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1/04 08:41:43瀏覽636|回應4|推薦35 | |
近幾個月,不時會起一些老店,像上回在家燒蒼蠅頭,想到了華視旁的老店,皇城老媽,都說它是蒼蠅頭的創始,這不敢說是或不是,但在那時,算是一間人氣川味館子,有那麼點更早開業,八德路監理所對面巷子裡,四海一家,早年那個小館氛圍,只是四海一家是北方館。
不知是否與蔣經國在87年開放兩岸探親有關,之後,麻辣鍋也逐漸成了夜生活裡的精彩一部分。
年輕時與朋友約著上夜店,有時中間不上不下還沒到碰面但又遇上晚飯時刻,蕭家小館是個選擇。
說是小館,不過就是延吉街216巷,那一帶唯一個小菜市場邊上的小店,炒飯、水餃,炒菜幾種,有點像大概1960年代的迷你版的北方麵食館,老闆一人親力親為,最中意它的宮保雞丁,那個在我心中,算是正兒八經的糊辣荔枝味,吃得頭皮麻滋滋呀,但不辣喉,勝過不少吃過的餐廳。 旁邊的菜市,後來開了間水煎包,老哥,盛極一時後,也許是外配接手,味不如前,但的確創造出了一時間,以老哥為名的煎包店風潮。
也許外婆是四川人,姨父是湖南人,所以雖是江蘇浙江混血,但回想起來,嗜辣的早,所以才養成了現今的口味,可是油豆腐細粉,在我心中的排名是高於酸辣湯的。
以前老家附近有一間,就賣油豆腐細粉,清湯錣著油花看來平靜,每每一個急就燙嘴,尤其小時候嘴巴常在冬季時生口瘡,一燙就更急,大人就更來一句:你就脾氣壞火氣大,嘴巴才會破!
吃油豆腐細粉,最享受時是最後喝著碗底的榨菜碎、海苔,碗裡東西少了,嘿,跑不了你們!但還是最願意吃蛋餃,長條的,不是吃酸白菜鍋下的那種荷包形狀,味道清淡些,記得是用不過油煎的作法,所以只要肉饀選合適了,就也不怎麼膩,記得台北車站,公園路上也有間油豆腐細粉店,開老久了,對面是小魏川菜,也是老館子。
但那一塊自成了補習街後,飲食又是另一種風景囉。
自小魏川菜那邊,跨過忠孝西路另一面,有間天成飯店,也是有年紀,記得港式小點還挺老風味,也是十幾二十個年頭沒去過了。
再跨回忠孝西路,往重慶南路一銀總行背面,添財、麗都,兩間老牌日本料理,帶著點臺式味道的日本料理,坐在小包間,吃炒魚膘、烤香魚,喝溫清酒,一晃眼,都是曾經呀。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