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8/06 22:59:09瀏覽6310|回應6|推薦51 | |
最近在不同的場合和不同圈子的朋友聊到子女教養,對蜂鳥年紀輕輕就不用供養小孩,毅然辭職作書癡,一臉羨慕也不忘酸一句~~「妳真幸運,養的小孩都是來還債的,不像我,上輩子欠他(她)們的!」 蜂鳥是受洗基督徒,不信輪迴,相信照著聖經養小孩,就能無愧上帝託付,讓每一位孩子發揮其最大天賦。用「還債」、「討債」一筆總結,蜂鳥認為,其實是父母脫責或偷懶的藉口。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孩子會打洞」除了基因,人的品格、個性受後天環境影響更大,尤其是成年前的原生家庭環境。我們上一輩的為人父母,通常依著父母的模式養小孩,因此,蜂鳥老媽是職業婦女,打小訓練我們三個自己打理早餐,蜂鳥對小孩也比照辦理;同樣的,家暴受害人長大成年後高比例成為施暴者,或者酗酒父母養出酗酒子女,這都不難理解(已有長期的追蹤研究證實)。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做好父母,挑戰雖大,但可學習的管道也更多元。今天看到這篇哈佛心理學家的研究,如何教出好孩子獻策六招,華人愛「哈」佛,蜂鳥這就藉花獻「佛」,給家有「討債兒」的爸媽們參考。 正如這篇研究報導一開始所言,這一代的父母最大的教養公敵是科技產品+網路,一面擔心子女過度沉迷網路,一面自己掛網、滑手機。三月回台陪父母到礁溪長榮當豬兩天,非假日,自助餐廳裡最多的是年輕夫婦帶幼齡子女(有的還帶外傭),通常拿了飯菜回座位,就「吃飯配蘋果」,更小的那個,就由外傭餵飯,(至於外傭怎麼請的,這蜂鳥得開另篇議論。) 言歸正傳,如何教出好孩子(good kids),先得定義何謂「好孩子」。如果父母定義的好孩子是小時考一百分、長大賺大錢,那請轉台,不必再讀下去! 根據台灣遠見「未來Family」雜誌創刊號的問卷統計,「品格教育」是台灣父母最關注的事,有六成父母最重視這個,重視功課的只有5%,這個哈佛心理專家的研究,也是將「好孩子」界定在品格端正(morally upstanding)和目標驅策(goals-oriented)的框架。 以哈佛的Making Caring Common Project研究結論為本,報導指出,現代家長期望子女達成自我目標並尋得快樂,但這並不需要犧牲溫和良善和同情心,如何養出具有同理心又能自我驅策、善良的好孩子,父母能做且要做的六招如下: 一、多花時間和子女相處 養出好孩子,這是最重要的打地基工程。和子女經常相處、開放式對談,問問他們對世界的看法、聆聽它們的回答,這些都能讓做家長的認識每一位子女的獨特性,透過對話,也能向子女傳達父母對人對事的關切與價值觀。 二、至關重要的事,絕對要說! 根據研究,雖然大多數家長認為教出「關愛他人」的好孩子至關要緊,但子女往往得不到這種訊息。做父母的除了身教言教,還要經常與子女的師長聯繫,了解子女是否在團隊活動、協作項目體現「關心」(caring)他人的特質。三、培養子女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是否要繼續學小提琴?要不要退出球隊?考SAT或是ACT?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總有舉棋不定的時刻,做家長的,不要替他們做決定,而是要協助他們面對問題、思索可行對策、分析決策後的正反效應等。 四、讓助人和慷慨 成為內化性格 研究發現,日常生活中習慣對他人表達感謝者,往往也是熱心助人、慷慨、具同情心和容易原諒別人的人,而這種人,通常是快樂而健康的。想養出這樣快樂而健康的子女,做爸媽的別剝奪子女做家事、協助手足的機會。教導子女感恩,並身體力行,除了特別與眾不同的善心善行,爸媽對子女平日的和善行為,不必嘉獎。 五、留意並導正子女具有破壞性的情緒反應 研究發現,憤怒、羞愧、妒忌及其他的負面情緒,可能會讓子女喪失關愛他人的能力,因此,教導子女辨明並疏導負面情緒,是家長不可輕忽的責任。家長一面引導負面情緒子女找到健康而安全的發洩渠道,一面也必須擬定管教底線,持守的中道是教養出「caring individual」。 六、領著子女認識更大的世界 這六招,讀起來不費力,做起來其實也不太難,總歸一句話:「養出好孩子,自己得先學做個好大人」。不想背著子女債入老年,甚至入棺材者,不妨試一試!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