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07 22:12:35瀏覽4353|回應11|推薦24 | |
2013.09.02 旺報〈大陸人在臺灣〉 作為大陸人,從小接觸的就是簡化字(或「簡體字」,whatever),對正體字概念模糊。九○年代初接觸到臺灣媒體,便開始學習和盡量使用正體字,自認已非常熟悉了,卻不意二十多年過去,還有很多誤解,至今會時不時搞錯。對正體字的不解,是兩岸文化差異之一。 正、簡字混淆鬧誤會最有名例子是「面」「麵」不分。在正體字裡,「面」與「麵」是不同的字,「面」有多重含義,其中之一是「臉部」,但沒有一個含義是用小麥製作的食品「麵」。故大陸把「麵」簡化成「面」,把「吃麵」寫成「吃面」,臺灣人看了會大吃一驚﹕吃「臉」? 另一個有名例子是「發」「髮」不分,體現出大陸人不擅使用正體字。大陸把「發」和「髮」都簡化成「发」,「頭髮」變成「头发」,如果要回復成正體字,「头」還好,正體後只有一個「頭」,但「发」的正體有「發」和「髮」兩字相混,於是就出現「頭發」、「洗發」、「披肩長發」,臺灣人看了一頭霧水。 「面」「麵」不分和「發」「髮」不分代表了「正體字困惑」的一個類型﹕「兩字合一」乃至「多字合一」﹕拿一個筆劃簡單的字作簡化「原型」,把另一個同音但筆劃繁複的字簡化成這個字,而不管此兩字原本的含義有何不同,如「面」「麵」;「松」「鬆」;「征」「徵」;「后」「後」;「斗」「鬥」;「划」「劃」;「奸」「姦」;「里」「裏」……,或另行製造一個全新的簡化字去替代原先的正體字,如「发」替換「發」和「髮」、「苏」替換「蘇」和「甦」……。 如此簡化的後果,一是在「簡化字」的層面鬧誤會,如「吃面」;二是在試圖回復成正體字時搞笑話,除了「頭發」,還有如「松壽樓」,「松壽」的本意是「松樹般長久的壽命」。但「鬆」的簡化字也是「松」,故在處理簡化字的「松寿楼」時,既然「寿楼」要正體成「壽樓」,則「松」不也該是「鬆」?於是「松寿楼」變成「鬆壽樓」──「鬆壽」,豈不是「鬆動」壽命的意思嗎?「松壽」變「鬆壽」,含義全反了。 「征」「徵」亦然。本來,「征」是「討伐」、「徵」是「招募」,兩字含義不同很分明。但大陸「徵」的簡化字就是「征」,故沒有「徵兵」,只有「征兵」。結果,某古裝電視劇的戰爭場面,明明亮出的該是「征」旗,但為了體現古代使用的是正體字,便刻意把「征」改成「徵」,讓人啼笑皆非﹕不是要「討伐」敵人嗎?怎麼變成在陣前向敵人「招募」了? 還有如「苏」「蘇」「甦」不分,「苏联」成「甦聯」、「苏贞昌」(民進黨現任主席)成「甦貞昌」;「里」「裏」不分,慣用的外國地名「素里」成「素裏」、「里昂」成「裏昂」;「划」「劃」不分,「划船」成「劃船」… … 以上問題,有些是電腦轉化的結果。現在的中文電腦軟體都有「簡正」互相轉換功能,按個鍵就能把簡化(體)字轉換成正體字,反之亦然。依我觀察,臺灣版軟體的「簡正轉化」比較正確,不會有「甦聯」、「裏昂」出現,但大陸的軟體「簡正轉化」功能缺陷嚴重,經常出現本文列舉的錯誤,這反映出大陸軟體編寫人員正體字知識不足。 另外一個類型是本來兩個正體字的意思就比較接近或重疊,兩字既有混用的時候,也有清晰區別,但一簡化,區別也就搞混了,如「盪」「蕩」兩字,全簡化成「荡」,原來的「盪」和「蕩」有什麼區別,只學簡化字的無從知曉,自然也用不準。類似情況,也出現在前文列出的「奸」「姦」;「后」「後」… …之中。 正體字是中國文化的「根」,但學好它要比想像的不易,需格外下功夫。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