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7/02 22:09:44瀏覽4712|回應3|推薦27 | |
從今天開始,我每一期講一個攝影故事。我不知道可以講多久,因為我不是大師,也不是一位多產的攝影師。我的產量很少,這是從底片時代培養的習慣,慢拍,也慢思。 為什麼我要說故事?因為我的產量不多,但我從來不輕易刪除我拍攝的影像。有些影像當下沒有發酵,或者並不符合當初拍攝現場的主題,可是在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當我們一個心境,當我們不執著於一個單一特定的主題,那張影像的內在意義很有可能會為我們彰顯。 我的影像紀錄的是生活,而生活中蘊含著生活的細節。某些細節超越時空的限制,蘊含人永恆的價值。 這張照片攝於2010年的巴黎,我那時在法國寫書,但我每天都帶著我唯一擁有的一台相機和一顆鏡頭,以及塞在身上各個口袋的幾捲底片在巴黎遊走。認識各個從來沒見過的新朋友,聽他們的故事,紀錄他們的故事。多是用筆,偶爾拿起相機。 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說故事,尤其要告訴一位搖筆桿的陌生人。這個世界有太多被加油添醋的故事,以及只想獲得故事,卻不在乎被記述的人是否會因而受到傷害的掠奪者。 我不是一位掠奪者,我樂於獲得被紀錄對象的首肯。我深信我的工作以信任為基礎,而不是以一個吸人眼球的故事。 這張照片是一位我只見過一面的朋友,我和她相約在咖啡店,坐在露天的位置上。她跟我說了她的故事。 這個女孩子,我認識她的時候,她在讀表演藝術。但她當初在台灣學的是小提琴,來巴黎準備攻讀巴黎高等音樂院。她度過一段艱辛的時刻,因為預科的老師並不看好她,但為了爭一口氣,她更加努力練琴。考試前為了壯膽,開始在公園或其他公共場合拉琴。 最後她考上了,卻沒有進入音樂院就讀。因為她發現這一段努力只是為了爭一口氣,在巴黎期間她找到了一個真正喜愛的學習目標,於是她改讀表演藝術。 她說爸媽不知道她讀表演藝術,一直以為女兒在法國讀音樂。因為爸媽不懂法文,所以沒有懷疑過這件事。 我想縱使不懂法文,在這年頭要想簡單查出女生帶回來的資料和繳費單,也不是難事。我相信這就是父母的愛,嘴巴不說,用行動去證成。 在巴黎,她有一份打工,就是每天晚上去到一間公寓,照顧一位老奶奶吃晚餐。那位老奶奶年紀很大,有點老人癡呆,記不得自己是不是吃過飯,記不得什麼時候該吃藥。 她會幫老奶奶準備晚餐,陪她吃飯、聊天,然後看著她吃藥,照料她休息,然後才離開。 我和她們一起吃了一頓晚餐,老奶奶很喜歡起司,飯桌上有五種起司,大多是我沒吃過的,還有一瓶粉紅酒。雖然老奶奶記不得五分鐘前的事,但她卻能記得許多年輕時候聽過的歌。只要聊天觸發到任何一個老奶奶記得的某首歌,其中的關鍵字,她就會開始唱歌。 用餐中,老奶奶用她那顫抖的手拿著餐具進食,每每讓我覺得是不是應該幫她一把。朋友對我說:「你不可以幫她,巴黎的老人家能夠七、八十歲還能自己獨立生活,就是因為他們什麼事情都能自己來。如果妳幫她,她就會逐漸喪失自己生活的能力。」 對於一直活在台灣,受儒家傳統孝道教育的我來說,朋友陳述的西式觀點,給了我很大的震撼,讓我省思到底我們該如何看待老年議題,包括面對有一天會年老的自己,以及從年老逐漸走向生命終點的長輩。 |
|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