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2/27 10:49:06瀏覽964|回應0|推薦17 | |
當我們談到攝影的特點在擁有比繪畫(一般情況下)更能紀錄物質世界的真實,往往會陷入一個奇妙的矛盾中:「攝影究竟能不能反應非物質的事物?」像是夢境、心理狀態,或是情緒。 就美學的角度來說,這個問題應該要分成幾個層次來看,首先何謂物質世界的事物? 以現象學的觀點看,物質世界呈現的表象與事物的本質之間不具有雙重性,表象與本質只是一種語言上的分別,但兩者呈現出來,被觀者認識的應該是相同的內容,以此來回應康德認識論,「人的認識受限於其本身有限性,達不到事物本質」的假說。 物質世界是什麼樣貌,簡單來說就是人們所認識到的,且是以感官認識到的所有內容。對於一個盲人來說,顏色並非無意義,但一個無法被認識的事物,其意義只能是想像與構作的,尚無法達到真實的階段。顏色在盲人身處的世界之外,就像我們假設一個從來沒有看過的外星生物存在,其內容並不在於外星生物長什麼模樣、如何生活、有什麼生物特徵等,而是反應人對於是否有外星生物存在,人是不是宇宙中孤獨的個體等等命題所做的說明。 物質世界,也就是人的感官認識的內容。 這個內容經過攝影,成為一種對於物質世界的再造,在這裡就產生了所謂真實性的意義。當我們研發更能蒐集細節,所謂更銳利的感光元件與鏡頭,其目的就是使事物的真實性更容易被捕捉與呈現。 到這一層,我們也無法說攝影能夠捕捉抽象事物。這是否意味著攝影的界線就在於此呢?答案是否定的,反之,正因為攝影跳脫了追求真實性的框架之外,攝影才儼然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 蘇珊‧朗格(Susanne Langer)在《藝術問題》(Problems of Art: Ten Philosophical Lectures)寫道:「在一幅繪畫中,最基本的創造物就是某種空間幻象。」(郭勇健,2011,頁201) 藝術的意義就在創造,創造不是無中生有,創造來自創作者的理念,理念不是很玄的東西,卻經常被人說得神乎其神。理念就是藝術家創作時的構思,難以捉摸的在於靈感的來源有時來自意想不到之處,但透過長久創作累積的經驗,可以幫助更容易捕捉到創作的基本要素。靈感難得,但技術可練,且會隨著經驗累積不斷增長。靈感難得,也不表示構思不可練。太多傳奇的故事被傳頌,但攝影是一門累積的藝術,卻經常在這方面被倒果為因。網路上經常出現的攝影經典照片,那是攝影師大量創作留下的經典,但沒有平時大量的創作,那經典也不會那麼輕易誕生。可是往往讀者在閱讀這些照片時,反過來認為經典是來自意外,再加上讀者自己內心的想像力,包括對作品本身與創作歷程兩者,增加了經典作品的傳奇性,同時也降低了藝術創作背後應當被重視的刻苦歷程。 經過幾年琢磨,我發現攝影追求的並非真實性,而是有著與繪畫之間的一項聯繫,攝影也是創造幻象,只是拿現實事物作為材料。 攝影不能沒有光,攝影捕捉的一切都是光能映照的各種物質物。以攝影為例,想表達抽象理念的藝術家,以對物質物的重構,也就是一種對事物「語言」重新構作的方式,使抽象理念得以用一種人們同樣善於使用的對象(感官熟知的物質世界),以一種人們不熟悉的「語法」(對物質事物的重新擺弄,包括後製)表現,創造出超越真實性的藝術性。 這是對攝影藝術家的考驗,好比每個人都會說話,但有些人口齒清晰,有些人不善言詞。口齒清晰的當中,有些人說話粗俗、有些人文謅謅,而有些人說話得體又有內涵。攝影和其他藝術有著一個同樣的特質,就是都屬於一種特定的語言,但這類藝術語言不是無中生有,而是在已有的生活世界中,找出最美的表達方式,使語言的使用者與接收者,都因為這段語言徜徉於美之中。 |
|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