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6/07 23:20:03瀏覽2328|回應5|推薦42 | |
今晨上臉書看到朋友轉載的一篇「當我要去養老院的時候」。 蜂鳥還沒老到要去養老院,但正好幾天前讀到一篇如何未雨綢繆,在跟上帝報到以前,提早處理好「帳務」,還有「長物」。 這是一個華府在地人寫的。他的父親剛過世,他去老家接收遺物,看著十多年前的一張清單,緬懷父親的遠見和睿智。 他回憶,老爸過世前十多年的某個周末,把已經另組小家庭的他和一個弟弟、一個妹妹都找回老家,這個家庭會議的目的就是預先處分身後長物。 老爸說,銀行帳戶裏有數字的帳務(債務或有價資產)部分,他能自己處理平分,但長年累積的家中長物,讓他傷腦筋,所以把大家找來解決。 於是,老爸分給三兄妹各2000元假鈔,開始玩以前一家子常玩的大富翁桌遊。爸爸主持家當拍賣會,媽媽當記錄員,然後一件件可能成為長物的父母寶貝一件件有了歸屬地。 舉例說吧,一件祖父留下的古典沙發,想接手的就出價,沒有底標,老大舉手喊3元,老二也想要就加價,最高價就得標。 一只老爸戴身上的金錶,想留作紀念的就開始出價搶標;作者確定他要搶的是一個小時候和老爸看球賽時買的大頭娃娃,那是他和老爸共有的美好記憶。 會議結束,清單列出,老爸老媽的收藏品、家具一一找到歸處,三兄弟都不想接手的,銀器也好、瓷盤也好,老爸老媽就可以自己處理掉或捐出。 這篇就是作者去老家接收遺物後,寫的感想文。 父母的收藏,可以繼續被子女當寶貝,但如果家裡有價值的珍藏品太多,不想在身後引發兄弟鬩牆之爭,這樣的拍賣會,可以參考。
(下圖 : 美國社區常見的Estate Sale,就是遺產拍賣會,網路圖片)
轉貼《當我要去養老院的時候》...... 這是一位即將去養老院的老人寫的,值得老人們深思。 我要去養老院了!非不得已,我是不會去養老院的。但是當生活開始不再能完全自理,而兒女又工作忙碌還要照顧孫子,無暇顧及你時,這似乎成了我唯一的出路。我要準備搬家了,搬到養老院去! 養老院條件不錯:乾淨的單人房間,配有簡單實用的電器﹔各種娛樂設施齊全﹔飯菜還算可口﹔服務也很周到﹔環境也很優美。就是價格不菲。我的退休金肯定無以支撐。但是我有自己的住房,將它賣掉,有了幾百萬,錢就不是問題了。我養老花不了,不久的將來剩下的就作為遺產,留給兒子。兒子很理解:你的財產應該您享用,不要考慮我們。剩下的就是我要考慮做去養老院的準備了。 俗話說:破家值萬貫,指的是東西多。過日子針頭線腦什麼也少不了。箱子、櫃子、抽屜都裝滿了各種日常用品。四季的衣服,四季的床上用品,堆積如山﹔我曾對紅木感興趣,桌子、椅子、櫃子,全套的紅木家具﹔我喜歡收藏,郵票集了一大堆﹔紫砂壺也集了百十來把﹔還有許多珍藏的小件物品,什麼翠、和田玉、核桃,黃金、白銀等小把件、掛件,還有二條小黃魚﹔特別是書,整個一面牆的書櫃,裝的滿滿的﹔好酒什麼茅台、五糧液,洋酒,也存了幾十瓶﹔還有全套的家用電器﹔作飯的各種器具,鍋碗瓢盆,柴米油鹽、各種調料,再把個廚房也塞的滿滿的﹔還有積攢的幾十本相冊 …。 看著滿滿的一屋子東西,我發愁了!養老院隻有一間屋子,一個櫃子,一張桌子,一張床,一個沙發,一個冰箱、一個洗衣機,一台電視機,一個電磁爐,一個微波爐。根本沒有存放我這些平生積攢的財富的地方。 在這一舜間,我忽然覺得,我的這些所謂財富都是多餘的,它們並不屬於我!我只不過是看一看、玩一玩,用一用,它們實際上隻屬於這個世界,輪番降臨的生命,都只是看客。故宮是誰的,皇帝認為是朕的,但是今天,它是人民的,是社會的。我忽然明白了:為什麼比爾.蓋茨要把自己身後的財產全部捐獻﹔為什麼馬雲都宣布要把他博物館的全部藏品全部捐獻,那是因為他們明白:這一切原本就不是他們的,他們不過是看一看,玩一玩,用一用,生帶不來,死帶不去,倒不如沽名釣譽,落得個積善行德。多麼明智! 我的這一屋子東西,真想捐獻,但是拿不出手。要處理現在成了個難題。子孫能接受的寥寥無幾。我能想象:當兒孫面對我的這些苦心積壘的寶貝時會是怎樣的情景:衣服被褥全部扔掉﹔幾十本我覺的珍貴的照片會全部毀﹔書被當廢品賣掉﹔收集的藏品不感興趣會處理掉﹔紅木家具不實用,會濺價賣掉 …。正如紅樓的結尾:隻剩下白茫茫的一片,真乾淨!我面對著如山的服裝隻揀了幾件常穿的﹔廚房用品隻留了一套鍋碗瓢盆﹔書挑了幾本還值得看的﹔紫砂壺挑了一把喝茶的﹔再帶上身份証、悠遊卡、健保卡、戶口本,當然還有銀行提款卡,足夠了!這就是我的全部家當! 我走了,把這個家還給這個世界。是啊!人生隻能睡一張床,住一間房,再多的都是看著玩的!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