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4/23 13:09:50瀏覽917|回應1|推薦22 | |
欣賞中國畫,難免會有一種與我們熟悉的西方繪畫,以及現代風行的攝影藝術產生一種強烈的脫節感。之所以使用「脫節感」這個詞彙,在於這不是一種跳躍感,跳躍中間存在一個層次上的高低關係,脫節則表示我們很難在兩種場域梳理出一個相同的系統。 這裡就牽涉到藝術家為什麼要從事創作的本心,中國古代藝術家,他們在作品中追尋藝術的歷程,大致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其中可以簡化為寫實層次,以及精神層次;精神層次又可區分為超越層次與心靈層次,寫實層次又可區分為寫形與寫質(意)。
如清張庚,於《浦山論畫》云:
氣韻有發於墨者,有發于筆者,有發於意者,有發于無意者。發于無意者為上,發於意者次之,發于筆者又次之,發於墨者下矣。……何謂發于無意者?當其凝神注想,流盼運腕,初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是也,謂之為足則實未足,謂之未足則又無可增加,獨得於筆情墨趣之外,蓋天機之勃露也。
要達到最高層次,必須依靠技藝。這也是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與《實踐理性批判》後提出審美判斷的重要原因,因為透過美的創造,認知主體與經驗界的物質物得以產生一個互相連結,趨近主客合一的認知層次。 藝術理念得依靠技藝,然後化為實物,方能成為人們審美的對象。簡言之,「藝術不是長在嘴巴上的」。一位藝術家之所以是藝術家,依靠的是作品對自身身份的確認。如《韓非子‧內儲說上》的故事,故事說戰國時代,齊宣王喜聽竽(一種樂器),尤其喜歡聽數百人大合奏。當中有一位南郭先生,本身其實不會吹奏竽,卻在團體中渾水摸魚,擺擺樣子。後來齊宣王去世,齊湣王繼位,湣王喜愛聽獨奏,要樂師一個一個輪流。南郭先生見狀便趕快逃走了。 然而,要實踐藝術理念於作品,也就是成為一位真正的藝術家,光靠想法是不夠的,還需要精進技藝。就像一個人想要成為一位好攝影家,只是動動嘴巴,沒有付出實際努力,經過相當的自我訓練,甚至就算經過努力與訓練,拍不出富有美感的作品,那也稱不上藝術家。 所以就中國美學的藝術創作理念來說,確實對超越精神的描寫是最困難的,但唯有通過技藝磨練,才能達到超越層次。技藝的修為,本身就是生命修為,既是朝向藝術之路、文人之路,亦是使生命完美之路。如張庚所言「生機」二字,藝術品由活生生的人創造,而其作品亦呈現天地萬物生機昂然的生命力。不過,我們倒是不要把此框架在對自然景觀攝影的領域,用在對人物、花鳥、器物等各種攝影,都有同樣的類比意義。拍攝一位美人的軀體,同時是否能拍出美人的靈魂,看史上留名的人像或肖像作品,當中奧秘是創作者思想的展現,同時亦是創作者技藝的展現。 因此張庚也說:「然惟靜者能先知之,稍遲未有不汩於意而沒於筆墨者。」意思就是儘管修為與技術達到極高的層次,如張庚所謂「虛靜」,但在創作的當下,只要稍有不慎,一點不專心,就可能毀了整個作品。傳世作品,磨個十年、二十年,也不是新鮮事,當我們看到這些美麗的作品,忘了背後的努力,或是想簡單用天才論概括創作歷程,都會使我們忽略作品的艱辛,以及對孜孜不倦努力的重要性。 進而當我們評價一個人是不是藝術家,或者評斷我們自己想要成就某個理想之路的努力,口說無憑,唯有拿出具體成果才是硬道理。 |
|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