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LOOK! 我的社會觀察札記》重估社會價值:「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迷思
2013/06/12 10:49:08瀏覽2764|回應0|推薦18

無論你喜不喜歡「教改」,台灣,乃至世界先進國家的教改腳步從未停息。十二年國教的上路,帶來的不會是教育的萬靈丹,但無疑是對台灣教育的又一次大型手術。

然而,當教育的制度改變,民眾和教育工作者的思維若沒有跟著改變,那麼就像清末將電線引進中國的改革開放一樣,非但得不到民眾的認同與支持,還會引發害怕壞了風水的人們,將改革所帶來的硬體和軟體加以暴力排除。

迎接新的觀念,同時對舊的觀念加以檢討、去蕪存菁,這才是改革的真義。

面對種種社會上的舊觀念,接下來幾週希望能和讀者們一同檢討與省思,期間的不合時宜以及被一般人誤用之處,好讓我們能更明晰的思考當前所面對的社會問題。

在我當老師以及過去當上班族時,經常聽到人們對於自己得到的結果不如預期時,以「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作為藉口。我們是否誤解了兩者的意義?


首先,何謂「功勞」?何又謂「苦勞」?

從效益主義的結果來看,功勞意味著一件事情的結果達到預期標準(+分)。故有功與否牽涉到幾個層面:

第一、標準是什麼?第二、苦勞與功勞完全屬於個人責任?第三、為何人要談功勞?

苦勞則往往與「德性」相連結,成為一般人不敢輕易觸碰與質疑的金科玉律(就像那人人害怕的博愛座)。

「合理的標準是訓練,不合理的標準是磨練。」對某些當過兵的人來說,這句話可說是耳熟能詳。但這句話本身是不合理的,尤其現今社會注重人權,而民眾對於勞工的基本權益也逐漸從八股的威權時代中清醒。

老闆不是皇帝,員工也不是奴才,而是一個彼此分享資源(資本和能力)的組織。

有功與否,端賴對功勞的標準設定。而錯誤的標準,反應出華人圈的教育觀,並延伸到職場上。當「讀書」被視為提昇生活水平的萬靈丹,在此預設之下,某些教師和家長對孩子提出不合理的標準,像是「考不到九十分,一分打一下」、「三類組考上護理系就是失敗」、「重考非台大不讀」……

弔詭的是,教育工作者同時又在教育的精神上鼓勵學生積極、努力,但努力沒有一個配合的方向?努力又有何用?這就是「適性教育」的重點。

幫助學生自我察覺與認知到自己的性向與天賦,努力發揮所長。而不是鼓勵一隻鯨魚學習爬樹,又因為鯨魚很努力,大家就不告訴他爬樹這條路不適合他,只因為鯨魚努力而就一定要肯定他。

成人們沒有給與年輕人正確的價值觀,只要他們為「分數」努力,為「明星學校」努力,為「變成社會價值觀設定的WINNER」努力,他們的努力很可能會毀了他們自己。

努力很重要,但努力只是成功的充要條件(可能促使成功,可能無法),而非必要條件(一定要具備才能成功)。

故當「功勞」建立在不合理的標準上,「苦勞」建立在不正確的價值觀上,兩者合在一起的箴言就變成對人們的緊箍咒。所以我們得思考,努力之外,還有什麼是促使成功的關鍵。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方法」。

與其悶著頭努力,找對方法對於成功非常重要。

就像今天要組裝一輛汽車,沒有各種零件等相關工具,徒手組裝或許可能,但會非常辛苦。又像某些人唸書不講方法,光想拼讀書的時數,結果用對方法的人非但唸得很輕鬆,考試的成績也不錯。工作又何嘗不是如此,為何有的業務可以愉快的工作,有的業務明明跑得很勤快,業績卻很差。

這時,你給自己,給主管,給朋友的理由是什麼?「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請換個角度仔細想想:如果你是一位老闆,你需要的是「辛勤但是效率很差,達不到績效」的員工,還是「效率很高,總是能達到績效,儘管工作態度鬆散」的員工?然後我們回頭看看自己,今天領薪水,或者獲得獎勵,所給予的目的都是因為你達到標準,而不是因為你很努力。

我想起三十年前,有位長輩在孩子生病的時候,四處求神問卜,包括給孩子喝符水。「希望孩子健康」的念頭是善的,但四處求神問卜和喝符水對治療有效嗎(努力是否方向正確)?看再多道士難道比看一位醫生更好(方法是否正確)?

若今日將努力無限上綱的成了醫生、檢調人員、公車駕駛、褓姆等專業,缺乏正確認知,只寄託於錯用的努力,非但對自我的成就與群體的和諧無法帶來正面幫助,還可能造成更大的錯誤。

努力不是壞事,但「努力」與「方法」之間推導至「結果」的是乘法與除法,用對方法,努力效果加倍,用錯方法,努力只是浪費時間。

進而我們回頭看教育現場(無論學校或家庭教育),正確的教育並非一味鼓勵孩子努力、努力、再努力。看看十二年國教白皮書,當中很注重教師的「輔導」能力---亦即教師幫助學生適性發展的能力。此外,要教給學生思考與批判的能力,使他們懂得從閱讀、學習與工作中找出正確的方法,更有效率的生活。

當許多公司行號加班時間越來越長,用名不符實的責任制取代該給員工的加班費,可以說:正因為對努力與結果的錯誤觀念導致。老闆嫌員工績效不彰,員工嫌老闆要求工時太長。

我們的教育給了什麼?我們是否教育出更有思考能力,更能找出方法的新鮮人?還是,我們不斷在教育中提示一個方向,卻只會鞭策他們努力,除此之外,我們自己也是不瞭解策略與領導方法的門外漢?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

我的建議是:

第一步、認清自己的能力與需求。

第二步、標定正確的標準,建立有效率的方法,然後從結果的效益思考過程。

第三步、與團隊討論與修正原有的工作模式,以求得更好的工作效率。

第四步、用正確的觀念與方法,捨棄不必要的老觀念,帶領與營造個人與團隊的工作默契。

第五步、永遠不要忘記吸取新知,避免讓自己成為不合時宜觀念的一部分。


MyPLus專欄每週三與您一同看世界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775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