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03 11:27:33瀏覽2647|回應9|推薦100 | |
前幾週,我們悅讀小組拜讀派翠西亞‧波拉蔻繪本系列作品, 得知她小時候曾經因「失讀症」對閱讀產生障礙,造成她在學習路上充滿挫折,直到十四歲時,遇到一位好老師,協助她突破困難學會閱讀,最後竟成為一位極有成就的知名作家。 從波拉蔻的言談與創作中,「好老師」是她非常推崇的文化橋樑。 一生之中,能遇到好老師,何等幸運,學習困難的孩子,遇到好老師,更是人生的轉捩點。就如在黑夜裡站在陌生的路上不知何去何從時,仰望天空,一個星光閃爍,溫暖了寂寞孤獨的心,提昇往前邁進的勇氣。 上星期,鳳侶和我們分享最近看一部名為《心中的小星星》電影,講述的就是一個天生閱讀障礙的小男孩伊翔遇到一位懂他愛他的老師,讓他重新找回失去的自信與夢想的感人故事。 聽到鳳侶的推薦,我隔天就到住家附近的影帶出租店順利租到這部片子。 這部電影真的很值得看,看完後,內心湧上許多想法,透過這方園地做分享。 電影內容,讓我聯想到作家黃春明寫的一篇《不要冤枉所謂的壞學生》裡提到:我們目前制式教育的僵化與窄化的學校教育就如過去勞力密集的加工廠,老師們就像坐在生產線上輸送帶兩旁的女工,學生就像由輸送帶送出來的電器商品的基座,什麼都還沒裝上;他們從幼稚園一直到大學,經過這一條生產線,由沿途的老師拼裝電器零件,並做電流電壓等各種測試,不合規格的剔出線外,符合規格的看它是那一所學校畢業出品,台大的就貼台大牌,政大的就貼政大牌。 作家黃春明對整個台灣只重視智育與升明星學校的批評,對照我自己本身的求學經驗與身為母親後教養孩子的歷程,我覺得既貼切又真實。 就如《心中的小星星》裡的伊翔,也是在制式化的教育下學習,因為不按照牌理出〈大人認為不應該的行為〉,無法達到學校老師關心的作業、成績、秩序的要求,無情的被師長責罵甚至於懲罰,孩子不被瞭解,惡性循環下,被貼上「壞學生」標籤,成了父母與師長眼中的問題學生。 不斷闖禍的伊翔終於讓爸媽忍無可忍,決定將他送到一所管教極嚴格聞名的寄宿學校,只期待伊翔能成為一位父母與師長心目中的「乖小孩」。 被迫離家的伊翔十分傷心,他也不知要如何表達自己的心情,家人也沒有主動的去瞭解,反而選擇強迫的方式,讓他難過與失望不已,從此封閉自己,對生命失去熱忱,不肯學習。 還好,電影中的伊翔是幸運的,學校來了一位美術老師尼康,他敏銳的察覺到伊翔的不快樂,感覺到伊翔的眼光好像在「呼救」,尼康老師深入瞭解伊翔的問題與癥結,不斷付出關心與愛心,細心的指導伊翔,終於讓他重新找回失去的自信與夢想。 這部影片,是由印度「3K」天王之一的男星阿米爾罕首度自導自演的新片,成功的呈現出屬於孩子的天真、充滿童趣的異想世界,劇情更是誠懇細膩,讓人看得感動笑淚交織。 電影結束,大人們哭過笑過之後,是否省思到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大人常會用自己早就先入為主的「對」與「錯」價值觀去要求孩子,一定要怎麼做才是「正常」。 身為大人,很容易慣性用自己的主觀想法去評論孩子的言行,無法包容與尊重每個生命個體的「獨特」性。 就如作家黃春明對現今刻板教育體系以電器基座加工廠的比喻,經過同一規模的輸送帶測試,不合規格的就淘汰,然而,零件是沒有生命的物件,淘汰就算了,但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生命本質與思想,父母師長總是習慣對不符合期待標準的孩子無情的謾罵與責難。 當大人只會用「強迫」的方式去改變孩子一些讓人頭痛的習慣,卻在不知不覺中,抹煞了孩子更多的才華。 尤其是特殊孩子,他根本無法理解自己與別人的不同為什麼是「錯」的? 就如影片中的伊翔,他並不是壞小孩,他需要的只是一個知道如何進入他的內心,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來教導什麼是對與錯。 電影裡,尼康老師跟伊翔爸爸說了一個讓人震撼不已的小故事。 「所羅門群島的原住民,當他們要砍一棵樹的時候,他們並不會真的準備斧頭或刀具,而是聚集全部落的人到樹的前面,不斷的咒罵這棵樹,之後不到三天,這棵被眾人嫌棄的樹就枯死了。」 這個故事讓我深省。 我們身為父母師長的就如所羅門群島的原住民,孩子們就如同在島上正在伸展枝椏探索世界的樹,對待這些樹,若一味的用「辱罵」與「責難」灌溉,樹在成長的過程缺乏愛與關懷,欲伸展的枝椏會萎縮,吸收不到陽光,漸漸枯死。 《心中的小星星》裡的伊翔就好像一棵即將枯萎的小樹,直到被尼康老師即時給予關愛的滋潤,讓依翔重拾信心,找回自己伸展枝椏的方向。 孩子與成人最大的不同的就是擁有一顆「童心」,他們是用真善美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 「童心」是最偉大的人生境界,也是最偉大的藝術境界。 其實,我們大人應該要向孩子學習。 德蕾莎修女曾說:「最好的老師是兒童」。 《心中的小星星》裡有個橋段可以證明。 老師在課堂上請一位同學朗讀一首詩。 《觀點》 我從上面看 你是佈滿雲的天空 直到口渴的大象過來 或是我的朋友跳上來 或是腳踏車鈴聲 或是一兩顆石頭 甚至於盲人的手杖都可以 然後畫面漸漸模糊 你又變成我們的河 接著,老師刻意叫伊翔翻譯這首詩的意義。當時老師誤以為伊翔上課不專心。 伊翔說:「我們看到就有感覺,我們沒看到的就沒感覺,可是有時候,我們看到的並不存在,而我們沒看到的,其實存在。」 然而,老師並不以為然在課堂大聲指責並否定伊翔對詩的解讀。 老師的反應, 引起全班一陣哄堂嘻笑。 已沒有自信心的伊翔,眼光不敢直視的頭垂得更低了。 老師再找班上另一位A學解釋這首詩。 學生起身回答:「看到河流時,他在河裡看到了天空, 他用各種東西破壞倒影,然後我們才發現那是一條河。」 老師聽完這名學生的解讀,非常滿意的點頭讚許。 這個橋段,用心一點看,可以感覺是在諷刺大人已失去對文字的深讀與探索的能力,對事物只會膚淺表象的觀察,漸漸社會化的刻板思維,已讀不出詩人在詩文裡的真正意涵。 伊翔有一顆真善美的心,他的世界充滿了鮮艷色彩和奇妙的幻想,天馬行空自在的悠遊在源源不絕的想像力世界。 伊翔讀這首詩時,已跨越文字符號的跼限,豐沛的想像力引領他走入詩心,體會詩意。 在和孩子對話時,我們是否可以放下自己的主觀,敞開心胸,聽得懂孩子所說的話,領會孩子的話就像詩一樣,讀懂背後的意義,給予孩子多一份被瞭解的心,讓孩子在多變無法預知的未來,擁有來自大人給予的勇氣與信心去面對,成為孩子心中永遠閃亮的小星星! |
|
( 心情隨筆|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