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4/21 21:28:40瀏覽2893|回應7|推薦54 | |
(網路圖片) 年初在台灣待了兩個月,正好幾個子女在讀高中的朋友,都提到想送孩子到美國讀大學,「學費真的那麼貴嗎?」、「花個幾百萬(台幣)投資子女大學教育,值得嗎?」儘管網路資訊多到爆,對於美國高等教育的「質」與「值」仍有極大困惑。
老同學的女兒在紐約學服裝設計,夏天將去歐洲交換一年,又是一大筆花費,前陣子忍不住開門見山地問我 :「妳三個女兒讀完書都沒欠債?怎麼辦到的?!」
距離4月30日寄出大學選校決定截期「愛的美敦書」只剩九天,上星期接到兩通電話,都跟選學校、籌措學費、申請學貸有關,決定把舊文整理一下,重新貼出,給正在「理想」和「現實」間糾葛的家長參考。
熟識的朋友都知道,我家家無恆產,養大三個女兒,從小還學這學那丟下不少銀兩,加上前兩個是私立大學畢業,她們讀完大學、研究所、進入職場,的確,名下都沒學貸,但這並不意味當爸媽的沒借錢。老大、老二讀大學時,用利率較低的房屋淨值貸款(equity loan)借錢加上她名下的學貸(Stafford subsidized loan)付學費,兩人大學畢業時,利用房屋重貸計畫提出一筆現款,把學貸付清,因此,原本三年前就該付清的房債,只好又拖延了10年。
老三將於五月底畢業、開始當女工(程師),跟隨兩個姊姊腳步,從「拚全A」轉成「拚事業」模式。從2006年老大踏入大學那一年開始,到老三踏出大學校門,剛剛好十年,2016年,是老三步入職場的重要人生里程碑,也是我和老公支付子女教育「十年抗戰」的句點。一想到過去十年,一年兩次收到的學費「大」帳單,仍是餘悸猶存,寫這篇,是走過十年的「回憶錄」,也希望和我一樣曾在「子女的理想」、「父母的現實」之間掙扎的父母,在這場角力戰中終能全身而退,甚至雙贏。
角逐這屆民主黨總統提名失利的馬州前州長歐麥利(Martin O'Mally),和老婆都學法,都出身法政世家,即使財務狀況好過一般人許多,提到大學學費仍有一肚子苦水,歐麥利說,他為了一圓兩個女兒的大學夢,共背了33萬9000元貸款。老大25歲,華府喬治城大學畢業,四年教育成本少說也要24萬,畢業後當公立學校老師;老二是私立南查爾斯頓大學畢業,一畢業在聯合國華府辦公室當行政助理。「我也想讓她們讀州立馬里蘭大學(歐麥利母校),誰教我養出有堅強意志(strong will)的女兒?」在歐麥利家,「子女的理想」顯然佔了上風。
「教育優先」更是華人的文化,我認識的華人下一代,拿個學士加碩士花掉家產(或父母退休金)幾十萬美金者,就有好幾個。子女命好、老子有錢,無權置喙,我只是想寫給像我這種「不想付」(或「付不起」)的家長,別喪氣!做足功課、親子一同努力,子女仍能追夢,爸媽也不需「老不休」,被子女「啃」到老。
美國知名財訊雜誌Money在2015年做出自家版本的「全美最佳大學排行」(https://best-colleges.time.com/money/full-ranking#/list) ,從「消費者」的角度探索736所四年制大學是否具長線投資價值。這排名裏頭每個大學學位的平均淨成本,少則八、九萬,私立多在二十萬美金上下。一張大學文憑20萬到底值不值?不同家庭答案可能不一樣,即使同一屋簷下,老子和小子的答案可能也兩極。
這排行榜與過去排行最大的不同在於「大學教育之淨成本」,就是學費+雜費+書本費扣除校方給的免償性獎學金(grant)的數目,簡而言之,就是或早或晚得從口袋出去的教育總開支。助學貸款、工讀收入、食宿費都不計入。
老三最後一張學費繳費單已在年初繳清,正是十年總清算的時刻。老大萊斯大學(休士頓 Rice U.)工程系學士學位一張約花了 $86,000;老二紐約茱莉亞音樂院(Juilliard)鋼琴演奏學士一張$78,000;老三公立維吉尼亞大學工程系學士,因為2002年已加入維州529大學學費預付計畫,加上她成績優異兩年共拿到土木工程系一萬元獎學金,這張學士學位最便宜,$11,000 。
老大大學畢業後在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拿到結構工程碩士學位一張,成本是零,還存了幾萬研究助理津貼;老二大學畢業去了姐姐的母校拿到演奏碩士學位一張,兩年共花$5200,接著留原校讀博,成本是零,外加一年一萬多的助教津貼,等於學校付錢給她拿學位。
老大當結構工程師一年後,如願考上專業工程師執照PE(Professional Engineer),薪水算是職場新人裡的水平以上;老二算是半工半讀的自由業,演奏、教琴,賺的省點用可以養活自己;老三五月畢業就工作,我四月初給她最後兩張房租支票,和老公兩人幾天後將飛愛爾蘭歡度結婚30周年,提前慶祝我倆親職的「畢業典禮」。
寫了半天繞著「錢」打轉,不是市儈,而是現實,幫助子女圓夢,做父母的真的得量力而為,因為,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加上醫藥開支的節節高升,父母若無老本安度晚年,終究會成為子女的負擔。
英國劍橋大學有個研究發現,一個人的金錢觀念和消費習慣早在七歲就已定型,因此,不想養出揮霍無度的敗家子、或是視金如命的守財奴,父母的身教言教是關鍵。
我和三個女兒之間從不避諱談錢( 延伸閱讀 和子女談「錢」),平日從消費行為灌輸她們不被物慾控制的金錢觀,面臨高等教育這一大筆支出,自然是做理財教育的最好時機。
女兒們決定主修、選擇專業,我們當爸媽的不幫拿主意只給資訊,尤其是,每個女兒們申請學校前,我一定會攤開家庭財務表,讓她們心裡有個「數」。老大、老二從主修到專業的過程,有修正,但無大變,都以興趣、能力為主要考量,「錢」途居次要;老大對食衣住行挑剔而品味高,了解自己的龜毛,必須賺夠收入來維持讓自己舒坦的生活型態;老二是典型藝術家性格,執意走這條「錢」景難料的路已有心理準備:即使未來日子過得簡樸也歡喜情願。
「子女的理想」和「父母的現實」兩者如何不衝撞而雙贏,關鍵可能是「價值觀」。
舉例說吧,如果做爸媽的相信名望、金錢是幸福與成功的保證,子女卻執意前進非洲當志工,這衝撞一定不小;如果子女立志習醫救人,父母也認同志向並協助借貸完成學業,親子立足於相同的價值觀並一同圓夢,可喜可賀!如果做子女的只是相信名牌大學,又沒能力拿獎學金,爸媽債台高築也要幫孩子圓夢,親子價值觀雖相符,不免讓人質疑這樣不懂事的孩子未來真能成事?!
理想和現實可以距離不太遠,父母和子女的關係可以不衝撞,身教可以各顯神通,甜水窩的言教基本上不出這三條:
一、為你自己的人生負責(Taking full responsiblity of your life);
二、做真心歡喜的事,錢自然會來(Do what you love and money will follow);
三、有損他人、社會的職業,薪水再高也別碰.(Don't take any job that may do harm to others.)
孩子的前途理該自己決定。不過,當爸媽的你若甘心樂意為家裡的「媽寶」、「爹寶」負責一輩子,就繼續替他(她)的人生掌握方向盤吧!
~*~*~*~*~*~*~*~*~*~*~*~ 友情加演: CBS 理財達人Jill Shlesinger 大力推荐的這個網站,歡迎在十字路口舉棋不定的學子及家長參考使用 NextGenVest.com 專人免費輔導熱線電話:646.798.1745,text or call "I Want Help!".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