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About Tamara de Lempicka (藍碧嘉)
2015/12/08 06:36:54瀏覽3787|回應0|推薦19

About Tamara de Lempicka (藍碧嘉)

如果想要認識藍碧嘉這位女畫家,大多數選擇的接近方式應該是從 Art Deco (裝飾藝術),或是 Roaring Twenties (咆哮的二年代) 開始,以至於 Lost Generation (失落的一代)Jazz Age (爵士樂時代)Great Depression (經濟大恐慌)這些歷史課本可能出現的相關名詞都將魚貫而出。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73692
藍碧嘉:裝飾藝術美豔女畫家

Tamara de Lempicka
作者:何政廣/主編
譯者:鄧聿檠/編譯
出版社:藝術家
出版日期:2015/05/11
語言:繁體中文

塔瑪拉.德.藍碧嘉(Tamara de Lempicka,1898-1980)是1920年代裝飾藝術(Art Deco)中最耀眼出眾的女畫家,更是現代藝術的重要藝術家。藍碧嘉的代表性風格,是筆調帶有濃厚的裝飾性圓潤線條,畫作中運用大量的燦爛原色系,呈顯出「咆哮的二年代」之絢麗與奢華。她在法國巴黎、美國好萊塢等地成名,周旋於上流社會間,出色的絢麗彩調廣獲青睞,席捲了歐洲,成為當時藝壇的閃亮巨星。她對流行時尚的敏感亦是作品得到高度評價原因,直到今日,她的作品仍對於時尚界有著莫大的影響。

藍碧嘉出生於波蘭華沙,父親是律師,母親則出身貴族,家境相當富裕,從小就跟著祖母出國旅行及參觀美術館,因此對於藝術的喜愛可說是源自遺傳或是家族的影響。

18 歲的時候,藍碧嘉就已經結婚並生下女兒綺賽特 (Kizette),之後定居巴黎開始學習油畫,很快地就在藝術界裡嶄露頭角,這幅由當時的德國時尚雜誌《女士》所委託的畫作 Tamara in a Green Bugatti (綠色寶時捷跑車中的塔瑪拉) 可說是她的成名代表作:
朦朧、無拘無束、美麗又饒富吸引力的波蘭女孩,塔瑪拉藍碧嘉就如同兩次大戰期間一顆閃耀的星,以其獨有魅力的體現時代風韻。直到 1978 年,紐約時報仍以「汽車時代有著堅毅雙眼的女神」來形容這名出身東歐,最後席捲西歐與美洲的迷人畫家。而事實上亦是如此,藍碧嘉最為知名的畫作即是自畫像〈綠色寶時捷跑車中的塔瑪拉〉,其中以畫家與機械的互動交織出她與人、與時代的對話。

該作整體畫面採對角線構圖,帶出視覺之延伸感,畫中則展現出人與機器間無懈可擊的和諧,身著時裝的塔瑪拉氣質高傲,雙手隨興地搭著方向盤,沉鬱的色彩對應唇上的一抹朱紅,表情冷峻卻又帶些神秘感,不乏《大亨小傳》中黛西或香奈兒女士般的風韻,回顧現今社會架構之歷史,女性通常被視為男性所有物,而汽車則是男人剛毅形象與力量的投射,然於此畫作中藍碧嘉卻徹底地扭轉了觀者對於物件可能產生之先入為主的想法。米色手套下控制著的是靜待點燃、有著四百匹馬力的寶時捷跑車,包裹於二年代時髦套裝下的塔瑪拉彷彿正以柔軟的指掌馴服並壓抑住不安的金屬巨獸,此一形象詮釋宣示著自己的掌控權,獨立、有自信,象徵著女性的解放。藝術學者暨策展人緹瑞莎楚恩拉蒂摩 (Tirza True Latimer) 亦說:「駕駛者澄淨的雙眼、從汽車與服飾上透出的金屬光澤、整體構圖的焦點聚於其握著方向盤的手部,車門把上方的名字縮寫則昭示著自身與機械的關係。汽車的局部與畫框間的相互位置呈現出被壓抑住的力量與生氣,一如飛行員於駕駛艙中所承受之壓力,這般呈現出女性力量與機動性的影像也宣告著現代新女性的到來。」

至於藍碧嘉以女兒綺賽特為創作主題的系列作品是另一個不容忽略的焦點,隨著女兒的成長,相對地也讓人感受到作品中所展現的成熟度:
〈陽台上的綺賽特〉一作於波爾多國際藝術展獲得首獎;〈陽台上的綺賽特〉整體色彩灰暗,陽台裡外被切割為兩方不同的世界,以少女的嬌弱對應遠景中城市生硬的風景,最終使目光聚焦於少女的臉上,全畫同時飽含現代社會的洗鍊,以及人物的溫度。




對塔瑪拉個人而言,她首先是一名藝術家,後才扮演著母親的角色,而繪畫即是她僅知能用以表現對於女兒的愛的方式,綺賽特的樣貌也藉由油彩長存於母親的創作之中。藍碧嘉時常以綺賽特作為畫作的主角,完成一系列扣人心弦的肖像畫作品,如 1926 年之〈身著紛色衣裳的綺賽特〉、1927 年的獲獎作品〈陽台上的綺賽特〉、1934 年完成的〈睡夢中的綺賽特〉與 1954 1955 年間創作的〈綺賽特像〉等,而於其他作品中出現的女性角色亦多可見綺賽特的影子。綺賽特透露幼時非常不喜歡擔任母親的模特兒,但她的祖母總會說:「綺賽特,妳要當妳母親的模特兒,因為有一天她會非常出名,妳也會被收藏在美術館中。」而事實亦證明如此。






維基百科另外還提到了美國影藝圈有不少明星是藍碧嘉的愛慕者以及其作品的收藏家,對於深具明星特質的藍碧嘉來說,確實不讓人意外:
American singer-songwriter and actress Madonna is an admirer and collector of Lempicka's work and has lent paintings to events and museums. Madonna has also featured Lempicka's work in her music videos "Open Your Heart" (1987), "Express Yourself" (1989), "Vogue" (1990) and "Drowned World/Substitute for Love" (1998). She also used paintings by Lempicka on the sets of her 1987 Who's That Girl and 1990 Blond Ambition world tours.
Other notable Lempicka collectors include actor Jack Nicholson and singer-actress Barbra Streisand.


藍碧嘉晚年的畫作風格有了明顯的轉變,她以畫刀取代畫筆,作品的風采也從繁華趨向黯淡:
儘管努力嘗試新的媒材與色彩表現方式,她於此時期完成的作品已無法再看出昔日啟發同代人的活力,曾經斑斕的調色板、躍動的筆刷也逐漸染塵。1962 年,她於紐約艾奧拉斯藝廊展出新作,但無論參觀者抑或藝評皆投以冷淡的回應;再璀璨、華麗的樂章終將結束……




在欣賞藍碧嘉畫作的同時,腦海總會浮現費茲傑羅的作品,就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或創作的共鳴效果,很容易帶給我一種同時性的錯覺;而在書裡頭提到藍碧嘉時代宣告完結的那一刻,卻也不禁讓我想起《大亨小傳》結束時的最後那一句話: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
為此,我們繼續前行,像逆流而行的船隻,不斷地被浪潮推回到過去。)

最後,我們或許也只能擁有回憶曾經最亮麗的那一抹綠的傷感!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37889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