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18 00:34:31瀏覽1011|回應1|推薦19 | |
常聽到一些朋友跟我說讀哲學的人好辯、古怪、孤僻…… 這時我會冷冷的反問:「你認識幾個讀哲學的人?」 然後我發現,和其他不少知識份子一樣,好萊塢電影跟偉大的google search宰制著他們的視野,上維基百科進行「查證」就已經是令人滿意的檢討工作。那些說出對哲學系的人如何如何的人,往往自己根本不是讀哲學出身,也沒認識幾個唸哲學的人,就算認識也不熟,天知道他們是哪個晚上沒睡好夢到那些關於哲學人的種種。 好吧!對於一年平均看兩本書的部份台灣人來說,我實在不應該提出過高的要求,要求他們說話之前先查證查證。 這個話題先停在這裡,我們來談談一個近期引發迴響的新聞,「博士生賣雞排」。 綜觀許多這個郭董引發的議論,我希望大家能夠跟我一同回想我們一路成長的求學之路。 美國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曾說:「教育好比生長(growth)。」 小時候國語老師教過「揠苗助長」這個成語,從某個角度來說體現了古老中國教育思想的智慧,那就是教育不應當以過當的暴力與個人意志去控制孩子,因為這反而會讓孩子無法順應自己的天性成長,這往往會造成一些反效果。 可是為什麼家長漠視那些反效果的悲劇,而只選擇性的把自己的期望和社會標準強加在孩子身上呢?從博士生賣雞排的事件,我們不禁發現當中凸顯的社會偏見: 一、「賣雞排不需要讀到博士」。設想賣雞排需要讀多少書,等於把科系跟就業兩者間搭上一個必然性關係。但實際上,科系跟就業並沒有必然關係。求學可以是單純求知,這也是作者想表達的,但他似乎認為賣雞排的博士是「不得已」才念到博士,好像人家早就想賣雞排,卻不得不應付其他人,直到博士畢業才能賣。 二、「讀到博士卻去賣雞排,浪費學校資源」。某些人似乎認為尋找人生方向和目標可以在求學期間完成。實際上我們會發現尋找人生目標跟方面需要耗費很多時間與心力,求學期間可能根本找不到答案。直到出了社會,才漸漸釐清自己的理想與目標。雞排博士唸了不只一個專業,很可能就是在尋找自己的人生方向所做的嘗試。 三、「讀到博士的人應該去找待遇更好的工作」。應該去找忽略大環境因素。就算是西方先進國家,遇到之前金融風暴、全球性不景氣危機,並非你讀頂尖大學、頂尖科系就必定能找到一份待遇極好的工作。更何況一般程度的大學畢業生。雞排博士在訪問中也不是沒談到他在就業與研究領域的不得志,念到博士卻沒有得到好的待遇,難道這是他願意的嗎? 現今國立大學都有德國謀求教職困難而「流浪」來台的教授了,不景氣的年代,工作哪那麼好找?一位博士就算想報效國家,回饋社會,沒工作機會,沒提供一個舞台,他不找能填飽肚子的工作,請問沒錢吃飯的博士要談什麼回饋社會?
胡適曾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可惜一般人似乎大多是「大膽八卦,從不求證。」
偏見不能改變我們所見的社會問題與亂象,因為偏見本身就是造成社會亂象的大問題。真正能改變問題的是真相,是知識。但不去探問真相與知識,偏見就像空氣污染,當知識的花果被偏見籠罩,人們將活在一個看不清真相的世界。 博士賣雞排的報導引發的議論當中,凸顯的不只是偏見,更凸顯著偏見背後,人們對於追求知識的消極態度。以至於對於自己不理解的事情,竟能說得一副頭頭是道,實際上卻根本離真相十萬八千里的垃圾言論。 你願意活在滿佈污染的世界嗎?你願意被垃圾掩埋嗎? 我不願意。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