東向西,或沈或浮,總之都不離這個實相大海,也即是彌陀大誓願功德之海,也是大智慧的薩婆若海。

  只要深信切願,便入此海,即是入了彌陀智慧功德之海。超情離見,人類語言無法宣說,眾生妄心永不能測。可是大恩大德彌陀世尊,特垂方便,普興救度,開此妙門,一切眾生聞佛名號,深心信受,老實念佛,願共眾生同生極樂。只要此心真實,這個人雖身在娑婆,已蒙彌陀攝受,不再退轉。正如《阿彌陀經》:‌“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請入彌陀願海》全文恭錄自黃念祖老居士生前最後一部著述《大乘無量壽經白話解》中《發大誓願第六》一品的總結。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