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LOOK! 我的社會觀察札記》我在台灣:瞭解「快樂學習」的真諦,教改才有希望
2013/05/01 17:23:37瀏覽1160|回應2|推薦30

當我們談到快樂學習,我們得分清楚三個層次的不同問題:

「快樂是什麼?」

「學習是為了什麼?」

「學習的快樂又是什麼?」

十二年國教上路之際,針對免試入學與逐年下降的升學關卡,部份家長、政策執行者竟然相信考試越少、閱讀份量越輕,學生壓力會越小,這根本就是一種錯誤觀念。

快樂學習不是沒有壓力的學習,快樂學習是盡可能以教學法提昇學生學習動機,幫助學生在挫折中不氣餒,就像一個孩子今天要成為高爾夫球界的曾雅妮、音樂界的馬友友、餐飲界的吳寶春……那一位不是經歷一番辛勤、努力、挫折,然後跨越這些,才能獲得更豐富的人生幸福感與成就。

在學學習的教材太簡單、升學考試降低難度、廣開升學之門,結果呢?結果只是讓所有人把競爭延後,延後到出社會,更激烈、殘酷、弱肉強食的競爭環境。結果許多沒有真正學習到自主學習,懂得突破學習困境以求更高的成就感的孩子,最後很可能就是在出社會後跌上大大一跤。

你說這要怪誰?以為快樂就是不讀書的學生?還是以為快樂就是不給孩子壓力的家長?還是胡扯一堆,亂搞一通以求政治利益的某些政客?

 

從反面來看,我們來談談一般所謂讀書學習的「痛苦」。

或許我們不該用痛苦這樣的字眼,太容易被聯想,與所謂聯考的壓力、升學主義、學歷主義帶來的負面影響。

但我們可以試圖用另一種方式去說明,「達成理想,必須經歷一些挑戰、挫折,而我們必須堅持並嘗試,突破之後,以換得更高的幸福感。

好比在大學進行研究,你從研究中、閱讀中能得到幸福感。但有些學生沒辦法,讀書對他來說宛如酷刑,這是義務教育階段,應該培養的一種能力。自主學習,從學習中獲得足夠的自主學習動機,與此相關連的就是適性發展。

也就是幫助學生瞭解自己,然後配合自己的發展方向,努力建構自我。讀書苦?倘若一位學生的興趣是成為音樂家,同樣要付出相當的努力、練習等等,才能臻至更高的程度,進入更高的殿堂學習。

因而促進學習動機與適性發展的教學法,就是老師該下的功夫。

目前多元課程,有點以量取勝的味道,高中已經走向類似大學的選課制,但若沒有適當的輔導,學生又怎麼知道該選什麼,選了當課程難度逐漸上升又容易放棄,那請問什麼科目在這樣的動機和自我要求下能學好呢?

另外一種迷思就是適性好像就表示每一位學生肯定有某方面的天份,甚至天才。實際上,所謂有天份那也只是相較一般標準,還是需要相當的努力。至於天才……天才不多,好嗎。而且天才就不需要刻苦與自我要求嗎?他們往往這方面更嚴格、要求更高。

回歸教育──推行教育與受教育──的意義,首先針對義務教育,其意義是建構國民的基本學力,包括語文等方面,以及一位世界公民該有的道德水平。基本學力也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指標。最近很紅的佐藤學談的主張其一就是基本學力應該提高,意味著教材應該更深而不是更簡單。因為學生學習動機不單單只是教材難易度的問題,簡單就會增加學習動機。

而是透過有效的教學法引導,好比協同學習或學習共同體等方法,目的都殊途同歸:增進學生自主學習動機,個人與群體共同達成學習成就,教師輔助學生從他們對問題的不同焦點與方向完成學習計畫。當學習中有困難,老師透過教學引導學生個人或透過學習社群解決問題。

在這個全球化,國際競爭力要求越來越高的情勢下。一味的降低基本學習教材難度,考試難度,升學難度都是補一漏萬。以德國為例,他們的高中生和職業學校學生畢業後的就業率高,在於他們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習到足夠深的基本學力。是有效的教學法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進而獲得學習樂趣,而不是透過低難度的環境,造就表面輕鬆愉快的學習情緒。

再以美國為例,我國高中多元課程給予學生更多選擇,好比有的高中已經有多國外語可選修,但給予更多選擇,同時更要以嚴格標準把關。美國高中生想要進入常春藤盟校,想要讀自己想讀的大學科系,高中就得選修並通過指定科目,優秀的學生甚至能提早修AP,相當大一二程度的課。多元不離競爭,也更強調學生個人自己對自己的選擇負責,這也更充分顯現學生必須愛自己所學,認真付出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

假設我們重生一次,我們在臺灣將有機會這樣成長:幼稚園可以選公立的或領教育券選私立的,國小國中接受義務教育,養成基本學力,並透過各種學習法學到自主與他人合作的學習型態,摸索自己的興趣。高中考明星學校或和75%的人一樣讀學區高中,因為轉換職業學校容易,普通高中不喜歡可以改讀職業學校看看,並選擇跟想就讀的大學或考證照有關的課程學分。

以上是理想情況,但問題就是:教材太容易,教學法單一而無法真正建立學生足夠的學習動機與習慣,進而基本學力又不夠充足。因為評分制度變成三級,加上考試難度低,造成鑑別度不夠,學校、科系的學生程度差異甚大,反過來影響教學。致使學生的能力與認證,與整體社會競爭環境脫節,對國家培養人才的目標大打折扣。

迷信特定教學法能適用不同學科和學習階段,如同把「沒有壓力」等同於「快樂」,本身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錯誤認知與偏見。

努力、競爭、痛苦中磨練自我,這都是免不了的人生道路(少數「幸運兒」在此先不討論)。不要誤解那些美好的教育理想與理論,多花點時間瞭解思想家的原著,而不是聽信那些加油添醋的發言、新聞和X論。然後好好面對社會的現實面,才不會真的把孩子教成承受不了壓力,又缺乏上進心,出了社會還一心以為可以當一輩子小白兔的部份年輕人。


MyPLus專欄連結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7567114

 回應文章

李家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學生的壓力不是功課!
2013/05/05 21:39
學生的壓力是20萬~30萬的學生用100分的考卷分高下,若每一張考卷都成等差級數,則每人之間只差0.0005分,微細的差距,壓力如何不大?何況,老師不同,書不同,同學不同,學校不同,補習班不同,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但是現在參加的聯考也好,學測也好,面對的競爭者越來越不了解,所以壓力越來越大,所以學生壓力不是功課,減壓的唯一方法,是把學生比的範圍縮小,減小為同班三年的同學,用100分考卷分辨30人的差別就會公正又明白!300000人的壓低縮小為30人壓力就小多了!

一畝桑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快樂學習
2013/05/04 10:29

認同格主的看法,

快樂學習並非沒有壓力的學習,

適度的壓力是促進學習的動力,

每個人的性向和能承受的壓力互異,

適性學習發展運應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