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養生篇 (林鴻基醫師)
生命的旅程,溯自初生的喜悅,青少年的奮發昂揚,中年的成就壯麗,步入老年期之後,講究的是平淡安適,走在夕陽落日的餘暉裡,心境大概是「世事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吧,理想的狀況是,心懷對生命的感恩,對人事物不要有偏執心,若有幸與兒女相處,作個低維修度的快樂老人,除了養成適當的興趣及規律的生活習慣外,養生與保健也是必修的課題。
傳統的養生保健,是從導引內功和食療出發的,中醫學的理論体系,包含陰陽,五行,營衛,氣血,臟腑,經絡學說等,因此,解釋生命個体,架構於「氣血」之上,氣血虧損或運送滯礙,即誘發疾病的產生,而氣血充沛及運送流暢,就是養生的法則。
氣功或導引內功
抱朴子裡記載:「夫導引,療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氣,動之則百關氣暢,閉之則三宮血凝,實養生之大律,袪疾之玄術矣!」導引內功即是現今所謂氣功,可藉由呼吸,動作,及意念三種方式,增加氣血運行的效率,避免氣滯血瘀而致病。其中少林拳屬於練形氣為主的外家拳,而太極拳或八段錦屬內家拳或導引內功。氣功建立在中醫學的形,精,氣,神的生理基礎上,它無法在現代醫學上得到系統化的解釋,有人嘗試從身心醫學或能量醫學來解釋。氣功理應和大自然的運作相結和,而不僅是身体外相的鍛鍊,配合時間,空間,心靈三相,向內作深層的探討,否則容易走火(能量調節障礙)或入魔(精神心理調節障礙)。另外,應適應四時氣候之變,和精神方面的修養。一年之中四季輪替,春天的溫和,夏日的亢熱,秋天的涼爽,冬日的寒冷,本是自然的現象,如果春天反而寒冷,冬天反而溫暖,是謂「四時不正之氣」,也稱作「邪氣」,因此防禦邪氣的侵襲,作到情緒安寧,身心愉快,自然可減低疾病的產生。這就是中國醫學中「天人相應」及「形神合一」的觀念。
古語說:「戶樞不蠹,流水不腐」,意思是說,經常開閤的戶樞不會被虫蛀,流通不息的河水不虞腐臭,期勉人們養成勞動的習慣,注意身体的鍛鍊。漢代的華佗便發明一種叫作「五禽戲」的輕便運動,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姿態來練身。氣功家通過長期練功,導出經絡之氣,使之運行任督二脈,便是所謂打通了「小周天」,若使經氣循意運行十四經,則為打通了「大周天」。這些理論,寫來似乎天馬行空,事實上是存在的,只是缺乏科學證據作合理的解釋,中醫學百年來受到西方醫學的壓抑,人才發生斷層,廿一世紀如果是中西醫結合的世紀,許多老祖宗的理論,或許就可以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吧。
食療與補益劑
在民生凋敝的年代,食療意味的是食補,利用食物作為營養氣血的能量,而處在營養過剩的今日,食療代表的是更精緻的飲食文化,因此必需參照体質的寒熱來選擇合適的藥膳。食物的性味也和藥物一樣,有寒熱溫涼四性,辛甘酸苦鹹五味,食療必需注重「宜」「忌」,否則適得其反,未得其利反得其害。如体質陰虛,忌食熱性辛辣;肺燥食用辛辣易咳血,陽虛不可食用生冷,脾腸不振如食用生冷易腹瀉等。陽虛的症候宜溫補,陰虛的症候宜清補,寒症宜溫熱食物,熱症宜寒涼食物等。食物的性味大約可分成以下幾類:
1. 辛辣--蔥,韭,生薑,辣椒,煙,酒等,少食有通陽健胃,多食能生痰動火, 散氣耗血,有損視力。
2. 生冷--瓜果,生冷蔬菜等,此類食物多屬寒涼,適合熱症。
3. 油膩--一切動物油脂厚味及油炸食物,易助熱生痰。
4. 海腥--黃魚,帶魚,鯉魚,蝦,蟹等。性味多為鹹寒而腥,多食易傷脾胃。
5. 發物--除包括海腥外,如香菌,磨菇,冬筍,菠菜,芥菜,公雞,豬頭肉等,多屬動風生痰助火,易誘發舊病。
臨床上使用的藥膳很多,如治療及預防骨質疏鬆症的黃豆排骨湯,梗米大豆粥,髮菜豆腐湯等。補益劑主要是治療虛症,而虛症又分氣虛(面晃,神疲,短氣,自汗),陽虛(寒象),血虛(消瘦,眩暈,目花,心悸,失眠),陰虛(熱象),常用藥物如下:
1. 補血藥:當歸,熟地,阿膠,何首烏,枸杞子,龍眼肉,白芍。
2. 補氣藥:人蔘,黨蔘,黃耆,五味子,白朮,山藥,扁豆,甘草,大棗。
3. 補陰藥:沙蔘,二冬,百合,玉竹,石斛,女貞子,龜板,鱉甲。
4. 補陽藥:鹿茸,補骨脂,巴蕺天,淫羊藿,仙茅,海狗腎,山萸肉,鎖陽,蛤蚧,紫河車,肉從蓉,冬蟲夏草,杜仲。
中老年人養生多以調補肝腎,一般多以六味地黃丸,健脾益氣多以香砂六君子湯與參苓白朮散,更年期婦女常用加味消遙散,他如心脾血虛,食少不眠用歸脾湯,一切血虛症用四物湯,脾肺氣虛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可升陽舉陷,主治脾胃氣虛,氣虛下陷等都是為人熟知的方劑。
針灸,推拿與按摩
針灸,推拿與按摩三者,它們的理論基礎都是經絡學說,經絡上的穴道,其電阻與別處明顯不同,因此定位毫不困難。甚至有人研究植物亦有經絡,在穴道上加以刺激,可使植物更加肥壯。下針之時,針尖進入穴道,病人可感覺酸,麻,脹,重的所謂得氣感,醫師也可清楚明白的感覺到針尖被吸住,即如古籍所形容的「如魚吞鉤」。西醫在作剖腹產術時,如果腹部的傷口採用直式,便是一路剖開臍下任脈的穴道,如陰交,氣海,石門,關元,中極,曲骨,皮開肉分之時,所謂的氣,大概只能從想像中去找了,針灸固有其能與不能,有四十三種疾病針灸的療效已經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肯定。
宋代竇材的「扁鵲心書」指出,常灸關元,氣海,中脘諸穴,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長壽,中國大陸有一長壽村,村民每每是過百高齡的老人,據稱是村民遵守祖先流傳下來的習慣,以艾草灸雙腳足三里來養生。不論針刺,艾炙,按摩與推拿,其目的都是經絡上運行氣血的流暢通順,而達到養生或治療上的效果。臨床上常見,厥逆昏倒取鼻唇間之人中,頭頂的百會,腳底的湧泉穴,中風急性發作之時,針刺十指末端的十宣穴,配合放血,會有意義的減少中風的後遺症,中脘與足三里的治療胃疾,上牙痛針內庭,足三里,下牙痛針合谷,二間,這些都是常見而又有立竿見影的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