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01 06:56:24瀏覽2520|回應25|推薦120 | |
連著兩周幫兩個女兒搬家,穿梭兩個校園再次感受新生入學的喜悅與惶恐。正確的說,喜悅的是新鮮人,惶恐的是準備放子女單飛的家長。 子女順利申請到大學,打包入學當獨立新鮮人,爸媽算是完成階段性任務,可喜可賀!不想遑恐、焦慮,家長得捫心自問兩件事交代清楚沒:一是「性」事,一是「錢」事。 翻開昨天報紙,斗大的標題「與子女談性~華人爸媽難開口」,開口談「性」事,這在我們上一代可是不成體統的骯髒事,蜂鳥媽是走在時代前端職業婦女,談起這檔事,還是倒退到20世紀初,先是旁敲側擊、吞吞吐吐,然後按倷不住擠出一句「....啊.....你結婚前可不能和男朋友......『那個』ㄛ!」。你如果是「四年級女生」、「五年級女生」,也許也上過和蜂鳥一模一樣的「性教育」。 與子女談「性」,蜂鳥在前文「媽咪,妳怎麼看婚前守貞? 」已有分享,不多廢話,今天要談的是談起來傷感情、不談又不行的~~~~「錢」事。 ~*~*~*~*~*~*~*~*~*~*~*~*~*~*~*~ 「我兒子上大學第一個月,就刷爆三百元的信用卡限額,怎麼辦?」 「妳家女兒有沒money issue?我女兒用錢無度,她老爸又不是開銀行的,快被寶貝女兒氣炸!」 「女兒吃學校、住學校,一年花我一萬二,得再給她多少零用錢?」 ......... 一到入學季,蜂鳥就成「空巢焦慮症」家長們的「諮詢」對象。蜂鳥一邊好心解答,一邊也懷疑:奇怪,我朋友不缺,缺的就是「錢」,問我「錢」事,這些人有沒頭殼壞去?! ~*~*~*~*~*~*~*~*~*~*~*~*~*~*~*~ 兩周前幫剛剛升入研究所的老大搬家,也把她存在我這兒的$5000存款還她,鼓勵她找個投資管道,買股票或共同基金。道別的一刻,也是她履行承諾、完全經濟自主的開始。 老二升大二後開始和學姊合租公寓,今年夏天在曼哈頓找到一戶更便宜的,一個月省了四百,卻少了隱私,一房一廳,學姊住房,她睡客廳。 比起老大,老二很早就懂得共體時艱。從13歲起在家開班啟蒙教鋼琴,15歲幫社區合唱團伴奏,加上比賽少則幾百、多則幾千的「外快」獎金,小富婆之名,不逕而走! 學音樂的進了音樂院,「錢」途茫茫不打緊,燒錢還燒得兇。和學工程的老大比,這老二暑假不僅不能打工,還得找音樂營、大師班繼續進修,貼心的她選有提供獎學金的去,把學費高昂的Aspen擺一邊。在學校圖書館工讀、加入學校的社區演奏計劃、申請公立小學教學獎助金計劃,同系同學多忙著關在琴房練琴,老二則是忙得找不到空檔練琴。 這兩個女兒和所有女生一樣,也愛美、愛瞎拼,不過,老爸老媽早醜話說前頭,若選讀私立大學就得自己張羅置裝費、零用金。沒有老爸老媽當靠山,量入為出對她們已不是選項,「沒打大折絕不出手」、「逛百貨店對準Clearance衝」、這兩隻顯然都已得到蜂鳥、還有「大Mall英雄傳」阿嬤的真傳。 ~*~*~*~*~*~*~*~*~*~*~*~*~*~*~*~ 教子女理財、幫子女建立信用,得靠家長邊教邊放手。 蜂鳥女兒小學三年級以後,固定每年有200元(後老爸求情,上初中增加為$250)的無形「消費劵」,所有的衣服鞋襪、娛樂社交支出,都從這200元扣。有這「消費劵」的最大好處是~從此蜂鳥不必多費唇舌和女兒長篇論說「want」和「need」的區隔,讓女兒自己傷腦筋。記得有一年,老二心一橫,買了一雙夢想已久的Shark球鞋,一雙100 元,正好是消費劵的一半,可想而知,那年剩下的10個月,對老二真是超難熬...... 建立信用則從女兒滿16歲開始。一滿16歲,蜂鳥就為女兒申請一張信用卡副卡,有時得上網買參考書、繳暑期課費用等,或讓女兒幫買食品用品、帶妹妹外食,都用這副卡刷,從中慢慢教給女兒信用卡的優劣、建立信用的目的等,最主要的,觀察她們是否能不受引誘,建立可被信賴的消費習慣。 觀察兩年,一待她們年滿18,蜂鳥就鼓勵女兒自己申請獨立信用卡,有自己獨立的Checking account,就讀大學期間,學用、交通費、食宿費全用我的副卡刷,其他的消費就靠自己的信用卡,自己上網付款,一公一私、雙軌並行,至今沒出過差錯。 ~*~*~*~*~*~*~*~*~*~*~*~*~*~*~*~ 美國的中產之家,子女念大學無論公立或私立總是財庫大失血,只有一個還好,兩個同時唸,那當爸當媽的真的得苦上一陣子。華人家長重視教育,更甚其他族裔,護子心切的爸媽為了讓子女專心向學,多數不讓子女了解家庭財務狀況,子女若習慣飯來張口、缺錢伸手,父母又怎能責怪她(他)們不共體時艱?! 財務信用,和親子間的互信一樣,不是一夕間建立。 與子女談錢,若沒有提前、有計劃的養成教育,光談,真是沒用的!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