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天籟曉蟲鳴,唧唧持單調
2023/04/06 15:10:08瀏覽820|回應0|推薦1

天籟曉蟲鳴,唧唧持單調

烏黑一片天,聞聲悟虛無

經文婆娑海,小舟蕩無邊

浮水當憑藉,司南不離身

 

天籟曉蟲鳴,唧唧持單調。天籟者,天籟泛指自然界的聲響,風聲,鳥鳴,泉湧,種種凝聚天地,日月精華的聲音:後世稱詩歌不飾雕琢,得自然之趣者為天籟,通俗用法為形容聲音好聽。籟:從洞孔發出的聲音。指自然界的風聲、水聲、鳥聲等音響:天籟無聲、鼓角凌天籟,關山倚月輪。天籟就是天上傳來的聲音,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

 

天籟曉蟲鳴。這句是說天地默默不盡千言萬語。若能從大自然的蟲鳴鳥叫中,聽到「生命的法則」,雖然是單調的唧唧聲,而且是在黑暗的天空下,依然會聞聲開悟。這就是前四句偈的意思。

 

蘇東坡夜宿東林寺聞溪聲所悟「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明日如何舉示人」詩中以「廣長舌」比喻暗夜溪聲如同說法,又認廬山幽美山色,以為清淨法身;既以「八萬四千偈」表示溪聲滔滔不絕,又以「如何舉示人」說明當下似有所感、若有所悟的心理狀態。

 

根器不同,所悟亦不同。與蘇東坡不同,觀世音菩薩聞聲,反聞聞自性。說,「一根既返源,五根俱解脫。」

 

這首偈第四句,聞聲悟虛無。虛者,空也。緣起性空。無者,有而不執故若無,可曰:「無所住,無所得,無我,無我所」,是故,虛無者,佛法的大綱。空者,緣起。有蟲則有唧唧聲。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因緣起故,自有外相之生、住、異、滅。然還要看到不生住異滅者,方能不被四相所遷而生喜怒哀樂。

 

本偈前四句說的是「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如末學受開圓老師太所贈之語:「宇宙間沒有宗教,連教(ㄐ一ㄠ)也沒有,法就在那裡,看得到的自己學。」佛陀教導亦是如此,見《大乘稻芊經》「世尊觀見稻芉。告諸比丘。作如是說。諸比丘。若見因緣。彼即見法。若見於法。即能見佛。作是語已。默然無言。」佛陀就在旁邊陪大家看稻子囉,佛不再言,等候弟子從稻芊而自悟。這個理念就是前四句的理念。然而,眾學習者不是那樣的利根,現在的傳法僧也不若佛那般的教法。佛陀是啟發式教育,是能力本位教法。而現今絕大部分教授師是填鴨灌輸法。

 

  再看後四句偈。經文婆娑海,小舟蕩無邊。浮水當憑藉,司南不離身。這裡的婆娑是搖曳飄動之意。經文無數,學佛者落於文字,漂流在浩瀚的經典字句而未見法,故曰:小舟蕩無邊。無邊是未到彼岸,未能見法。若從經文中與佛的理念相應,則看見陸地,看見邊了。

 

  佛陀的本意是,從生活中體悟,從六根六塵中,經正思惟,生「眼、智、明、覺」。但眾學者卻不走這條路,卻沉溺在文字相中而未能到彼岸(邊)。既然如此,菩薩指導者,也只好如此勸勉,經文當憑藉,指南針不離身。

 

  總結此偈說的是:上焉者,諸佛妙理,非關文字,自悟自度。次者,於經典文字,不離司南,與理相應,得盡苦邊。很有趣的,司南不離身,這是謎題,何物不離身?

 

  司南者,「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當妄念起時,內心常能自見己過,是因為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就如一杯清水,清澈明亮,一滴墨汁滴入,立刻知道混濁,為何知道混濁,因為本來清淨故。所以常能自見己過即證菩提自性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心外並無別佛,也無須在心外求法。但用此本來清淨的菩提自性,於生活中起用,隨時「自見己過」而修正自己的心行,直至我們的心念與行為都達到「諸法如義」。這就是所謂的成佛。佛者,大覺悟者。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17882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