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禪的真義以及另一個角度(二)失落的環節—真實禪
2007/11/06 15:32:23瀏覽4496|回應2|推薦2

禪的真義以及另一個角度(二)失落的環節 真實禪

        世尊告詵陀迦旃延:當修真實禪,莫習強良禪,如強良馬,繫槽櫪上,彼馬不念:我所應作、所不應作,但念榖草。如是,丈夫於貪欲纏多所修習故,彼以貪欲心思惟,於出離道不如實知,心常馳騁,隨貪欲纏而求正受;瞋恚、睡眠、掉悔、疑多修習故,於出離道不如實知,以疑蓋心思惟,以求正受。詵陀! 若真生馬繫槽櫪上,不念水草,但作是念:駕乘之事。 如是,丈夫不念貪欲纏,住於出離如實知,不以貪欲纏而求正受,亦不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多住於出離;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如實知,不以疑纏而求正受。如是,詵陀!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修禪,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禪。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識,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禪。(雜 ‧ 九一八、九二六)

註:槽櫪:養馬的器具。

學佛者為何多習強良禪

        娑婆世界眾生心地剛硬難以調伏,所以釋迦牟尼選擇世人壽命百歲的時機(本生經)、選擇了苦樂參半的娑婆世界,使這些「閻浮眾生,起心動念,莫不是罪,莫不是業」的心地剛硬眾生,能眼見「成住壞空」「緣起聚散」而能得「開、示、悟、入覺知見」,而離輪迴。

        強良禪是前行: 為讓這些眾生能「見」法,所以须授以「 止觀 」。此即強良禪,包括四禪八定、空三昧禪住等(清淨乞食住經)。而 強良禪是前行,為真實禪作準備。 兩者的差異,在於透過強良禪,讓覺知心,出離心不強的,使之成強而有力的生命,然後投入生活,〈耕者婆羅門經〉,在現世生活中展現生命之應所作。

為何失落了真實禪

        因為有些學佛行者,不知在真實生活中「 生命的轉變 」才是真修行,卻將修行重心落在「義理的辯論」,造成「口說心不行」,名為「戲論」,佛學鼎盛而佛法衰微, 空談誤人法身慧命 。

        有些行者則稱應實修實證,卻將時間力氣投入禪定、內觀,持咒、經行、拜懺、朝山。以引發神通為證得。此即是佛陀所說 如強良馬,繫槽櫪上,彼馬不念:我所應作、所不應作,但念榖草。如是,丈夫於貪欲纏多所修習故,彼以貪欲心思惟,於出離道不如實知,心常馳騁,隨貪欲纏而求正受;瞋恚、睡眠、掉悔、疑多修習故,於出離道不如實知,以疑蓋心思惟,以求正受。

        若閱讀小部經典【本生經】,佛陀在世時常為有疑難的比丘,舉自己從最遠因緣佛陀為善慧行者,歷十萬劫經六佛而降生於娑婆世間中。曾扮演各種角色:隊商主、賢人、大臣、評價官、王子、採薪女之子、國王、道士、司祭、戒師、地主、財官、商人、賭徒,帝釋天、樹神、大象、牛、鳥、鹿王等等。

        而在世間扮演諸角色中,佛陀的累世前身是如何的依據「 生命的法則 -- 我所應作、所不應作 」處理週遭的人事物,以致外顯的行為能適當,稱之為「諸法如義」。而內在真實生命的特性能達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惠能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而聖賢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參考資料: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於林中,入空三昧 1 禪住。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汝今入上座 2 禪住,而坐禪 3 。若欲入上座禪者,當如是學:若入城時,若行乞食 4 時,若出城時,當作是思惟:我今眼見色,頗起欲、恩愛、愛念、著不 5 ?作如是觀時,若眼識於色有愛、念、染著者,為斷惡不善故,當勤欲方便堪能,繫念修學。譬如有人,火燒頭、衣,為盡滅故,當起增上方便,勤教令滅。

若觀察時,若於道路,若聚落中行乞食,若出聚落,於其中間,眼識於色,無有愛、念、染著者,彼願以此喜樂善根,日夜精勤,繫念修習。是名於行、住、坐、臥,淨除乞食。

是故,此經名清淨乞食住。(雜 ‧ 二三八)

◎ 1 空三昧:(術語)三三昧之一。智度論五曰:「觀五蘊無我無我所,是名為空,知一切諸法實相。所謂畢竟空,是名空,是名空三昧。復次十八空,是名空三昧。」就因而言,則為三三昧。就果而言,則為三解脫。「三三昧」是三種的三昧、即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法都是緣生的,也都是虛妄不實的;無相三昧是觀察世間的一切形相都是虛妄假有;無願三昧又名無作三昧,即觀一切法幻有,而無所願求。

2 上座:僧寺的職位名,位在住持之下,除了住持以外,更無人高出其上,故名為上座。或稱首座、上首,意指禪林中,法臘高而位居最上位者。「上座禪住」在此處有稱讚舍利弗得上品禪定之意。

3 坐禪:靜坐修禪。禪者,梵語禪那的簡稱,華譯為靜慮,即止息妄念以便明心見性的行法。「坐禪十種行」是坐禪的十種行法,即一、命觀處明淨; 二、起觀諸根;三、曉了於相;四、制令心調;五、折伏懈怠;六、心無味著;七、心歡喜;八、心定成捨;九、近學定人;十、樂著安定。

4 乞食:比丘為了資養色身,而向人乞食。

5 「頗起欲、恩愛、愛念、著不?」:是否生起些微的貪欲、恩愛、愛念的執著呢?

※ 修行,應隨時隨地,反省觀察心中是否起了貪欲愛念執著?察覺到有,應該設法平息。

敬請延伸閱讀:禪的真義以及另一個角度〈一〉

▲top生命愛徒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1353431

 回應文章

雪情
新見解的分享
2009/08/19 17:17
發現心經之新穎說法,與本篇相呼應,交流囉!
http://tw.myblog.yahoo.com/b-3359989/article?mid=165&prev=166&next=164&l=f&fid=5

這個是聲音檔,所以沒畫面!
不斷地嘗試著按play鍵,直到出現播放的計時,就有聲音出來!

Path Walk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Great post
2007/11/07 19:30

Thank you for sharing this great teaching of Buddha.

Deep b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