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0/27 20:52:02瀏覽1330|回應9|推薦91 | |
張盈盈為文友們簽書。 「我要讓世人知曉純如是怎麼活的,而不是如何死去的! 」因著女兒張純如而從科學家變身為作家的張盈盈,上周末在大華府會文友,談她撰寫「不能遺忘的女子」 (暫譯,The Woman Who Could not Forget) 的動機。《華府新聞直擊》 張純如和華府很有緣份,曾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深造,在著手撰寫「南京大屠殺」期間也曾到華府國家檔案局做研究長達一年,1998年張純如應華府猶太屠殺博物館之邀再訪華府,僑界曾為她舉辦的歡迎餐 會,有超過600人到場向張致敬。 參加張盈盈新作座談會的不少文友,帶著美好的記憶而來,還有多位 帶著張純如的遺作,和張盈盈分享他們與張純如短暫卻深刻的交會。 以「南京大屠殺」一書聞名於世的年輕作家張純如 (Iris Chang),在完成第三部作品、著手進行第四部作品時,精神壓力過大、體力不濟,加上不到兩歲的兒子可能有自閉症,遵醫囑服抗憂鬱藥三個月後,於2004年11月9日舉槍自盡,結束短短36歲的精彩人生。 張盈盈說,女兒過世後她一直想寫本屬於自己和女兒的共同回憶的書,但因太過悲傷無法動筆。後來媒體及其他著作對於張純如死因有渲染與誤解,讓她覺得有必要挺身而出,澄清一些事實。除了為女兒寫,也為孫子寫,「我要讓Chris(張純如之子)真正認識他的母親」。 張純如的血液裡有作家的因子,張盈盈之父是國府遷台的政論作家張鐵君,姐姐是詩人,純如雖然從小愛寫愛讀,可能是父母都學科學,在伊利諾大學主修電腦、數學,一直到大三才決定擁抱真愛,轉讀新聞。 「她從小就好奇,喜歡打破砂鍋問到底! 」張盈盈說,純如會寫「南京大屠殺」不是偶然,是出於好奇。 張盈盈曾跟純如提到,南京大屠殺差點造成外公外婆失散,這一歷史事件影響著他們一家,也開啟張純如的探索欲望,後來一個偶然機緣,張純如在加州看到南京大屠殺的相關圖片展,激發她的正義之心,決定著手寫出這段西方世界鮮知的歷史悲劇。 張盈盈說,純如寫了「南京大屠殺」普獲肯定後,受菲律賓美軍戰俘營倖存者之託,投入了又一段歷史傷痛的調查書寫,由於壓力過大,死前最後六個月身體開始出現不適而服用鎮定劑,最後三個月遵醫囑服抗憂鬱症藥物,張盈盈在女兒過世後深入研究女兒死因,才發現這類藥物在用藥及停藥初期,患者有可能有自殺傾向。而張純如違背她純良本性,選擇用槍械結束自己生命,讓張盈盈更確定「女兒是服藥副作用而輕生」。 雖不太願意重揭心酸往事,張盈盈說,她願意敞心分享,也是在提醒大家小心用藥,加強對服用藥物、劑量的警覺性,也許就能救親人一命。 「不要小看一個人的影響力」張盈盈說,她和純如母女倆感情很好,隨著女兒漸長,常常是女兒反過來給媽媽建言,張純如「The Power of One」的信念,影響著她、敦促著她,讓她走出科研世界,投入全新的英文書寫。 張盈盈說,這本書除了最後兩章外,她的書寫過程其實是相當愉快,她追憶和女兒生前的點點滴滴、反覆讀著女兒給她的信,令她最難忘的有這麼一句「人會死兩次,一次是肉體的死亡,一次是在記憶裡死亡」。 生命有時,文字卻是不朽!張純如的「南京大屠殺」在文化的長河,已然留下一段不朽;張盈盈追隨父親、女兒,將她的愛化為文字,也將留在讀者的記憶深處。 下圖:華府作協會長張明明(張恨水之女,右)介紹張盈盈。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