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向內找到自己的佛心、菩薩心,輕安自在行走慈濟道路(一)
2013/04/23 21:15:00瀏覽1335|回應0|推薦0

向內找到自己的佛心、菩薩心,輕安自在行走慈濟道路(一)

 

    《證嚴上人衲履足跡》2012年【冬之卷】1029,第257頁內文:剛才一位實業家分享多年來探究人生道理,都在尋找「我是誰」?上人教導人人向內尋找佛心、菩薩心,從而發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如此就能輕安自在、付出無所求,而且無悔來時路。

  258頁,上人指出佛法應該適應現代、走入人群,才能發揮「救世」的良能。「佛法教導無我、無求,要放棄『我』,不需執著『我』。凡夫總是為了『小我』而庸庸碌碌、斤斤計較,為了生活享受而有所作為,但是世間一切『有』,終將壞滅而歸於『無』,皆非永恆;只有無所求而無私付出,為了救苦難而辛苦奔波、用心用力的過程,以及看到苦難人得救之後的歡喜,會遠遠留在心中。

 

    我是誰?大哉問!在浩瀚宇宙間,人類探索自己的定位;在茫茫人海中,有識之士尋求自己的定位,這都是在尋找生命的真相。所以自古以來中外先哲不斷地問「我是誰?」。因為確立了「我」的定位之後,人生有目標,行事為人有所依止,此生即不空過。

 

    佛法中對真我的探尋。簡單的說,身與心皆是緣起,四大五蘊因緣聚集而起,也會依自然法則歸於無。所以有三理四相之說:物理,成住壞空;生理,生老病死;心理,生住異滅。然而要找的那「不生不滅」的到底在哪裡?

請延伸閱讀:緣起--眾生身皆是

             緣起眾生心亦然   

 

    如何尋找佛心、菩薩心。那「不生不滅」的即是佛心、菩薩心。如何尋找呢?在《楞嚴經》【卷二】波斯匿王自傷髮白面皺,自見變化,遷改不停,而知此身,終從變滅。世尊慈悲,加以指引,告知「汝知身中有不滅耶。」世尊智慧無邊,以波斯匿王見恆河水為例,三歲與六十二歲見恆河水的「能」不變,波斯匿王立即覺悟有一不變者。【註一】這是世尊直指不變者。

 

    尋到真我是明心見性。然而世尊所說的不變者是指「生命整體之大能」,如《金剛經》所說:「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請延伸閱讀:金剛經讀經淺得(60)若世界實有,則是一合相。

 

    離小我入大我。這裡指的「小我」已不是「四大五蘊的假我」。生命行者常將一己小我之能,誤會成真我。若是如此,則如世尊在《楞嚴經》【卷二】所說:「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而此等即是迷中倍人。」因此證嚴上人特地指出「佛法教導無我、無求,要放棄『我』,不需執著『我』。當如是想,如是作時,方能進入生命之大我,這時才是尋到佛心、菩薩心;也就是真我;亦稱作「明心見性」。也就是入於不二,不二是一,一是生命本體,而「一生無量」。

 

    在《圓覺經》普眼菩薩段,世尊則用消去法。普眼菩薩問於世尊,世尊從身見著手,將不是的身心消去,那最後不能消去的即是。【註二】

 

    「四大五蘊的身心假我」為生命的載具,而非生命本體。凡夫誤認「四大五蘊的身心假我」為永恆,為滿足假我故,所以「貪、嗔、癡、慢、疑」不斷。生命行者找到「真我」之後,自會做選擇。轉「貪、嗔、癡、慢、疑」五毒為「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這種轉變正是佛性起用,如慧能大師言:「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對的事,做就對了。末學走筆至此,看了《楞嚴經》【卷二】與《圓覺經》普眼菩薩段,覺得要透徹了解「我是誰?」不是一時三刻的工夫。若要等到明白了才開始作,可能今生會空過。那怎麼辦呢?誠如世尊教導詵陀迦旃延:「當修真實禪,莫習強良禪,如強良馬,繫槽櫪上,彼馬不念:我所應作、所不應作,但念榖草。詵陀! 若真生馬繫槽櫪上,不念水草,但作是念:駕乘之事。」世尊這段教導,正如上人常說的:「對的事,做就對了!」

請延伸閱讀:禪的真義以及另一個角度(二)失落的環節真實禪

 

    註一:《楞嚴經》【卷二】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合掌禮佛。願聞如來,顯出身心,真妄虛實,現前生滅與不生滅,二發明性。

 

    時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毗羅胝子。咸言此身死後斷滅,名為涅槃。我雖值佛,今猶狐疑。云何發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今此大眾,諸有漏者,咸皆願聞。

 

    佛告大王。汝身現在。今復問汝。汝此肉身,為同金剛常住不朽,為復變壞。世尊,我今此身,終從變滅。佛言大王。汝未曾滅,云何知滅。世尊,我此無常變壞之身雖未曾滅。我觀現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漸漸銷殞。殞亡不息,決知此身,當從滅盡。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齡,已從衰老,顏貌何如童子之時。世尊,我昔孩孺,膚腠潤澤。年至長成,血氣充滿。而今頹齡。迫於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髮白面皺,逮將不久,如何見比充盛之時。佛言大王。汝之形容,應不頓朽。王言世尊。變化密移,我誠不覺。寒暑遷流,漸至於此。何以故。我年二十,雖號年少顏貌已老初十歲時。三十之年,又衰二十。於今六十,又過於二,觀五十時,宛然強壯。世尊,我見密移。雖此殂落。其間流易,且限十年。若復令我微細思惟,其變寧唯一紀二紀,實為年變。豈唯年變。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遷。沈思諦觀,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終從變滅。

 

    佛告大王。汝見變化,遷改不停,悟知汝滅。亦於滅時,汝知身中有不滅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實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滅性。大王,汝年幾時,見恒河水。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爾時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說,二十之時,衰於十歲,乃至六十,日月歲時,念念遷變。則汝三歲見此河時,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歲時,宛然無異。乃至於今,年六十二,亦無有異,佛言:汝今自傷髮白面皺。其面必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而猶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後全滅。王聞是言。信知身後捨生趣生。與諸大眾,踊躍歡喜,得未曾有。

 

    阿難即從座起。禮佛合掌,長跪白佛。世尊,若此見聞,必不生滅,云何世尊,名我等輩,遺失真性,顛倒行事。願興慈悲,洗我塵垢。

 

    即時如來垂金色臂,輪手下指,示阿難言。汝今見我母陀羅手,為正為倒。阿難言:世間眾生,以此為倒,而我不知誰正誰倒。佛告阿難。若世間人,以此為倒,即世間人,將何為正,阿難言:如來豎臂,兜羅綿手,上指於空,則名為正。佛即豎臂,告阿難言:若此顛倒,首尾相換。諸世間人,一倍瞻視。則知汝身,與諸如來清淨法身,比類發明,如來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號性顛倒。隨汝諦觀。汝身佛身,稱顛倒者,名字何處,號為顛倒。

 

     於時阿難與諸大眾,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顛倒所在。佛興慈悲,哀愍阿難及諸大眾。發海潮音,遍告同會。諸善男子,我常說言,色心諸緣,及心所使諸所緣法,唯心所現。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云何汝等,遺失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認悟中迷。晦昧為空,空晦暗中,結暗為色。色雜妄想,想相為身。聚緣內搖,趣外奔逸。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無差別。

 

註二:《圓覺經》普眼菩薩段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當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7536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