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Excerpt:《周作人代表作》
2024/03/29 06:06:43瀏覽117|回應0|推薦6
Excerpt:《周作人代表作

書名:周作人代表作
編者:陳信元
出版社:蘭亭書店
出版日期:1985/05/15

Excerpt
〈唁辭〉

昨日傍晚,妻得到孔德學校的陶先生的電話,只是一句話,說:「齊可死了——」齊可是那邊響十年級學生所說因患膽石症(?)往協和醫院乞治,後來因為待遇不親切,改進德國醫院,於昨日施行手術,遂不復醒。她既是校中高年級生,又天性豪爽而親切,我家的三個小孩初上學校,都很受她的照管,好像是大姊一樣,這回突然死別,孩子們雖然驚駭,卻還不能瞭解失卻他們老朋友的悲哀,但是妻因為時常往學校也和她很熟,昨天聞信後為茫然久之,一夜都睡不著覺,這實在是無怪的。
死總是很可悲的事,特別是青年男女的死,雖然死的悲痛不屬於死者而在於生人。照常識看來,死是還了自然的債,與生產同樣地嚴肅而平凡,我們對於死者所應表示的是一種敬意,猶如我們對於走到標桿下的競走者,無論他是第一者或是中途跌過幾交而最終走到。在中國現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死之讚美者」(Peisithanatos)的話未必全無意義,那麼「年華雖短而憂患亦少」也可以說是好事,即使尚未能及未見日光者的幸福。然而在死者縱使真是安樂,在生人總是悲痛。我們哀悼死者,並不一定是在體察他滅亡之苦痛與悲哀,實在多是引動追懷,痛切地發生今昔存歿之感。無論怎樣地相信神滅,或是厭世,這種感傷恐終不易擺脫。日本詩人小林一茶在《俺的春天》裡記他的女兒聰女之死,有這幾句:
……她遂於六月二十一日與蕣華同謝此世。母親抱著死兒的臉荷荷的大哭,這也是難怪的了。到了此刻,雖然明知逝水不歸,落花不再返枝,但無論怎樣達觀,終於難以斷念的,正是這恩愛的羈絆。
〔詩曰,〕
露水的世呀,
雖然是露水的世,
雖然是如此。
雖然是露水的世,然而自有露水的世的回憶,所以仍多哀感。美忒林克在《青鳥》上有一句平庸的警句曰「死者生存在活人的記憶上。」齊女士在世十九年,在家庭學校,親族友朋之間,當然留下許多不可磨滅的印象,隨在足以引起悲哀,我們體念這些人的心情,實在不勝同情,雖然別無勸慰的話可說。死本是無善惡的,但是它加害於生人者卻非淺鮮,也就不能不說它是惡的了。
我不知道人有沒有靈魂,而且恐怕以後也永不會知道,但我對於希冀死後生活之心情覺得很能瞭解。人在死後倘尚有靈魂的存在如生前一般,雖然推想起來也不免有些困難不易解決,但固此不特可以消除滅亡之恐怖,即所謂恩愛的羈絆,也可得到適當的安慰。人有什麼不能滿足的願望,輒無意地投影於儀式或神話之上,正如表示在夢中一樣。傳說上李夫人楊貴妃的故事,民俗上童男女死後被召為天帝待者的信仰,都是無聊之極思,卻也是真的人情之美的表現:我們知道這是迷信,但我確信這樣虛幻的迷信裡也自有美與善的分子存在。這於死者的家人親友是怎樣好的一種慰藉,倘若他們相信——只要能夠相信,百歲之後,或者乃至夢中夜裡,仍得與已死的親愛者相聚,相見!然而,可惜我們不相應地受到了科學的灌洗,既失卻先人的可祝福的愚蒙,又沒有養成畫廊派哲人(Stoics)的超絕的堅忍,其結果是恰如牙根裡露出的神經,因了冷風熱氣隨時益增其痛楚。對於幻滅的現代人之遭逢不幸,我們於此更不得不特別表示同情之意。
我們小女兒若子生病的時候,齊女士很惦念她;現在若子已經好起來,還沒有到學校去和老朋友一見面,她自己卻已不見了。日後若干回憶起來時,也當永遠是一件遺恨的事吧。

十四年五月二十六日夜。
選自《雨天的書》

〈抒情美文的上品——唁辭〉/ 司馬長風

「唁辭」是一篇成熟的散文。那是爲哀悼一個叫「齊可」的少女之死而作,全篇都是至情至性的流露,可是句句字字都有節制,是抒情美文的上品。
全文僅一千五百字,前面一段引子,說明接到齊可的死訊,以及和死者的關係一女兒的朋友)。主文有三段:
第一段,說青年人夭折的可悲;點出人皆有死,死只是了結,安慰死者說:「年華雖短而憂患亦少」,「悲痛在於生人」。
第二段,引日本詩人小林一茶記他女兒之死的話和詩:「到了此刻,雖然明知逝水不歸,落花不再返枝,但無論怎樣達觀,終於難以斷念的,正是這恩愛的羈絆。」
第三段,是全文的高潮,先說死後不可知,繼說鬼魂神話之無聊,但却讚賞那是「人情之美的表現」,因爲對死者的家人親友是一種慰藉:「倘若他們相信——只要能夠相信,百歲之後,或者在夢中夜裡,仍得與已死的親愛者相聚,相見!」寫到這裡他筆鋒一轉:「然而,可惜我們不相應地受到了科學的灌洗,既失却先人的可祝福的愚蒙,又沒有養成畫廊派哲人(Stoics)的超絕的堅忍,其結果是恰如牙根裏露出的神經,因了冷風熱氣隨時益增其痛楚。………
這篇美文和周作人其它小品一樣,並不使人激動,但却引人靜靜的咀嚼回味。這篇美文,有四點値得揣摩:
1.
做到情理交溶,理以節情,情以暢理,和諧勻稱。
2.
內容純淨,從頭到尾,旨趣一貫,元氣淋漓。
3.
目在技巧上節制得宜,所發皆中節。因所說之理中節,使人心安理得;所抒之情亦中節,所以「哀而不傷」。
4.
引用日本及西方的名文佳句都切合文旨,豐寫多采,讀來有千花萬杂壓枝頭,美不勝收之感。
歷來對周氏散文的批評,多說其文含蓄有味,閒適自在。
胡適:「……用平淡的話,包藏著深刻的意味,有時很像笨拙,其實却是滑稽。」
郁達夫:「周作人的文體,又來得舒徐自在,信筆所至,初看似乎散慢支離,過於繁瑣!但仔細一讀,却覺得他的漫談,句句含有份量,一篇之中,少一句就不對;一句之中,易一字也不可,讀完之後,還想翻轉來從頭再讀的。」
周作人自己也強調散文要「耐讀」,要有「餘香回味」。但是依筆者看來,其散文的光彩在見解的高明,學識的淵博以及情意的雍容;絕不在文字。他的文字既不夠洗煉,也不夠暢達。郁達夫所說「易一字也不可」顯然是溢美之詞。反之,其文章之大病端在可易之字相當多。例如這篇「唁辭」,滿篇攀情佳義,但是摘引起來非常困難,因爲句子太冗長和嚕嘛。所以有這一大病,主要因爲他是紹興人,講不好國語,其次拘泥於歐化語法,還有他故意求「澀」,求「耐讀」所致。

節錄自「中國新文學史」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e14nov&aid=180446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