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攝影手札】從中國古典美學理論談攝影:「四面取之」的觀察法
2014/04/09 12:41:13瀏覽616|回應0|推薦12

◎MyPLus加分誌專欄

美學理論之互通,在於美學作為感性之學,則客體感性對象與主體知感性活動,主客二者與期間之關係,極為美學研究之範疇。而中國美學中,尤以畫論具有與攝影同樣作為視覺藝術,且希望超出平面紙張之外,達到三維,乃至四維以上的形上世界與抽象理念之表達。

特別對於美感活動的主體,中國歷代書畫藝術家皆有其特殊的看法,而這些看法與一般西方美學的觀點有著文化與歷史脈絡的特殊性,透過對於中國美學,特別是畫論的探討,或可為我們開拓一個新的品評與鑑賞攝影作品,並且將概念用於攝影創作的新思路。

本文要探討的,是今天我們在攝影之前,應該進行的一項功課,就是對攝影對象進行觀察,透過觀察好了解我們該如何進行拍攝。就古典畫論,便有這方面的探討。

如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他在後人為其整理的畫論輯要《畫禪室隨筆校注》中云:

 

畫家以古人為師,已自上乘。進此,當以天地為師。每朝起,看雲氣變幻,絕近畫中山。山行時見奇樹,須「四面」取之。樹有左看不入畫,而右看入畫者,前後亦爾。看得熟,自然傳神。傳神者必以形。形與心手相湊而相忘,神之所託也。樹豈有不入畫者?特當收之生綃中,茂密而不繁,峭秀而不蹇,即是一家眷屬耳。

 

以古人為師以學技法,以天地為師,以了解藝術作對象的本質,使繪畫達到跳脫客體外在表象,達到形上層次的審美意境。可追溯至宋代可謂畫壇國師的郭熙,於《林泉高致‧山水訓》云:

 

學畫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臨其上而瞰之,則花這四面得矣。學畫竹者,取一枝竹,因日夜照其影於素壁上,則竹之真形出矣。學畫山水,何以異此?蓋身即山川而取之,則山水之意度見矣。

 

整理兩位畫壇大家的觀點,為創作所進行的觀察法有幾個重點,方能有效觀察客體對象,穿透其表象,深入其本質:

  1. 觀察不是沒頭沒腦的瞎看,我們可以先從前輩攝影師的作品中理出一個觀察的角度。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多看攝影輯,參觀展覽的原因,每個攝影師的創作都反應了他的視角,這個視角便包含觀察的視角。有些好作品甚至能引起觀者驚嘆:「哇!竟然還有這個拍攝角度!」

  2. 觀察需要時間,好與客體對象隨時間推移而見其變化。外出拍大景,自然萬物因著早晚,乃至四季,因著不同時間、季節而展現出不同的風貌。一般旅遊,隨到隨拍,但想真正了解一個客體對象的全貌,必須有長期和客體對象共同生活的打算,和客體對象一同生長,從中掌握其生命規律,方能準確的拍攝出客體對象在不同時間下的不同美景。

  3. 觀察需要綜合多重視角,顯其立體。如董其昌所言,一棵樹從上下左右、東西南北、俯角、仰角等不同地方看去,會看到各種不同的姿態。萬事萬物莫不是如此,好比有些人拿手機自拍,老是只拍一個方面,但至少這可能是自拍者對自己觀察許久後找出來的最佳拍攝角度。而當拍攝者與被拍攝者為二者時,這個工作尤其重要。我記得以前當攝影助理,攝影師剛開始都需要一段時間熱身,透過鏡頭找出一個適合當天主題,可能是商品與模特兒間最協調的角度,進而這還會影響打燈等等環境因素。攝影師不會只停留在一個方位,而是不斷的挪動身體,甚至是躺在地上以求得一個他心中認為最佳的創作位置。

  4. 觀察要找出的不只是外表形象,最好還能拍出其表象底下隱含的本質。這一點說來很玄,但以人像攝影來說,就是能不能「傳神」。我記得我曾經拍過一些很有味道的人像作品,所謂有味道不是照片裡頭的人長得多好看,或是畫面多華麗,而是你覺得照片確實反映了那個人的個性。好比Yousuf Karsh激怒首相邱吉爾,進而拍下的那張傳世肖像《憤怒的邱吉爾》。故觀察不只是被動的等待客體對象展露自我,還可以主動去梳理客體對象隱而未發的內在部份。如郭熙透過打在素牆上的竹影,反而成了畫竹時近似水墨的場景,更能掌握畫竹時墨該如何行於白紙的圖樣。

 

透過董其昌與郭熙對觀察法的論述,可知創作需要觀察作為前製活動。按下快門雖然僅在一瞬之間,但唯有深入的了解欲拍攝的對象——無論那個對象是一座城市、一片荒原,或是一位老者——才能掌握拍攝對象之神髓。這也給了我們另外一個提示,當我們想要了解一位攝影師,通過攝影師是否願意花時間、精神,耗費功夫(這包括做好事前功課,譬如了解拍攝對象的資料),而不是在對客體對象不夠清楚下便直接進行拍攝,亦可以看出一位攝影師對工作的態度與功力。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engreen&aid=12372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