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6/11 16:37:00瀏覽356|回應0|推薦39 | |
「度」與「渡」之異同― 〈伍子胥列傳〉中的「度」與「渡」(⑿二十九) 一、列傳70卷―06〈伍子胥列傳〉 本篇說的都是伍子胥的事情:伍子胥是春秋末期的吳國大夫,周景王二十三年(522B.C.)因楚平王懷疑太子作亂,殺害伍子胥之父伍奢和兄長伍尚,伍子胥隻身逃往吳國,後來受到闔閭重用,發兵擊敗楚國,擊破楚國首都郢,挖掘楚王之墓,鞭屍三百,報了父兄之仇。不過內容絕大部分已見於〈吳太伯世家〉、〈楚世家〉、〈越王句踐世家〉,將這些材料摘出另組合成傳記,彰顯的是伍子胥的「復仇」;「棄小義,雪大恥,名垂於後世」更是整篇傳記的精髓。 二、〈伍子胥列傳〉中的「度」與「渡」 伍胥懼,乃與勝俱奔吳。到昭關,昭關欲執之。伍胥遂與勝獨身步走,幾不得脫。追者在後。至江,江上有一漁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劍曰:“此劍直百金,以與父。”父曰:“楚國之法,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爵執圭,豈徒百金劍邪!”不受。 本段就是伍胥過昭關的故事。「伍胥」是「伍子胥(559—484B.C.),羋姓伍氏,名員字子胥,伍奢之子,家族在楚國被迫害而投奔吳國」,「懼」是「害怕,害怕受太子建牽連」,「勝」是「白公勝(?—479B.C.),羋姓熊氏名勝,春秋末期楚國大夫,楚太子建之子,楚平王的孫子」,「昭關」是「春秋時吳、楚交界關口,在今安徽含山縣城以北7.5公里」,「獨身」是「單獨一個人,未攜僕從」,「步走」是「徒步逃走」,「至江」是「到達長江邊」,「漁父」是「捕魚的老人,父音ㄈㄨˇfǔ」,「渡伍胥」是「以船載伍子胥過江」,「直百金」是「價值百兩黃金,『直』通『值』」,「以與父」是「用他給老父作酬勞,父音ㄈㄨˇfǔ,指『漁父』」,「法」是「法令,公布的命令」,「執圭」是「本義為『以手持圭』,『圭』是『古代諸侯在大典時所持的上圜下方瑞玉』,轉作名詞『執圭者』,這裡是再轉作專名,是『春秋戰國時代楚國的最高爵位名』」,「徒」是「只是、只有」。整段話的意思是:伍子胥很害怕,便與勝一起逃往吳國。走到昭關時,昭關的守衛官要抓他們。伍子胥於是與勝各自隻身徒步逃跑,差一點沒能脫身。追捕他們的人跟在後面,伍子胥逃到江邊,江上恰好有一個漁翁駕著船駛來,知道伍子胥的情況危急,就載伍子胥過了江。伍子胥過江以後,解下他身上的佩劍,說:「這把劍價值百兩黃金,送給您老人家了。」漁翁說:「按照楚國的法令,捉到伍子胥的人,賞賜五萬石粟米,授以執圭的爵位,那又何止是一把價值百金的劍能比的!」漁翁不肯接受伍子胥的劍。「乃渡伍胥」、「伍胥既渡」兩個「渡」字都是本義「涉濟、渡水」,讀「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 三、結論: 〈伍子胥列傳〉有兩個「渡」字,「乃渡伍胥」、「伍胥既渡」都是本義「涉濟、渡水」,都讀本音「徒故切(今讀ㄉㄨˋdù)」;沒有「度」字出現。 |
|
( 知識學習|語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