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62集
2021/11/23 17:50:04瀏覽246|回應0|推薦2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62集

  我們現在正在學習彌陀所發的四十八大願,我們到了第十跟第十一願。我們先看願文,在《大經解》的本子247頁。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皆得神通自在,波羅蜜多。於一念頃,不能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徧巡歷供養諸佛者,不取正覺。*十、神足通願。十一、徧供諸佛願。*】

  那麼這個就到了<神足通願>,這兩個願第一個是神足通,就是他一念之間就能夠超過這麼多的佛剎,用念頭,大家看神足,以為是電影“十兄弟”腳很長,一跨就跨多遠,不是那種,那種是小兒科,動個念頭就到了,就是我們佛門所說的,「不起於座而能成就一切佛事」,不用離開,所有事情都辦妥了!這是極樂世界的人的神通,一念的時間非常短,而這些佛剎是這麼多的佛剎,無量無邊的佛剎,而且他是周遍巡歷,這些佛剎他一一都要去巡歷,都要去周遊,而且還要去供養一切諸佛,而做這麼多的事情,這麼廣大的心意,做這麼多繁多的事情,只是在一念之間。各位同修,這是什麼概念啊?所以到了極樂世界,你要修功德就很容易了!就好像手工業跟大機器工業的大工廠,不是家庭式的那種,所以它大機器一動,它的生產量跟你家庭用手工的不能比,他可以分身無量,一剎那之間多少佛剎,你都可以巡歷,都可以供養,可以說法。

“上章具第十「神足通願」,第十一「徧供諸佛願」。文中合說兩願,如「周徧巡歷供養諸佛」,「巡歷」偏顯第十願,「供養」偏顯第十一願。”

  所以頭一個是<神足通願>,第二個是<遍供諸佛願>。願文說“周遍巡歷供養諸佛者”就是<遍供諸佛願>的願文,這是第十一願。那麼兩個願擺在一起,兩個願合在一塊兒,文字就簡潔了,簡單明白了。下來看注解:

“「波羅蜜多」或「波羅蜜」,譯為事究竟、到彼岸、度無極,或簡譯為度。菩薩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及化他之事,故云事究竟。菩薩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究竟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波羅者,彼岸也。蜜多者,到也。彼方文法為彼岸到,我國云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諸法之廣遠,故名度無極。生彼國者,具足神通(神者妙用不測,通者通融自在)自在無礙。能徹底貫徹一切自行與化他之事,故名「神通自在,波羅蜜多」。「於一念頃…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此顯神足通,亦名神足智通、神境智通、身如意通、身通。「那由他」,即此方之億。(指萬萬)(我國古時於億另有三說,曰十萬、百萬、千萬三種,故古師定此數亦不同。)”

  “波羅蜜”是到彼岸,這個我們都知道,“神通自在,波羅蜜多”因為你要度眾生,你都要到彼岸,到彼岸就是成佛的意思。因為眾生這兩個字它包括了九法界,不是只有人道而已,包括九法界,六道上去是阿羅漢辟支佛,也包括了Budhisattva菩薩。極樂世界的人像這樣的神通自在,你才能夠真正廣度一切眾生到彼岸,要不然你只能夠度人跟下面的鬼跟地獄的人,碰到阿羅漢你就投降了!因為你也只不過是阿羅漢,跟阿羅漢同等水平的你怎麼度啊?包括菩薩,你到了等覺菩薩,到了等覺,你要度等覺,這以前講過,你是高中畢業,你要去教高中生,隨時都會給學生氣死!給學生問倒了!必須要你是大學或者是博士,那你就很輕鬆教高中了,是不是?所以你要度九法界,包括菩薩,你一定要是Buddha成佛,你才能夠廣度一切眾生到彼岸成佛,不是度到一半,哎呀!我不行了,我沒有能力了,我沒有能力再教你了,你另謀高就吧!那他就半天吊了!所以神足通又叫做神足智通,神境智通又叫做如意通身通等等的名稱,那麼這個通《會疏》解釋有三個含義:

“神足(亦云如意足)者,《會疏》云:「此有三:(一)運身行。謂乘空行,猶如飛鳥。”

  這個身體讓它飛空,像鳥一樣,這是一種。有沒有例子?有!《觀經》裡面說到目犍連,《觀經》的經文說:“時目犍連如鷹隼飛,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樓那為王說法。”鷹隼就是老鷹的一種,這是形容尊者的飛行神通極速,就是很快,像老鷹很快從靈鷲山就到了王宮了,天天來給頻婆娑羅王受八關齋戒,飛過來不是騎馬的。

“(二)勝解通。謂極遠方,作意思維,便能速至。”

  只要我思維就能夠很快的到了,我們現在也是常常思維,對不對?你想美國,你想美國你還是要坐飛機才能夠到啊!你想你的家鄉,想是想到了,但是人沒到。所以第三種是:

“(三)意勢通。謂極遠方,舉心緣時,身即能到。」”

  雖然是很遠的地方,我的心一緣它,一想到那個地方身同時就到了,念頭跟身同時,這就是通的一種情況,所以我剛才也說過我們好像也可以,你現在想想你的家,八打靈那個家,是想到但是人沒到,你人還是坐在這裡,念頭到身沒到,這是凡夫,凡夫也有神通,但是神通起不了作用,用不上。

“又《大論》云:「如意通有三種:(一)能到。(二)轉變。(三)聖如意。”

  《大智度論》說如意通就是神足通有三種:第一種是能到。想到哪裡就到哪裡。第二個前面所沒有的“轉變”。第三是“聖如意”。那麼大論就是《大智度論》的解釋,這個解釋就比前頭多了一些了,豐富了一些,第一是“能到”。

“能到有四種:一者,身能飛行,如鳥無礙。二者,移遠令近,不往而到。三者,此處沒彼處出。四者,一念能至。”

  第一種前面有了,第二種能夠將遠的東西移到很近你的前面來,不到而到,現在科學也有這個理論,相對論也有這個解釋,當你的速度極快的時候,距離在縮短,這個我們沒有特別去注意它。你回檳城開車時速一百就這個時間,你開百二時間縮短了,是不是?時間縮短了,所以當你速度接近光速的時候,哇!那更沒辦法理解了,你中間那個距離就不是固定的了,距離在縮短,所以說越快就越快,一個是你極快距離在縮短,所以這都有它這個意思存在,距離縮短就是拉近。所以過去把這個相對論說是唯心,最近又把它提出來了,為什麼?因為你不按愛因斯坦的公式來算,有一些天體超過地球天體的現象你算不出來,那就包含了這個因素了。我們坐飛機也是這樣子,我們沒有注意,剛剛開始起飛的時候,你感覺飛機飛得很快,上到兩千三千四千米高空的時候,你看到飛機好像沒動,其實它也是八百到一千的那個速度,所以如果你把這個因素包含進去算那就不對了,牛頓的道理就不對了,牛頓的道理是在地球上算OK可以,超過地球要愛因斯坦,你把愛因斯坦的因素包含進去算就對了。這是第二“轉變”。三者,此處沒彼處出,這兒還沒有那兒就出來了,所以他沒有過程。四者,一念能至,動個念頭就到了,一舉念就到。所以神足通有三種,第一個是“能到”,它解釋為四種。

  第二是“轉變”,那麼注解說:

“轉變者,大能作小,小能作大。一能作多,多能作一。種種諸物,皆能轉變。外道輩轉變,極久不過七日。諸佛及弟子,轉變自在,無有久近。”

  第二是“轉變”。“轉變”是大的變小,小的能夠變大,一能變多,多能做一,種種東西都能讓它轉變。外道呢?外道也能夠轉變,這裡有一個例子:過去有說神仙,這個神仙說的是八仙過海裡面的呂洞賓跟鐘離權,呂洞賓拜鐘離權做老師教他點金術,點石成金,將石頭變成金,可是五百年後,金子又會變回石頭了,後來呂洞賓就說這個我不學了,我學了五百年之後的人那個金又變回石頭了,那不是害了以後的人金子它又變成不是金子了?我寧可不學這個點金術了,那麼他的師父就告訴他說,你這一念就圓滿具足了三千功德。這個內容<了凡四訓>也有提到,所以三千功德你要做多久啊?但是動個念頭,這個念頭為了不要害五百世以後的人,你這個念頭就相等於圓滿具足了三千功德。所以有時候外道的一些話還不錯的,但是他們的轉變不是永遠不變的,不是!呂洞賓也不是普通人,呂洞賓是個有大智慧的人,因為呂洞賓後來就皈依佛教了,因為他後來碰見黃龍,黃龍是佛門的大德,碰見黃龍之後,他就說了這句話“自從一見黃龍後,始悔從前錯用心”,黃龍跟呂洞賓真的是有較量過,呂洞賓後來就跟普安法師大鬥法,翻山過海種種的鬥法,這是真的,不是什麼電影的特技,那個水淹金山寺白蛇傳不是那個電影,真的翻山倒海,所以說他最後皈依佛門了。諸佛跟弟子轉變自在無有久遠,諸佛的弟子轉變自在,沒有limit限定久跟近。

  第三聖如意。是什麼?我們看注解說:

“聖如意者,六塵中不可愛不淨物,能觀令淨;可愛淨物,能觀令不淨。是聖如意法,唯佛獨有。」”

  六塵之中,過去講過,色聲香味觸,不可愛的東西,不乾淨的東西,可以讓它變得乾淨,能夠變成可愛清凈,這就是聖如意。所以這個通就是這個含義,這個只有成了佛才有。所以以前不是說過了嗎?當年佛能夠將弟子托缽回來的肉變成沒有生命的,就是這個道理了。下來注解說:

“「於一念頃「指極短促之時間。」一念「之時限,諸說不一,已見前釋。今依《翻譯名義集》以剎那為一念。並依《大論》「一彈指頃有六十剎那」,故知一念,指一彈指所占時間之六十分之一,故甚短暫。然於此短促剎那之際,可「超過億那由他百千佛剎,周徧巡歷」。深顯極樂國人神通妙用,不可思議。”

  “於一念頃”是指非常非常短的時間,一念的時間是多少呢?前面我們說過了,我們採用一個比較好記的,就是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一念頃”是多少時間呢?一念一念是多少呢?一念就是一剎那,一彈指裡頭有六十個剎那,別的書裡面說的比這個還短,那個不太好記,這個好記,六十分之彈指之間,六十分之一是一念頃,總之是很短的時間。這麼短的時間,可以在億那由他百千佛剎這麼多的佛剎可以周遍巡歷,而且可以供養諸佛,諸佛就是所有一切的佛,一尊佛都沒有漏掉,這個神通妙用是不可思議的!說了不可思議,我們就不要去想它了,再講下去的話,就是有可思有可議了,對嗎?我們繼續看注解:

“「那由他」數也,古說不一。其小者,如《玄應音義》謂「那由他。當中國十萬」。其較大者,則謂「那由他,隋(隋代稱中國為隋)言,數千萬」。(他說不俱引)故其數難於確定,但可定言「億那由他百千」表一難以數計之大數也。於一剎那,能超過如是眾多佛剎,表所到之處至遠也。「周徧巡歷」者,表所遊之國至廣也。「供養諸佛」,表所興之事至繁也。”

  周遍巡歷是表他所遊的國土非常廣,供養諸佛,他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而都能夠在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的時間,在這個時間之內全部都完成了,不是一個地方一個地方慢慢的,去了這個地方,再去第二個地方,再去第三個地方,那就需要數不盡的時間了,是同時去的。下來注解說:

“而悉於一念之頃,圓滿成就者,備顯極樂國土之事事無礙,一多相即,延促同時。芥子須彌,十方不離當處;一念遍供,三世不隔當念。當下即是,圓攝無遺。故云:華藏無異極樂,淨土遍收玄妙。”

  這個文字都不難念,螢幕上看的都很清楚,懂嗎?你看這些說法,你還認為淨土淺嗎?你都聽不懂,怎麼叫淺呢?師父我也不懂,但是有機會聽已經很難得了,以後自然會懂。所以這又是顯極樂世界的事事無礙,時間這樣子的錯覺就打破了。接著下來是第十二願,我們先看願文。

我作佛時,所有眾生,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十二、定成正覺願。*】

  這是經文,我們也可以說是願文。這個“我”就是阿彌陀佛成佛以前因地發願時的自稱。當時他是國王,見到那個時候的佛世間自在王如來,他覺得佛法太殊勝了,結果王位他都不要了。王位做國王你捨得嗎?不要了,佛法太殊勝了,超過王位,意思就是說,你現在給我做總統,我也不要了,佛法太了不起了!所以大家看看,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都是捨棄王位的,如果在這個世間,有人對世間的地位名譽金錢都捨不掉,這就沒有真正的學佛了。所以國王出家,法號叫做法藏,所以“我”就是法藏比丘的自稱,法藏比丘發誓願說,在我成佛的時候,“所有眾生,生我國者”,大家好好的看每一個字,不管是什麼眾生叫所有眾生,所有一切,不但是人可以往生,鬼也可以往生,畜生也可以往生,你看那鬼很愚痴是不是?其中惡劣的是惡鬼惡神等等,那麼畜生動物當中,動物中螺螄是最最愚癡的,我們通常講海鮮類大家比較清楚一點,螺一種貝殼類,牠整天就躲在殼裡面睡眠不見天日,牠也不會出來曬曬太陽,這些眾生都能夠往生成佛,就如同一位醫師能夠醫不治之症,這就是阿彌陀佛大醫王!何止是疑難雜症?所以這就是淨土宗特殊的地方,到了極樂世界之後一定都成佛的,Guarantee保證,然後成佛之後都可以不離開極樂世界,不離開極樂世界就成佛了,在極樂世界修行到最後成佛,但不是在極樂世界service服務,到他方世界去了。注解說:

“此第十二願名「定成正覺願」。往生者決定成佛。正顯彌陀之本心,唯以一佛乘,廣度無邊眾生於究竟涅槃也。”

  這個第十二願稱為定成正覺願,往生者決定成佛。這顯出彌陀的本心就是一佛乘,沒有二乘三乘五乘。所以你看佛在講法華的時候,最後說法說你們聲聞緣覺是化城,沒有二乘三乘,只有一佛乘,所以極樂世界就是一乘法,到最後都成佛的,所以是二乘種不生。你不能轉變你固定自己是聲聞緣覺的種性你不能往生!所以大家要注意!不要把它看成是愚夫愚婦,愚夫愚婦是我們常常用的名詞,我們簡單講,我們所瞭解的叫做老人教,不要把它看成是老人教,這是大乘遊履之處,你要有大乘的根性,你才有辦法接觸啊!是你可以接觸的地方,二乘種是不能往生的,只是求自救自度,你證得阿羅漢也不能往生,不是阿羅漢的神通所能夠到的地方。所以這是法藏比丘的願,他要度盡無邊的眾生,而且他要十方佛都讚歎他名聞十方,而且所有的眾生只要發了至誠的心,念十句都能夠生,願一切一切眾生都到極樂世界,而且來得非常容易,而且決定成佛,所以彌陀叫大願之王,這條願文就是他願求凡是往生極樂的人,不管過去劫當中有多麼深重的宿業,有沒有深重宿業都沒有關係,一律都決定成佛。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必成正覺就是決定成佛。所以現在有很多人也肯為眾生辦慈善事業,給眾生找工作或興辦種種的這種救度的事業,但是這都不是徹底的,這只是暫時的救他而已,暫時的救度,不能給眾生徹底的forever永久的benefit永久的利益,將來他又墮落了,只要在六道繼續輪迴,他一定墮落,他又在地獄中火山刀山火柱裡頭過日子了。所以我們要救人,一定要救得徹底,只有真正徹底覺悟,這才是徹底的度脫。佛是什麼?佛就是覺悟,而人人都有本覺,本來是覺悟的,但是現在大家在迷就不覺了,在這不覺當中,忽然間起了個念頭,哎!我要覺悟了!起什麼念頭?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就是起了一個覺悟的念頭,這叫始覺了,開始覺悟了,開始覺悟叫始覺,始覺跟你本來覺悟的本覺兩個一結合,就是最後達到究竟覺了,這就是三覺。以前我們學過,本覺始覺究竟覺,這三個都圓滿就成佛了。下來注解說:

“願文中「遠離分別,諸根寂靜」,自《宋譯》。」若不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者,不取正覺」,自《唐譯》。至於《魏譯》則為「不住定聚,必滅度者,不取正覺」。善導大師釋《魏譯》時,多以《唐譯》助顯之。並於此願立四名:一名必至滅度願。二名證大涅槃願。三名無上涅槃願。四亦可名住相證果願。”

  善導大師他所說的他的理念不得了!善導大師對這個願他立了四個名字:第一是必至滅度願,必定達到滅度。第二個是證大涅槃願,要證到大涅槃,我們知道阿羅漢也是證涅槃,阿羅漢證的是小涅槃,沒有大涅槃。小涅槃叫有餘涅槃,大涅槃叫無餘涅槃。第三是無上涅槃,再加深一下第二的。第四也可以名為住相證果願,這個更不得了了!住相而證果這個願,因為在修淨土法門,你觀佛也好,念佛也好,我們一般都認為,你觀它就有一個色相,你的對象是什麼?你的對象一定有形相,你念它就有音聲啊!音聲也是相啊!是不是?你都有個相,一般通途的說法,你要離相才證果,住相甭談!可是善導大師說這個是住相證果的願,雖然你住了相,住相可是你可以證果,而他這個提法提得很殊勝。至於密宗,那就是《首楞嚴》的精神了,《首楞嚴》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一切皆法身,你說這個不是法身,那法身就缺了一塊了,就不能叫遍一切處了,法身是遍一切處,那麼聲音跟色就是實相,所以住相就是住了實相,住相就是住了實相這個道理更深更高了。所以這個對於還有分別的人,就告訴他極樂世界以這個大願,就是住相你也能夠證果,所以念佛法門不要求你離相,你怎麼離啊?阿彌陀佛是不是相啊?所以你不要管離相不離相,你就這麼念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你就這樣念。所以念公就說他第一遍念《金剛經》的時候,他念到這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體會到凡夫要無住生心,恐怕還是要念佛,現在學了很多淨土法門,念公說我當初那個想法雖然是很幼稚,那時是剛剛第一次看佛經,現在想起來,結果還是對的。所以就是說你要以凡夫的心入諸法實相,唯一容易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為什麼?因為你念的原來就是法身,諸法實相就是法身。

“《甄解》讚曰:「高祖(指善導)願名太盡願意矣。」”

  這是《甄解》說的,《甄解》讚歎說,日本人對於善導是尊敬到了極點了,所以稱他為高祖,所以日本他們現在淨土宗有幾千萬人,真正是淨土宗的大國,這都是善導大師的教化。中國對善導的尊敬不如日本人,以前都講過了,因為有一個傳說搞錯了,以為善導大師是自殺的,記載有錯誤,這個之前講過了。“高祖願名太盡願意矣”,他說善導對這個願的本意發揮到盡致,發揮到淋漓盡致,所以日本大德讚歎啊!

“今會本取《唐譯》之文,又以定成正覺為願名,正符善導大師之意。”

  所以我們現在這個願的名字叫<定成正覺願>,這跟善導大師是相同的,往生極樂世界一定成佛。

“善導大師於四十八願中,稱「定成正覺」、「光明無量」、「壽命無量」、「諸佛稱嘆」與「十念必生」等五願,為真實願,視為四十八願之心要。可見此願,實是彌陀宏誓之心髓。”

  所以善導大師在四十八願當中特別挑出五個願叫做真實願,四十八願裡面這五個願最真實的,這個意思就是功德真實,這五個願的功德就是它的效果,我們現代人講效果,它的利益最真實,一個就是這個願<定成正覺願>。那麼底下還有“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再加上“諸佛稱歎”跟“十念必生”這五個願是四十八願當中的真實願,也就是四十八願當中的心要核心。什麼叫核心呢?你射箭不是有個箭靶嗎?核心就是那個紅心,射中紅心,也就是彌陀弘願的心髓。我們繼續看注解說:

“彼佛本懷,只是為一切眾生決定成佛。成實現此願,乃有「十念必生「之殊勝大願,眾生依此最簡最易、極圓極頓之徑路,念佛往生,則皆可成佛也。”

  那麼這條願文是凡往生極樂國者決定成佛,而且證大涅槃。阿彌陀佛成就極樂世界,為所有眾生都生到極樂。所以你看佛並不是要拉信徒,要搶信徒,增加自己的勢力,或者說將來選舉的時候多了幾張選票,佛還要跟你選舉?他的念頭只是念念為眾生,為大家成佛,是為我們在座的各位和全法界的所有這些人,要把大家都接到極樂世界,讓大家成佛,是為我們。所以彌陀的本心就是要一切眾生決定成佛,為了實現這個願,所以才有十念必生,讓你很容易的,總之佛就是要你!現在問題不在佛那邊,在我們這邊,我們要他嗎?我們要他嗎?yes or no?Yes!那你也yes,他也yes,那就OK咯!那就不是KO了,KO就死得很慘!OK就好死咯!所以眾生都可以依照這個最簡單最容易最圓融最頓的路徑,而且是一條直路,沒有歪歪曲曲的直路,念佛往生決定成佛!就是要讓你容易得到!一般人太容易他又有點懷疑,怎麼有這麼簡單咩?那就沒有辦法!

  那麼這個裡頭「生我國者,遠離分別,諸根寂靜。」

“願文中「分別」者,思量識別諸事與理,曰分別。以虛妄之分別為體性,即妄於無分別法之上,而分別我與法,故稱之為分別之惑。斷此分別之惑,謂之無分別智。”

  什麼是分別呢?那又如何遠離分別呢?“分別”我們常說這個人的分別心太重了,我們要去分別它,分別這個對的這個不對的;這個好這個很壞;這個善這個惡;這個邪這個正等等都叫分別。這個茶杯美不美,好不好,貴重不貴重,我喜不喜歡,全都是分別。其實這種分別有真實的意義嗎?你追究它的真實而論,真的是毫無意義的,為什麼沒有意義呢?因為這個分別叫虛妄分別,分別前面加兩個字虛妄,你還不覺悟嗎?所以叫虛妄分別。本來一切是沒有分別的,可是我們人偏偏要去分別,所以叫虛妄分別。所有我們的一切分別心都是虛妄的,這裡舉個例子:好像我們到故宮博物院,去看珍寶館珍藏的那些寶貝,你看見金的盆金的佛像金的寶塔等等這一切,你要是從這些表面形象來看,那就沒有一個是一樣的,佛像是佛像,盤是盤,寶塔是寶塔,怎麼會一樣呢?這你就有種種的分別了,種種的差別了。其實你如果認識了它的本體,就知道你所見到的盆佛像塔這些相只要在火爐裡面一化,全都沒有了,所有這些都是同樣的東西了,到最後變成一樣東西叫 gold金子,那麼相在哪裡呢?沒有了。可見一切分別之相皆因虛妄的心,所以要斷分別惑,要斷這些惑,就要依靠無分別智。所以《維摩詰經》就講不二法門,一切都沒有兩樣。我們入了不二法門,那麼這個不二法門是沒有對立的,沒有矛盾的,所以這個願文就是說遠離分別。現在我們做不到,這裡是告訴你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給你guarantee保證,到了極樂世界自自然然的你就不會分別了,為什麼呢?全部都一樣的,阿彌陀佛跟我一模一樣的,全部都是一樣,你看到的都是一樣的。但是你剛剛去的人你還會看到,鳥是鳥,水是水,水池是水池,菩提樹是菩提樹,但是在分別當中其實是沒有分別的,就是說往生之後,你自然會慢慢的習慣了,會捨除虛妄的分別。至於還沒有往生的佛教徒,也應該知道分別是虛妄的,我們的煩惱從哪裡來啊?分別嘛!喜歡不喜歡,高興不高興,這個人我看得順眼不順眼,那不就是分別了?而趨向於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跟眾生也沒有差別,我們自己的心跟佛也沒有差別,跟眾生也沒有差別,這樣子就消除減少這些分別,在修行當中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是這樣,會很煩惱很痛苦。分別就是識別一切的理啊事啊之類的不一樣的分別,而他是以虛妄的分別為體性,所以第六識就是分別,眼、耳、鼻、舌、身前五識,它只是一個工具而已。到了第六識就不行了,玫瑰是玫瑰,你不要告訴我這是康乃馨,你頭腦有問題,不是我頭腦有問題,結果兩個人的頭腦都有問題。所以第六識它一定分別的,可是佛說那是虛妄的分別,本來平等,本來不二,但是你在這裡頭生出種種的差別來了,“即妄於無分別法之上,而分別我與法,故稱之為分別之惑”,在妄本來無分別的法上分別出人我是非,故稱為分別的惑。“斷此分別之惑,謂之無分別智”,斷了這個惑就稱為無分別智。下來注解說:

“《唯識述記七》曰:「言分別者,有漏三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別為自體故。」願文中「遠離分別」,即捨除分別之妄惑,了達「真如即萬法,萬法即真如」。”

  所以第六識就是要轉,轉成妙觀察智,遠離分別就是捨離了分別的妄法,那麼怎麼轉呢?在哪裡轉呢?什麼時候轉呢?到了極樂世界。這裡就沒有辦法沒有能力轉,說老實話沒有辦法轉,一定要到了極樂世界,那你就了達“真如即萬法,萬法即真如”,了達如如,萬法一如,真如就是萬法,萬法就是真如,就是這句了:生我國者,所以告訴你要到了那邊才行,生我國者一定遠離分別。

“「寂靜」者,離煩惱曰寂。絕苦患曰靜,即涅槃之理。《資持記》曰:「寂靜即涅槃理也。」”

  六根都寂靜,寂靜就是寂默,就是常寂光,寂而常照。那個寂靜是安靜清淨,“寂”就是沒有煩惱。沒有痛苦患難叫做“靜”。眾生終日在危難苦惱之中,八苦交煎,憂患無盡,憂愁這個又憂愁那個,想這個又想那個,想七想八想九想十,患得患失,沒有的想得,得了又怕失掉。徹底消除所有的苦患叫做靜。那我們在這裡怎麼做得到呢?沒有煩惱沒有苦患稱為寂靜,這是淺的來說;深的說寂靜就是涅槃的本體,或者叫做理體。所以經文一個字可以有很多種的含義,可以淺可以深,看你要什麼?下來看注解:

“又《往生要集上》曰:「一切諸法,本來寂靜。非有非無。」「諸根」者,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今此六根,同歸寂靜。如《華嚴經》曰:「觀寂靜法,離諸癡闇。」不生分別,自然遠離癡闇,而諸根寂靜矣。”

  你在觀修寂靜的這種法,你就離開了一切的愚痴,你就離開了一切的愚昧跟癡闇,你不由於生分別,你這個諸根不生分別離開了癡闇,那麼它自然就寂靜了,你不用去讓他靜,不用去到深山躲起來讓他自己靜,到深山也不靜。所以這裡不是講環境,這裡說的是你的六根,六根處理好了,你在茨廠街走走,心裡還是一樣很平靜的,是不是?

“更有進者,世尊釋迦牟尼。牟尼即寂默與寂靜義。”

  你看我們釋迦牟尼佛這四個字是寂默能仁,寂是寂靜,默是不動,牟尼是寂默,也就是寂靜的意思。這裡指身口意,身口意都寂靜,所以稱為牟尼。所以你看佛的名號不是隨隨便便取的,不是憑自己喜歡的,都有含義的,而且意義都很深:沒有煩惱,沒有苦患,安然如如而不妄動,你再怎麼樣都氣不到我的了。只有你自己在跳草裙舞,你怎麼都氣不到我,我如如不動!師父還做不到,還在學習,往生到極樂的人都是如此,所以受用種種大乘法樂。下來注解說:

“《仁王經合疏上》曰:「牟尼者,名也。此云寂默。三業(身口意)俱寂默也。」《理趣釋》曰:「牟尼者,寂靜義。身口意寂靜,故稱牟尼。」身口意寂靜,正是今經中「諸根寂靜」。”

  身口意就代表六根,身口意寂靜就是我們願文中的這一句“諸根寂靜”。下來再看注解:

“而寂靜正是涅槃之理體也。由於遠離分別之妄惑,諸根寂靜,契入涅槃之理。”

  “諸根寂靜”也就是涅槃的本體。由於遠離了分別的妄惑,而諸根眼耳鼻舌身等都寂靜,相契涅槃無住生心的道理。

“故續曰:「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等正覺」,乃無上正等正覺之略稱。」”

  所以底下就說了“決定成等正覺,證大涅槃。那麼下來解釋:

“大涅槃」,亦佛果之名,譯為入滅。具云般涅槃。「般」此云圓。涅槃,此云寂。故義翻為圓寂。以義充法界,德備塵沙曰圓。體窮真性(本體窮盡於真如法性),妙絕相累(微妙而斷絕諸相之累)為寂。”

  那麼涅槃可以翻譯成什麼呢?可以翻譯成圓寂。圓寂我們這裏引證了很多,一些事上的種種相不能有累於你了,而能窮究本體,契合真性了,“體窮真性,妙絕相累”,我們用最後這兩句就可以很簡單的解釋了,說簡單原來都不簡單,為什麼?聽到一頭霧水!我也講得蒙查查!再來:

“《賢首心經略疏》曰:「涅槃,此云圓寂。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

  所有的德沒有一樣不具備的稱為圓,障無不盡名寂,一切障礙沒有不消除盡了的叫做寂。所以不是說某某和尚死了就是圓寂,現在大家都用慣了用圓寂,不是這個意思!就是你已經達到大涅槃了,所以師父以後往生,不要說空能法師圓寂了,大妄語!笑死人!笑死活人!不是笑死死人,是笑死活人!那什麼叫大涅槃呢?下來注解說了:

“大涅槃者,指大乘之涅槃,揀非小乘。大乘涅槃,具法身、般若、解脫之三德。有常、樂、我、淨之四義。離分段、變易二生死,具無邊之身智,是大乘涅槃。”

  所以大乘跟小乘境界差很遠,大家不知道,看看那些小乘人的修行,戒律嚴格的不得了!小乘的法師不可以跟居士同一桌用餐的,我們大乘不只可以同桌還很親熱呢!他們不行的,那個戒律不得了!那個穿著更是莊嚴得不得了!可是境界呢?境界跟大乘穿著邋邋遢遢的老和尚,境界差太遠了!所以你講境界,沒有人會相信,大家都看外表,是不是?所以師父到外面大庭廣眾常常都要很注意,準備紙巾,吃兩口就要抹一抹,沒有辦法!可是在後面都沒有人看到,有啊,還有人看到的。這裡指的是大乘的涅槃,不是小乘,那麼大乘涅槃跟小乘涅槃,有什麼分別呢?可以從幾方面來說,那麼涅槃有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大乘涅槃證了這三種德,具有法身、般若、解脫之三德,小乘三德之中他只有一個解脫德,小乘解脫了,為什麼?離開六道了!但是他沒有證得法身,法身他不知道,反而不如我們七寶的同修,整天開口閉口都是法身,阿羅漢都不如你們!他也沒有般若智慧,三德之中只具一德。所以這不是斷滅,二乘的涅槃他只有常,樂,淨,沒有“我”,這個“我”不是你我他的我,這個“我”是法身自性佛性。那二乘他也入滅了,他也很安樂,他也很清淨,但是法身真我他沒有見到。所以這個“我”不是《金剛經》裡面講的那個,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那個我,而且兩種生死“分段生死”“變異生死”,大涅槃這兩個都離了,這兩種生死後面會講。再有注解說:

“至於二乘,則三德之中,僅具解脫。四義之中,唯常樂淨。但離分段,仍有變易生死。灰身滅智,是為小乘涅槃。”

  而小乘涅槃他只離了分段生死,六道輪迴的生死斷了,變異生死他還有啊!六道的分段是一段一段,我們六道輪迴每一段的身相都不一樣,一段一段的生死,這是大體的來說,超越了六道後面還有啊!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五十一個位次,每一個位次都是一個變異,他也是個生死,也叫生死,變異生死他還有,大涅槃具無邊之身跟智,而小涅槃是灰身滅智,灰身滅智是對於小乘阿羅漢來說的,這個就是差別了,所以大涅槃跟小涅槃不一樣。那我們這些普普通通業障深重的凡夫,一個不小心上了蓮花,上了蓮花之後,我們就開始去證得大涅槃了,那些小涅槃的阿羅漢在我們後面啊!所以你可以相信嗎?但是這是佛說的。所以有人就說釋迦牟尼佛也是有餘涅槃,念公說說這話的還是一個挺有名的人,所以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凡是往生的人將來都證大涅槃,我們每一個都證大涅槃,怎麼說我們的世尊還只是有餘涅槃呢?所以有一些說法你不要聽說他很有名氣,我們一定要依照聖言量為標準,要真正讀經典,要拿來跟經典相合,相合就是要對證。你說彌勒菩薩現在已經來了,哎,你拿經典出來證明給我看,你是根據哪一部經典說彌勒菩薩現在已經來了?還說已經成佛了,你沒有經典證明啊!我們有經典證明啊!《彌勒菩薩下生經》還說要等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是不是?要拿經典來證明的,經典就是聖言量,所以要拿來跟經典來對證,不要貪心!所以很多人跟著人家這麼說,你也這麼說,釋迦牟尼佛也是有餘涅槃,這麼說就不好了。所以離經一字便同魔說,所以我們要很好的依止聖言量。

  那麼下來就是“光明無量”,這也是很重要的一個願,光明無量,壽命無量,十方佛歎跟十念必生是我們這一部經的關鍵,而且不只是淨土宗,也是如來一代聖教的關鍵,所以我們在學習淨土,你不要以為我們只知道淨土的範圍而已,只知道阿彌陀佛要去作佛要去往生這些,其實我們已經接觸得很廣,已經接觸了釋迦牟尼佛。什麼叫一代時教?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叫做一代聖教,所以這個願往生的眾生必定成正覺,必成正覺。往生之後一定“遠離分別,諸根寂靜,定成等正覺”,成等正覺就是成就圓教的佛果,這個圓不是像球一樣的圓,但是有時候這樣來比,大家看著比較能夠體會到圓教的佛果。那麼你看一個罪業凡夫,業障深重的凡夫,這麼容易就成佛了,你能夠相信幾成呢?因為這是阿彌陀佛他發的願,不是隨隨便便很輕率信口開河的,沒有含糊,是絕對的,決定證得大涅槃,這就是第十二願。善導大師稱這個彌陀四十八願裡頭這五願是最真實的,稱為真實願,這五願其中就是剛才我們說過的第十二願。底下還有就是無量光無量壽,聞名十方,十念必生這四個願,加上前頭一個願,這五個願前面說過是四十八願的核心,那麼底下就要進行其它四個願了,這是大願的根本,第十三願是光明無量,我們先看願文:

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若有眾生,見我光明,照觸其身,莫不安樂,慈心作善,來生我國。若不爾者,不取正覺。*十三、光明無量願。十四、觸光安樂願。*】

  這是第十三<光明無量願>、第十四<觸光安樂願>。“我作佛時,光明無量,普照十方,絕勝諸佛,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第十三願就到這裡。因為有時候我們不知道一大段裡面,它有好幾個願,應該哪裡到哪裡,到這裡是第十三願。這個願是顯示出阿彌陀佛這些誓願都是為了眾生,本願也就是善導大師五個真實願當中的第二個,大意是說:願自己成佛的時候,自己光明不可限量,無有邊際,普照十方上下一切處所,所放光明要絕對的勝過一切的佛光,要比日月的光超勝千萬億倍,光明遍一切處,光的功德妙用也就遍一切處了,所以攝受度化的眾生也是無盡的,所以這是大悲方便之本,是報身佛的真實功德。我們大悲度眾生要有方便,那個方法很難,只有幾個人做得到的,那就不是大慈悲了。所以光明遍照來攝受眾生,請看注解:

“上章具二願。「千萬億倍」以上,為第十三「光明無量願」。「若有眾生」以下,為第十四「觸光安樂願」。第十三與第十五「壽命無量願」,淨影稱為「攝法身願」,以其攝法身成就也。《甄解》以此二願,為真報身之德,又謂此光壽無量二願為「方便法身大悲之本」。蓋無量壽則豎窮三際,佛身常住,眾生有依;無量光則橫遍十方,德用遍周,攝化無盡。故為大悲方便之本,報身之實德也。”

  那無量光就是橫遍十方,遍照一切,光明遍一切處,那光明所到的地方,光當中有種種的妙用啊!那功德妙用當然也是遍一切處。所以這個攝眾生度化眾生就是無盡的,故為大悲方便之本,報身之實德也。所以這個就是什麼呢?這個是大悲的方便,是報身的實德,我們要有大悲啊!度眾生要有方便,這個是根本。你怎麼度呢?佛以光明遍照,光明就攝受眾生,這是報身的實德,佛當年就是發了這個誓願,自己是無量光無量壽,光壽都無量,也實在是為了什麼呢?自己的無量光無量壽,實在就是願一切眾生也都是無量光無量壽,所以光明遍照一切就是為了度化一切,光有這樣子不可思議的妙用,可是我們現在有沒有遇到這個光呢?不能說我沒有看見,就說佛光沒有照到我,那你要怎麼看見?不能這麼理解,因為你肉眼雖然沒有看見,你怎麼知道沒有接觸到這個佛光呢?我覺得我們都是在佛光攝受之中,所以今天能夠相聚一堂,來研究來學習彌陀的大願,要不然你看除了你們之外,外面的人怎麼沒有來?怎麼會不來呢?偏偏今天提到講到這個的時候,就你們這麼幾個,人不管是多或少,為什麼會那麼巧呢?所以佛法沒有講巧合的,也沒有講coincident巧合,no沒有巧合的,一切都是有因有緣。下面又舉《往生論》了:

“又《往生論》云:三種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謂清淨句,即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三種莊嚴。四十八願中極樂依正種種殊勝莊嚴也。入一法句,則全歸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也。”

  那麼《往生論》這句話我們說了很多遍了,這裡就不再重複了。我們底下就講《甄解》這一段:

“故《甄解》曰:「若約佛所證,則四十八願,皆入光壽法身。」蓋謂極樂依正,只是彌陀法身之流現也,故四十八願全顯法身。”

  法身就是宇宙的一個大數據Data,我們跟佛跟一切眾生是共同一法身,是共同一個大海,大海是一個,無奈我們不承認大海,我們只承認大海的海浪掀起來,上面的小泡泡,你執著你的泡泡,我執著我的泡泡,他執著他的泡泡,泡泡破了之後,都不承認已經融入大海了,不承認!我們共同用一個大數據Data,所有一切的行為,一切的思維,一切的一切。今天還是昨天,馬六甲來個同修,也是跟他提這個事情,就問他你能思考能想的這些資料Information where it came from它來自哪裡?這裡啦!在這裡?你去解剖出來,看看裡面有沒有這些資料?然後你收藏的東西收藏在哪裡?以科學來講,以現代電腦技術來講就是雲,雲盤Drive。會電腦的人就知道,谷歌有雲盤、百度有雲盤,但是很奇怪,你收到雲盤,那雲盤在哪裡?是不是很奇妙?所以不可思議!那把雲盤解釋為集合起來當成一個大數據Data,大數據就是雲盤,我們一切的思維資料存檔全部都存在那裡面,而且它沒有距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想到就來,想到資料就來,要收它就收在那裡面,不用的時候就收在那裡面,想用的時候一想它就來,一想到那個人昨天罵你的那個嘴臉,他就現了!它收藏到那裡?不在這個腦漿裡面。所以你說師父是不是學佛學了這麼多年頭腦是不是有點壞掉了?講的這些不是一般人所講的東西,這個本來就是非常現代化的,這全部說的就是法身,要不然法身你怎麼講?講不清楚啊!所以這裡他的意思是說“若約佛所證...”,就從佛所證這方面來說呢,那麼這四十八願皆入光壽法身,蓋謂極樂依正只是彌陀法身之流現也,故四十八願全顯法身,整個的四十八願都可以溶入在無量光無量壽這個法身裡頭了,都是從無量光無量壽這個法身所流現出來的一切的願一切的功德。他的意思是什麼呢?極樂世界的依報,自然環境、物質環境、寶池寶樹宮殿等等這些依報;正報就是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等等,都是從彌陀的法身所流現的,所以四十八願就包括了一切的妙用,極樂世界的一切依報莊嚴、一切正報莊嚴,這一切莊嚴都是彌陀的法身所流現,所以他說回到光壽法身。所以四十八願完全顯的是什麼呢?顯的是法身的功德。所以我們有很多人,念公說他最初也是這個樣子,他覺得談到極樂世界什麼黃金七寶這些等等,他對這個沒有什麼興趣,因為剛剛開始接觸的人,一談到黃金,談到七寶,那肯定他所現的相就是黃金So Its gold,七寶Diamond這珍寶,是不是?到最後今天我們才知道,原來並不是我們世間的黃金。純金是966還是996,我常常搞錯的。這些說的全部都是法身。所以初步是要離開相才見真,首楞嚴也是這樣子,這是一個過程:先要離開了妄,那真才顯出來,開始是這樣子的,在進一步到徹底之後,妄就是真,博士班的妄就是真,當相即道,一切相都是道。大家要知道,這又高了一層了!所以極樂世界我們往往把它看得很淺,淨土法門很多人都輕視它,就說:哎呀,就一句阿彌陀佛而已,來來去去都是說的阿彌陀佛,有什麼深度?有什麼可以討論可以研究的?空能法師的七寶淨土講堂還要講這麼久啊?五年!四個字要講五年!如果有人說這種話,你就將這本《大經解》交給他,包括出家講經的法師,你讓他看看。所以一般人就沒有體會到當相即道的精神,相就是道!再講得清楚一點:相就是法身!不是法身是什麼?法身變現一切的相,再從相回來,不就是法身了?因為它從法身變出來的嘛!所以全顯的是法身,有哪一樣不是法身?法身遍一切處。所以常常說,你要說哪一個不是法身,那個法身就缺了一塊了,那就不叫法身了。所以從法身來說是如此,從眾生的這個角度來看,下來注解就說了:

“若論度生,《甄解》又曰:「又以攝生,則願願皆為眾生。故云:『四十八願,攝受眾生。』”

  要無量光為的是什麼呢?為的是光照一切處,度一切眾生,是不是?是要給眾生無量的利益,所以這個解釋是很好的。那為什麼又要無量壽呢?讓眾生永遠有所依止,一切願都是為眾生,為自己那佛就不需要這些了,成了佛還需要這些嗎?所以才說不入三惡道。往生之後,有種種神通,有種種的妙用,都是從眾生這方面來想的,所以說四十八願攝受眾生。我們再看一點點:

“又云:『一一誓願,為眾生故。』如是四十八願,互攝互融,不可思議。」”

  四十八願全顯法身,四十八願全是攝受眾生,顯法身,度眾生,互攝互容,你不能把它拆開來說這個願是顯法身這個願是度眾生,圓融起來看就是如此。整個願的意思就是說,我法藏成佛的時候怎麼樣呢?願我的光明是無量無邊,不可說沒有邊際,沒有區域。不是說照到什麼地方去,這個光就沒有了。為什麼?電池沒有力了,停電了,停電就慘了!你叫天天不應,叫鬼鬼不靈。所以或者是我常常講的,你擔心阿彌陀佛怕髒,來到廁所就剎車就不敢進去了,所以有同修就把一張阿彌陀佛的像擺在她媽媽的睡房,讓她媽媽一睜開眼睛就看見阿彌陀佛,她就來問師父可不可以?我說一心一意要去作佛就可以,沒有忌諱;如果說房間尤其女眾房間,阿彌陀佛不可以進去,那就不叫無邊,那叫有邊了。所以這裡說,你要求一個邊不可得,所以這才叫不可思議。

  好,我們今天就一起學習到這裡,那麼注解下來的內容我們留到明天才來跟大家繼續一起來學習。非常感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