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數:673 | |
為什麼我們會明知故犯?揭示人性的「七宗罪」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2024/11/21 16:24:50 |
喧騰一時的「姜萍事件」(事件詳細始末見文末「註一」),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她在2024年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預賽中取得了第12名的佳績,被媒體稱為「天才少女」。但在後續採訪中,她一連串經不起檢證的表現,引發數學專業人士的懷疑。 最終,近日對此事件公布了調查結果,發現她與指導老師王潤秋在比賽期間確實存在違規行為,一個天才神話就此破滅。 當我們被「天才」、「專家」等標籤所困時,往往會失去對真實自我的認知,甚至迷失在追求外在認可的路上。它暴露了教育系統中的某些問題,更揭示了一個更深層的人性課題:為什麼一個聰穎的學生和一位資深的教師,會在明知違規的情況下,依然選擇了這條危險的道路? 當我們面對某個履勸不改的人,我們可能會困惑:當事人明明知道某個選擇可能帶來嚴重後果,卻仍然無法控制自己走向那個方向。 究其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一種根深蒂固的心理狀態——高慢心。在佛教中,這種被稱為「貢高我慢」的心理狀態,不僅是五大根本煩惱之一,更是導致人迷失自我、作出錯誤判斷的重要原因。
佛教的「七宗罪」與基督教的七宗罪在基督教中,七宗罪指的是人類最嚴重的七種罪惡:傲慢、嫉妒、憤怒、懶惰、貪婪、暴食和色慾。這些罪惡被視為其他所有罪惡的根源,對人類的靈魂有深遠的負面影響。 類似地,佛教也有自己的「七宗罪」,即七種高慢心。這些高慢心是人們內在的煩惱和錯誤觀念,阻礙我們正確認識自我和他人,妨礙智慧的增長。它們是:
高慢心的「七宗罪」在生活中的表現回顧我們的生活,我們也可能陷入高慢心的「七宗罪」。以下是七種高慢心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表現,這些例子對應了一些人們耳熟能詳的事件,涉及欺騙、利己和傷害他人。
1. 單慢:疫苗造假事件中的製假者案例:長春長生疫苗造假事件震驚全國。企業在生產過程中違規操作,甚至篡改記錄,生產出問題疫苗,危害了眾多兒童的健康。製假者明知自己的產品關係到他人生命安全,卻依然鋌而走險,認為自己可以逃避監管,獲取巨額利潤。 這些製假者表現出了單慢的高慢心。他們自以為聰明,藐視法律和道德,輕視他人的生命健康,認為自己可以高於一切。
2. 過慢:學術造假的研究者案例:曾經轟動一時的日本科學家小保方晴子,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關於「STAP細胞」的研究,聲稱發現了一種簡單獲取萬能細胞的方法,引起全球關注。然而,很快被發現其論文存在資料問題和不當行為。面對質疑,她最初堅稱自己的研究真實可靠。 小保方晴子的行為反映了過慢的高慢心。面對更有經驗和聲望的科學家對其研究的質疑,她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拒絕承認他人的優勢和自己的不足,最終導致學術聲譽受損。同時,她的導師笹井芳樹也因承受巨大壓力,不幸自殺身亡。 這一悲劇引發了社會對學術誠信和科研環境的深刻反思。
3. 慢過慢:非法集資的金融騙局案例:e租寶非法集資案,通過虛構高回報的投資項目,誘騙大量投資者投入巨額資金,最終導致數十萬家庭蒙受巨大損失。操盤手明知自己的行為違法,仍然自信地認為能夠逃脫法律的制裁。 操盤手的行為體現了慢過慢的高慢心。他們面對法律和監管機構,認為自己更聰明,能夠瞞天過海,甚至挑戰法律的權威,最終釀成悲劇。
4. 我慢:濫用權力的腐敗官員案例:某些高官利用手中的權力,大肆貪污受賄,甚至涉及嚴重違法犯罪。他們自認為地位顯赫,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為所欲為,最終被繩之以法。 這些官員的行為表現出了我慢的高慢心。他們過度執著於自我,認為自己優於他人,不受任何約束,忽視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線。
5. 增上慢:偽造學經歷的求職者案例:近年來,頻頻爆出一些公眾人物偽造學歷、履歷的事件。例如,有人謊稱畢業於名校,實際卻沒有接受過相關教育,甚至偽造學位證書。 分析:這些人尚未達到相應的能力和資歷,卻自認為已經具備,甚至向公眾炫耀。這是增上慢的表現。他們通過欺騙手段獲取名利,最終被揭穿後,信譽掃地。
6. 卑劣慢:詆毀他人的網路噴子案例:在網路上,一些人通過造謠中傷他人來獲取關注。他們在他人取得成功時,發布誹謗性言論,試圖抹黑對方,以此掩飾自己的無能和不滿。 分析:這些人的行為體現了卑劣慢。他們意識到自己不如他人,卻不願努力提升,反而貶低他人的成就,試圖拉低他人來滿足自己的心理。
7. 邪見慢:傳播謠言的自媒體案例:某些自媒體為了博取眼球,故意傳播虛假資訊和謠言,誤導公眾。例如,散布關於疫情的不實消息,導致社會恐慌,影響正常生活。 分析:這些自媒體運營者基於錯誤的觀念,堅信自己的謠言能帶來流量和收益,忽視了對社會的危害。這是邪見慢的表現。
高慢心的圍與危高慢心讓我們無法清晰地認識自己和他人,容易做出偏離正道的選擇。這些案例中的人物,為了私利,肆無忌憚地欺騙、傷害他人,最終不僅損害了他人的利益,也毀掉了自己的前途。 我們需要反思,為什麼會陷入高慢心的陷阱? 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往往過度強調外在的成功和名利,忽視了內在的品德和人格培養。這種導向使人們追求表面的光環,而忽略了真實實力和道德的提升。 在這個充滿競爭和標籤化的時代,「天才」這個頭銜對一個十七歲的少女來說,既是榮耀,也是一種無形的枷鎖。當姜萍在預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後,這個標籤給她帶來的不僅是讚譽,更是難以承受的期待和壓力。 這讓我想起某些原本表現優秀,卻突然喪失學習動力的來訪者。某些來訪高中時因為優異的成績,被家長、老師等親朋好友視為「全村的驕傲」,結果漸漸活在了他人的期待裡,失去了學習的純粹動機,最終在重重壓力下選擇了不當的應對方式。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姜萍事件中,不只是學生陷入了這種心理困境,作為指導老師的王潤秋同樣未能倖免。 這反映出高慢心的影響可能會在師生關係中形成某種共振效應:教師對學生優秀表現的認同和期待,與學生對自身「天才」形象的執著互相強化,最終導致兩人都迷失在這種虛幻的光環中。 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在當代教育環境中,「高慢心」是如何一步步侵蝕人的判斷力的? 在佛教的智慧中,「增上慢」——尚未達到某種境界卻自認為已達到——可能是最具破壞性的一種高慢心。它不僅會讓人高估自己的能力,更危險的是,它會讓人產生一種「特殊感」,認為一般的規則和限制對自己並不適用。 這和存在主義心理學的觀點基本一致,類似的心理狀態實質上反映了一種深層的存在焦慮。當一個人過度依賴外在評價來定義自我時,他實際上是在逃避面對真實的自己。 正如哲學家海德格爾所說,人往往會在「他人」中迷失自己。姜萍和她的老師或許正是陷入了這樣的困境:為了維持外界眼中的完美形象,他們選擇了背離內心的真實。 更深層次來看,這種現象折射出現代社會一個普遍的困境:我們太過注重結果,而忽視了過程的重要性;太過追求外在的成就,而忽略了內在的成長。 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成功」變得比「誠實」更重要,「顯赫」超過了「品格」的價值。這正是高慢心最容易滋生的土壤。
走出高慢心的道路克服高慢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持續的自我覺察和修正。 姜萍的故事讓我想起了一個古老的禪宗公案:
德山宣鑑禪師原本是一位精通《金剛經》的學者,自認為對佛法有深刻理解,決定前往南方挑戰禪宗大師。途中,他遇到一位老婦,向她購買點心。 老婦詢問他所攜帶的書籍內容,德山自豪地回答是《金剛經》的註釋。老婦接著問:「經中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請問您要點哪顆心?」 德山無法回答,意識到自己對禪的理解尚淺,遂前往參拜龍潭崇信禪師,最終開悟。
高慢心讓我們無法清晰地認識自己和他人,容易做出偏離正道的選擇。這些案例中的人物,為了私利,肆無忌憚地欺騙、傷害他人,最終不僅損害了他人的利益,也毀掉了自己的前途。 我們需要反思,為什麼會陷入高慢心的陷阱?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往往過度強調外在的成功和名利,忽視了內在的品德和人格培養。這種導向使人們追求表面的光環,而忽略了真實實力和道德的提升。 要避免高慢心的侵蝕,我們需要: 首先、自我認識與接納坦誠地面對自己的能力和不足,接受真實的自己。認清自我,才能踏實前進,不斷成長。 其次、培養謙卑與學習心態謙虛待人,虛心學習,承認他人的優點。吸取他人的經驗和智慧,豐富自己的人生。 其三、強化道德修養重視品德培養,堅守誠信和責任感。道德是立身之本,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石。 其四、理性思考與獨立判斷培養批判性思維,理性看待問題,不盲從他人。這樣才能做出明智的選擇,避免被誤導。
結語高慢心的「七宗罪」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面臨的心理陷阱。它們阻礙了我們的成長,損害了人際關係,甚至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 唯有放下執著,修習謙卑,才能看清真實的自己,獲得內心的平靜和智慧的增長。 在這個充滿競爭和誘惑的時代,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成功的意義。真正的成功,不僅在於外在的成就,更在於內在的品德和人格的完善。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實現內心的平衡與成長。 同理,若要讓教育真正實現它的使命:不是培養「天才」,而是培養能夠正直面對自己、懂得敬畏知識的人。在這個意義上,姜萍事件給我們上了一堂深刻的課,提醒我們重新思考:在追求卓越的路上,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註一] 姜萍事件源於2024年阿里巴巴全球數學競賽,當時17歲的江蘇省漣水中等專業學校學生姜萍在預賽中表現優異,獲得第12名,成功晉級決賽,因而被媒體稱為「天才少女」。然而,隨著比賽的推進,質疑聲逐漸增多,尤其是她的老師王潤秋被指控在預賽中違反規則,對姜萍提供不當幫助。 11月3日,主辦方最終公布結果,確認姜萍和王潤秋均未獲獎,並指出他們在預賽中違反了「禁止與他人討論」的規則。這一結果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與討論,許多人質疑姜萍的成績真實性,並對教育系統的腐敗問題表示擔憂。 事件後,姜萍的學校對王潤秋進行了處分,並強調將加強師德教育。此事件不僅揭示了競賽管理的漏洞,也引發了對於中專生的偏見和社會對教育公平性的反思。姜萍在這場風波中成為受害者,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和質疑。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道禾實驗教育基金會兒童青少年哲學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台灣哲學諮商學會(TPCA)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書。課程、講座或其他合作邀約,請來信studiomowen@gmail.com。 |
最新創作 |
|
||||
|
||||
|
||||
|
||||
|
||||
精選創作 |
|
||||
|
||||
|
||||
最新影像 | 2 本 1205 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