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淺介辜振豐的《歐洲摩登:美感與速度的現代記憶》
2010/03/07 20:52:17瀏覽1188|回應1|推薦7

年初,買了這本書,看完之後卻一直沒有介紹給大家,恰巧發現書中有關 PROUST 的部分在網路上有提供出來,所以我就引用相關資料也已經張貼到普魯斯特的家討論區了
https://city.udn.com/3582/3894563

然而買下這本書的主要原因並不是書裡頭對 PROUST 的簡短介紹,而是作者廣泛的學識與稀有的圖片 (儘管大多只是小而美,略嫌美中不足)
其與 2003年出版的《布爾喬亞:欲望與消費的古典記憶》,延續了相同的寫作及編輯風格 (Alphabetical Topics),目錄內容可詳以下摘要 (FROM 博客來
)


歐洲摩登:美感與速度的現代記憶 Europe Modern

作者:辜振豐 Gu Zhenfeng
出版社:花神文坊
出版日期:20091224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4167838
裝訂:平裝
 

 
 本書的焦點集中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期的歐洲文化。法國設計師香奈兒是「摩登時代」的代言人,她強調,二十世紀一登場,女性開始進入職場,服裝應該以簡單、舒適、整潔為主。這其實是呼應新時代的來臨,因為歐洲女性開始享受悠哉而自在的時光,如騎自行車、打獵、開車、打高爾夫球、網球、滑雪。一戰之後,「摩登女郎」正式亮相,她們除了熱愛露臂的圓筒裝,也雅好「若男風」:蓄著短髮、穿襯衫、打領帶。

  摩登時代展現創作的大豐收,如喬伊斯、吳爾芙、艾略特等名家的作品。當時,《洛麗塔》作者納博科夫也開始創作,其活力更延伸到一九七零年代。然而,在設計、海報、建築方面也有驚人的成績,如工藝與美術運動、艾菲爾鐵塔、新藝術、裝飾藝術、包浩斯等。
  現代生活風格的亮相,在在展現摩登精神。除了時尚、文學、藝術外,加上種種新發明如海底電纜、照相機、收音機、電影、汽車、飛機、電話,不但改變世界的面貌,同時讓人回味無窮。

本書特色

  本書聚焦於時尚與消費,並以香奈兒為主軸,延伸到她全盛時期的歐洲摩登文化。同時,內容更跳脫現代主義書寫的框框,除了介紹吳爾芙、喬伊斯外,也討論毛姆、納博科夫等作家。書中文字深入淺出,並配上精彩的圖片,好讓讀者享受閱讀的樂趣。

作者簡介

辜振豐

  長期研究流行時尚與消費文化,解讀歐洲文化深入淺出,獨樹一格。著有《布爾喬亞》、《時尚考》。

CONTENT

ARTS & CRAFTS 美術與工藝運動
ART DECO
裝飾藝術   

ART NOUVEAU
新藝術   
BAKER
黑人舞蹈   

BAUHAUS
包浩斯   
BENZ
賓士汽車   
BEST-SELLER
暢銷書   
CABARET
夜總會   
CAMERA
照相機   
COMMUNICATION
通信革命   
CONSUMPTION
美式消費   

DANCE
現代舞   
DANDY
時髦兒   

EXILE
放逐   
FASHION PHOTO
時尚寫真   

FLAPPER
摩登女   

FLIGHT
飛行革命   

GRAPHIC ADS
平面廣告   
HOTEL
大飯店   

JEWELLERY
寶石   

KAFFEE
咖啡廳文化   
LOST GENERATION
失落的一代   
LOVE STORY
愛情小說   
MODERN FICTION
現代小說   

MOVIE
電影   

NORTHERN EUROPE STYLE
北歐風格   

NUDE
裸體運動  
OCEAN LINER
豪華郵輪   
ORIENT EXPRESS
東方特快車   
PERFUME
現代香水   

POSTER
海報   
PROUST
普魯斯特   
PSYCHOANALYSIS
精神分析  
RUSSIAN AVANT-GARDE
俄國前衛藝術   
SPY
間諜   

WEDGWOOD
威奇伍德

〈序〉一文中,作者提到了本書的內容:
本書所謂的「摩登」,比較接近中文的意義,因為「摩登」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摩登女的登場。她們除了熱愛露臂的圓筒裝,也雅好「若男風」:蓄著短髮、穿襯衫、打領帶。從十九世紀末以來,歐洲女性開始享受悠哉而自在的時光。她們騎著自行車到處閒逛,手持獵槍進出森林打獵,偶爾打打高爾夫球、網球,冬天一到,則上山滑雪,而周末也會到海水浴場、溫泉區泡泡澡。所以,此書主要焦點擺在歐洲的文化,因此內容絕不是只限定在現代主義的文學作品。

而在每一個 TOPIC 裡頭,都是一個延伸閱讀的機會, e.g. 在〈ART NOUVEAU 新藝術〉,作者提到英國新藝術浪潮的代表人物,畢德斯利 (Aubrey Beardsley)
當時他替作家王爾德的作品《莎樂美》畫插圖。他擅長以大膽而明快的筆調,塑造人物的野性美,同時呈現黑白的強烈對比。在這幅插畫中,他把施洗者約翰(John the Baptist)和希臘神話的蛇髮女妖(Medusa)結合為一體,並將動作集中在莎樂美魔性的一吻。

然而書裡頭並沒有這幅插畫,倘若你有興趣,非得自己上網或上圖書館找找資料

會是這一幅畫嗎?


還是這一幅畫?



該認真讀一下這一些網路搜尋到有關畢德斯利的精采圖文

http://www.victorianweb.org/art/illustration/beardsley/primorac.html
http://beardsley.artpassions.net/

又或者該先把畢德斯利、王爾德及莎樂美的維基百科上的資料熟讀一番
http://en.wikipedia.org/wiki/Aubrey_Beardsley
http://en.wikipedia.org/wiki/Salom%C3%A9_(play)
http://en.wikipedia.org/wiki/Oscar_Wilde


相信這本書還有更多閱讀的觸角可以無盡地延伸,等待你去挖掘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3833004

 回應文章

le14nov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真糟糕,誤刪翔任的回應,莫怪...
2010/03/10 00:43

或許改天le14nov會和翔任不期而遇?!

真希望有那麼一天就像世說新語描繪的這一段:
「諸阮皆能飲酒,仲容至宗人間共集,不復用常杯斟酌,以大甕盛酒,圍坐,相向大酌。時有群豬來飲,直接去上,便共飲之。」

而我依舊必須像卡夫卡一般認真上班,縱然可以像普魯斯特一般,又如何期待自己平庸的才能可以有所表現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