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1/02 22:59:11瀏覽1116|回應8|推薦9 | |
2012.12.22 旺報 慈濟的精神領袖 證嚴上人日前到臺北,筆者有幸受邀到慈濟的關渡園區,和幾位文化界朋友一齊與 上人座談。談到臺灣媒體的墮落時,眾人齊聲嘆息,有位朋友還說,在大陸經常看到電視台詳細報道國際新聞及製作精良的國際知識節目,但臺灣電視台國際新聞不足,臺灣人的「國際視野」,比大陸差很多。 臺灣電視節目國際新聞偏少是事實,久被詬病,連李登輝都抱怨過。但因為是在慈濟的場合,那位朋友的話,讓我意外省思到事情的另一面 ―― 我立即想到慈濟,想到慈濟的國際賑災,想到這個誕生在「蕞爾小島」臺灣的愛心機構,竟然是全世界最大的國際慈善團體(志工人數最多),「全世界哪裡有災難,哪裡就看到慈濟人的『藍天白雲』」已成為國際間對慈濟的普遍讚譽,這種讓全世界對臺灣刮目相看的愛心付出,難道不反映臺灣人的「國際視野」嗎?難道這不是「國際視野」的最棒表現嗎?在慈濟的環保站,隨便一位看來文化水準不高的「環保老菩薩」,都能朗朗上口「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愛心化清流、清流繞全球」的「愛心口訣」,這種出自臺灣基層民眾之「手做環保、心繫天下」的「大愛」情懷,難道不是臺灣獨特、極其可貴的「國際視野」嗎?難怪,臺灣民眾認養的兒童多達30多萬,其中23萬在國外、還有眾多其他民間團體如「路竹會」等長年在國際間義診行善……。站在世界和大陸的角度看臺灣,說這種愛全人類、愛地球的「大愛無疆」(love without boundaries)已成為當代臺灣、乃至當代中華文化最耀眼的「軟實力品牌」,並不過份。 由此想到,大陸可有符合其「大國」身份形象,向世界奉獻愛心,具有國際高知名和高評價,像慈濟那樣的慈善團體?「國際視野」是一種國內與國際從觀念到行動的綜合互動,從這個角度來解讀,臺灣最醒目的「國際視野」象徵是「大愛無疆」,大陸呢?莫不是「崛起」之類的民族主義? 況且,「缺少國際新聞」的臺灣,邦交國雖然只有區區二十幾個,但能讓自己國民與世界順暢互動的「免簽國」,卻多達131個;反觀大陸,邦交國多達173個,但免簽國只略多於臺灣的零頭,40來個而已。 看來,包括「缺少國際新聞」在內,儘管臺灣的媒體問題一大堆,但在實際層面,它的消極影響似乎僅在於「庸俗化」,傷不到臺灣社會深厚的良善文化傳統,既沒導致「道德崩潰」,所以臺灣被大陸人讚嘆「最美的風景是人」,也沒湮沒「大愛無疆」的卓越「國際視野」。如此理解,應可使臺灣人鬆一口氣吧。 臺灣和大陸,究竟誰更有「國際視野」?形塑「國際視野」,在「技術面」,大陸媒體確有值得臺灣學習之處,但在「基本面」,媒體的「國際新聞」和洋溢民間的跨國、跨族、跨宗教之善心愛心,究竟哪個更重要? 比較大陸和臺灣,大陸的影響力全在其「硬實力」的「量」﹕人口基數、國土面積、經濟規模、軍事實力,讓人「望而生畏,畏而疏離」;相反,臺灣的影響力,是在「大愛、人情味、創意」之「文化軟實力」的「質」,引人「近悅遠來」。不久前,有個叫做「Chiwan」的「新中國概念」曾風行一時。我們可以想像,如果這是指以臺灣的「質」來引導大陸的「量」,這個「Chiwan」的「新中國」,會是何等美好的國家?她的影響力會催生出什麼樣的「國際新秩序」?這樣的「新中國」,不該是我們為之奮鬥的「兩岸關係」長遠目標嗎?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