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66集
2021/12/16 22:24:14瀏覽176|回應0|推薦1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66集

  我們之前學習到第十九<聞名發心願>,我們討論了發菩提心,就是隨事發心跟順理發心。那我們今天繼續從注解這句看起,這個文字在《大經解》的本子269頁第6行,我們看注解:

“隨事發心,有可退義,不定性人,亦得能發;順理發心,即無退轉,菩薩性人,乃能得發。如是發心,功德無邊。設使諸佛窮劫演說彼諸功德,猶不能盡。」”

  我們繼續來理解。說不定性的人亦得能發,沒有決定成就的叫不定性,他也可以發,那個是隨事發心;但是說到順理發心,“順理發心,即無退轉”沒有退轉,因為他通達了這個理了,這個理哪裡會有改變的呢?這個理是如如不動的,他已經入到這個理了,不會動搖,也就沒有什麼退轉的因了,那哪一種人才是呢?我們不是!這裡說“菩薩性人,乃能得發”,決定成菩薩的人叫菩薩性,這樣子的人才能發,但不是說他已經證得了菩薩,這個講的是心,“如是發心,功德無邊”,就算一切諸佛用很長的時間,“窮劫”就是算不到的時間來演說這個功德都說不完,這就是這兩個發心。所以現在我們這裡說的發菩提心,這兩種都可以,看你的能力,但是品位就不同了。所以上品下品都是智慧的問題,智慧再差的人也OK,生邊地。所以我們現在有人稀罕神通稀罕入定,不知道智慧比禪定比神通重要得多,神通Superpower。所以你要是看看那些修禪定打坐的人可以坐上幾個小時,你不用羨慕他,因為真正的禪定是六祖大師的第六度般若,不是第五度的禪定,不是死坐,而是要能夠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才是真正的禪定的真意。所以大家一定要會分辨,這個一定要會分辨,所以開智慧很重要!你幹別的都是本末倒置,忙了老半天,可能把這個命都給忙掉了,把命給賭掉了,結果智慧沒有開。

“元曉師所謂隨事發心,即前文之緣事菩提心;其順理發心,即前之緣理菩提心。以《宗要》較詳,故備錄之。又《勸發菩提心文》曰:「發菩提心,諸善中王。」”

  所有的善裡面這是第一善No1,所以這裡就又引了《華嚴經》的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你忘失了菩提心,就是沒有發起菩提心去修種種的善法,這是魔做的事情啊!這不是我說的,這是《華嚴經》的話,一部大經啊!釋迦牟尼佛說的,但是這個魔是比喻,就是不能出三界,還在六道繼續受折磨,是這樣受折磨。所以我們在剛開始修學佛道的時候,一定要先誠意正心,一定要先把Target目標給弄清楚,到底在你的生命當中你想追求的是什麼終極目標?這個就是一個關鍵點了,假設我們今天忘失了菩提心,“修諸善法”,“諸”就是所有的善法都給你修完了,那都是魔業,為什麼是魔業呢?你不想追求無上菩提,你修習善法是追求人天果報,你來生感招一個富貴的果報,但是富貴的果報就使到一個人容易墮落,你福報一大的時候,你的業力就越大,你的事情更多,這是你前生所造的善業變成你今生的障礙,所以這個我們一定要知道魔業真正的含義,不然你會被那些強調做善事修善的人,他們會攻擊你,所以你要會跟他們解釋,解釋了她還不能接受,那你就要快快的走開,各人因緣不同,各人追求的終極目標也不相同,這個時候就真正叫隨緣了,圓滿的隨緣,這樣的隨緣就圓滿了。

“《無量壽經起信論》曰:「是知菩提心者,諸佛之本源,眾生之慧命。才發此心,已成佛道。”

  《無量壽經起信論》是清朝彭紹升作的一部論,他說菩提心是佛的本源,佛之為什麼能成佛就是因為菩提心,菩提心是Buddhicita,是眾生的慧命wisdom life,是我們的智慧的命,比我們生命還重要,你有生命,不見得有慧命,有的人保存了生命,可是斷了自己的慧命。這個菩提心是眾生的慧命,以廣大甚深的智慧當做生命叫做慧命,又諸佛法身拿智慧當慧命,所以叫做慧命。所以我們佛教師父的恩比父母重,父母給你的是身命身體,善知識給你的是慧命,這個菩提心是眾生的慧命,所以才發此心已成佛道。我們前面有講過了,“如是二心先心難”,“是故頂禮初發心”,初發心的功德很大,但是很難持續很難維持,很多人的初發心很猛,很好的一個展望,真的是很理想,但是退的人太多了,師父也看了不少。所以發心是因,成佛是果,圓教的妙法是因果同時,所以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就是這個意思,圓教就是這樣。所以為什麼這個心這麼重要?因為這個心的後面他有五種智,五種智慧。下面說了:

“以與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相應故。」”

  這還是彭紹升的話,菩提心跟這些智慧相應,所以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議啊!這五種智慧只有佛才有啊!那你跟佛就相應了。

“又經中三輩往生,皆因「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可見發菩提心,實為首要。”

  而且本經你看我們《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上輩中輩下輩,共同的條件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可見發菩提心是首要的事情。

“今此第十九願為聞名發心。證諸第廿六願聞名得福,第四十七願聞名得忍,故此願理應釋為因聞佛名號,蒙佛加被,發菩提心。彌顯彌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願王宏誓願力,不可思議。”

  我們這第十九願就是聞名發心,那麼後面還有聞名得福聞名得忍,因為你聞了佛的名號,佛的加被,而你發了菩提心,所以聞名得福或者是聞名得忍都是如此,這是講的發心的重要。

“「修諸功德,奉行六波蘿蜜,堅固不退...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表發大心後之大行。因聞名而發心,修諸大行是為第十九願之全文。其中「六波羅蜜」,亦稱六度。度者,度生死海。到涅槃之岸也。「六」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般若。六度攝萬行。「堅固不退」者,指如上之大願大行,決定不移,永不退轉也。如偈云:「我行決定堅固力,唯佛聖智能證知,縱使身止諸苦中,如是願心永不退。」是堅固不退義。「一心念我」。一心,已見前解。指萬有之實體真如。今約本經,唯一堅定之信心,不為他心所奪,謂之一心。”

  那麼以上的大願大行他沒有退轉沒有改變,這個“一”在這裡指的是純一,堅定的信心,這個心不被其它的心所轉換,不會被別的心,什麼貪求心、嗔恨心、愚癡心、淫欲心侵占奪走你的信念。“復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願自己所修的善根來回向,回向什麼呢?“願生我國”生到極樂世界,然後“一心念我,晝夜不斷”,“一心”過去已經解釋過了,這裡指的是堅定的信心,不為它心所動搖的心謂之一心。所以大家看看我們現在的心是什麼心?玻璃心、好勝心、我慢心、嫉妒心,是不是這樣自己檢查一下。下面注解再加強“一心”:

“如《教行信證文類》曰:「信樂即是一心也,一心即是真實信心也,是故論主建言一心也。」又《探玄記三》曰:「一心者,心無異念故。」又《止觀四》曰:「一心者,修此法時,一心專志,心不餘緣(指心中不緣其他一切事物)。」”

  這裡不是講到“一心念我”嗎?“一心念我”怎麼做呢?就是一心專在這事情上面,這件是什麼事情呢?就是念念想阿彌陀佛,念念想極樂世界,念念想“回家”,這個心專在這件事情上面,“心不餘緣”就是這個心不要再想其它的事情了。如果是這樣,師父,其它事情我都做不好嘍?我做事情一定要專心啊,可能是我自己獨創的,可能是不對的,念阿彌陀佛可以一心兩用,念阿彌陀佛可以同時做其它事情,這個我自己也做過試驗,只有念阿彌陀佛可以。

“又一心有事理二種。無餘念為事之一心。入實相為理之一心。今「一心念我」實兼事理。”

  那麼這一心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上面所說的就是事一心,你要是入了諸法實相就是理一心了。那麼這個願文裡面說的“一心念我”,沒有告訴你說是事一心還是理一心,都好都好,為什麼呢?你先別想那麼多,現在你要做的就是什麼呢?先從不想別的啦啦雜雜那些垃圾的東西,不去想那些,從這邊下手,先別談到什麼事一心理一心,先從這裡下手這裡開始,這樣就可以了。

“現世淨業學人,但深信切願稱念名號,即是「一心念我」。如善導大師曰:「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遠,念念不捨。」是即一心念佛。蓋從事入理,且事中舉體是理也。”

  就是這麼專念,行也念坐也念臥也念,不管時間多長,念念不捨。所以善導大師他念佛,當年唐朝長安城裡頭沒有人不念佛的,婦女小孩都念佛,然後善導大師他念一句佛號就有一道光從他的口中出來,阿彌陀佛...緊接著他下來的少康大師也是淨土宗的祖師,念一句阿彌陀佛口出一尊佛像,這樣就不必請佛像了,向大師請就可以了,真有這個事情,這不是誇張,如果以我們凡夫的情去測度這些祖師的境界,那你就肯定認為是誇張,那我們現在就是說我們也不標榜這些東西了,但是確實會有這種事情。那我們現在就是說你現在不雜餘念,不要摻雜其它,專志這麼一念,就已經合乎這裡說的一心念佛了,就這麼的事念,事相上的念,叫做持名,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慢慢的慢慢的自然而然,最後從事念就達到理念了。“是即一心念佛。蓋從事入理且事中舉體是理也”,因為事怎麼來的?事從理來的嘛!沒有理怎麼會有事呢?理要怎麼樣子來顯現出來呢?從事相上來顯現,所以事跟理是交互為用,不可以偏到一邊。所以《彌陀要解》就說了:“從事持達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從凡夫的心就可以達到佛的心了,入佛的境界了,就只這麼簡單的開口念,一心一意的專心的念,清清淨淨的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是事持,從事持就達到理持了,所以這句佛號不可思議!

“以上第十九願是因,第廿願則是其果也。”

  這個地方就是說,前頭是說這是聞名發心這個願,到“晝夜不斷”是第十九願,那麼後頭就是第二十願了。因為聞了佛的名號,他就發菩提心,他就修六度種種功德他就不退,他就拿這一切回向求生極樂,而且晝夜不斷的念,這就可以往生了,So所以這個是因,底下第二十願就是果了,有因一定有得果報嘛!底下第二十願<臨終接引願>這就是果報,這是很要緊的,就是臨終佛來接引。我們看願文說:

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二十、臨終接引願。*】

  緊接著我們看注解的文字:

“若人如第十九願發心念佛,則臨壽終時彌陀與極樂世界諸菩薩等眾,前來接引,現其人前,經須臾間(指俄頃,據《大集經》即今之四十八分鐘),彼人即往生極樂淨土,作阿惟越致(不退轉)菩薩。(以上是為第廿臨終接引願。)”

  佛跟許多大菩薩都來迎接他,現在他的面前,他看見了,看見佛了,經須臾間就是很短的一個時間,四十八分鐘就到了極樂世界了,一到了那邊馬上就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個阿惟越致後面會解釋,就生到極樂世界做阿惟越致菩薩了,《阿彌陀經》叫做阿鞞跋致菩薩。所以這個願是<臨終接引願>。這個是:

“深顯果教他力不可思議之方便妙用。具縛凡夫,能帶惑往生者,皆因彌陀此願,臨終聖眾現前,慈悲攝受之大力。”

  臨終很恐怖很可怕,你沒有辦法predict預測你臨終的情形是怎麼樣子的,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的situantion情景都不一樣,就是每個人的果報都不一樣,而且臨終是最昏亂的時候。那麼宋朝的靈芝師,這是很有名的高僧他就講了,下面是他的話:

“如宋靈芝師曰:「凡人臨終,識神無主。善惡業種,無不發現。”

  這個慈淨老師也有說過她做臨終關懷她就知道,那臨終的人就呆呆的看著天花板,又笑又哭,全部就好像電影的畫面這樣子嗖嗖嗖一個個出來了,都現出來了。現在我們面前也有這個畫面,就是因為你現在還不是到臨終,你還很強,到臨終你就很弱了,你的那個業就讓你全部都看到了,這個神識就做不了主了,怎麼辦呢?所以你這一生所做的善事所做的惡事,這些種子它都要發現,人在臨死的時候,一生所做所為都在心裡頭出現,做了壞事心裡非常痛苦,種種的想法。下面注解我們看:

“或起惡念,或起邪見,或生繫戀,或發猖狂。惡相非一,皆名顛倒。」可見凡夫業重,臨終之際,更多顛倒。復以四大苦逼,痛不可言,何能正念持名。不能持名,何得往生。故知凡夫往生,非憑自力,全仗彌陀大願加被,令不顛倒,始能往生也。”

  大師說這個時候會起惡念會起邪念,或者有些人臨終要吃肉,平時吃素的臨終他要吃肉了,出現很怪的現象,“或生繫戀”還貪念什麼,“或發猖狂”,發狂啊發瘋啊!種種的惡相都不一樣,臨終的時候一般常常都是顛倒的,地水火風四大分離苦不堪言,加上顛倒,這個時候還想要用功,所以很多人還希望臨終能夠用功,凡夫是很難辦到的,你要沒有特殊的修持,一般人是辦不到的,這個時候是仗彌陀大願的加被了。下來是引了幽溪大師的《圓中鈔》:

“如《圓中鈔》曰:「娑婆眾生,雖能念佛,浩浩見思,實未伏斷,而能垂終心不顛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彌陀,而來拔濟。雖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顛倒,即得往生。」”

  所以祖師都很清楚啊!幽溪大師的《圓中鈔》說了,娑婆世界的眾生雖能念佛浩浩見思....念佛的人很多,可是“浩浩”就是很強很強,很多的這個見惑思惑都沒有伏斷,實在是沒有斷,不但沒有斷,連伏都伏不住都沒有伏住,想壓一下怎麼能壓得住呢?“而能垂終心不顛倒者”,臨終他還心不顛倒,他還能夠念阿彌陀佛,這不是自力所能夠“主持”就是能夠自己做得了主的,憑自己的力量是沒有辦法的。所以這個就是很顯著的分別,你是靠自力還是靠他力?這在平時修行也是一樣,你像打坐,這個是黃念祖老居士念公說的,他說在禪堂裡面打坐都要用楞嚴咒,這個時候打坐用楞嚴咒,不是要求往生用楞嚴咒,因為阿彌陀佛的願是說“念我名字”,這個名字就是阿彌陀佛,不能做其它任何解釋了,要分清楚啊!《首楞嚴經》講沒有咒的加持,你打坐不招魔是不可能的,你不能念咒,你也要把咒寫在那個地方,完全靠自力有種種的因緣來干擾,所以自力不能主持啊!你不能自控。以下還是《圓中鈔》的話:「乃全仗彌陀,而來拔濟」,這個時候完全是仗彌陀來救濟你啊!那個時候你沒有正念,可是你能發起正念,雖非正念而能正念,你雖然不是正念而能夠正念,所以這個正念是佛的加被力,所以我們都不能離開加被的力量,現在我們做的一點點事情,都是在佛的加被之下呀!才能夠圓滿你的所願啊!“故得心不顛倒,即得往生”。

“證諸小本唐譯與《悲華》兩經,此意益顯。”

  我們再來引證小本的唐譯跟《悲華經》兩個經來證明這個臨終的情形。這裡說的唐譯就是玄奘法師翻譯的《阿彌陀經》,他比鳩摩羅什翻譯得詳細,因為現在大家都念的是鳩摩羅什翻譯的所以稱為秦譯,玄奘法師的是叫唐譯。

“小本唐譯,名為《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文曰:「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

  唐譯說,是佛慈悲加祐你,讓你這個時候的心不亂。

“可見凡夫臨終心不顛倒,亦不散亂,正念持名者,全因彌陀慈悲加祐之力也。”

  下面引《悲華經》了:

“又《悲華經》曰:「臨終之時,我當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其人見我,即於我前,得心歡喜。”

  《悲華經》說的就更加清楚了,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剛才那個話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我當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這個“我”就是阿彌陀佛,現在臨終人的前面,“其人見我,即於我前,得心歡喜”,他就歡喜了,跟著就放心了,看見佛來接了“天都亮了”都解決了,你晚上往生也是“天都亮了”,當然這種情形別人看不到,他自己看到。《悲華經》繼續說:

“以見我故,離諸障閡。即便捨身,來生我界。」”

  捨身了,看到了就捨掉這個色身,所以往生不是這個色身,是神識,這個色身怎麼上蓮花啊?都躺在那邊了,突然間不見了跑掉了,變魔術不見了去了哪裡啊?剛才明明躺在這裡的,怎麼爸爸不見了?神識誰看到啊?我們繼續看:

“又說願曰:「所有眾生,若聞我聲(聲者名也),發願欲生我世界者,是諸眾生,臨命終時,悉令見我,與諸大眾,前後圍繞。我於爾時,入無翳三昧。以三昧力故,在於其前,而為說法。以聞法故,尋得斷除一切苦惱,心大歡喜。故得寶窴三昧。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及無生忍。命終之後,必生我界。」”

  那佛這個時候就入了無翳三昧,三昧就是定的意思。完全是以三昧的力量在他的面前給他說法,說什麼法呢?自己到時候就知道了,你要真往生的話,你就有這個經驗,佛跟你說什麼法,以後再來告訴我們到底說什麼。臨終的人因為聞了佛說法,不是一般人說的。阿彌陀佛跟你說法,句句都是,句句都是開發你圓滿的智慧的,尋得斷除一切苦惱,就沒有煩惱啦!心生大歡喜!因為佛力加持,臨終的人也同樣得到寶寘三昧,由於佛現前,佛以這兩種三昧力為他說法,臨終的人聞了法,就斷除一切煩惱,一切苦惱,生大歡喜,得寶寘三昧,然後“以三昧力故,令心得念”,你就能夠念及得無生忍,整個過程很殊勝啊!這個時候還證得無生法忍呢!所以這個就證明有加被力,他力,命終之後,必生我界。

“是經所顯他力妙用,彌為明顯。”

  所以這個顯出他力的重要了,因此臨終接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稱讚淨土經》是本經小本。《悲華經》說彌陀因地及極樂莊嚴。均明彼佛臨終接引,攝受往生之殊勝願力。可見彌陀願王,妙德難思,大恩大力,不可稱量。”

  “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經須臾間就是很短的時間,很短的時間就到了極樂世界了,見到那些菩提樹了,見到七寶池了,太漂亮了!哇,這麼多蓮花好開心啊!見到了!生到極樂世界之後就作阿惟越致菩薩,這是佛給我們Guarantee保證的。我們來看注解解釋阿惟越致:

“「阿惟越致」,又作阿鞞跋致。譯為不退轉。是菩薩階位之名。據《彌陀要解》云:「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墮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

  阿惟越致在《阿彌陀經》裡面叫阿鞞跋致,這是梵語,梵語是avinivartaniya的譯音,是這個音譯過來的,翻成英文是 non backsliding not falling back。這個有三個不退:一個是位不退,你所得的地位不會再降低下來,不會再往下面退了,do not fall back from their status,位不退就是入了聖流了,不再變為凡夫了叫做位不退。不會再糊里糊塗跑去做北京鴨跑去做鬼了,絕對是safe安全了,就是這個意思啊!六道跟你遠離了!

“若約此土,藏初果,通見地。別初住,圓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薩,別十向,圓十信,名行不退。別初地,圓初住,名念不退。」”

  下來很多這些佛學名詞,師父也不能跳過去嘛!不能跳過去還是要把它講完,把它錄起來存檔啊!我那個攝像機存檔,你們也要存檔,這個位不退,根據我們娑婆世界的情況來說呢,是藏教的初果,在娑婆世界很低呀!藏教的初果等於是阿羅漢,等於阿羅漢的初果須陀洹,證了小果他就不是凡夫了,他不再變為凡夫了,雖然還沒有證到阿羅漢,但是他只要七次來來回回來來回回,天上人間天上人間天上人間七次,七次過後他就證得四果阿羅漢,但是他不再下降了,不會說到了第五次突然間變成人了,不會,跟你保證。還有通教的見地別教的初住圓教的初信都可以達到位不退。第二是行不退,恒度生。do not fall back from their practice。很奇怪啊!今天我們這個受英文教育的,去吃風去了最後五天今天才來,然後偏偏就碰到今天師父之前就找了這些英文的翻譯,那麼巧,沒有那麼巧的,昨天又不來明天不來,do not fall back from their practice這是行不退,行不退他一直是在度眾生的,度眾生不會被眾生度去,我們凡夫就是麻煩,度眾生到最後被眾生度去,他絕對不會墮到阿羅漢辟支佛,他不會再退回二乘了,二乘就是阿羅漢辟支佛,他們都是只求自度而已。這是什麼情況呢?行不退很不容易,我們前面不是講過嗎?好像是上個星期吧?舍利弗的個案,過去到了六度他都還要退,一般說行不退需要別教的十向,圓教的十信,通教的菩薩,藏教就不能了,藏教根本沒有資格,藏教他沒有發大乘心啊!所以要通教以上的菩薩,別教到了十向,圓教的十信,他不會退心了,不是說我不住聖了,我先求自己解決問題,阿羅漢就是先求自己解決問題嘛!不管別人了,如果是這樣,那就退了。第三念不退,do not fall back from their mindfulness,這個是最Top最高的了。念不退需要什麼呢?心心流入薩婆若海,這個也是梵語sarvajn~ata,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一切種智海,你的心跟佛的心是一個心,你所想的就是佛所想的,佛所想的也是你所想的,你的知見就是佛的知見。這樣子好懂,要不然薩婆若海是什麼東西啊?聽著好像那個音很好聽,薩婆若薩婆若。我們繼續看注解:

“上言不退有三。最上名念不退。此土行者,別教須登初歡喜地。圓教須至初發心住。方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始能念念流入薩婆若海。薩婆若海,即一切種智海,即如來果海。雙捨二邊,全歸中道。始曰念念流入薩婆若海。可見念不退之難證。”

  這個我們沒有份,念不退需要圓教的初住,說我們沒有份是在這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你要到了這種地步這種地位,沒有機會。但是這裡要告訴我們的就是,我們那麼輕易到了極樂世界之後,不管你是什麼background什麼背景,昨天我講的,不考慮你的Diploma學位,不考慮你的水平你的學識,到了極樂世界薩婆若海你就進去了,念不退你都有了,行不退位不退念不退,三種不退同時證得啊!所以這個法門很難相信,菩薩要修多久啊?一個階級一個階級到最後才能夠證得念不退,念不退需要圓教的初住別教的初地,要地上菩薩,藏通別圓嘛!別教到了地上的菩薩,地上菩薩指的就是別教的菩薩,地上菩薩很高很高啦!這個念不退是心心流入薩婆若海,念念流入薩婆若海,流入如來智慧的海,你每一念每一念都不是胡思亂想的,都不是凡夫的念頭,都流入如來智慧之海,那是什麼境界啊?所以遠遠不是凡夫了。但是我們是凡夫去往生的,所以這個淨土法門,這個極樂世界你怎麼解釋?後面會解釋,一定有的解釋的嘛!不然你修淨土宗的你自己說,不管你是什麼背景身份什麼環境什麼水平,到了極樂世界,你一樣是每一念每一念都流入如來智慧之海,那有這麼簡單的?所以後面會解釋,解釋得很到位。通教的菩薩,別教十向,圓教十信名行不退,別教初地圓教初住名念不退。所以《圓通章》就說了,說凡夫念頭還是老跑,這個念公他用的文字就是老跑,我們就很少用這個名詞,就是一直跑念頭一直跑,沒有停止的,那就不是念念流入薩婆若海,是念念流入痛苦海了。所以這些大德說的是真實話,我們都讚歎!沒有虛假!所以要到了通教的菩薩別教的十向圓教的十信才到行不退啊!別教登了地要到初住,這個時候破了無明,無明有四十二品,什麼是無明啊?就是執著一切法為真實有,這樣也不行,一切法真的有啊!你執著了就不行!所以禪宗開悟是短時間伏了無明能夠見到法身,但是他這個念不退是剎那間的事,不是破初關,要能安住於法身就破重關了。所以真正證到了地上菩薩了,不是悟,悟當然是證悟了,不是單純的證,底下還加個悟啊!證悟這個境界高到什麼程度呢?高到我們都聽不懂的程度,對嗎?但是沒有關係,到了極樂世界就懂了,一到極樂世界,三種不退都得到了,當然也包括念不退了。所以現在大家可以當knowledge 來存檔,store in your memory,反正你都來了,都沒有得選擇了,你又沒有帶棉花來,帶棉花來不是可以塞住不聽了,其實師父真正的目的是要讓大家知道這個法門的殊勝,往生後的不可思議!

“但今願言,十方眾生,聞名發心,一心念我,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小本亦云:「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所以說只要發心符合彌陀的本願,佛一定來接你,不管你是什麼五逆十惡,只要你符合這個願,佛就一定讓你去往生,往生之後你就是阿鞞跋致,下來引《彌陀要解》:

“《要解》又云:「今淨土,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也。」下下品人,亦證三不退,一生圓成佛果。”

  所以蕅益大師讚歎極樂啊!他說極樂最殊勝是在他的凡聖同居土,那我們一般人能夠到的都是凡聖同居土嘛!那我們這裡也是凡聖同居土,我們這裡是凡聖同居穢土,不乾淨的,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淨土,十方世界都有凡聖同居土,有的是穢土有的是淨土,但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個凡聖同居土是最殊勝的了!真是如此啊!那殊勝在哪裡呢?在於凡夫去了即刻就是阿鞞跋致,他雖然是阿鞞跋致他不退轉了,可是他還是凡夫啊!他剛剛從凡夫來的,這是十方世界沒有的,是情見所不能達到的地方,是你做為人的能力所不能及的,你再了不起的諾貝爾得獎都辦不到。蕅益大師非常殊勝了不起啊!大師的見解印光大師讚歎,說釋迦牟尼佛來做注解,注解《阿彌陀經》也不能超過蕅益大師,這是什麼概念呢?就在於大師他所講的這些地方,他把這個問題給你點出來了,他說:你說他是阿鞞跋致,他還是凡夫,本來最後的不退他至少要別教的菩薩才行啊!這是在娑婆世界的情況。但是他不是啊!你看看我們這些人,別教的菩薩?初信位我們都沒有可能啊!我們這樣子的凡夫啊!一個兩個跟師父一樣這副模樣,都是這樣的凡夫,但是去了他就不是,他來的時候是凡夫,我們這種水平的凡夫,可是到了之後還是凡聖同居土的凡夫,可是他就是阿鞞跋致了。這個聽起來很矛盾,很矛盾的東西各位,在極樂世界就統一了,是十方世界所沒有的。怎麼解釋呢?這完全是彌陀大願之力,所以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為什麼藥師經修得非常相應,藥師佛說你臨終的時候sorry對不起,我還是派八位菩薩護送你到極樂世界,你想到東方而去了西方,因為你去的地方還是個凡聖同居土,你的分數不夠到藥師佛的淨土,因為你不是去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啊!凡聖同居土你還是容易去的,去到之後有什麼可貴呢?可貴的就是阿鞞跋致,管他是什麼土啦!只要到了極樂世界,我就是阿鞞跋致了。所以十方諸佛讚歎就是如此,容易又殊勝!各位往往你容易得到的東西它不殊勝啊!殊勝的東西你不容易得到啊!但是這個法門是極容易極殊勝,是第一的容易第一的殊勝,所以是不可思議了!後面把真相說出來了,各位細細的來聽啊!師父對你們有信心,一定聽得懂,因為太棒了!蕅益大師讚歎的。

“此乃十方世界之所無,唯極樂所獨有。如是勝異超絕,言思莫及。”

  勝是殊勝,異是奇異;超是超出,絕是絕待,絕妙。言思莫及,告訴你言語思想不夠用達不到了。下來這句就是關鍵了,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說的:

“故《要解》云:「非心性之極致,持名之奇勳,彌陀之大願,何以有此。」”

  把原因講出來了,三種情形,所以才會有這麼殊勝的結果!蕅益大師他說了如果不是自己的本心,妙明真心,自己的佛性的極致登峰造極,還有持名的奇勛的功德,加上彌陀的大願,如果不是這些原因,如何會有這樣的一種現象呢?凡夫去了就是阿鞞跋致,你說他是阿鞞跋致他又是凡夫,你說他是凡夫,哎,他是阿鞞跋致哦,他都得三不退了,所有最好的全部即刻就在他的身上顯現了,可是他是凡夫啊!一無所有的凡夫,只是老老實實真的相信念阿彌陀佛,上了蓮花,上了蓮花他就是三不退了,你奈他何?所以原因就在這裡啊!把道理給你講清楚了,我們的本心妙明真心的不可思議,這裡又再一次顯現自心的不可思議妙用,所以說的全部都是你自己,不是說別人。

“今此兩願,於四十八願中,如箭靶之紅心。至於第十八願,則如紅心中之中心。”

  所以四十八願是箭靶的紅心,至於第十八願則是紅心當中的紅心,所以我們常常說好手當中的好手,紅心裡面中的紅心,所以學佛要達到這個。你要參禪,要明心見性啊!這個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啊?最多讓你得個初禪的禪定,都已經很了不起了!念佛就要往生,而往生比明心見性容易得太多了。所以二十願就是這樣子,十八願是十念必生,十九願是聞名發心,臨終佛來接引,顯出持名的殊勝,所以十念必生就是由於這個緣故,佛來接引加被。下來是下一個願我們繼續: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眾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若有宿惡,聞我名字,即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生我剎,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二十一、悔過得生願。*】

  廿一<悔過得生願>。

“上為第廿一「悔過得生願」。「無不遂者」以前,同《魏譯》第廿願(文句則兼取唐宋兩譯。)。以下則採自《吳譯》第五願(《漢譯》類之),結成此願,名為悔過得生。所異於第十八,第十九與第廿願者,端在宿世作惡之人,罪業深重,所受果報在於三途。今生聞名發心,悔過向善,至心回向,植德求生。臨命終時蒙佛願加被,不墮三惡道,往生彼國。是為本願之殊勝慈德也。故云「四十八願,願願皆為眾生」。大悲慈父,恩德無極。我輩佛徒,當何以報?”

  底下是第廿一<悔過得生願>,這個特點叫做悔過就得以往生了。前面我們都講過了,前面講過“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發菩提心...”,心中一直想著“我國”就是極樂世界,發菩提心然後...所以修什麼都要發菩提心,修什麼都要發菩提心這是共同的,不是只有淨土宗,淨土宗是加了後面那句“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前面發菩提心是所有大乘修行都要具備的,然後特別指明淨土宗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以都要發菩提心,除非現在你只是想當一個職業的佛教徒,這是念公講的。怎麼樣是職業的佛教徒?這也是一個職業嘛!為什麼呢?我還有生活費有工資啊!有錢拿這真有啊!我們這裡也有啊!到處都有。你看那些佛教團體裡面的員工,on salary受薪的,還有EPF公積金,可以說是鐵飯碗,除非他有犯什麼錯誤,要不然的話比那個鐵飯碗還要是鐵飯碗。另外還有說有的是義工,說是義工,他也有領津貼的,他們就是這樣子,也是上班,也是下班,也是打卡,如果是這樣子過日子,你的目的就是如此那就算了,那就不用談了;但是如果你要有所成就,不管你修哪一方面,都要發菩提心。下來看注解:

“願中「繫念」指心念繫在一處,不思其他。如《觀經》曰:「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植眾德本」,「植」者,種植也。「德本」,如善根。德者,善也。本者,根也。又「德本」者,德中之根本也。依是義故,彌陀名號,名為德本。如《教行信證》曰:「德本者,如來德號。此德號者,一聲稱念,至德成就滿足,眾禍皆轉。十方三世德號之本,故曰德本也。」”

  念佛是諸善之王,沒有幾個人相信,也是德中的根本,以至誠的心來回向欲生極樂,沒有不滿願的,這裡又給你多一次的擔保了,這跟以前不是一樣嗎?這是本願文的特點啊!

  這個願文就是指過去生中有很重罪惡的人,我們舉悟達國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同修有很多都聽過,三昧水懺的這個個案悟達國師,師父引了很多這方面的歷史材料,描寫得非常的詳細。開始聽故事了,這是師父的拿手,師父的拿手是講故事。他當時是隋朝的國師,國王的老師。那麼國王就雕了個沉香的寶座,請他升座說法。好彩我這個是很簡單的木頭,要不然也是麻煩。在這個升座之後他有一念自滿,哦!國王這麼看得起我,你看,給我這麼好的,整張椅子都是沉香做的!他一念自滿,他在漢朝時候的冤業就找到他了,馬上他長了兩個人面瘡,在他的膝蓋那邊長了人面瘡,這個瘡是一個人的臉,很苦惱很痛很奇怪的,有時候他要去看戲,還要把人面瘡給祂打開來讓祂看戲,祂也要看戲,不是只有你看戲啊!祂在那邊吵,我要看戲呀!要吃這個,要吃那個,種種的痛苦,沒有辦法治的這個絕症-人面瘡,長在兩個膝蓋上面,這兩個膝蓋是神經最多的地方,關節最多的地方啊!而且長得像人的臉吶!會吃東西,所以是一種冤孽病。那麼作為皇帝的老師,長了個人面瘡啊!那很沒有面子,他的聲譽就一落千丈,聲譽直降!就是因為在漢朝的時候他是袁盎,一個歷史人物,他給國王獻策,就是給國王提議,然後把一個宰相叫做晁錯的給殺了,晁錯含冤不服!多少生要報復就是沒有機會,因為他多少世都是高僧,到了隋朝,他升座一念的驕傲自滿,人面瘡就長出來了。下來我們來詳細的聽聽這段歷史故事,到時會放音樂,就是三昧水懺的因緣。

  相傳唐朝時期有個名為悟達的高僧,佛法造詣很高,聲名遠播,雲遊四海的時候,在一座寺廟裡面就遇到一個生病的出家人,這個出家人身上長了瘡了,而且流出那個汁來很臭,奇臭難聞,很髒汙穢不堪,路過的人走過聞到都是掩著鼻子不能忍受,只有悟達國師從來不嫌棄這個出家人,還常常拿藥給他,照顧他的生活起居,真是慈悲心腸,那位僧人出家人在悟達國師細心的照料之下,身體慢慢的好了起來,這個生病的僧人離開寺廟的時候,滿懷感激的對悟達國師說:「感謝你的慈悲心腸,細心照料,如果你以後遇到了大難,可以到四川的九龍山來找我,那邊有兩棵高高的松樹,我就在那邊。」說完就拜別離開了。

  許多年過去了,悟達國師的德行越加高深,聲名越加遠播,連皇帝都很尊重他,這就接到前面講的了,於是就拜授他國師一職,對他崇敬有加,時常聽悟達國師傳道講經,突然有一天悟達國師的腿上長了一個瘡來了,這個瘡叫人面瘡,為什麼叫人面瘡呢?這個瘡眉目口齒都有,用食物放在祂面前都能夠像人一樣的吞嚥食用,你放食物在前面就吃掉了。皇帝找了各地的名醫來給悟達國師醫治,都沒有辦法醫好,就這樣子過了很長時間。

  直到有一天,悟達國師突然間想起,那個以前生病我照顧他的那個僧人離開的時候說的話。於是他就到四川九龍山去尋找那位出家人,找啊找啊找啊,終於在一處金碧輝煌的大殿門口找到了!大殿門前矗立著兩棵高聳入雲的松樹,在大殿門前的臺階上站著一個人,仔細一看,原來就是那個被悟達國師照顧的僧人,僧人很熱情的招待了國師,並留國師住了下來。那麼悟達國師把自己所患的這個怪病跟痛苦告訴了僧人,告訴了這位出家人,出家人笑了一笑就說:「啊,你不用擔心,我這住的地方,山下有一條清冽的泉水,等到明天一早,你用泉水洗刷你患那個人面瘡的地方,自然就會痊癒的了,就會好了。」

  第二天早晨,悟達國師來到泉水旁邊,就要洗刷他那個人面瘡的那個患處的時候,突然間,那個人面瘡竟然開口說話了:「你先不要洗,聽說你博古通今,學富五車,不知道你是否聽過西漢袁盎殺晁錯的故事嗎?」悟達國師就說:「這件事我曾經聽說過。」人面瘡就說:「雖然你知道袁盎冤殺晁錯的故事,你可知你的前世就是袁盎,我就是被你腰斬於菜市口的晁錯嗎?此等深仇大恨害我不得輪迴超生,我十世尋找報仇雪恨的機會,奈何你十世都是得道高僧,且奉持戒律,讓我沒有機會報仇,這次因為皇帝的寵愛,你起了名利之心,德行受損,我才得以報復與你,現在既然迦諾迦尊者賜給我三昧法水,讓我得以輪迴,我們之間的宿怨就到此結了吧!」悟達國師聽完之後心驚肉跳,趕緊用泉水沖洗患處,泉水滲入骨髓疼痛不已,國師昏死過去了,許久國師悠悠醒過來,人面瘡已經消失不見了,同時金碧輝煌的那個寺廟跟松樹也都消失了!這個時候悟達國師才大徹大悟,然後在九龍山潛心修行,不再出山了。

  這個就是著名的《三昧水懺》的故事,十世啊,看你跑到哪裡?十世不忘腰斬之恨,怨念何其深重!只因悟達國師稍有德行虧損,所以才能夠得到報仇,反應何其之快!可見再也沒有比冤恨報復更急迫更重要的東西了!十世甚至一百世,只要可以報仇雪恨,更久祂們都願意去等,也許這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那一句“冤深似海恨難平”。慈淨老師的真實個案張美雅就是,兩百多年都等到你啊!總有一天等到你!所以不能再冤冤相報了。你今世殺他,祂一定等著報仇,多久都可以等,所以聽了大家要有警覺!所以我們說我們這一生沒幹壞事,我是善人我沒殺人啊!我沒幹壞事啊!你說你沒幹壞事,你這個前生是幹什麼來的誰知道啊?連你自己都不知道,所以種種的宿業一定有,這件事情阿彌陀佛知道,所以阿彌陀佛才發這個願,給我們機會“悔過得生”,只有這個法門啊!其它法門都不通懺悔的。好,我們看注解:

“「宿惡」,指宿世所造之惡,即過去生中之罪惡。「悔」者,改也。改往修來也。「悔過」者,向佛法僧三寶懺悔罪過,誓不更造也。”

  過去生中所造的惡業,一般人肯定是有了。這個願就是,他聽了這個佛的名號,今生也作惡,過去生今生都有造五逆十惡,五逆十惡的聽到佛號,聽到極樂世界就悔過,改呀改呀,一切罪從懺悔滅,一切福從恭敬生,尊法重道是恭敬心,所以我們要禮拜一切一切。恭敬跟不恭敬差別很大,罪只有從懺悔滅,你不能以你做好事來贖罪,不能抵消。做好事得福報;做罪惡得惡報。要消滅這個報,你只有靠懺悔而已,所以都是允許人悔過的嘛!肯改就好了。我們再看注解:

“本願名「悔過得生」,故知悔過乃往生之關鍵。蓋一切罪從懺悔滅也。「持」者,奉持。「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是本願之主旨。”

  那麼前頭都說了,有過錯他悔改,然後他求生,這種人“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他命終之後不要再經過三惡道了,因為以他前生的罪惡,本來應該要入三惡道的,對嗎?所以有些時候我們今生行善,這個因果很殊勝,這個力量很大,死後就升天了,但是過去那筆帳要不要算啊?入地獄的那筆帳可以往後延,你可以Delay延後,先放著,那麼升天之後,從天再降下來就還了,就要還了,就入地獄了,所以沒出三界,還在六道,不徹底,不究竟。所以之前有講過啊,天帝祂的五衰相現的時候,祂有天眼,知道將來要去哪裡投胎一看,原來要到某一世界的那個驢的耳朵裡面,驢的耳朵長了一個瘡,瘡裡面長了蛆,那個蛆呀!天帝要變成那個蛆啊!你看就要入三惡道了,祂害怕求佛啊!佛教祂持咒等等,這以前最早的時候,好像第二集第三集的《大經解》講過了,講得很詳細。還有阿難Ananda看見餓鬼,他就笑著說:「哎呀,你怎麼那麼苦啊?你怎麼是這個樣子的呢?」就是很可憐祂,又帶一點取笑祂。那餓鬼就說:「你別笑,三天之後你就死了,就跟我現在一樣。」餓鬼就是這樣子的聲音嘛!所以阿難就害怕!所以才有放焰口有水陸這些法會,佛要救度祂,所以這些都是過去要入三惡道的,鬼也是三惡道,那個變成蛆也是三惡道,所以要入三惡道的,往生之後就不再入三惡道了,什麼罪都再也不入了。所以這個地方淨土就說明是帶業往生,要不是帶業往生,那這句話就完全用不著了,用不著了就是廢話了。怎麼阿彌陀佛發的願會有一個廢話在裡面呢?所以實際就是如此,往生的已經帶了很多罪業,所以現在有很多對於這個淨土宗沒有很深的研究,有的就說:「哎呀!不可能的,不能帶業往生,消業才能往生。」消業往生那就沒有淨土宗嘍!所以我常常說你要不接觸《無量壽經》,你就是不知道阿彌陀佛有這個願,不知道當然就很難相信了。佛是有給你保證的,是佛的保證啊!他發了願他一定會兌現,那他才成佛嘛!他現在不是成佛了嗎?所以有的人說帶業往生是帶善業,那還用說帶善業?就是帶罪業嘛!帶惡業往生帶惑往生,有惑就有罪,你的惑沒有破,是帶著這個到極樂世界去的,你到了極樂世界,你還是凡夫,你就還有惑嘛!惑就是業,怎麼會沒有呢?所以你真正破了見思,你就是聲聞就是緣覺,你再破了塵沙無明,你就是菩薩了,但是不是在這裡破,在這裡破就不需要淨土法門了,破要到極樂世界去破,業要到極樂世界去消,這裡做不到,所以這點很重要!要悔過,所以因此我們也不要害怕我們過去生中還有什麼宿惡,因為我們自己也不知道,那我們只有不斷不斷的懺悔,天天在懺悔,天天上殿,這些懺悔文當中都有教懺悔嘛!我們從心中內心當中也在懺悔,從懺悔滅,而且我們都在持淨戒,都在念佛,還在念佛,念佛就是懺悔啊!發願求生種種的。所以念佛不一定必須大家都是淨土,你持咒什麼都可以,但是用你的根本修持,最後要回向淨土,那就不復更三惡道了。只要是肯消業,我知道我有業,我可以消業儘量消,不是要你消完,你有多少業,往生的時候都可以帶,帶著走,阿彌陀佛幫你包了,替你包了,可以托運,好像我們去機場托運,可以托運,你就輕輕鬆鬆的安檢就過關了。如果你知道有業,你就是不肯消,那你就往生不了了,因為什麼呢?消業是因為肯懺悔,以行動表示你肯消業,不管多少業都可以帶,那你根本不承認你有業不肯消業,那你也就往生不了了,就是這麼一個關鍵問題,是不是?所以只要肯懺悔,佛還是接受你的。如果我們沒有遇到淨土法門,其它法門一說不通懺悔就沒希望了,十個九個半都沒有機會。誰過去生中沒有做過惡業的沒有造罪的?今生也有嘛!你是不是從娘胎裡面出來就是吃素的?有幾個?沒幾個,就算是,那你過去生中那筆帳不用算啊?一定要算的嘛!所以因為有淨土法門,因為彌陀發了這個願“悔過得生”,我們就有救了嘛!下面我們念完這段很長的注解:

“若宿世作惡,有決定業,命終之後,須於此界或於他方墮三惡道。以今世悔過修道行善,誦經持戒,發菩提心,專念極樂,至心回向,求生淨土等,於是乘彌陀此願功德,遮其宿業,蒙佛攝引,不墮三途,逕生極樂,故云「無不遂者」。「遂」指求生極樂之願得滿足也。可見宿業深重之人,皆可不更三途,帶業往生。彌陀悲願之深,攝度之廣,超踰十方。當前海外佛教界於「帶業往生」之旨,頗有諍議。今據本經,則知帶業往生之說,實據佛願;且所帶之業,正指惡業也。”

  這裡講的很清楚啊!不用跟人家辯論的。那他沒有接觸《無量壽經》就沒話說,全部都是阿彌陀佛的保證,阿彌陀佛的願兌現了,所以你可以帶業往生,帶的業你說裡面有善的有惡的,對不對?都有了,什麼都有,但是帶到極樂世界去之後,決定消得乾乾淨淨,要不然最後怎麼成佛?他能夠消業是因為他帶去的業他沒有機會能夠再去造惡,這個後面會講,極樂世界連惡的名字都聽不到啊!怎麼會有這些壞的事情呢?怎麼會有路霸?怎麼會有強盜?怎麼會有小偷這些呢?沒有這些。所以你這帶去的惡業種種的業種種的種子,全部都保留住了,然後你修行修行,從凡聖同居土到方便有餘土,到實報莊嚴土,最後成佛了。那些業去了哪裡?自然就沒有了,就沒有了。所以業因種子會繼續存在,是因為有這個緣來跟你的業起感應起相應,那你的業才會存在啊,那邊的環境好的不得了啊!所以沒有可能在那邊造業,所以這個就是第二十一<悔過得生願>,這個願太重要了!有了這個願,我們就放心了,不是放心繼續造惡,放心我們以前所造的惡現在懺悔有的救了,所以才能夠十念必生嘛!五逆十惡也可以,五逆十惡這麼重的罪也可以,就是因為有這個願二十一<悔過得生願>嘛!所以這個願我們就介紹到這裡。

  時間剛剛好,因為一個願結束剛好這個進度,師父已經在調來調去調到禮拜五,剛好四十八願講圓滿,不容易的,每天都在調啊調啊,因為有時候講了後面還剩一些,又把它搬到明天,搬到明天又多了,又該怎麼樣搬來搬去,給它禮拜五圓滿全部的四十八願,一共十二堂課把四十八願細講完畢。所以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裡,下來內容我們明天再來繼續。好,謝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