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2/12 21:49:45瀏覽179|回應0|推薦1 | |
《大乘無量壽經》解-第65集 我們繼續之前的注解內容,請看這句: “故云「平常心是道」。但當平平常常,老老實實,綿密念去,自然暗合道妙,念念離念。以凡夫心入諸法實相,唯持名與持咒為最易。” 我們先看這句,那麼宗門說,宗門就是禪宗,說:平常心是道。所以我們念佛的人也一樣,也要平平常常老老實實綿綿密密的去念,自然就暗合道妙。暗合道妙這個境界很深,想理解都不容易,但是念念之中你就是那麼一念,那麼一念綿綿密密綿綿密密緊緊扣著一念接一念,念到最後念而無念,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所以以凡夫心入諸法實相,達到一切法的真實相,那只有持名跟持咒是最容易的,當然還有其它方法了,你要靠打坐坐到最後變石頭了;靠作觀,觀想到最後變胡思亂想;你靠什麼看書啊研究教典,這些都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你中文根基不行,連比較深一點點的文字你都看不懂,你怎麼研究經典呢?所以各有各的難度,只有念阿彌陀佛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你可以不知道什麼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是什麼東西,沒關係!因為這是博士班的道理,你不管它,你就是這麼老老實實老老實實的念,念到最後它自自然然就達到這個效果了,這它一定有原因的。怎麼念別的沒有這個效果,念阿彌陀佛有這個效果呢?什麼原因念佛有這樣子的功德呢?下面這句就把真實的原理講出來了! “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念念暗合實相故。” 它是暗暗的結合了實相,不是明明的,明明的那是靠自力,那我們沒有辦法,我們不管它,就是這麼綿綿密密的一句接一句這麼念,給它自自然然自己就暗合了,它自己就暗,你不用去暗,實相是什麼?實相就是一切法的真實相,那麼講的簡單一點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再講的淺白一點就是-離開了假相,你所見到的就是了,要離開了全部的假相哦!不能保留一點點,全部的假相都離開了。因為假相是生滅的相,真相不生不滅;那再講的更容易懂一點,大家都知道的,那就是這句阿彌陀佛,就是諸法實相。這麼說就簡單了,對不對?這麼簡單,我就沒有東西講了,一定要講得囉囉嗦嗦很多的道理,最後告訴你:原來講到最後,就那四個字阿彌陀佛。那這裡說因為他念念每一念每一念暗合實相啊!所以這個要牢牢記住啊!暗合道妙自自然然契合了無住生心,這是什麼境界啊?無住生心要到了別教的菩薩才能達到的,那凡夫怎麼能做得到呢?菩薩的五十一個位次,我們初信位都沒有辦法達到啊!你還講別教的菩薩?那凡夫如果他說我能夠無住生心,那我就告訴你你犯了大妄語戒,你騙鬼啊?以前說過,現在的鬼你也很難騙祂,騙人反而容易,因為現在做鬼的那些都是過去生中他很聰明頭腦很好的人,絞盡腦汁來貪得無厭的人,死了變鬼,對嗎?犯了大妄語戒,那是入地獄的保證啊!大妄語戒是什麼?未得言得,未證言證,他沒有證到那個境界,沒有真正證到是菩薩的那個境界,他說我現在是菩薩,我是什麼菩薩再來,這是大妄語啊!那麼這個十念我們就清楚了,只要這麼念的話,功德就不可思議!所以蓮池大師他說《觀無量壽經》說的五逆十惡臨終那十念,他說念念是理一心啊!怎麼可能?還是凡夫啊!凡夫念佛能念到理一心,而且還是五逆十惡的臨終那十念都是理一心,這個我們就很難懂了,就是這個道理。所以為什麼能夠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呢?你想想八十億劫這麼長的時間,無量無邊的生死重罪一句阿彌陀佛就消滅了,那蓮池大師的話可以聽嗎?哎,蓮池大師也是彌陀化身啊!所以他說的話我們要信啊!因為他這個時候念到,這個時候是到了理一心了,總之就是不可思議!總之就是要你相信!所以蓮公夏蓮居居士就有兩句話說“道在平常中,惜君未曉此”,大道就在這平常之中,可惜你不知道,你就喜歡玄妙啊!不知道越玄妙離開道就越來越遠了。“至心信樂,十念往生”就是體現這個易行道了,那為什麼要易行呢?這是彌陀的大願啊!是不是?你說我要救度眾生叫你解脫,而教給你一個很難很難的方法,誰都做不到的,那有這個方法跟沒有這個方法那有什麼差別呢?誰都辦不到的。你說修唯識觀不得了了!修法界觀修唯識觀而能得到成功的人就太少了!什麼叫唯識觀?眾生辦不到,觀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唯識所變的,如果真正知道一切都是識,唯識所變,那還有什麼分別呢?吃也吃的是識所變的,那這個大便也是識所變的啊!那你就吃大便,為什麼還要吃香噴噴的雞腿呢?你都沒有分別了嘛!都是唯識你的識所變出來的嘛!都平等了嘛!看也看的是識變現的,那你看到這麼多鈔票怎麼又會動心呢?說是假的,這個識本來是假的,變成鈔票黃金也是假的嘛!所以說也說的是識,什麼都是識,那這方法很好,容易讓你看破放下,但是說來容易啊!要真的誰罵了你一句,馬上就火了!馬上就變臉了!不順從你的意思,你就不高興了!還說什麼我只是建議建議而已,誰會這麼無聊建議了會不需要人家接受的?那才真叫無聊啊!所以高明容易,解脫難,講得高明很容易,你要真正能夠跳得出來才算啊!不太能夠做得到啊!那底下又是一個問題了,十念必生但唯獨要除開五逆跟誹謗正法,我們就來討論這兩句了,「唯除五逆,誹謗正法」。《觀無量壽經》是犯五逆罪他都往生了,那這裡為什麼說五逆不行呢?所以我們要看解釋,不能從字面上直接來理解,我們看注解下來說: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五逆」者,罪惡極逆於理,故謂之逆。是為感無間地獄苦果之惡業,故又名無間業。《阿闍世王問五逆經》曰:「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為此五不救罪者,必入地獄不疑。云何為五?謂殺父,殺母,害阿羅漢,鬪亂眾僧,起惡意於如來所。」” 這是《阿闍世王問五逆經》說的五逆罪的內容,下面又引了另外一部注解的解釋五逆罪,這個是我們一般常常聽到的。 “又《華嚴孔目章三》曰:「五逆,謂害父,害母,害阿羅漢,破僧,出佛身血。初二背恩養,次三壞福田,故名為逆。」至於常言之五逆,則為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以上三者同義。)。犯此逆者,身壞命終,必墮無間地獄,一大劫中,受無間苦。” 這個很好解釋,因為多了一個毀謗正法,五逆可以往生,五逆再加一個毀謗正法這就除外了,這條他就不適合了。下來我們再看: “「誹謗」者,誹義同謗。謗者,毀也。言人之惡而過其實曰謗。誹謗正法,即誹謗佛法。此十念必生之大願,普被一切,但除既犯五逆又謗正法之人。《觀經》曰:五逆十惡,臨終十念,亦得往生。今經所除,蓋既犯五逆重罪,復誹謗正法,罪上加罪;且謗法罪最重,謗法之人稱為謗法闡提,故不能往生矣。” 毀的意思跟謗一樣,別人壞的事情不是不可以說,但是你不要把他說得過了頭了,添枝添葉,沒這麼多你說這麼多,誇大其詞,那屬於世間的還沒有什麼關係,最多他不跟你來往就是了,他不睬你就是了。但是如果你謗的是佛法,謗的是大德,就是善知識,哦,這個罪就很大了!但是現在的人不怕!我從沒怕過!你有聽說過還有居士罵出家人的嗎?你們沒聽說過吧?我在出家前就親眼見過一次,就在我的面前,那居士的理由還很好,說:「我年紀比你大,我就可以罵你!」妳年紀比出家人大,妳就可以罵他,那佛定的那個戒律,就算是剛剛出家的年輕比丘,老的比丘尼第一次見到年輕的比丘都要頂禮,這叫八敬法,不是講年齡的。所以那個女眾就是罵,我年紀比你大,我看的不對,我就可以罵你!在我出家之前。出了家之後,我也給居士罵到臭頭,這個佛早就說過了,謗三寶的果報。現在師父引這部經來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要注意啊!這部經叫《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三》說:「如是苾芻雖非法器」,不管他是不是法器,不是咚咚鏘鏘那個引磬的法器,是不是真正能夠有成就的?「而剃鬚髮披服袈裟」,穿了這樣的制服uniform,「進止威儀,同諸賢聖,因見彼故」,因為看到這個出家人的形象,「無量有情種種善根皆得生長」,看到出家人,他的善根就生起來了。「又能開示無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正路,是故依我」,我就是釋迦牟尼佛說。「依我而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如果是持戒的,還是破戒的,下至沒有戒的,「我尚不許轉輪聖王及餘國王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這是佛說的,釋迦牟尼佛說的,佛經上說:只要你不恭敬比丘,不管他持戒或犯戒,你都要下無間地獄,縱然是惡心猛厲的羅剎夜叉,狂醉大象見到披戴紅色袈裟者,因為現在還有人的袈裟是紅色的,是我們這個淨宗是褐色的,這個以後才解釋為什麼這樣。不僅不損惱而且恭敬尊重,然而到了末法時代,一些惡劣、愚癡、傲慢的國王、宰官、居士、長者等,連羅剎畜牲也不如,損惱摧殘出家人,如此造下彌天大罪,一切信受三寶護衛國土的天龍夜叉等,對此罪人心生嗔忿,不久罪人便會肢體殘廢斷缺,斷手斷腳,長時間中結舌不語,講不出話來了,感受諸多難以忍受的痛苦,命終之後決定墮於無間大地獄之中。師父引了這些佛說的內容,用意就是要大家重視這件事。有時候居士就是昏了頭了,還慈悲的勸她,這樣謗三寶的罪不好啊!結果她反而說:「師父,你給自己找藉口辯護,等於是說出家人做王啊!我才不怕!」可悲啊!真的可悲!外面我不知道,這是我親自面對的,這個我們就不再說了。其實她是幫我消業障,這一搞下來,我的福報越來越大,罵多一點吧!好可憐!好,我們繼續看注解: “或問,若人犯五逆罪,而不誹謗正法,《觀經》謂可往生。若有一人,但誹謗正法,而不犯五逆,可往生否?” 所以有人就設這個問了,謗正法但是他沒有五逆能不能往生?五逆不謗正法可以往生,另外只是謗正法,他沒有五逆,可不可以往生呢?一般人就想這只是說說寫寫文章而已嘛!他都沒有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等等,那麼他可以往生嗎?這個殺阿羅漢這條,因為現在找不到阿羅漢了,所以等同的罪就是有德行的出家人,或者是有德行的善知識,就等同殺阿羅漢,你謗了這個出家人,侮辱這個出家人,冤枉這出家人,你就等同殺阿羅漢,那麼他可以往生嗎?恰恰你想錯了!不行!不能往生!這是曇鸞二祖所說的,他說為什麼呢?我們來看看注解: “《往生論註上》答曰:「但令誹謗正法,雖更無餘罪,必不得生。何以言之?經云:五逆罪人墮阿鼻大地獄中,具受一切重罪(但劫盡得出)。誹謗正法人墮阿鼻大地獄中,此劫若盡,復轉至他方阿鼻大地獄中,如是展轉經百千阿鼻大地獄,佛不記得出時節。以誹謗正法,罪極重故。」又曰:「汝但知五逆罪為重,而不知五逆罪從無正法生,是故謗正法人其罪最重。」” 簡單說就是,末法時期的眾生已經夠苦了,要聽佛法都不容易,你還阻礙他不讓他有正法可以聽到,你說你這個罪有多重啊!你斷人慧命這個罪比殺人還重,簡單說就是這條,他前面沒講理由,就講了一個事實,因為五逆十惡,你入了阿鼻地獄,那剛才我們說了,世界要毀滅的時候有一個大爆炸,一般的地獄也空了,那麼這個地獄的人都解放了,但是謗法的人不得解放,換一個地方,轉移了,因為其它世界還有其它地獄嘛!你到那邊去受罪,為什麼呢?毀謗正法的罪最重!底下講理由了,為什麼五逆的罪最重?佛法都是有理由的,沒有武斷的;不是說我的法就是這樣子,我不需要跟你講理由,沒有這樣的,你觸犯了就要受罰,你得說出個道理來呀!那麼曇鸞大師說的很好,為什麼會犯五逆罪?就是因為他沒有正法,他沒有機會聽到正法嘛!沒有得到很好的調教跟教化,如果一個人知道因果報應,知道做善得福,做惡要受果報,他要求解脫,要解除這些貪嗔痴,他聞到了這些正法,他就不會造五逆了,是不是啊?他就不會殺阿羅漢了,最起碼他沒有殺父殺母,最起碼他不會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其實也很容易犯的,在一個道場裡面形成好幾個小圈子,成為好幾個小圈子就是破和合僧,還好我們七寶到目前為止,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好幾個小圈子,大家都是只有一個圈子,大家歡歡喜喜的。所以他聞到正法,他就不會這麼做了,所以五逆他的根源都在於沒有正法,因此你謗正法罪比五逆還重,那我們現在常講的就是斷人慧命,你讓那個人不能解脫啊!這個地方我們就把它跟《觀經》分別解釋了,跟《觀經》的分別給它解釋了。底下還有一個解釋,又一個新的意思是善導大師的解釋,他這個說得更加慈悲了,慈悲到你想都想不到的!我們看注解: “但善導大師《觀經疏》另有一解。謂五逆謗法不得往生者,乃佛止惡之意、方便之說。疏云:「此義仰就抑止門中解。如四十八願中,除謗法五逆者,然此之二業,其障極重;眾生若造,直入阿鼻,歷劫周慞,無由可出。但如來恐其造斯二過,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攝也。……若造還攝得生。雖得生彼,華合逕(過也,至也,見《字匯》)於多劫。此等罪人,在華內時,有三種障:一者不得見佛及諸聖眾。二者不得聽聞正法。三者不得歷事供養。除此已外,更無餘苦。」” 我們來看看這段的意思,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嘛!是不是?那等於說代表阿彌陀佛給我們的承諾,這都是為了讓眾生首先警戒他不要犯這麼重的罪,五逆又毀謗正法這兩個罪太重了,所以不得往生。不是說你犯了這個罪,佛就不再攝受你了,不是!你如果造了這個罪,你還是可以懺悔,你還是可以得到攝受,但是你往生了之後有三種障礙:第一個你在蓮花中花沒有開,你在花苞裡面,你見不到佛跟聖眾。第二,你聽不到正法。第三更不能去供養諸佛。除此之外就沒有其它的不好了。那麼再看下面注解: “《合贊》宗之亦云:「言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是乃就未造之機,且抑止之而已。若有已造機、已迴心,則還攝取,莫有漏也。」意為:所言除者,實為止惡之意,使未造惡者,不敢造也。若是已造者,但能迴心,懺悔念佛,則仍舊攝取,無有遺漏也。可見彌陀大願,攝機無盡。” 總之怎麼樣都好,阿彌陀佛一定要你的,總之你要他,他就要你了,那你真的想要他,你這個心當然念念想他,那他就自然會讓你求懺悔悔過,臨終佛還是來接你的。日本的《合贊》也是這個說法,言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是什麼原因呢?是就他還沒有造之前的人來說的,警戒你不要造這個罪了,是一種止惡的心;那已經造了,你能夠回心向善,懺悔念佛,佛還是攝受,沒有遺漏。“可見彌陀大願,攝機無盡”,總之佛就是要你就對了,不會漏掉你啊!大家可以放心,因為後面有一個願,就是第二十一願,我們會看到<悔過得生願>,彌陀有這個願啊!那我們看了就明白了,所以我們常常說啊,你不讀《無量壽經》,你不聽講解,你不知道阿彌陀佛有發過這樣子的願,那你怎麼會相信阿彌陀佛的救度是真實不虛的呢?那你也就會懷疑了,這個懷疑就正常的了,我常說懷疑久了,最後就否定了,否定之後更嚴重他就會毀謗,因為跟他自己現在的想法相牴觸了,conflict牴觸,或者跟他現在跟隨的師父有不同的理念,那他就排斥了,我師父不是這麼說的,那個師父怎麼這麼說的呢?你別理是那個師父,你也別理空能法師,你不要管我什麼師父,師父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要知道是佛說的,佛說的,不是師父說的,佛比師父還大,是不是?所以我們一定要看經典,經典是佛說的。所以這種人他沒有接觸《無量壽經》,他怎麼知道阿彌陀佛發了這個願呢?所以佛看這樣子的人是可憐憫者啊!那也就是遇緣不同了。下來他又引了善導大師的話: “故善導大師曰:「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意謂,三世諸佛出興於世,唯為此大事因緣,宣說阿彌陀如來不思議願力,惠救萬眾。” 釋迦牟尼佛所以出現在這個世間,就是要說阿彌陀佛本願海的功德,這是善導大師對淨土宗的看法,說釋迦牟尼佛是為了這個來的,是為了要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跟《觀無量壽經》來的。這個我們七寶同修都認同了,那別人認同不認同不管他了,我們自己要接受過來,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是我們的依止,這個是我們的傳承,所以你看看我們的傳承多麼的純多麼的直接,直接從哪裡來?從釋迦牟尼佛來,三千年前到三千年後的今天,馬來西亞吉隆坡甲洞七寶淨土講堂,傳到這裡來了,你不要開玩笑啊!好,我們再看注解: “故大師又云:「今逢釋迦佛末法之遺跡,彌陀本誓願極樂之要門,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以上《往生論註》與《觀經疏》之說,殊似相違。實則亦可會通。” 從上面來看這兩個說法好像有牴觸啊!好像有矛盾啊!一個說不行,一個說也還行,那到底是怎麼樣?是行還是不行呢?所以我們可以這麼看,這裡說: “《論註》正符如來抑止之意,令人慎莫謗法也。” 《論註》之說就是一種抑止之意,阻止你去犯是這個的意思:叫你千萬不要謗法,不要再造五逆十惡,預防你會犯這樣的罪業,只要你不犯都有機會,犯了也有機會,這才不得了!這才是淨土法門嘛!犯了就沒有機會,很多人都沒有機會哦!包括師父也沒有機會哦!犯了都有機會,最好不要犯,這是彌陀慈悲至極啊! “論中復云:「此生愚癡人既生誹謗,安有願生佛土之理。」” 這裡有解釋了,《論註》再說了,這樣愚癡的人他在那邊毀謗,毀謗他還會發願要求生淨土?那這樣說來意思就更加清楚更加明白了!什麼叫毀謗?就是不相信啊!毀謗就是不信!那他怎麼能接受呢?那裡會有什麼阿彌陀佛的?你見過沒有?是不是沒見過吧?沒見過你也信?種種這些唱反調的反對黨,他不能接受,不能接受他還會念佛求往生啊?沒這個道理嘛!所以就不得往生了!是說他這個時候善根還沒有生起來,他還沒有真正明白,到有一天他真正明白了,他就不會誹謗了嘛,他就會相信了,是不是?但是到哪一天不知道,應該說到哪一世可能也不知道,可能這一世都沒有機會了,但是遲早,要不然阿彌陀佛就不會說這句話了,“一切皆成佛”!你不要看那些惡人,遲早他也成佛啊!因為惡人本來也是佛,不是說只有好人他本來是佛,惡人怎麼會是佛呢?師父!你看他那個嘴臉,他的嘴臉像佛咩?那你就沒有看到佛在哪裡了。我們再看注解: “是故經云五逆謗法不得往生。至於《觀經疏》則顯彌陀悲願無盡。五逆謗法,果能臨終念佛,是即懺悔發心,如是之人,億億中亦難一二,故佛慈憫,仍然攝受。” 《觀經疏》這個話當然成立了,他既然謗法他怎麼能夠明白呢?他認為你們是迷信的,沒有這麼簡單的事,你們是老王賣瓜,你們的師父是老王,不是啊,我師父俗家姓張,就專講這些。《觀經疏》是顯彌陀的願力是無盡的,你五逆謗法臨終果然還能念佛,你就是懺悔發心你還可以往生,但是這一種人億億人之中難得有一個兩個,你想想看他的觀點他的思想都是不贊成都是反對的,到死都不認同的;而有人他最後還能夠相信,這個很稀有啊!這就難得了嘛!那麼但是以前有說過,像這樣的人臨終要具備三個條件,所以這兩種說法兩種都可以並存,同時存在,沒有衝突,我們繼續看注解說: “又善導大師云:「弘誓多門四十八,遍標念佛最為親。人能念佛佛還念,專心想佛佛知人。」又云:「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善導大師約四十八願為真實五願。若論至約,則唯第十八願。故於《事贊》中曰:「一一願言,引第十八。」” 最後就是讚歎這個第十八願了,善導大師的話在裡面了,注解的文字不難懂,那我們不再解釋了。下來引《甄解》的說法: “《甄解》云:「四十八願雖廣,悉歸第十八願。」又云:「謂由此願故,使眾生生無三惡趣之土,不更惡趣;具相好,現神通,而得滅度,入光壽海故。是以此願特為最勝矣。」” 因為第十八願使眾生能生到沒有惡道的國土,那也不再轉生到惡道去了,而且都是相好,都有神通而且還得到滅度。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他入了無量光無量壽這樣的大智慧海的原故,所以這個願殊勝,因為這個願都是攝眾生,都能得到往生的這個願。 “又《箋註》曰:「故知四十八願之中,以此念佛往生之願,而為本願中之王也。」” 所以《箋註》他也說這個願是大願之王。 “此願顯彌陀之究竟方便,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不可思議功德。以名號即實德,「聲字皆實相」故。” 所以這個願就顯出彌陀的究竟方便了,淨土宗是一乘願海六字洪名,這個是不可思議的功德,大願之海是一乘,什麼叫一乘呢?一切眾生都讓他成佛,包括蒼蠅蚊子螞蟻,包括餓鬼道地獄道的,這叫做一切眾生嘛!這個願就指出六字洪名不可思議的功德,那名號是什麼呢?因為名號就是佛所證的實德,真實的功德,佛的果實,成佛以後佛所得的果實,佛的全部都在這句阿彌陀佛裡面了。所以你說這句佛號裡面到底含藏了什麼東西?就像你喝蜜糖,蜜糖裡面到底有多少?哪一種種類的花的花粉到底有多少類你知道嗎?不知道!那不知道沒有關係,你吃蜜糖不是全都變成你的嘍?你不需要知道蜜蜂到什麼菊花去採蜜,到玫瑰花去採蜜,到哪裡採蜜,那是牠的工作,我的工作就是要吃,你的工作就是去忙啊!去忙去採蜜,那我的工作是吃。但是現在我不喝蜜糖了,已經一年多了,我到中國跟那些法師說,那些法師都覺得奇怪,問為什麼?我說不要跟蜜蜂的孩子搶東西吃了。師父怎麼是這樣的呢?那蜂蜜是人工飼養的嘛!人工養牠是被騙的,被你騙去當人工養的,他不知道是被養的,牠的習性牠的本能,就是不管你養我還是我自然的,我都是去採蜜來養我的孩子,怎麼越養越不夠的呢?越來越忙的呢?牠也不會去找出什麼原因,只有空能法師找到原因,那我又不能跟蜜蜂講,所以我不吃蜜糖了。你可以說我這是歪理,那沒關係了,我不吃蜜糖了。但是在某種情形之下不是刻意的我喝牛奶,哎,師父怎麼可以喝牛奶?你喝牛奶不用殺牛的嘛!你喝牛奶要殺牛的嗎?殺了牛才有牛奶喝的嗎?不用,所以你念這句阿彌陀佛,把它接受過來,這裡面就是佛成佛的果實啊!佛的功德智慧種種的一切一切全部在這句佛號裡面,因為“聲字皆實相”,這是密宗最高的法,聲音跟字,念佛不是有聲音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四個字,阿彌陀佛那四個字寫出來那個是字,這些也就是說在楞嚴的三昧境界裡面,首楞嚴就是一切事究竟堅固,下來提一提《首楞嚴經》的境界:先是破妄,把那個妄給破除了,後來說地水火風空都是性德,地水火風空都是性德,而且不只是性德,都是如來藏本無生滅,所以妄也就是真,妄也就是你的真如本性,妄從哪裡來?從你的真心來的嘛!真心迷了不就變妄了嗎?妄是因為暫時糊塗了,不知道這個妄是假的,錯用了心,得不到真實的受用,妄去掉了,真就顯出來了。常常用世間的例子來跟大家說,就是鏡子上面沾滿了汙垢,這個汙垢清除了,鏡子就顯現它的作用了;水起了波了,波就是水嘛!水有波就看不清楚了,你看你的樣子就歪歪曲曲變了樣了,水不清,月亮也變樣子了,月亮也現不出來了,就是這樣子的一個道理呀!雖然聽起來很簡單,但是道理很深吶!這是圓教最上乘的道理,大家應該聽不懂,但是知道這是好東西,能聽出味道來,為什麼呢?怎麼證明呢?一對對的眼睛一直瞪著師父看,好料好料!聽出味道來了,不懂還會聽出味道來,所以聲跟字都是實相,因此持名的功德,持名就是念阿彌陀佛,有聲音有字,這是持名的功德,因為這是佛的果德啊!而且聲字就是實相,前面講過了。所以如果你不多聽圓教的道理,你不來七寶淨土講堂聽這些內容,哎,你會說這句阿彌陀佛這麼簡單,這麼簡單的一句佛號是實相,實相是法身本體一切法的根源,就是自性,所以第十八願的功德不可思議,也就是因為持名的功德不可思議,只要你還能念都不可思議,那你不能念就可思可議了嗎?不是!只要你還能念,這個念不一定是念出聲音來,只要你的念頭裡面還有阿彌陀佛都不可思議!那麼這就是第十八願十念必生,就簡單的跟大家介紹到這裡,其實也談了很多了。底下就是第十九願了,講到發菩提心了,我們到了第十九願,先把願文念一遍,這段願文有兩個願啊,就是十九<聞名發心願>,還有二十<臨終接引願>: 【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復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剎,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十九、聞名發心願。二十、臨終接引願。*】 “上章包括第十九「聞名發心願」,與第廿「臨終接引願」。「名號」即名字。顯體為名。名彰於外,而號令於天下為號。名與號同體。此辭通於諸佛菩薩。於本經常專指極樂導師名號—阿彌陀。” 什麼叫名什麼叫號呢?名是顯現這個本體的,本體你看不到,你也接觸不到,你的佛性自性你看到嗎?不知道!從哪裡顯現出來?從名,體非名莫顯,沒有名那個體顯現不出來啊!顯出來之後就“名彰於外”,這個名的裡面,這個名的裡面它就是實體,實體是什麼?就是心性真心自性;“而號令於天下”,這就稱號,令於天下是什麼意思呢?教化一切眾生啊!你要教化一切眾生,你用什麼來跟他們溝通呢?跟他們對話呢?Conversation交談,怎麼討論呢?你必須要有語言嘛!教化一切眾生要用名,因為體看不到,六根都接觸不到,所以他必須要用名來教,我們依教修行,終極的目的是要證得這個本體,把名的本質找到,那名是相,從名相上就見到真性,這叫證果。所以名與號同體,同一個體,這個名辭“通於諸佛菩薩”,但是在本經《無量壽經》上面常常講的,這個名號就是指極樂世界的導師阿彌陀佛。下來再看注解: “「發菩提心」。菩提,梵語,舊譯為道,新譯為覺。肇公曰:「道之極者,稱曰菩提。秦(指中國)無言以譯之。蓋是正覺無相之真智乎!」菩提心即是求真道之心,求正覺之心。” 我們看解釋,發菩提心,菩提是Sanskrit梵語Buddhi,舊的翻譯叫道,新的翻譯叫覺,這是佛經傳到中國來的翻譯,新的翻譯跟舊的翻譯以什麼做標準呢?就以玄奘大師作為標準,玄奘大師以前翻譯的都叫做舊譯,玄奘大師從印度回國之後翻譯的都稱為新譯,以玄奘大師為標準,所以菩提心翻成道,玄奘大師把他翻成覺,其實兩個字都很好。那麼“肇公曰”這是僧肇大師他說:“道之極者,稱曰菩提”。秦,僧肇這位大師是鳩摩羅什大師的學生,羅什大師生的那個時代,國號是秦,稱為姚秦,姚興做皇帝,所以秦上面在歷史上加個姚,這是皇帝的姓姚秦,這是指的中國,“無言以譯之”就是中國沒有相應的字來翻譯它,沒有。“蓋是正覺無相之真智乎”,這是從意思上講的,這個覺是正覺,說明它是真的,它沒有錯誤,它不是邪知邪見,是正知正見。“無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這是真智慧,所以用道來翻譯,菩提心即是求真道之心,我們現在講的佛道,求正覺之心。又菩提心即自覺覺他之心,我們繼續看注解: “詳言之如《往生要集》所云之二種菩提心。(一)緣事菩提心(此即密乘之行願菩提心),以四弘誓願為體。(1)眾生無邊誓願度。是應身菩提之因。(2)煩惱無數誓願斷。是法身菩提之因。(3)法門無盡誓願學,是報身菩提之因。(4)無上菩提誓願證。是願求證得佛果菩提也。由前三行願,具足成就,而證得三身圓滿之菩提,還復廣利一切眾生也。(二)緣理菩提心(此即密乘之勝義菩提心)。一切諸法,本來寂滅,安住於中道實相,而圓成上求下化之願行。是為最上之菩提心。謂為緣理之菩提心。” 下面我們會一直在討論這個菩提心,討論得很深入,因為我們一般只知道菩提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菩提心就是菩提心啊!就知道這麼一點點,但是這個菩提心可以講的很深入很廣,很深很廣,因為引了很多注解,那注解引了很多大德的說法,我們就選精要的跟大家介紹。我們就把元曉師對菩提心的解釋拿出來跟大家介紹,因為他是非常重視發菩提心的。我們看注解: “新羅元曉師於《宗要》論無上菩提之心曰:「一者隨事發心,二者順理發心。言隨事者:煩惱無數,願悉斷之;善法無量,願悉修之;眾生無邊,願悉度之。於此三事,決定期願。初是如來斷德正因,次是如來智德正因,第三心者恩德正因,三德合為無上菩提之果。即是三心,總為無上菩提之因。因果雖異,廣長量齊,等無所遺,無不苞(同包)故。” 元曉是朝鮮人,朝鮮現在應該叫北韓是不是?朝鮮是北韓不是南韓,所以《無量壽經》注解我們古代就只有兩本,另外兩本都是朝鮮人,一個是元曉,一個是景興。所以我們國內對於《無量壽經》的研究很不足,所以念公說現在我們要回頭,其實這話說的是當時幾十年前的情況。當然我們現在有了念公這一部《大經解》,很多注解的精華重點都在裡面了,所以這是我們現代人的福報,現在又加上大家不用去看這本厚厚的注解,原文你也未必看得明白,以後大家看師父轉述的視頻,既可讀到注解的文字,又可以聽到念公的解釋,同時也聽到師父美妙的聲音,現在大家福報更大來現場聽,直接就可以領受了,但是聽回去很多都忘掉了,所以要重複的看,那這次我們的注解有字打出來,都清楚了很多了,只是沒有那麼詳細而已,那麼師父又化淺來講,原來的內容我們還是保留,但是在講的時候我儘量以我自己能理解跟體會的,跟大家一起來分享。元曉他對於淨土宗的著作就不止一本,朝鮮他們的佛教很不錯的,他們的禪宗也很不錯,韓國的曹洞宗還是很活躍的,他們都有著作,當時水平都很高,覺悟很高。那元曉的特點呢?他在“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裡頭,他特別注重發菩提心,所以就拿來跟大家介紹。他說了兩種:一種是隨事發心、一種是順理發心。隨事發心在前頭《往生要集》裡頭稱為緣事菩提心,這個叫做隨事發心,這是密教修行的行願菩提心,密教裡面說的行願菩提心,密宗稱為行願菩提心這是一種。第二種是順理發心,這就很難懂了!前面的還可以,順理發心就是《往生要集》裡頭說的緣理菩提心,也就是密乘的勝義菩提心,這個義是第一義諦,就是這兩種。第一種跟四弘誓願是一致的,煩惱無數誓願斷之,這是如來的斷德,正因善法無量願悉修之,都要去修,這是如來的智德,能修這麼多法是很大的智慧,眾生無邊願悉度之,這是恩德的正因,對眾生有恩。所以這三個德-斷德恩德智德合起來為無上菩提之果,就是“無上菩提誓願證之”,那麼這樣子就是三心,就是無上菩提的因,因果雖異,因跟果雖然是一個因一個是果,那當然是不同,一個因跟一個果當然不同了,因果雖然不同,但是兩個無所不包。 “如經言:『發心畢竟二無別,如是二心先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 剛剛初發心是一種,動個念頭,起了個心念-我要修行了,我要發心了,我要學佛了,我要真正的走這條路了!動了這個念頭叫初發心;畢竟成就又是一種,因為它中間可能要很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就出亂子出差錯了,初發心到畢竟成就中間還有個過程,初發心是因,畢竟成就是果,這兩個雖然有不同,但是兩個沒有分別,因為從這個因必定得這個果,只是我們要注意的就是中間這個過程而已。我們看那個黃河,我們看黃河從發源起一直流到大海,你怎麼看?現在這很容易,從地球看大海跟黃河,那不就是一片嗎?現在我教你看很容易的,你下載那個谷歌地球,從這上面就看到了,你就打黃河兩個字就看到了,大海跟黃河你看它們有界限嗎?看不到界限,都連在一起了。所以就說一個是因一個是果,一個是果一個是因。“發心畢竟二無別”,黃河的水畢竟都流到大海裡頭去的。“如是二心先心難”,這個大家要知道啊!這兩個心裡頭初發心最難!所以我們要尊重自己,他要真的發了菩提心,千萬要護持,不要讓他退心,現在往往退的很多,在我自己身邊看得太多了!原因在哪裡呢?還是那首歌,「我聽著人家說」,到處聽人家說,他不是聽佛說,受到別人影響就退了,退其實也很正常啊!但是往往退沒有關係,還造了不少口業,重傷毀謗!你不來七寶就算了,你幹嘛還要毀謗呢?你幹嘛還要誣賴詆譭出家人呢?造這樣子的罪業多划不來啊!所以很替這些人惋惜!所以能夠保持初心的沒幾個,在這樣煩惱惡濁之中你能發菩提心,還能堅持保持,這就像什麼?像在火裡面長出一個蓮花一樣,多麼稀有啊!蓮花怎麼在火裡面長出來呢?火中生蓮吶!“如是二心先心難”,我既然已經發心,你只要護持就可以了,就是中間不要讓它出軌,不要它再走偏差,而且在這種邪說紛紜群魔亂舞的時代,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能發求正覺之心,啊,這個很難啊!“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大乘心先要以利他出發,所以對初發心的人,我們要頂禮啊!所以發菩提心很重要!下來注解說: “此心果報,雖是菩提(成佛),而其華報,在於淨土(往生)。” 這個心的果報己成佛果,但是它也有花報,花報就是往生淨土,因為菩提心是廣大無邊無有極限,所以他可以得到往生,往生作為他的result最後的果報,作為花果,成佛作為果實,果實實果,只要能往生,必定得到這個果實,這個就是隨事發菩提心-斷德,智德,恩德。下來注解說: “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廣大無邊,長遠無限。故能感得廣大無際依報淨土。長遠無量正報壽命。除菩提心,無能當彼。故說此心,為彼正因。是明隨事發心相也。” 這個隨事發心我們就簡單的說說。下面我們來看隨理發心,這是比較難理解的難懂的,因為說的是理,但是我們有念公的開示給我們講解,那麼師父再儘量的化淺來跟大家解釋。我們看注解: “所言順理而發心者:信解諸法皆如幻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依此信解,發廣大心。雖不見有煩惱善法,而不撥無(撥無者,排除也)可斷可修,是故雖願悉斷悉修,而不違於無願三昧;雖願皆度無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隨順於空無相。如經言:『如是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乃至廣說故。如是發心不可思議,是明順理發心相也。” 光是看到注解的文字就不懂了,不解釋的話,就真的是一頭霧水了。“信解諸法皆如幻夢”,大家看起來這個不難啊!師父常常講,《金剛經》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知道我知道,看起來不難哦!你心想我應該可以做到吧?如夢如幻,假的,師父說假的我相信,你要相信而且要真的理解,怎麼證明你真的理解呢?平常看不到,平常大家都很有修行,境界一來就全變了樣了,境界一來就用不上了,一切諸法皆如幻夢,說就容易,《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要信啊!有人讀了《金剛經》這句話並不相信,中了彩票哇!發達了發財了!這些不是夢幻泡影嗎?你為什麼這麼興奮高興到樂極生悲死掉了?他不能當它是幻夢啊!所以你這還是沒真理解,你以為容易啊?再來這個更難了!“非有非無,離言絕慮”,這個原理很高,前頭說的你就很難了,比成佛還要先受頂禮。這裡說的更不容易一些,什麼叫非有非無?有就有,無就無,怎麼是非有非無?你自己都不清楚。非有非無才是事實真相,因為它離開了兩邊,一般人不是著有邊就是著空邊,“佛說諸法空,為除諸有故,若復著於空,諸佛不能度”,跟你講諸法空幹嘛呢?因為你著了有啦!你著了有,佛跟你講空。佛跟你講空你又執著空,那佛就沒有辦法度你了,沒有辦法度叫什麼?叫“無法度”(閩南語)。所以是非有非空不落兩邊,但不是模擬兩可。一般人以為佛說的都是模擬兩可,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怎麼又有又沒有,又沒有又有呢?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這是眾生的見解,不是事實真相,眾生都落兩邊,這叫邊見。所以見惑當中頭一個就是身見。第二個就是邊見,只是落兩邊,不是好就是壞,不是善就是惡,不是男就是女,沒有不男不女的,不是此就是彼,不能圓融啊!這裡說的是非有非無,所以告訴你“離言絕慮”,這麼講就可以接受一點了,離開言說,絕慮是沒有思慮,思慮之路絕了,就是你再聰明都想不到了,想不到了這叫絕慮。離開你的言語,Shutup閉嘴!叫你閉嘴也是多餘的,你根本講不到!所以它這個是必須除盡有所得的心,方能行至行不到處。這句話好棒哦!好棒再念多一次,必須除到乾乾淨淨,除掉你有所得的心,你才能夠走到那個走不到的地方啊!這是一個行不到的地方,不是你走能夠到的地方,你怎麼能夠走到那個走不到的地方呢?你必須除盡了你有所得的心,所以你看那個Hearth Sutra《心經》就說了嘛!“以無所得故,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你得到什麼啊?請問你得到什麼?你本來就圓圓滿滿的,沒有任何可以加的,下來這又是念公的話,修行不是增加什麼,而是去掉什麼。有所得有所求,想得定想得神通,想得智慧想說法利眾生,想成為什麼什麼,甚至想上品上生...所以有時候我看你們在佛前跪著祈求,我就在想你們求什麼?而且很長時間心裡面講了一大堆,不曉得你們在求什麼?這裡告訴你:要除盡有所得的心,這都是在思慮之中,這裡說的是離言絕慮,不能用你的意識來想,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真心是無所得。“依此信解,發廣大心”,依這樣的信解來發一個廣大的心,雖不見有煩惱善法,沒有煩惱善法的分別,不見煩惱和善法,不是說沒有啊!沒有就是你眼睛瞎了你看不到嗎?明明是有嘛!不是說沒有是“不見”,不是那種一隻眼睛張一隻眼睛閉,那你那張開的眼睛還是看到啊!不見什麼呢?不見它們的分別,“而不撥無”,撥無者就是排除,不撥無可修可斷,還是要修哦!不能說不修,還是要修。所以有一位老居士他就認為,這段就說錯了,他說這個“撥無”是什麼什麼種種的,他不知道朝鮮人的這個漢文,朝鮮人的中文,撥無就是排除,撥就是排,無就是除,不排除,不見有煩惱善法,但也不排除有煩惱可斷,有善法可修,這就是中道了,這就是博士班了。有人他有煩惱可斷,有善法可修,他就看到煩惱跟菩提的分別,這又著到另外一邊去了。因為這個說的是沒有分別,他就沒有可斷,沒有可修了,所以有的人就會這麼想了,修也是這樣,不修也是這樣,那你修來幹嘛?不是說無所得了,你還去修,那修來幹嘛?不是說你本來是佛嘛!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那還要求生淨土幹嘛呢?不需要了!這樣子又偏到一邊去了。底下發願“我願煩惱悉願斷”,一切善法悉願修,“是故雖願悉斷悉修”,雖然你有這個願要斷要修,“而不違於無願三昧”,所以我們要體會這個經,經中也有好多地方是這個樣子的,我們以後會看到,所以我們都要圓融。下面注解說:“雖願皆度無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我要度無量的有情,而沒有能度跟所度的分別,怎麼做呢?後面會跟大家說,看大家體會多少,應該會體會很多,因為大家這個水平都提高了,被師父逼到那個智慧開了,不是花開了,是智慧開了。“故能隨順於空無相”,這才是隨順於空,隨順於無相。所以一般人就把空跟無,這個無相體會到偏了,就成了頑空,將這個無相當著沒有來講,就成了龜毛兔角了,這是斷滅見。所以佛經要翻譯成英文很難,就是這樣子。但是現在有很多佛經也翻譯成英文了。因為這個無就是翻成NO,沒有!所以你看《心經》的英文翻譯就是:「no eyes, ears, nose, tongue, body, or mind;no sights, sounds, smells, tastes....」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都沒有了,那就沒有作用了!眼不能見那就是瞎子了,耳朵不能聽就是聾子了,有體沒有相沒有作用,那師父還能夠講課嗎?你們還能夠聽嗎?所以難吶!所以還要再解釋才行。所以作為中國人能夠聽懂看懂中文,是很有福報的,尤其學佛。五月的時候去了居鑾,有一位受英文教育English educated的同修,她就是有這樣子的反應,她後悔不懂中文。但是我們七寶也有幾位也是這樣English educated的,難得就是他們很努力來克服這方面的障礙。那如經言就是《金剛經》的話,「如是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我們來理解一下,這就是緣理發的菩提心,這個很難懂。下來引一段也是念公自己的開示跟大家分享:就是講到《金剛經》的這個道理,度眾生沒有眾生可度,我們想度眾生,明明他就是人嘛,我度了他,怎麼說沒有眾生可度呢?這就是《金剛經》的道理了,大家來體會一下,跟這裡的意思一樣,所以只能夠體會,你不要說懂,是體會。經文說:「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這是我們要發的心,不但是有這個心,而且還要實踐,還要真落實。滅度一切眾生之後,眾生都滅度了都度了,我這個願已經成就了,可是怎樣子呢?經中說:而是沒有一個眾生真實滅度。這就奇怪了!要度一切眾生,而這些眾生已經得到了你的度化,可是這裡說沒有一個眾生是真實滅度了,那這就不是凡夫,而是通達般若的菩薩度生的境界了,所有眾生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徹底都滅度了,可是為什麼又說沒有一個眾生真實滅度了呢?下面這句話就來了,就因為釋迦牟尼佛得道的時候,第一句話說,這句話大家都很熟了,「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本來就有如來的智慧德相。So so所以說,一切眾生本來都是佛,那麼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他現在成了佛,他只是恢復了自己的本來而已,他不是得到什麼,變成什麼,製造成什麼,變換成什麼,他不增不減,只是恢復他的本來,right對嗎?那麼你這個度眾生的人,你度的這個人,你又做了什麼貢獻呢?哦,有道理啊!是有道理,以前沒有聽過這樣子的,但是一時又不能接受了,那我以後要不要幫人啊?我幫人原來沒有人是我幫的,他只是恢復他的本來,還有啊,一切眾生既然同具如來智慧德相,也就是同樣具有如來的法身,我跟一切眾生是同一個法身,本來同體,一體之中,誰能度?誰是所度?不得了了!所以《金剛經》很難懂,“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也就是《金剛經》中重要的開示。那前幾天講過的,三輪體空,就是這個道理:內不見自己,外不見對方,中間不見所施之法所施之物,外內與中間都無一物稱為三輪體空。內是一方,外是一方,中間是一方。一般我們都是認為:內有我,外有人,中間有法有物,這個三輪就不空了。明明是我度他的,我將佛法,我度他是用佛法,我教他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中間這個東西啦,阿彌陀佛是法,他就是我度的,我就是我,那你沒有空啊!如果是三輪體空,就是不見有能度眾生的我,沒有一個我,沒有一個我在做事,內如果沒有我,那外也就沒有人了,內沒有我,外沒有人,中間還有什麼?一切都本空了,所以本來無一物。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布施了一萬塊美金,我把錢給某某先生了,如是三輪體空,內就不見我布施的這個人,外不見有某某先生接受我布施,中間不見這一萬美金,這不見不是說丟掉了不見了,沒有看見這一萬美金,雖然不見能施與受施之人,中也不見這一萬美金,但是這件事情我還是做圓滿了,這叫三輪體空。這就是很殊勝的,這樣的布施就可以稱為布施波羅蜜,就可以到彼岸。如果不是,你只能夠說是布施,你不能加波羅蜜,波羅蜜是圓滿波羅蜜就是三輪體空。一般是我有一萬美金給他了,一直記得自己做了很大的事,我把一萬美金救濟了某某人啦,我一直記得他曾經得到我一萬美金,他連感謝都沒有,還記了多少年呢!你布施是布施了,他得了一萬塊錢,但不能稱為布施波羅蜜,兩者的差別就在這裡。所以當時達摩祖師跟梁武帝就是這樣,梁武帝還記得很清楚他建了四百八十間廟,記得多清楚記得多少年了,就等那個達摩祖師過來,告訴他我建了四百八十間廟,我又度了多少人出家,有沒有功德?沒有功德!達摩祖師說沒有功德,因為梁武帝沒有三輪體空,所以並不是不布施,是要布施,而是要在布施的時候不住於相,不著相。所以有些人讀了《金剛經》之後,就一切都落於空了!哎,師父,《金剛經》是講空的嗎?無為無相無我,都是沒有了,就跑到偏空一邊去了。但是蕅益大師寫的一篇叫《金剛經破空論》,你說空,我破你的空,破這種偏見,所以終日度眾生,終日沒有度,“終日度生終日無度”就是我們前面所講的這個道理;不是不度眾生,是“度而無度,無度而度”,我在度眾生,而沒有度眾生的相,就是這樣而已。我沒有度眾生的相,而終日終身都在度眾生,這樣度生就是跟般若相契了,就是波羅蜜了Paramitta。因為說的是理,所以很難懂,雖然難懂,還是要聽,師父還是要講,甚至講到最後剩下一個人也要講,那我這次已經準備好了,到最後看剩下幾個?可是很奇怪的越來越多,surprise surprise出乎意外!“乃至廣說故,如是發心,不可思議”,這樣的心,功德是不可思議的,why?infinity無限大,無漏,是無漏的,因為是無限大,無限大,無漏,就是功德。有限的,有漏的,是福德福報。所以梁武帝只有福報啊,福報很大,但是沒有功德。我們再看一段注解: “隨事發心,有可退義,不定性人,亦得能發;順理發心,即無退轉,菩薩性人,乃能得發。如是發心,功德無邊。設使諸佛窮劫演說彼諸功德,猶不能盡。」” “隨事發心,有可退義”,這是一個缺點,隨事發心有時候也會退的,會退。像以前講過的舍利弗,他過去約六十小劫,有一世他發心要修菩薩道,要做布施,大乘的布施,他不但願意把自己所有的房屋田園財產等等布施給需要的人,最後甚至連自己的身體性命也毫不吝嗇願意布施給人,他動了這個念頭,那就有好戲看了!當他發出這個大願的時候,竟然驚動天帝啊!天上的帝釋就化現成一個年輕人,在舍利弗每天必需經過的路上等他,這次再重複講這個個案有特別不同的內容,不同的呈現方式,不要以為說師父又講這個,舍利弗挖眼睛的我聽過了,不一樣的,你聽聽。年輕人就在路上等候,故意試試他的道心如何,年輕人見到舍利弗來的時候,就故意嚎啕大哭,舍利弗見到這個情形於心不忍,上前去安慰他說:「這位年輕人,你有什麼事讓你這麼傷心呢?」「不必問了,告訴你也沒有用了!」「我是學道的出家人,發願要救度眾生的苦難,如果你有所求,凡是我有的都願意布施給你。」「其實我哭的不是缺乏世間的財物,是我的母親得了一種不治之症,醫生說一定要用修道者的眼珠來跟那個藥結合在一起才能夠治癒啊!哎呀,活人的眼睛已經不容易找了,何況還要找修道人的眼珠,誰肯給我呀?可是我一想到躺在病床上呻吟的母親,叫我怎麼不傷心痛哭呢?」「哎!沒有關係沒有關係!剛才我不是告訴你了嗎?我是修行的出家人,我很願意布施一隻眼珠給你,以救你母親的病苦。」舍利弗當時就想了:「我有兩個眼睛嘛!布施一個給他,我最多變成獨眼龍而已,還有一個還可以看東西嘛!對自己並沒什麼妨礙啊!」隨即就叫那個年輕人設法來取他的眼珠,年輕人不肯,就說:「這怎麼可以呢?我不能用強迫的手段去取你的眼珠啊!如果你願意的話,你可以自己挖下來給我啊!」舍利弗一聽,年輕人說的也有道理,當下就下了大的決心,忍痛把左眼左邊的眼珠用手挖出來交給年輕人,然後說:「謝謝你成就了我行菩薩道的心願,請你趕快拿回去給你的母親,和那個藥來吃。」年輕人接過眼珠突然間說:「糟糕!誰叫你挖左邊的眼珠了?我母親的病醫生說一定要右邊的眼珠才可以用的。」這下慘了擺烏龍,舍利弗一聽,哎呀慘了!真是糟糕!都怪自己事先沒問好,現在怎麼辦呢?如果再把右眼挖給他,那連走路都看不見了,但是自己發了大願心,救人就要救到底啊!舍利弗主意拿定之後,就安慰那位年輕人說:「你不要急你不要急,剛才都怪我太粗心了才挖錯眼睛,人的身體本來就是四大假和的幻軀,假的,我願意再挖下右邊的眼珠給你母親做藥引治病,你等等啊等等。」舍利弗說完又下了巨大的決心,忍痛挖出右眼珠出來交給那位年輕人,年輕人接過舍利弗的眼珠,一句感謝的話都沒有,就把舍利弗的眼珠在鼻子嗅一嗅,哎呀!隨即就往地上一丟,就對著舍利弗還罵他:「你算什麼修道的出家人吶?你的眼珠這麼臭的,怎麼可以和藥給我母親吃呢?」這位年輕人罵了之後,就用腳踩碎舍利弗的眼珠,這個時候的舍利弗已經是盲公,雖然看不到,但是他可以用耳朵聽到年輕人罵他的話,還有用腳在地上踩碎他的眼珠的那個啪啪的聲音,唉!舍利弗這個時候就嘆了一口氣,心裡面想:「眾生實在難度啊!菩薩心確實難發了!我不敢妄想進修大乘菩薩道了,還是重回修行自利的小乘吧!」正當舍利弗這個心念一起來,動了這樣的念頭,帝釋就是天人即刻現身對舍利弗說:「修道的出家人,請你不要灰心,剛才的年輕人是我,是我帝釋故意示現來試探你的菩薩道心的,你應該要更勇猛精進,照你原先的發心去修行。」啊!舍利弗聽了之後深感慚愧,利他的菩薩心又再度的生起來了,成就了不退的道心,一直到今生今世遇到釋迦牟尼佛,得證聖果。所以你看人家跟他要眼睛,他說算了,我別度人了,他就退了。這個個案我們講過很多遍啊,這次是有點不同,不同在哪裡呢?加料了,比較有趣了,為什麼會有趣?因為師父會表演啊!要不然哪有那麼好聽?所以“隨事發心,有可退義”,舍利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那麼下來就講“順理發心,即無退轉”,為什麼會沒有退轉呢?我們星期一再來繼續跟大家來討論這個發菩提心的內容。那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一起學習到這裡。好,謝謝大家的出席,阿彌陀佛!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