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6/18 14:46:11瀏覽1321|回應0|推薦0 | |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126) 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六) 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在三界中如何中斷「攀緣」?攀緣的源頭在「心」,想要個「某物」來滿足自己,證明自己,因此會使自己「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令自己滿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也令自己住於「法相」、住於「果位想」,這些的源頭來自「有所得」的念。若能「無所住」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而持續的察覺,知自己「有所得」的念而能離,如《圓覺經》所說「知幻即離,不做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如是「無所得」則無攀緣。 請延伸閱讀: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何謂無所得?謂離二見。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維摩詰大士的解釋是連貫且更深入的,因為眾生妄認「外見」的身和「內見」的心,以為「身心」是自己,而從此身心著手,內求幽明外尋感應。抱持著這種理解的,不論他是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中,他總是不斷的攀緣,不斷的為自己能見的「身」,或非肉眼能見的「心」,尋一些所得,而落在生滅成壞當中,不得安寧。 但若有疾菩薩以自己的經驗,能引導眾生深知「身心皆為幻垢」,而能見本自具足的「能--法身」,因此自然的離開「有所得」的念。如《心經》云:「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文殊師利!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為斷老病死苦,是菩薩菩提。維摩詰大士總結前述段落談話,指出有疾菩薩從自身的「有疾」,感受且領悟「身心」皆幻垢,而回到「法身實相」,由法身實相再出發,自己離「我」「我所」入「摩訶空」。雖在世間,不離身心,以「無所受而受諸受」且更因體會「摩訶空」而起大悲心,調伏自心後亦當調伏一切眾生,引導眾生如同自己能遠離身心幻垢,如此斷「老病死苦」的根本。這樣的過程是有疾菩薩在這次的「有疾」中的「覺醒」,這個覺醒是「菩薩菩提」 若不如是,已所修治,為無慧利。維摩詰大士強調,若有疾菩薩未能藉「有疾」如是的經歷與成長,則這位有疾菩薩透過醫療雖使四大恢復了平衡,色身康復啦,以「生命成長」的觀點來看,仍然是可惜!因為此有疾菩薩未能藉疾而得離「身心幻垢」的啟示,所以稱未能藉「有疾」而長智慧的菩薩,為「若不如是,已所修治,為無慧利。」 譬如勝怨,乃可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維摩詰大士再引申,譬如兩方角力,勝過(超越)了對方,乃可稱勇。菩薩既來娑婆世間,能超越老病死的羈絆,方稱為勇。然而色身一定是有「老病死」的,那是如何超越呢?不是在色身超越,而是回到法身,這時方稱為「菩薩--覺有情者」。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