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1/26 15:38:31瀏覽2404|回應1|推薦93 | |
藉一黑一白的小孩在南北戰爭中成為生死之交,將不同種族交織出來的人性與高貴的具體經驗,去重新評估人類由於偏見、歧視所帶來的荒謬戰爭。 ~譯者:楊茂秀~ 26號早上,我和悅報小組夥伴繼續探索「波拉蔻故事繪本」系列另一本真實感人讀來卻叫人心情沉的故事《平克和薛伊》。 今天來位新夥伴亦薰大哥,他的加入,讓我們小組激盪出更多的閱讀火花,讀到更多的面向! 這是一本有關於美國重要「歷史」中的一則「感人」故事。 《平克和薛伊》是波拉蔻家族長輩口語相傳好幾代,直到波拉蔻將故事用文字記錄下來的親身故事,那份難掩飾的真情流露,透過文字,與讀者的心靈交會,讀來更讓人感動。 這個故事記載的時代背景是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有位黑人少年因拯救了白人少年,反而讓自己犧牲性命的經過。 「南北戰爭」在我的記憶庫裡只是在學生時代時讀到西洋歷史裡的一個考試「名詞」,直到離學生時代很多年後,因緣際會閱讀這本《平克和薛伊》,引發我想深入探究「南北戰爭」的動機。 遠流出版社很用心,在故事後面附上周樑楷教授所撰寫的《美國南北戰爭的故事和歷史》,讓讀者能對故事背景形成一個架構,導入作者想在《平克和薛伊》傳遞的核心概念。 在分享《平克和薛伊》前,我們先瞭解一下南北戰爭的起因。 「南北戰爭」又稱為美國內戰,發生於1861~1865年,戰爭爆發的原因是為了解放黑奴,大約有50萬人傷亡。 同樣位在美國,只是南方與北方區域不同,為何對黑奴解放的想法迥異,引發殘酷的戰爭。 美國是由許多「州」組成的「聯邦」國家。由於版圖遼闊,南北氣候與產物差別懸殊。在十九世紀中期,北方各州工業比較普及,他們使用機器取代大量手工和人力,故主張廢除黑奴制度。然而,南方各州有廣大賴以為生的棉田,極需要用手工摘取棉花,因此蓄養黑奴便利勞動生產。 南方白人地主經常鞭打黑奴,或者不顧黑人全家的幸福任意拆散他們,更甚的是還將黑奴當物品轉售給別的地主。 在十九世紀中期,有許多北方人士成立所謂的「地下火車」;這是一些秘密管道,一站接一站,由南而北,專門在私底下協助黑人逃亡。 據瞭解,有位知名的作家史托威夫人從小生長在基督教家庭,住在辛辛那提18年,辛辛那提這個城市屬於當時劃分的「自由州」,位於俄亥俄的南端,離對岸「蓄奴州」的肯德基僅隔一條河。 史托威夫人所住的城市因地利之便,聽到許多有關黑奴的故事,寫了一本名為《黑奴籲天錄》小說,小說內容記載了許多黑奴悲慘的真相,更加深北方人對南方人的不滿,間接影響內戰的爆發。 直到1860年林肯當選總統。南方的白人地主認為,林肯執政後將會廢除黑奴制度,所以在南方各州組成「邦聯」,另選總統,並出兵攻進北方,正式點燃這場殘酷的戰役。 《平克和薛伊》這本書裡的兩個主角,黑人少年平克與白人少年薛伊,他們都屬於「聯邦」北軍中的成員,必需與「邦聯」的南軍對抗。 就這樣,當薛伊還是個少年時,被迫參加美國南北戰爭,在戰事中,受了重傷,被黑人少年平克救回家。薛伊在平克母親溫暖悉心照顧之下,逐漸恢復健康,兩個膚色不同的少年也產生了深厚的友誼,種族、膚色的差異對他們來說並不是問題,平克和他媽媽的待人態度也讓薛伊學到很多很多。 然而,這對善良的母子並沒有因為做好事得到好報,反而被南軍的民兵殺死,悲慘的結果,令人不忍,難過得眼熱鼻酸想飆淚。 波拉蔻在故事裡是以第一人稱敘述,插圖卻把我們讀者定位在第三人稱的客觀距離,讀來更能融入故事情境。 有幾個畫面讓人為之動容。 當平克發現受傷的薛伊,波拉蔻用幾個連續跨夜表現平克費盡許多功夫拯救薛伊的過程,在快到平克家裡時,有一個沒有字的滿幅跨頁,平克一手抱著薛伊,一手抓著草,吃力地往上爬,兩個幾乎同年紀的少年,透過波拉蔻畫筆,感受到平克的辛苦與危險。 當薛伊順利到平克家,平克的媽媽沒有種族的仇恨,慈愛用心的照顧受重傷的薛伊。 接下來的畫面,薛伊、平克和他母親三人之間的互動,肢體的碰觸,畫面比例很大,讓圖像能夠強烈而清楚的傳遞他們的情感。 波拉蔻擅長用「手」展現情感。在畫面裡的「手」有很重要的意義。 我們可以看到他們三人擁抱、哭泣時抓頭或掩嘴、受到別人的指控,以及最後兩位少年在分別時緊握著手特寫鏡頭,因為戰爭被迫分開,因為膚色不同,得面對不同的人生命運,當時已生重病的平克因為發燒失足跌倒,被民兵凶狠的拖走,他使盡最後的力量,伸出手向薛伊要求說:「讓我摸一下你握過林肯先生的那一隻手,薛伊,最後一次。」 會有這種要求,源起薛伊在平克家休養的期間曾對嚮往黑奴制度解放的平克說,他曾因為駐紮在華盛頓附近,林肯親自和每個人握手,薛伊也就將手伸出去和林肯握過手。於是他對平克和他母親說:「摸過我的手,你就可以說你摸過和林肯先生握過的手。」 平克被民兵帶走時,主動伸出手想好好的握住薛伊的手,藉以被傳遞到林肯對黑奴的德政,平克內心的渴望。 在波拉蔻的描繪下,平克那張黑色皮膚浮出因發高燒兩頰泛紅,絕望無助的眼神,被民兵強硬往薛依不同的方向拉走,畫面透露平克帶著絕望的驚恐,在有生之年,將無法親自體會黑奴被解放的心願。 畫面上,那兩隻真情流露的手,一黑一白間,除了感嘆黑奴命運乖舛,更傳達出兩位少年那份濃濃的情感,讓人為之動容,眼角不經意的溫熱濕潤。 薛伊和平克同被帶進監獄,但命運卻大不同,薛伊最後被釋放出來順利回家,並結婚生子組成家庭,平克卻沒那麼幸運,據說,在進入監獄後,幾個小時內就被吊死了。 薛伊感念平克的救命之恩,將這個故事告訴他的孩子,這個感人的真實故事也就一代一代的流傳,直到波拉蔻聽到這個故事,想幫已沒有機會可以開口述說屬於自己生命故事的平克代言。 波拉蔻透過《平克和薛伊》故事,用筆記下這一切,想傳達世人,戰爭是一種叫人無法忍受的「魔鬼」。 波拉蔻透過《平克和薛伊》故事,用筆記下這一切,讓人們記得平克的善良與勇敢,同時也要讓人們記得「戰爭」是人類的「愚昧」行為。 《平克和薛伊》讓我引發一些思考。 當歐巴馬順利當上總統,是否也象徵美國終於做到種族大融合,順利達成黑人領袖金恩博士在1963年面對數十萬黑人的演講:「我有一個夢,夢想有一天這個國家高舉著、並履行其信條:『我們信守這些不言自明的真理:人人生而平等。』」 我相信,生長在台灣大多數的子民一定像美國一樣,希望族群之間和睦相處,人人生而平等。但我每次看到媒體播出某些政黨為了爭選票,喜歡運用民族意識嘩眾取寵,我不禁搖頭,同是生為「黃皮膚黑頭髮」的台灣人,同在台灣小小的土地休戚與共,有需要分本省、外省、原住民、客家人……嗎? 期待所有家長能帶領著自己孩子多讀歷史,探究歷史的同時學習培養尊重與包容的心!
|
|
( 心情隨筆|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