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5/01 12:00:37瀏覽756|回應0|推薦13 | |
大乘起信論講話 慈航法師著 https://book.bfnn.org/books2/1147.htm
顯示正義者,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云何為二? 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 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此義云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 講話:心法的真正義理,究竟要怎樣顯示才能夠明白呢? 那就是依據一心真理,分做兩門來開示; 第一種以「心」的體上說,叫做「真如門」: 第二種以「心」的相用上說,叫做「生滅門」。 真如和生滅兩門,各各總攝一切法,就是說: 真如門是總攝一切法,而生滅門也是總攝一切法。甚麼道理呢? 因為真如是生滅的體,生滅是真如的用, 體雖不變,而用能隨緣,體不離用,用不離體, 二門既不相離,所以說都是總攝一切法。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 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講話: 「真」是不虛偽,「如」是不變動,甚麼叫做真如心呢? 真如心就是真實心,這真實心究竟是甚麼東西呢? 就是一真法界的真心,也就是一個大總相的法門體。 平常我們所說的,這個真心實性,是不生不滅的。 不過眾生有種種的妄念,因此,在平等無差別的真心實性中, 生起了有種種差別的事相。假如能離開妄心的一念, 那一切千差萬別的境界相狀,也就沒有了。 因為這個原故,所以一切事物,自從無始以來,就離開了言說, 當然是沒有什麼名字,就是用心去思想攀緣,也是不能及的。 一切法的本來面目,都是究竟平等; 法性既然平等,當然沒有變異,不可破壞。 因為通通都是真心,所以才叫做「真如」。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 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 云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 講話: 我們記得嗎?在顯示正義的文中,說依一心法有二種門; 上面所講的是真如門,現在來講生滅門。怎樣叫做心生滅門呢? 我們要知道;說到真心的體,那完全是不生不滅; 說到真心的相,才可以說生滅: 真心本來是無相,說有相,也是為眾生方便說的。 約體,叫「真如」;約相,叫「如來藏」。 所以說: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 因此,我們也就知道:約體是不生滅,約相是生滅, 如波之動相,和水之濕性, 固不可說它是一,也不可說它是異, 因此,就另外安它一個名字吧,就叫做「阿賴耶識」。 這「阿賴耶識」,約它的相,是有生滅的; 約它的性,是不生不滅的。
這「阿賴耶」的名義,先得解釋明白。 「阿賴耶」,中文叫做「藏」。因為能藏一切法的種子, 所以叫做「能藏」。 又被前七識雜染現行法所熏染,所以又叫做「所藏」。 再加之被第七識所執著為我,所以又叫做「我愛執藏」。 此識分開說,有兩種意義:它能攝藏一切法的「種子」, 又能生出一切法的「現行」,云何為二呢? 第一種叫做「覺」,第二種叫做「不覺」。
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 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 依此法身,說名本覺。何以故? 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 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 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 講話: 怎樣叫做「覺」義呢? 就是說:真心之體,是離開了一切妄念。 試問:離開了妄念的相狀,好像甚麼樣子呢? 沒有法子來形容它,只好比方同虛空一樣, 沒有一個角落不普遍啊! 十方法界,同是一相,這就是如來平等清淨的法身。
我佛依據這一切眾生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平等的法身, 特別同它安一個名字,叫做「本覺」。甚麼原故呢? 因為這本覺的名義,是對「始覺」說的; 而始覺到本覺,覺的是甚麼東西呢?就是覺的本覺啊! 所以同本覺是一樣。也可以說:離開了本覺,就沒有始覺啊! 我們再來說說:始覺的意義,依據本覺的原故, 一切眾生從來不知,所以又叫做「不覺」。 依據不覺的原故,今日聽教明理,所以說他始覺。 在這覺義中,又分出兩條路: 第一條是覺悟了心源,澈底的明白了,這叫做「究竟覺」, 那就是佛陀所親證的境界。 第二條雖然是覺悟了,但是沒有覺悟到心源,沒有澈底明了, 這叫做「非究竟覺」,統統叫作菩薩的境界。
此義云何?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 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故。 講話: 這非究竟覺的意義,分開來又有三種: 第一是名字覺,好像一般十信的內凡, 他們雖然是覺知了前一剎那妄念生起了惡法, 馬上就能夠止息後念令他不起,這雖然可以叫做覺,其實還是不覺。
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於念異,念無異相。 以捨麤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 講話: 第二是「相似覺」。前面是講十信的內凡, 現在是說聲聞、緣覺,和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薩。 「初發意」,是初住菩薩,叫做初發心住。 「觀智」,是能觀之智。我們要知道:無明,有四個階段, 就是生、住、異、滅。 前面的十信,是覺到了滅相無明; 現在的三賢,是覺到了異相無明,所以叫做「覺於念異」, 也就是覺到了異念,然而過細觀察起來,這無明的妄念, 也就不見得有異相,甚麼原因呢? 這是因為捨棄了粗的分別,而沒有了執著相,這叫做「相似覺」。
如法身菩薩等,覺於念住,念無住相。 以離分別麤念相故,名隨分覺。 講話: 第三是「隨分覺」。甚麼叫做「法身菩薩」呢? 就是初地菩薩,破了一分無明,便顯現一分法性; 登地以上的菩薩,都是以法性為身故。 三賢菩薩是覺的異相無明,十聖菩薩是覺的住相無明, 所以叫做「覺於念住」,也就是覺到了住的妄念。 然而再進一步去觀察,住相的妄念,也是了不可得, 這又是甚麼原故呢?這是因為離開了麤的分別妄相; 也就是隨各人所證的深淺不同,所以叫做「隨分覺」。
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 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 講話: 前面的名字覺,相似覺,隨分覺,都在始覺中算數, 唯有要到菩薩地圓滿的時候,才算究竟覺,也就是佛果。 一切功德,通通滿足,一念「如如智」和「如如理」相應了, 只要覺心一起,而用智慧去觀察這真心,實在沒有最初的始相。 這是甚麼原故呢?這是因為把最初一品生相無明,破乾淨了, 所以微細的妄念都遠離,然後親見真心實性, 知道從前所用的都是生滅妄心, 現在明白心性是不生不滅常住真心,這才叫做「究竟覺」, 也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
是故修多羅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 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 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 故說無始無明。 講話: 一段,是引經來證明佛和眾生究竟在甚麼地方不同。 就是說:眾生不離妄念,而佛是完全用智照境,不起分別思量, 所以叫做「無念」。 因此,大乘經中常說: 設若有一個眾生,能夠發心去用功觀察無念的話, 那就是向佛的智慧上去行。
還有一個意思,我們要知道:前面所說的「心起」這一句話, 實在是沒有初相可知; 那末,為甚麼又要說知「初相」呢? 這是說:能夠證到「無念」的境界,才能知道。 所以一切眾生,都不能叫做「覺」,這是甚麼原因呢? 因為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都是剎那剎那在那兒念念相續, 一向就沒有離過妄念,所以說:此即「無始無明」。
繼續閱讀 : https://book.bfnn.org/books2/1147.htm
請參考 : 懶人包 : 身心疾病的原理與方法
所言不覺義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 念無自相,不離本覺。猶如迷人,依方故迷; 若離於方,則無有迷。 講話: 上面一大段,都是講的「覺」義; 現在再把不覺義來詳細說一說。甚麼叫做「不覺義」呢? 不覺,就是對於真如平等無差別之理法,不能如實了知, 糊裏糊塗在無差別中,妄見差別,這都是因為不覺的原故, 而起心動念。然而這不覺的妄念,它本來是虛妄無體, 不能自立,所以它完全是依靠本覺,不離本覺, 這好像空本無花,因目病所見,目病若除,花於空滅, 故狂花不能離開虛空而有,所以不覺也是不離本覺。 你如果再不懂,可以說個譬喻。 譬如有一個人,把東方當做西方,一把方向弄錯了, 就叫做迷人,然而這迷人,是因方故迷,設若離開了方, 也就沒有迷了。「本覺」譬如「方」,「迷」譬如「不覺」, 「人」譬如「眾生」,這就很容易明白。
眾生亦爾,依覺故迷;若離覺性,則無不覺。 以有不覺妄想心故,能知名義,為說真覺; 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 講話: 上面的譬喻如果懂了的話,這法上的道理,自然容易明白。 所以說:我們眾生,就是這樣。 依本覺之理體,眾生不知,故說有迷, 設若離開了覺體,說個甚麼不覺? 因為有了不覺的妄想心念,能知道名中所含的意義, 才說一個真覺,其實這個真覺的名義,也是對待假立的; 設若離開了不覺的染污心,也就沒有真覺的自相可以說得出來。 因為真覺是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的,試問從何說起? 繼續閱讀 : https://book.bfnn.org/books2/1147.htm
大乘起信論 (淨界法師.附字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nVd_6-6eBk
請參考 : 佛法的兩個宗派 : 空宗 有宗
請參考 : "手指識字"的原理~聽聽佛陀怎麼說~1
請參考 : 一名畫家自述神奇真實的學佛之路
請參考 : 簡易排除逆境的原理與方法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