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4/07 00:45:50瀏覽2353|回應9|推薦58 | |
↑左起老三、老二、老大和蜂鳥,去年夏天攝於夏威夷大島 有個父親養了四個兒子,全住家裡。 第一個兒子是經濟學學士 第二個是工商管理碩士 第三個是博士 第四個是小偷 鄰居問:你怎麼不把第四個兒子趕出去呢? 父親說:他是唯一有在賺錢的,其他都還沒有工作呢! 優迪園(UDN Blog)人氣王「鄉下老師」受此笑話啟發,寫了篇 博碩士為何工作難找? ,正好,前篇談「擠名校教育失焦」引來超過三萬的點閱,似乎共鳴不小,趁著全美大學、研究所放榜的熱季,蜂鳥也來借題發揮一下。 去年底從過完感恩節到農曆春節,回台陪父母,一待就是50天,仰賴FEI(Facetime Email Instegram)知曉女兒們近況,大蜂鳥在西雅圖、二蜂鳥在休士頓,小蜂鳥最忙,一下子飛德州達拉斯、一下子又跑里奇蒙,沒幾天又看她到佛州奧蘭多,回家陪老爸沒幾天,又跑到北卡三角科技城。飛到西飛到東,就是跑面試,我人還沒到家,她已經四個工作offer在手,等我回來給她做參謀。 好像不久前才寫加油,全速前進!, 轉眼,又輪到老三要大學畢業了。這老三在UVA讀土木工程裏的運輸工程,運輸工程裡的道路規劃,大概受同儕影響,人還沒踏出校園,個個為前途忙得不可開交,聽她數一數,除了讀教育的室友進法學院,另一個有意考醫學院,其他都半隻腳踏進職場,女兒拿四個offer還不是冠軍,她的手帕交Tien去年11月就已經有五個公司捧著優厚待遇搶人。 蜂鳥對子女教育作風開明,但還是不免掉入「士大夫」舊思維,我和她爸從去年夏天就提醒她考GRE,總希望她能跟著兩個姊姊後塵,至少得讀個研究所。「你們不要給我壓力啦!」、「我得去職場實際工作,倘若真的要讀研,才能確定我想專攻的領域」,三言兩語,一句比一句有理,我和蜂鳥老公只好住嘴。 大蜂鳥六年前畢業時正逢金融風暴剛過境,就業市場仍是一片低迷,她主修結構工程,捨棄MIT、史丹佛碩士的全額獎學金,決定去UIUC直攻博士。沒想到,讀了一年,老大確定自己不是做研究的料,加上景氣變好,拿了碩士就出來做事,到她最愛的城市,做她最愛的大樓結構設計,一做就快四年。 我家唯一在讀博士的是老二,不是因為好學不倦,也不是追根究底的料,但因為學的是表演藝術,未來若想一邊演奏一邊教學,讀博士是給自己開一條更寬廣的路。她選了間給全額獎學金加助教津貼的學校,讀了碩士又接著讀博,也快四年了。 博碩士工作不見得比學士好找,或,高學歷低就業(under-employeed)的情況,並非是台灣獨有,但台灣問題比美國更嚴重是實話,原因有幾方面 :一、學生不知為何而學,只是因為「讀研究所」聽起來好過「待業青年」;二、研究所好進,大學多、研究所多,要養很多教授,不能沒有學生;三、家長「學歷至上」的舊觀念,子女碩士、博士畢業,臉上有光;四、學生沒有經濟、找事的壓力,或是,不想有經濟的壓力,因此自願離不開父母;五、人力資源和社會就業市場脫節。 這是東西教養觀和文化的不同使然。在歐美,做爸媽的教養子女最幸運的是子女能走上獨立之路,自己(和另一半,如果還沒離婚的話)可以快活過後半輩子;在台灣,子女婚後想搬出父母家都得想方設法找理由,未婚、不婚的成年子女,更是難脫離舒適圈,一是經濟上難獨立,一是情感上父母子女都離不開彼此, 還有一些從小被寵壞了的媽寶,欠缺生活自理能力。 三隻小蜂鳥讀書或就業,蜂鳥當參謀,但絕不當提款機,終究是女兒們自己拿主意、做決定,因為她們早知道「自己的人生自己負責」是媽媽愛她們的方式。我總不忘感謝三個女兒:謝謝妳們的懂事、獨立,謝謝妳們老爸的體貼,我才能從工作20年的新聞職場激流勇退,也才能回鄉陪阿公阿嬤長長的一段。 蜂鳥鼓勵女兒們自立更生,但那些敗壞人類、社會的職業,給再高薪水也不能碰,因此,絕對不會鼓勵人以「小偷」為職業,但你若問我:該不該鼓勵子女讀碩士、博士?或者,花大錢揹貸款讀名校還是省錢讀州立大學? 如果你和我一樣不想被啃老,我會告訴你: 只要能「獨」(養活自己),讀不讀(研究所或名校)不重要!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