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綠原詩選》
2011/10/25 13:22:48瀏覽2243|回應0|推薦7

綠原,原名劉仁甫,曾用名劉半九。湖北人。中共黨員。大學學歷。曾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編審。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第五、六、七屆名譽委員,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1939年開始發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童話》、《又是一個起點》、《人之詩》、《另一支歌》、《綠原自選詩》等,文集《未燒書》、《苜蓿與葡萄》、《繞指集》、《再談幽默》、《尋芳草集》等,譯著有《請向內心走去》、《拆散的筆記簿》、《浮士德》、《里爾克詩選》、《黑格爾傳》、《德國浪漫派》、《叔本華散文選》、《愛德華三世·兩位貴親戚》等。1998年獲斯特魯加國際詩歌節金環獎, 譯著《浮士德》獲魯迅文學獎優秀文學翻譯彩虹獎。


綠原的詩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07年03月19日01:26  邵燕祥

我出生和生長的古城,在日本侵略下淪陷了八年。我知道綠原之名很晚,是在戰後的1947年,我是一個初中二年級學生的時候,從《七月詩叢》第一輯,隨後從《希望》和《泥土》等文學期刊,結識了綠原和他的詩友們。在我當時的習作裏,有一首題為《童話》的詩,寫得很幼稚,綠原如果看到,一定不會承認這來自他最早的影響,但是我卻不能不承認,這是我對他的最早的摹仿。 

我接著讀到了綠原在《童話》以後的詩,例如《你是誰?》其中有些哲理的段落我並沒看懂,但是詩人對自由的呼喚,反內戰、反饑餓的叫喊,我懂得並且由衷地共鳴。“五·二○”運動後有一次詩歌集會上,有朗誦這首長詩片斷的節目,我因為遇到別的急事沒能參加,曾經久久地感到遺憾。

 假如我記得不錯的話,北大的學生詩人李瑛曾經寫過一篇《綠原論》,和他的一篇《鄭敏論》先後發表在天津《益世報》的《文學周刊》,周刊是沈從文先生編的,某種程度上帶有同仁刊物的性質。沈先生曾經告訴我,他在複員回北平以後,在北大發現了兩位文學上很有希望的學生,一是吳小如,一是李瑛。不過,我想,他發表李瑛關於綠原的詩論,不僅是因為這份師生關係,應該說也表明他具有的文學眼光和寬容胸懷。  

三十多年之後,我在《白色花》一書的讀後感裏說,中國現代的自由詩,到1949年在國民黨統治區達到成熟,而這個高度是以綠原為代表的。雖是我作為一個新詩讀者和習作者的一孔之見,但是從閱讀和比較所得,不屬於庸俗的捧場。 

在這次研討會上,我相信將對綠原先生的詩歌創作(也許還涉及他的詩論和詩歌翻譯),對他的終身成就及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做出實事求是的、公允的評價。這是嚴肅的學術研究,我不能多所置喙。這裏,在祝賀和致敬之餘,首先我想為我在1955年6月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一首配合反胡風運動的政治諷刺詩《就在同一個時間》(詩中對綠原先生和眾多所謂胡風分子做了誣蔑傷害),再一次向綠原與別的已故和健在的受害者,表示由衷的道歉。
  
 然後,請允許我聊天式地說兩件記憶中沉澱的舊事,這可能是當時已經被捕的綠原聽都沒聽說過的。

  
一件事,在1983年結集出版的《人之詩》裏,有一首寫於1953年的《沿著中南海的紅牆走》,一開頭就說:  

沿著中南海的紅牆走,  
我的腳步總是很慢很輕,  
我總想在這一帶多逗留一會兒,  
我總是一面走,一面傾聽。  

不是因為別的,是因為“那裏面有一顆偉大的心髒……和我的心髒相連”,這樣的詩情,過來人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過來人(還有認真研究過史料的人)都會記得,有一家刊物在反胡風和肅反運動中,竟把這首詩拎出來坐實所謂綠原是“美蔣特務”的誣陷,把詩人在紅牆下的“逗留”和“傾聽”,硬說成特務的鬼祟行徑。此說如能成立,那末智利詩人聶魯達在長詩《讓那伐木者醒來》中寫的,深夜克里姆林有一個窗口還亮著燈,斯大林正在室內銜著菸斗徘徊、思考,就憑這個,詩人也應該被蘇聯打成國際間諜。斯大林“肅反擴大化”所沒做到的,我們這裏做到了。今天年輕的讀者會以為匪夷所思,殊不知這樣的邏輯和文風,乃是當時所謂文藝批評的主流,滔滔者天下皆是也。這種大批判在文化心理上的遺毒,至今也不能說是完全埋葬了,這才是最可怕的。

  
 第二件事,回憶起來,該是在1955年春,《文藝報》已經選印了胡風的“意見書”並號召“討論(實際是批判)”之後,但還在《人民日報》公布胡風等的信件,命名“反革命小集團”之前。作家協會詩歌組在東總布胡同開會談詩。會上有一位詩人提起綠原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了一首寫節日逛公園的詩,據說詩中有一句,說公園裏“人比樹多”,他以質疑的口吻,認為這表現了一種反社會的情緒。一句詩提到這樣的原則高度(這是當時的說法,後來到了文革,才有“上綱上線”之說),在場的人都怔住了,這個話題沒有繼續下去。與會的人多半都已不在,也不知當時的記錄是否還在檔案中保存,但當時作協創作委員會擔任詩歌組幹事的白婉女士健在,她如記得,可以證明。手頭沒有老雜志,文革後結集時這首詩未見收入,但我想,詩人對於節日中公園“人比樹多”的抒發,顯然來自直覺,這樣的直覺,人人會有,於我們並不陌生;在今天,如果理智地引申,可以展開為環境、生態、城市綠地以及城市適宜居住的各項標准等問題,恐怕怎麼也跟“反社會”掛不上鉤的。某詩人這樣提問題,我想,聯系當時的法制與人權狀況,倒是把“有罪推定”運用到文藝閱讀、詩歌欣賞的領域來了。這種可怕的現象,今後還會不斷發生嗎?  

請原諒,我重說這些使人不快的往事,對於詩人綠原,大概更像是揭傷疤的行為。不過,在我們呼籲健康的、正常的文學批評,健康的、正常的輿論環境,健康的、正常的社會政治生活,以及健康的、正常的人際關係時,讓我們都像綠原在半個世紀以前關於伽利略的詩中寫的那樣,在真理面前,堅持“人的標准”吧。

原文出處: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07/2007-03-19/40166.html

綠原詩選》

小時候


小時候
我不認識字,
媽媽就是圖書館。
我讀著媽媽——

有一天,
這世界太平了:
人會飛……
小麥從雪地裏出來……
錢都沒有用……

金子用來做房屋的磚,
鈔票用來糊紙鷂,
銀幣用來飄水紋……

我要做一個流浪的少年,
帶著一只鍍金的蘋果,
一只銀髪的蠟燭
和一只從埃及國飛來的紅鶴,
旅行童話王國,
去向糖果城的公主求婚……

但是,媽媽說:
“你現在必須工作。”


--------------------------------------------------------------------------------


重讀《聖經》
——“牛棚”詩抄第n篇


兒時我認識一位基督徒,
他送給我一本小小的“福音”,
勸我用剛認識的生字讀它:
讀著讀著,可以望見天堂的門。

青年時期又認識一位詩人,
他案頭擺著一本厚厚的《聖經》,
說是裏面沒有一點科學道理,
但不乏文學藝術最好的味精。

我一生不相信任何宗教,
也不擅長有滋味的詩人。
慚愧從沒認真讀過一遍,
盡管趕時髦,手頭也有它一本。

不幸“貫索犯文昌”:又一次沉淪,
沉淪,沉淪到了人生的底層。
所有書稿一古腦兒被查抄,
單漏下那本異端的《聖經》。

常常是夜深人靜,倍感淒清,
輾轉反側,好夢難成,
於是披衣下床,攤開禁書,
點起了公元初年的一盞油燈。

不是對譬喻和詞藻有所偏好,
也不是要把命運的奧秘探尋,
純粹是為了派遣愁緒:一下子
忘乎所以,仿佛變成了但丁。

裏面見不到什麼靈光和奇跡,
只見蠕動著一個個的活人。
論世道,和我們的今天幾乎相仿,
論人品(唉)未必不及今天的我們。

我敬重為人民立法的摩西,
我更欽佩推倒神殿的沙遜:
一個引領受難的同胞出了埃及,
一個赤手空拳,與敵人同歸於盡。

但不懂為什麼丹尼爾竟能
單憑信仰在獅穴中走出走進;
還有那彩衣斑斕的約瑟夫
被兄弟出賣後又交上了好運。

大衛血戰到底,仍然充滿人性:
《詩篇》的作者不愧是人中之鷹;
所羅門畢竟比常人聰明,
可惜到頭來難免老年癡呆症。

但我更愛赤腳的拿撒勒人:
他憂鬱,他悲傷,他有顆赤子之心:
他撫慰,他援助一切流淚者,
他寬恕、他拯救一切痛苦的靈魂。

他明明是個可愛的傻角,
幻想移民天國,好讓人人平等。
他卻從來只以“人之子”自居,
是後人把他捧上了半邊天。

可誰記得那個千古的啞謎,
他臨刑前一句低沉的呻吟:
“我的主啊,你為什麼拋棄了我?
為什麼對我的祈禱充耳不聞?”

我還像馬麗婭·瑪格達蓮致敬:
她誤落風塵,心比鑽石更堅貞,
她用眼淚為耶穌洗過腳,
她恨不能代替恩人去受刑。

我當然佩服羅馬總督彼拉多:
盡管他嘲笑“真理幾文錢一斤?”
盡管他不得已才處決了耶穌,
她卻敢於宣布“他是無罪的人!”

我甚至同情那倒黴的猶大:
須知他向長老退還了三十兩血銀,
最後還勇於悄悄自縊以謝天下,
只因他愧對十字架的巨大陰影……

讀著讀著,我再也讀不下去,
再讀便會進一步墮入迷津……
且看淡月疏星,且聽雞鳴荒村,
我不禁浮想聯翩,惘然期待著黎明……

今天,耶穌不只釘一回十字架,
今天,彼拉多決不會為耶穌講情,
今天,馬麗婭·馬格達蓮注定永遠蒙羞,
今天,猶大決不會想到自盡。

這時“牛棚”萬籟俱寂,
四周起伏著難友們的鼾聲。
桌上是寫不完的檢查和交待,
明天是搞不完的批判和鬥爭……

“到了這裏一切希望都要放棄。”
無論如何,人貴有一點精神。
我始終信奉無神論:
對我開恩的上帝——只能是人民。

1970


--------------------------------------------------------------------------------


母親為兒子請罪
——為安慰孩子們而作


對不起,他錯了,他不該
為了打破人為的界限
在冰凍的窗玻璃上
畫出了一株沉吟的水仙

對不起,他錯了,他不該
為了添一點天然的色調
在萬籟俱寂時分
吹出了兩聲嫩綠色的口哨

對不起,他錯了,他不該
為了改造這心靈的寒帶
在風雪交加的聖誕夜
劃亮了一根照見天堂的火柴

對不起,他錯了,他糊塗到
在汙泥和陰霾裏幻想雲彩和星星
更不懂得你們正需要
一個無光、無聲、無色的混沌

請饒恕我啊,是我有罪——
把他誕生到人間就不應該
我哪知道在這可悲的世界
他的罪證就是他的存在

1970


--------------------------------------------------------------------------------


憎恨


不問紅花是怎樣請紅雀歡呼著繁星開了
不問月光是怎樣敲著我的窗
不問風和野火是怎樣向遠夜唱起歌……

好久好久
這日子
沒有詩。

不是沒有詩呵
是詩人的豎琴
被誰敲碎在橋邊
五線譜被誰揉成草髪了。

殺死那些專門虐待青色穀粒的蝗蟲吧
沒有晚禱!
愈不流淚的
愈不需要十字架;
血流得愈多
顏色愈是深沉的。

不是要寫詩
要寫一部革命史啊!


--------------------------------------------------------------------------------



蛾是死在燭邊的
燭是熄在風邊的

青的光
霧的光和冷的光
永不殯葬於雨夜
呵,我真該為你歌唱

自己的燈塔
自己的路


--------------------------------------------------------------------------------


過景山正門
——想起了那株老槐樹


你真運氣
眼見了一個皇帝的顫栗

你真達觀
忍看一個皇帝投環

你真罪大惡極
膽敢吊死一個皇帝

你真是敢作敢為的好漢
一名決不逃跑的欽犯


--------------------------------------------------------------------------------


訪貝多芬故居,波恩


踏著咯吱咯吱的地板,
走進一間坡頂的小閣樓,
就會聽見一陣嬰兒的啼哭——
那啼哭是惱怒的,
它在以生命抗議
光太暗,
空間太小,
周圍太嘈雜。
於是它飽含著熱淚
在室內回旋,回旋……
穿過一座古舊低啞的小鋼琴,
變成一個個音符,一闋闋樂章
沖出了窗口,向四方飛翔;
飛到花園,教玫瑰低頭,
飛到街頭,教馬車停步,
飛到維也納,教紳士淑女惶惑,
飛到世界的各個角落
教一切受難的心得到撫慰……
但它的最後一個音符
仍然是惱怒,仍然是抗議
光太暗,
空間太小,
周圍太嘈雜。


--------------------------------------------------------------------------------


人淡如菊


1

當我年輕的時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爾抬頭
遙望六十歲,像遙望
一個遠在異國的港口
——望得見嗎?它在
哪裏?咳,慢說那個
港口望不見,連明天也
遠在天地。明天的太陽
又亮又暖,可惜現在
照不到我們,我們必須
等待它,甚至沒有時間
來等待。我們只看得見
今天,我們只有
今天。我們只能為
今天而發愁而喘息
而存在而狂歡——
今天就在眼前,我們必須
先對付它,那麼,讓我們
先到八塘去——
唱著歌,一支靈魂之鳥的歌
先到八塘去!
你說那裏有——
可別騙我,是不是真有
一頓豐盛的晚餐?

2

緊緊抓住了今天
我們不過是詩人:
詩人不過是昆蟲,二者
最懂實用主義。
昆蟲有千種萬類
詩人的種類還要
多得多:讓我們兩個
且做兩個
除了自己別無同類的
會寫詩的昆蟲吧,

靠露水
活著,否則
吃自己的尾巴
活著,再不濟
吃詩活著——
我們邊寫邊吃
一首首像一顆顆
從天上掉下來的詩
一首首像一粒粒
比冰淩更甜的詩
一首首像一枚枚
五顏六色如毒菌
好看不好吃的詩

於是我們饑餓
我們恐怖
並在饑餓與恐怖的
交迫中玩著
詩人的遊戲:
要從
火坑裏栽出
一盆水仙來!

3

剛學過三次
拿大頂,就變成
一個荒誕派;
剛聽過兩回
十面埋伏
就自以為懂得
人生的險惡和
拼搏的悲壯;
就急於去
實現幽默命運
用以誘人又
不許人有的
夢想——
可笑我更幼稚到
驕傲生活如
風景:第一,
走在陽光的蹤跡裏;第二,
大聲講話;第三,
寫著詩……
想不到轉眼風景
一塊塊破裂
如彩色的玻璃
一股股涼下來
如熱的血
一串串醒來遠不是早晨
如噩夢……

4

難怪昨夜
落星如雨
荊棘在燃燒
呼嘯的火光照出
人心一顆顆蹲著,如一座座
飾彩的地獄
天真的歌手昏厥
於溫柔的冰窟
迷途的候鳥退飛而
撞死在透明的岩壁上
冤魂在沸水中
如雞蛋在哭泣……
我不得不和你
分手,從咫尺一步走到
天涯,天涯就是
天之涯,我才知道
什麼叫做
別離;兩顆曾經
以Y字形光痕邂逅
於太空的隕石而今
呈V字形流散
然後是黑暗——
我如一個盲人
凝視空洞而堅實的黑暗

達二十年……

5

……你終於從黑暗中
浮現出來,如幾億光年以遠
越遠越暗越恒久的
一顆重新被發現的彗星
恍如隔世又
風采依然
還是那樣凝重
那樣瀟灑,那樣富於
令人燃燒的大笑
從你身上找不到
一粒昨日的塵埃
然而,情更真
詩更純,文則
脫盡鉛華,素淨如
白雲,透明如
秋水,嚴謹如
落日下的孤城——
你為自己設計一個城徽:
懸崖邊的一株樹,一株俯覽
深淵萬丈,又仰望
霜天萬里,經雷殛而
未倒的神木,你就是……
咦,劍風又起,是你的
劍?你又找到從你(手邊)
飛走多年的劍?
——握著劍
站在懸崖邊
作為百年痛苦的征服者
你不就是那株
令人驚詫
令人成熟
令人充滿活力的
神木麼,上面正刻著
芝麻 的秘訣好為
命運之門 ?

6

經歷了狂風暴雨,驚濤駭浪
而今我到達了,有時回頭
遙望年輕的時候,像遙望
迷失在煙霧中的故鄉
唉,真不信一生如此短暫
既然一天如彼漫長
你渾然依舊
除了幾處泄密的創傷
故鄉就在你心裏
又何須回頭遙望

可記得
在八塘路上
我們一無所有
除了那顆青色的心
我們還不滿足
總想用最簡便的手法
把自己打扮得
與眾不同
才到處拾
荒——

而今依然
一無所有
除了還是那顆
雖然已經蒼老的心
我們卻夠了夠了
只因我們學會
拋棄,拋棄
一張張廢紙
一枚枚偽幣
一件件不合身的春裝
連同越寫越晦澀的詩
和當年窮得白手做不出一個
還得靠人施舍的
夢……
拋棄!
拋棄就是遺忘:
只有遺忘才回得了
故鄉

7

於是你又大笑起來
又把我燃燒成
一支跟著你大笑的火把

你說:沒有詩
你會匱乏
沒有夢
你會孤獨
何況怎麼少得了
本來屬於你而
你竟想拋棄的
這兩項天賦

我說:不
我不怕匱乏
我不怕孤獨
——只要
八塘路上的
靈魂之鳥和
它的歌還在,只要
故鄉還在,只要
故鄉還在我心裏
親愛的朋友
即使我一貧如洗
我仍覺富垺王侯

8

一天如彼漫長
一生如此短暫
故鄉在哪裏?
故鄉在你的心裏

原來不過是
兩條清淺的小溪
從荒涼的山脊流出
在細窄的流程裏
快樂地流著,流著又
唱著,唱著
遠大的海和它
壯美的波——
不料前面是陡坡
陡坡變成絕壁
絕壁下面是深谷
於是歌聲跌得粉碎
飛濺到半空
化為被透析的淚霧
又徐徐墜落而匯成
一片緘默的深邃的湖

我們終於重逢
不是在大海而是
在湖邊,我們終於發現
寧靜,那一陣戰栗之後的
寧靜,像沸騰自晝之餘的
斜陽一樣清醒的
寧靜,最深幽也最昂貴的
寧靜——正是它才使
慘淡的回憶生光,才使
漫漶的苦難移情,才使
人樂於拋棄,善於遺忘而
變得美麗,變得充足
我們不再唱
不再奔跑
不再尋找
不再講昆蟲的實用主義——
故鄉就在我們的心裏
我們流連忘返於湖邊
湖水粼粼,隱約回響起
那支久已失落的
靈魂之鳥的歌
歌濃如酒而
人淡如菊

資料引自:http://www.shigeku.org/shiku/xs/lvyuan.htm


《漫與三題》

一把火


  這是旱季曠野無風自燃的
  一把火,它悄悄
  搖曳著,對陌生的
  世界不免懷疑而
  遐想,惟願
  早日改變自己
  卑微的形象;於是
  滾卷著身邊枯草,由近而
  遠,由低而高,由深谷
  爬到了山頂,居然一下子
  呼呼拉拉地燃燒起來
  觸及無盡的氧,便燒得
  更旺,直至把自己
  燒光;讓殘骸化作
  無數火星,隨風
  四散,其中
  一粒兩粒落在
  一片凋敝的草原上
  施施然,蓬蓬然,熊熊然
  變成廣袤無垠的火焰地毯
  以冒失、橫蠻而粗暴的咒語,直斥
  久旱不雨的穹蒼;終於物極必反
  果真油然作雲,沛然成雨,一陣
  豪放的甘霖終於實現了
  這把火最後的願望:面臨
  大地由枯渴而滋潤,它終於
  對世界不再懷疑,不再遐想
  並通過自己第二次新生
  怡然迎接不期而遇的夭亡
  
放棄


  放棄
  最好遺忘
  你對一切的
  擁有,包括
  你坐著走著
  從沒改變過的姓名
  你從生命的坩堝裏不斷
  舀出又不斷潑掉
  分分秒秒的歲數,和
  你口袋裏僅剩下的一枚
  還沾著你的體溫的鋼镚兒,連同
  你早晨向太陽奔跑時
  震蕩著撞擊著你的視網膜
  而後轟然噴發開來的
  一個白晝的輝煌,或者在
  飛禽走獸紛紛回歸巢穴的黃昏
  你從戶外把它撿回來又讓它
  和一支蒼白燭光相交融的
  一束夕照的溫柔。於是
  你向世界宣布
  你一無所有而又
  無所不有:
  你甚至沒有一杯清水
  澆滅燃燒的口渴
  你卻富足而慷慨到幾乎
  可以邀請天下窮人
  光臨茅舍一同喝粥:於是
  你平凡的幸福可以
  向世界證明
  放棄即
  擁有
 

 臥遊吟

  你自幼
  異想天開,立志要做
  自己做不到的事,說
  自己說不出的話,走
  自己走不上的路,完成
  自己完成不了的任務,成為
  自己成不了的精靈
  從不甘心於平凡
  從不知平凡之可信、可靠並可貴
  從不屑於與平凡共享快樂,例如
  不會寫字、卻會畫畫兒的猴子
  不會站立、卻會蜿蜒前行的蛇
  不會說話、卻會唱歌的黃鶯
  不會俯臥撐、卻會舞蹈的蝴蝶,以及
  不飛則已、卻一飛沖天的蒼鷹
  ——“而今吾老矣,有幸仍能
  臥遊於經枯澀形象思維導引的
  霧隱雲迷的文字山水間
  在一條荒寒的草徑上
  遙望童年與故鄉冉冉汽化
  竟不知自身之何去何從
  誠不勝惶惑之至
  乃霍然而起
  茫然四顧
  頹然跪倒
  夕陽紅處
  不禁雙手掩面
  飲泣起來”——
  而你瘦高的影子
  卻一直巍然直立
  於時見加濃的夜色裏
  耳聰眼亮,手舞足蹈,汲汲於
  鑿破黑洞之險峻
  縋探孤芳之幽深
  充分准備最先站出來
  揚臂擁抱
  踏步而來的黎明
  2006年歲末輯成
 
(光明日報2007-02-12)

資料出處: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07/2007-03-19/40047.html


希望

你把我引向了懸崖
說前面有歡呼的雲霞
你教我縱身一跳
說跳下去就是蓮花
將我浮向舍利塔

我渾身顫抖
緊拽著你的手——
萬丈深淵直沖斷橋冷笑
我聽見千年的絕望作獅子吼
卻一點也不敢退縮

之二

你打開小窗喚我
卻把大門閂著

關上窗你打開了門
門內闃然竟沒有一人
你不在我不敢進去
回首街頭已無藏身處

只好等你在門口
你不回來我永遠不走

航海

人活著。象航海。  

你的恨,你的風暴,
你的愛,你的雲彩。


碎琴
——想著C

夜 好 白 呵
月 光 像 一 條 小 河
響 過 你 水 晶 的 夢 ……
這 時 候
蚯 蚓 唱 著 泥 土 的 歌
我 也 要 回 家 寫 詩 去 了
當 我 流 浪 到 你 的 窗 邊
我 聽 見
你 在 呼 吸
你 睡 得 好 麼
同 志

向 風 雨 的 林 子
去 摘 一 只 青 色 的 果 實
送 給 你
說 這 是 我 的 禮 物
—— 我 不 願 意
流 著 血
說 是 玫 瑰 花 在 流 淚
—— 我 不 願 意
好 燕 子 是 怎 樣
愛 著 這 小 泥 屋 的 主 人
我 是 怎 樣 愛 著 你

我 怕
你 的 眼 睛
漾 著 我 的 寂 寞
你 問 我
好 久 好 久
為 什 麼 沒 有 聲 音
何 必 要 有 聲 音 呢
我 有 一 點 憂 鬱
好 象 我 有 一 點 病 痛
是 你 不 能 分 擔 的

芭 蕉 的 日 子
我 想 起 北 方 的 雪 ……
但 是
我 相 信
駝 鈴 和 沙 漠 的 日 子
我 也 會 想 起 南 方 的 果 園
正 如
工 作 的 時 候
我 要 想 著 你
陪 著 你   又 想 著 工 作 ……


啞者

沒 有 音 符 ,
而 是 野 性 的
原 始 的 呼 號 — —
他 要 說 話 ;
揮 著 手 指 ,
想 敲 響 意 志 的 鍵 盤 — —
他 在 說 話 ;
而 那 些
嘀 咕 和 嘮 叨
奢 侈 地 排 泄
他 便 沉 默 起 來 — —
他 不 想 說 話 了 。
顏 色
他 憎 惡 ,
聲 音
他 沒 有 ——
啞 子 是 不 能 說 話 的 麼 ?
親 愛 的 兄 弟 ,
為 什 麼 我 如 此 熟 悉 你 呢 ?
是 不 是 因 為
我 也 如 你 一 般 是
忍 受 著 一 切 損 害 和 侮 辱
被 不 平 的 命 運
扼 住 呼 吸 的 啞 者 呵 ?

小小十年

時間真快,十年了
親愛的,我們十年在一起
比起一天,十年是很長的
比起一生,十年還很短呢

十年來,我們顛沛流離
只為自己做過一次新衣
但是人比衣服更美麗
紫苜蓿比瓶花更香呢

十年前,我們開始相愛
我們並不懂得愛情
就像小學生不懂得語法
第一次學做作文

好象好多話想說呢
盡管羅羅嗦嗦不好聽
好多好多事要做呢
盡管破破爛爛很寒磣

原來一個平凡的我,你的我
    一個平凡的你,我的你
兩人用一粒平凡的種子
栽出了一片神奇的天地

在那片神氣的天地裏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只要真誠,體貼和親密
辛勤的園丁決不會歉收

然而,在幼稚的青春裏
我們有時忘記二等於一
糊塗到向對方要求
自己拿不出來的東西

於是在感情的懸崖邊
迎著意氣的風暴
我們相互傷害
又哭泣著相互擁抱

記得我們燈下讀<傷逝>
讀一段就歎口氣
哪裏懂得它的深意
只感到一陣陣的顫栗

我們哭泣著,怪自己
忘記了永遠新鮮的古訓
愛情不比宗教更神秘
愛人卻比教徒更虔敬

沒有你,我會失落生命的鑰匙
沒有我,你哪兒都會感到孤單
但我們只是人類的一個細胞
我們應當永遠甘於平凡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
我們是手足,是骨肉
我們是一對平凡的愛人
是一個人,跟著人群向前走

別讓花香鳥語迷住我們
別讓小橋流水絆住我們
別讓貧賤的風雨打蔫了我們
別讓苦難的雷電拆散了我們

我們走著,不唱膩人的情歌
我們走著,不演肉麻的場面
時時給生活添點苦堿吧
愛情才不會由甜變酸

以上詩篇搜自網絡。
 

用詩歌開拓生活——訪著名詩人綠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08年05月07日10:36   中國藝術報 張志勇

新詩的誕生為中國文學園地增添了一個新品種,但它的“合法性”又往往被質疑;新詩在各個歷史時期總是充當文學和思想變革的先鋒,但它又總是面臨著邊緣化的命運:新詩發展的90年可以說是既輝煌又寂寞的,關於新詩總會有一些話題出來,這或許恰好說明了詩歌對於生活是不可或缺的,而人們對於詩歌也有著某種隱性期待。對此,記者采訪了“七月派”著名詩人綠原先生。 

記者:在上世紀40年代,您的詩歌就具有直面現實、針砭時弊的風格,到了新時期,在您的《人之詩》裏面也有這樣的話:“詩人的坐標是人民的喜怒哀樂,人民的代言人才是詩人的頂峰。”在您看來,詩歌是否應該是一種積極地介入現實的文學,而詩人也應該有一種敢於承擔的意識? 

綠原:似乎從來就有審美標准各不相同的兩種詩人:一種強調介入現實,是寫實主義者;另一種強調脫離現實,可以稱作浪漫主義者。在新時期,同樣有這兩種詩人;在忠實於各自的審美標准的同時,他們往往相互否定。但是,這種否定只能存在於主觀認識上,在客觀實踐上卻是無效的;這就是說,他們會繼續分別走自己的路。他們的努力都會取得一定的成果,如果這些成果得到讀者的承認,他們就不應當、也不可能相互否定了。這樣說,有文學史作根據,並非個人的偏見。不過,詩人本身既然生活在人群之中,詩歌就是一種社會性的精神活動;讓詩歌完全脫離現實,實際上是做不到的。作為群體而言,詩人應當有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雖然作為個體,他自然可以抒發個人情感,只要公開發表的詩作有益於、至少無害於社會。 

記者:在新時期初期,詩歌具有一種在今天看來難以想象的社會影響,一首詩的發表往往會引起巨大的社會轟動,是不是這時的詩歌恰好表達了人們的心聲?順便請您評價一下新時期詩歌對思想解放的先鋒和領航作用。 

綠原:在新時期之前四分之一的世紀,我和一批詩友“因文獲罪”,淪落到社會的底層。這一批文化人有的死於受難中,有的艱難地熬到新時期。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期,我尚沒有完全正常地回歸社會,對當時許多社會意識和社會現象了解有限,不宜妄予評論。不過,1992年,我與德國學者沃斯勒合編了一本漢德雙語《中國現代抒情詩》(50人合集),由德國萊克拉姆出版社出版,集中包括新時期湧現的一些代表性詩人,並由我執筆作序,將他們的藝術特征分別向德語讀者加以介紹。一般說,某些詩篇能引起社會轟動,都是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們的心聲;而且只要是好詩,總會以不同的渠道流傳下去。 

記者:您的《又一個哥倫布》寫於1959年,《重讀〈聖經〉》寫於1970年,人生受難也無法阻止詩歌創作,還有其他不少詩人在這一時期都創作出了優秀的詩歌,即使事過境遷,現在讀起來仍然很受震動,仿佛觸摸到一個湧動的生命,詩歌對於人的生命和精神,有怎樣一種不可替代的價值? 

綠原:一首詩事過境遷,讀起來仍然令人很受震動:這種效應既在於它所表現的“苦難”遺痕仍然客觀地存留在現實生活中,更可能在於詩人主觀上使那些“苦難”在作品中發揮了移情作用。前者是無可奈何的,後者作為一種創作手段,則是不可代替的,因此必須加以培養,否則人類的遺忘症就太可悲了。 

我在1948年所寫的一首詩中,記錄過我這方面的人生感悟:“人必須用詩找尋理性的光/人必須用詩通過醜惡的橋梁/人必須用詩開拓生活的荒野/人必須用詩戰勝人類的虎狼/人必須同詩一路勇往直前/即使中途不斷受傷。”今天我仍然認為,詩歌對於我,正是人生長途中不可或缺的促進者和鼓舞者。 

記者:但在現在這個和平發展的時代,詩歌對當下的影響越來越弱,逐漸被邊緣化了,不知您如何看待詩歌的這種窘境及其在未來的希望? 

綠原:在任何時代,不僅在“這個和平發展的時代”,新詩都曾經被邊緣化,可謂歷來如此。明白了自己的社會職責,詩人本不會害怕寂寞,害怕尷尬,反而能夠專心致志於自己的創作,為它的健康成長而努力。不過,就詩歌本身而言,它的被邊緣化表現在它和社會的不協調的關係中,也就是二者相互爭取理解的運動過程中。既然是運動,就不會一成不變,相信在中國詩人們的共同努力下,新詩一定會走出目前的“窘境”,因為不但詩歌離不開社會,而且社會離開了詩歌也難以想象。 

記者:新詩從創立階段就受到西方詩歌的影響,經過30年的發展,到了上世紀50年代,牛漢先生提出“自由詩已經成為民族形式的一種”,但是新詩發展到新時期,又受到西方詩歌比較大的影響。在新詩發展的關鍵時期似乎總要借助西方詩歌的資源,那麼,中國新詩怎樣才能在借鑒西方的同時建立起一種自足自立的民族特點? 

綠原:中國的自由詩受過西方詩歌經驗的影響,這是歷史事實;經過將近一個世紀的磨練,中國的自由詩逐漸擺脫西方詩歌經驗的影響,成為“民族形式之一”,這也是歷史事實。問題需要超越這兩點而前進一步,因為所謂“民族形式”問題不止是一個形式問題。上世紀40年代,胡風先生在《論民族形式問題》一書中,根據發展的觀點,指出文藝界對於民族形式的兩種“幻想”亦即誤解,一是把它當作一種“完成了”的形式,二是把它當作“民族全體無往不通”的、所謂人人“喜聞樂見”的形式;他還指出,更嚴重的是,這兩種“幻想”或誤解,妨礙了當時必須爭取的“新民主主義的內容”“更勝利地得到藝術的表現”。今天,把自由詩看作“民族形式的一種”,同樣應當警惕:既不能把它看作“完成了”的固定的形式,也不能把它看作“民族全體無往不通”的普遍的形式;同樣需要從內容上,而不應單純從形式上來理解它、解決它——要以後者服從前者,著重完成詩人的莊嚴任務,使他為人民、為祖國、為世界而歌唱的主題“更勝利地得到藝術的表現”。詩是力量與悠閑的優美結合,是驚訝與欣悅的巧妙融和。最好的詩無不是第一次經驗。詩的本質在於創造,在於創造意想不到的真實。從廣義上說,詩的功績在於傳達真實,為人所理解而又尚未理解的真實,不是由表面文字直白地傳達,而是以獨特的想象和聯想為導體來傳達的真實。詩人之所以提筆,是因為他愛好真實,能夠感受真實,願意說出真實。詩人所需要的真實在哪裏?在平凡的生活中,在日常的口語裏,在街頭巷尾的微笑後面。這些都在詩人自己身邊。中國新詩應當是完全能夠自立自足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不必向外域尋找借鑒資源——為了取長補短,吸取教訓,相互借鑒在詩人中間不但是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在國際範圍內,不但漢語詩人借鑒過外語詩人,後者也借鑒過前者,往往是中國古詩人的譯品;就漢語詩人來說,借鑒對象往往也是外語詩人的譯品,而不是本文。自不待言,要加深借鑒的層面,最好直接閱讀原文;同樣不言而喻,借鑒是為創作服務的,二者輕重不可顛倒。

原文出處: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08/2008-05-07/66101.html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l5833&aid=5776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