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度」與「渡」之異同― 〈孫子吳起列傳〉中的「度」與「渡」(⑿二十八)
2024/06/02 19:52:01瀏覽168|回應0|推薦39

「度」與「渡」之異同―

〈孫子吳起列傳〉中的「度」與「渡」(⑿二十八) 

一、列傳70卷―05〈孫子吳起列傳〉

    本篇是古代三位著名軍事家的合傳。作者著重寫了孫武吳宮教戰,孫臏圍魏救趙、馬陵道與龐涓智鬥,以及吳起在魏、楚兩國一展軍事才能,使之富國強兵的事蹟。全篇以兵法起,以兵法結,中間也以兵法貫穿始末。

    孫武傳在吳宮教戰」之中竟出現「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的名言,而傳末用西破強楚」、「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十二字,就使我們深刻明瞭孫武的軍事才能及其兵法十三篇的實用價值,筆法虛實之間各盡其妙。孫臏傳則較詳實,先寫龐涓嫉之致斷其兩足而黥之,繼之以歸齊獻賽馬之策於田忌,終以圍魏救趙、馬陵之戰而名顯天下。吳起傳則力敘其將於魯而大破齊,將於魏而拔秦五城、守西河,相楚則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為魏、楚兩國富國強兵做出卓越的貢獻;最後以刻暴少恩亡其軀,伏於悼王之屍遭射刺而死,令讀之者不勝唏噓。  

二、〈孫子吳起列傳〉中的「度」與「渡」 

    使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龐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軍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並行逐之。孫子度其行,暮當至馬陵。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於此樹之下。於是令齊軍善射者萬弩,夾道而伏,期曰暮見火舉而俱發。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白書,乃鑽火燭之。讀其書未畢,齊軍萬弩俱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齊因乘勝盡破其軍,虜魏太子申以歸。

    這就是馬陵之戰的故事:魏與趙攻韓,齊使田忌將兵救之,孫臏設計在馬陵伏擊,使的龐涓割頸自殺使齊軍」是「下令讓齊國軍隊做事」,「入魏地」是「進入魏國土地」,「十萬灶」是「第一天造「十萬個軍灶,首日承下省略」,「行三日」是「走了三天的路」,「固知」是「本來就知道」,「齊軍怯」是「齊國的士兵膽小怯懦」,「吾地」是「我國境內」,「亡者」是「逃跑的人」,「步軍」是「步卒,步兵」,「輕銳」是「輕裝精銳的部隊」,「倍日並行」是「一天趕行兩天的路程,加快速度之義」,「逐之」是「追逐他,他指齊軍」,「度其行」是「估計他行進的速度,『其』是代名詞,指龐涓」,「」是「傍晚、太陽將落時」,「馬陵」是「古地名,在今河南范縣西南,一說今山東郯城一帶」,「阻隘」是「險要之處」,「伏兵」是「隱藏埋伏軍隊」,「」是「以刀斧砍削」,「萬弩」是「一萬把用械發箭的弓」,「火舉」是「有火光點燃」,「俱發」是「一齊放箭」,「夜至斫木下」是「夜裡趕到被砍掉樹皮的大樹下面」,「白書」是「白色樹幹上有字」,「鑽火」是「鑽木取火,點起火光」,「燭之」是「照亮它」,「讀其書」是「看那些字」,「大亂相失」是「大為騷亂彼此失散」,「智窮兵敗」是「智謀窮盡一定打敗仗」,「自剄」是「割頸自殺」,「遂成豎子之名」是「竟然成就了這個小子的名聲,『豎子』本兒童、童僕,轉作對人的蔑稱,是罵人愚弱無能的詞語,相當於小子」,「乘勝」是「趁著勝利時」,「魏太子申」是「魏惠王太子,姬姓魏氏名申」,「以歸」是「回齊去」,「名顯天下」是「名聞天下、名揚天下」。整話的意思是:下令讓齊國軍隊在進入魏國國境之後,第一天修造十萬人吃飯的爐灶,第二天修造五萬人吃飯的爐灶,第三天修造三萬人吃飯的爐灶。龐涓帶兵追趕了三天,看到那些爐灶之後,非常高興,說:「我本來就知道齊國的士兵膽小怯懦,進入我國只有三天的時間,逃跑的士兵就已經超過一半了。」於是捨棄了步兵,帶領輕便鋒銳的騎兵以每天兩倍的行軍速度追趕齊國軍隊。孫臏估量他們行進的速度,傍晚的時候應該會追到馬陵。馬陵這個地方道路狹窄,而且兩旁多是險峻的地勢,可以埋伏士兵,於是用斧頭砍掉一棵大樹的外皮,在露出白痕的地方寫下「龐涓死在這棵樹下面」幾個字。然後命令擅長射箭的齊國士兵共一萬多人,手拿弓弩,埋伏在道路兩側,與這些士兵約定「晚上看到有火光點燃就一齊放箭」。龐涓果然在夜裡趕到了那棵被砍掉樹皮的大樹下面,看見白色的樹幹上有字,就點火照看。那些字還沒有看完,埋伏在那裡的齊國士兵就萬箭齊發,魏國軍隊大亂,彼此失散。龐涓知道自己的智謀已經窮盡,一定會打敗仗,就拔劍自刎了,臨死前說道:「竟然成就了這個小子的名聲!」齊國軍隊於是乘勝完全打敗了魏軍,俘虜了魏國的太子申回去了孫子度其行」的「度」是引申義「測量估計」,音讀轉作「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

三、結論: 

   〈孫子吳起列傳〉只出現一次「」字,「孫子度其行」的「度」是引申義「測量估計」音讀轉作「徒落切(今讀ㄉㄨㄛˋduò或ㄉㄨㄛˊduó)沒有「渡」字出現。」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jangjnan&aid=18067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