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265)佛對天帝的鼓勵(三)最上法之供養(二)
2012/04/16 14:23:15瀏覽851|回應0|推薦0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265)佛對天帝的鼓勵(三)最上法之供養(二)

 

依於法,不依人。不依人的真義在於「不盲從」與「不依賴」。不依人是要生命學習者不要成為一個完全依賴他人的人,所謂的他人包括同修善知識、大善知識、龍天護法甚至大菩薩以及大覺悟者(佛)。這裡要小心體會,同修善知識、大善知識、龍天護法甚至大菩薩以及大覺悟者(佛)都是生命學習過程中的助緣,生命學習者確實從他人得到幫助,但卻不能一直的依賴,一直的依賴無有是處。

 

《六祖壇經》慧能大師說得好:「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執謂須要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東方人注重教育,教育重在啟發而不是灌輸。若一昧的依賴他人的教導而失去了自學,失去了自己的思惟與判斷,這不是大覺悟者所樂見,因此佛陀在世時提到修行信任的原則-《葛拉瑪經》就是要眾生多多思惟而不是不加思索全盤的接受而成為盲從者。

 

為何能不盲從、不依賴?是因為生命學習者能「依於法」。這裡的法指的是「適當的規則」,肉眼所見大至宇宙,小至塵沙,其中人與人之間、人與萬物眾生之間,眾生與眾生之間都有其運行的軌則。超越肉眼所見的其他法界,亦有各自遵循運作的法則。

 

慧能大師對無盡藏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天地默默不盡千言萬語,萬事萬物莫不在說法。也因為如此,所以有古大德說:「宇宙中沒有宗教,連教(ㄐㄧㄠ)也沒有,法就在那裡,看得見的自己學。」

 

「依於法」是生命學習者從生活中看到生命法則的運行,而「感受、領悟、覺醒」,行事為人能依止於生命的法則。因此「依於法」的關鍵在於生命學習者自性起用,深入察覺,依止於所見之生命法則而行事為人。如慧能大師所說:「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http://blog.udn.com/lotus4401/923079

 

這段「四依止」是激勵與提升的過程,生命學習者從剛開始的「依語、依識、依不了義、依人」,進步到「依義、依智、依了義、依法」。「依語、依識、依不了義、依人」如同「資糧位」,從前賢得基礎。中間有提升,其動力就是眾生皆具的「覺性」,有一天恍然明白,看見了運作在各種緣起事件的種種法則,如同諸大覺者看到法則一樣,這是「見道位」。明白後依法而行,進入「行道位」。因此可以說,四依止的關鍵在於「覺性的不停的察覺」。

 

有了不住的察覺,生命學習者追根究柢如法修行。自然而然「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決定無我無有眾生,而於因緣果報無違無諍,離諸我所。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隨順法相,無所入,無所歸。無明畢竟滅故,諸行亦畢竟滅;乃至生畢竟滅故,老死亦畢竟滅。作如是觀,十二因緣,無有盡相,不復起相」而這正是住於實相且非教條式的實踐,為最上法之供養。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otus4401&aid=6339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