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4/09 12:41:13瀏覽616|回應0|推薦12 | |
美學理論之互通,在於美學作為感性之學,則客體感性對象與主體知感性活動,主客二者與期間之關係,極為美學研究之範疇。而中國美學中,尤以畫論具有與攝影同樣作為視覺藝術,且希望超出平面紙張之外,達到三維,乃至四維以上的形上世界與抽象理念之表達。 特別對於美感活動的主體,中國歷代書畫藝術家皆有其特殊的看法,而這些看法與一般西方美學的觀點有著文化與歷史脈絡的特殊性,透過對於中國美學,特別是畫論的探討,或可為我們開拓一個新的品評與鑑賞攝影作品,並且將概念用於攝影創作的新思路。 本文要探討的,是今天我們在攝影之前,應該進行的一項功課,就是對攝影對象進行觀察,透過觀察好了解我們該如何進行拍攝。就古典畫論,便有這方面的探討。 如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他在後人為其整理的畫論輯要《畫禪室隨筆校注》中云:
畫家以古人為師,已自上乘。進此,當以天地為師。每朝起,看雲氣變幻,絕近畫中山。山行時見奇樹,須「四面」取之。樹有左看不入畫,而右看入畫者,前後亦爾。看得熟,自然傳神。傳神者必以形。形與心手相湊而相忘,神之所託也。樹豈有不入畫者?特當收之生綃中,茂密而不繁,峭秀而不蹇,即是一家眷屬耳。
以古人為師以學技法,以天地為師,以了解藝術作對象的本質,使繪畫達到跳脫客體外在表象,達到形上層次的審美意境。可追溯至宋代可謂畫壇國師的郭熙,於《林泉高致‧山水訓》云:
學畫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臨其上而瞰之,則花這四面得矣。學畫竹者,取一枝竹,因日夜照其影於素壁上,則竹之真形出矣。學畫山水,何以異此?蓋身即山川而取之,則山水之意度見矣。
整理兩位畫壇大家的觀點,為創作所進行的觀察法有幾個重點,方能有效觀察客體對象,穿透其表象,深入其本質:
透過董其昌與郭熙對觀察法的論述,可知創作需要觀察作為前製活動。按下快門雖然僅在一瞬之間,但唯有深入的了解欲拍攝的對象——無論那個對象是一座城市、一片荒原,或是一位老者——才能掌握拍攝對象之神髓。這也給了我們另外一個提示,當我們想要了解一位攝影師,通過攝影師是否願意花時間、精神,耗費功夫(這包括做好事前功課,譬如了解拍攝對象的資料),而不是在對客體對象不夠清楚下便直接進行拍攝,亦可以看出一位攝影師對工作的態度與功力。 |
|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