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13 20:12:10瀏覽1148|回應4|推薦10 | |
2014.01.23 旺報 (紅字部分為刊出後所修改) 12月中旬,跟隨慈濟人,來到11月8日吹襲菲律賓的「史上最強颱」「海燕」的最重災區獨魯萬地區,參與了10天的賑災。在這期間強烈感受到,來自臺灣的慈濟在當地是英雄。只要穿著慈濟制服「藍天白雲」走在馬路上,你會「回招呼」到忙不疊程度 ── 路上行人、車上乘客司機、街邊住戶,大人小孩、男女老少,數不清的當地人會和你打招呼,不是喊著「Tzu Chi」,便是道感謝「Thank you」,或是舉起雙手,比出「感謝」的手勢。 獨魯萬受災後,不少國際救援組織前來濟助,但也許只有慈濟受到當地民眾如此愛戴。我在獨魯萬時聽到一則故事﹕前不久市政府樹立起一顆巨型耶誕樹,辦了一個集會。政府官員在會上感謝美國、日本、中國、南韓等國政府(每個感謝都伴有掌聲,但並不熱烈),卻未提到臺灣慈濟,直到出現「以工代賑」話題時,才提到慈濟,沒想到「慈濟」的名稱一出現,全場頓時「掌聲如雷」。我在離開菲律賓的那天到旅館check out時,服務員殷切問我﹕你們還會再回來嗎?這一切可見慈濟在獨魯萬如何深入人心。 為何如此?因為慈濟救了獨魯萬。強颱過後,獨魯萬變成廢墟,全部街道都堆滿被吹毀的建築殘骸、家俱、汽車三輪車、樹木……,交通完全中斷,變成一坐死城。大家都以為獨魯萬沒救了,據說當局也動了「棄城」的念頭。但獨魯萬人口二十多萬,要「棄城」,談何容易! 沒想到,慈濟人不請自來,才短短三個星期,動員起當地將近30萬人次的「以工代賑」清理街道,硬是將這座「死城」救了回來,獨魯萬的「重建」,在慈濟啟動下,已經開始。一個各種資源不知比菲律賓政府少了多少倍的民間機構,能締造如此奇跡,我想,全世界大概也只有臺灣慈濟做得到吧? 「以工代賑」時,慈濟付出的「代賑金」是每日500菲律賓批索,遠高於當地的最低工資260批索。以工代賑結束後,慈濟又根據家庭規模,給每戶受災家庭分別致贈8000、12000和15000批索的慰問金。這些錢對災民仿如久旱甘霖,很多災民拿到錢立即購買建材修復家園,以求一個能避風躲雨的棲身之地。這些代賑金和慰問金對活化當地的災後經濟也發揮了極大效用。但是,這些錢如果不是直接送到災民手上,而是撥給菲律賓政府,菲國政府能如此快速、全部地轉用到災民身上嗎?獨魯萬幾乎全市的民眾,會如此感恩臺灣慈濟嗎? 由此再次意識到,臺灣人念茲在茲的「讓世界看見臺灣」,不正由慈濟在默默實踐?岡比亞斷交後,旺報社論說﹕「我們應該確立臺灣外交工作的核心價值與核心任務,就是透過我們內外的各種努力,在人道救援、環境變遷、貧富差距、文化創意一系列重要的國際課題上發揮獨特價值,作出實質貢獻,從而『讓世界愛臺灣』」。慈濟在此社論提及的四個領域全都有傑出貢獻,如此次援助菲律賓、早先在美國援助美東的桑迪颶風等、在日本援助311地震海嘯、在大陸援助汶川大地震等……,就是在世界各地輸出「人道救援」的大愛;慈濟的「環保教育站」體系,可說是環保領域的世界一絕;臺灣相對富裕,慈濟去幫助貧弱國家,就是縮小貧富差距;至於「文化創意」,世間一般都理解成「文創產業」,我要改一字﹕「慈創產業」,慈濟同樣做得有聲有色,如「大愛感恩科技」,不就是一家成功的「社會企業」,創下多個「第一」,是臺灣在此領域的一支標竿嗎? 慈濟這些成就,擄獲了世界人心,讓世界豈止「看見臺灣」,更是「景仰臺灣」!慈濟使臺灣不再被動地「讓世界看見」,而是以自己的人文價值,「讓臺灣感動世界」,境界更為升華。慈濟,這才是真正的「臺灣之光」! ---------------------關於「慈創產業」,可參考「臺灣藍海 ―― 亞太慈創中心」。這是一個相當可以發揮的話題。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