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談談「文化視野缺臺症」
2015/02/15 15:54:05瀏覽927|回應1|推薦7

2014.07.28 旺報大陸人在臺灣

標題所言之「症」,是指大陸人和海外(包括西方)的「中國問題專家」在分析大陸社會當前的種種現象時,總習慣連上古老的中國文化及歷史,企圖從中國文化的「根源」去尋找「文化答案」。但這種做法往往很牽強,因為大陸社會當前的很多問題其實是中共統治的特殊現象,和「中國文化」沒什麼太大關聯。要驗證一個此類「文化根源論」能否成立,只需做一個簡測﹕把針對某社會現象尋根追源的「文化結論」放到同文同種的臺灣是否適用?適用的,這個「文化根源論」就是正確的,不適用,就是錯誤的。偏偏,絕大多數大陸人和海外「中國問題專家」都沒有這種用臺灣來檢驗「中國文化」的意識,這就是「文化視野缺臺症」。

我初次注意到「文化視野缺臺」,是1988年大陸出台電視政論連續劇《河殤》時。此劇系統批判導致「中國」1949年後大陸)落後的「中國文化」,我立即想到臺灣﹕如果「中國文化」有問題,同樣處於「中國文化」世界的臺灣為什麼能「經濟起飛」,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我隨即明白,大陸「中國」落後,原因不在「中國文化」,在毛澤東的治國路線,而《河殤》作者當時或者認識不到這一點,或者不敢直接批評執政黨,只能轉而拷問「中國文化」,讓「中國文化」替毛共背了黑鍋。如果當時《河殤》作者及大陸輿論有明確的「中國文化在臺灣」意識,時時不忘對照臺灣,我真懷疑,如此貶低中國文化的《河殤》,還寫得出來,拍得成劇嗎?拍成放映了,影響力會如此大嗎?遺憾的是,受此劇影響,一遇到當前社會亂象,便深度反省傳統中國文化的風氣在大陸流行開來,使得讓「中國文化」替大陸當前的種種問題「頂罪」成了大陸人不自覺的思維方式。

大陸人身處國土廣袤的「中國本土」之大陸,日常生活沒有臺灣經驗,又從小被教育和習慣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的思維方式,思想受限,「文化視野缺臺」還情有可原。但海外的「中國問題專家」身在「中國」之外看「中國」,地位超然,本該視野寬闊全面,尤其在「中國文化」課題上,把同文同種的臺灣也納入思考,應該是這些「專家」天經地義的「專業職責」,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讓人訝異。

如,在談到九年代後大陸知識份子的集體墮落,「依附權力」時,新加坡知名的「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便認為,這和「中國傳統數千年,主流文化是一種依附性文化,一種以王權為核心的文化」、「儒家僅僅服務於王權」的文化傳統有關。那臺灣呢?如果「中國文化」體系內的知識份子秉性便是「儒家傳統、依附權力」,臺灣的知識份子還有可能從五十年代的「自由中國」起,前赴後繼抗爭幾十年,迎來民主化嗎?鄭永年還表示﹕「中國文明已經經歷政治上的考驗,但還沒有經過商業文明的考驗。從秦始皇帝的『焚書坑儒』到毛澤東的『反右運動』,中國的很多知識分子還是保持了其對自己堅持的知識的認同,體現出了抵抗權力和反抗權力的勇氣。但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商業革命,已經徹底衝垮了知識分子對知識的應有的信念,向物質利益投降了。」這話不但和前文他自己主張的「儒家傳統依附權力」說法相矛盾,而且,同樣,臺灣呢?除非認定臺灣不屬於「中國文明」,否則,用臺灣來對照,中國文明……還沒有經過商業文明的考驗」之說,能成立嗎?

「中國」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概念,有「政治中國」、「經濟中國」,也有地理、歷史、人口、資源,乃至意義重大的「文化中國」……。我們或可說,在政治、經濟、地理、歷史、人口、資源等諸方面,臺灣都是「中國」的邊陲或「零頭」,但在「文化」上,臺灣毋寧是「中國」的主體和正統,正如名詩人余光中所說的,「大陸是中原所在,本該是中華文化的第一世界,臺、港是第二世界,南亞華人地區是第三世界,可惜大陸在歷經文革後,變成第三世界了」。這幾年兩岸交流密切,不但對臺灣開始有所了解的大陸人普遍認可「中國文化在臺灣」,連一貫操作「去中國化」的民進黨,其前主席謝長廷也在不久前訪問大陸回來後說,「大陸根本沒什麼中華文化,反而臺灣保留比較多」。海內外東西方的「中國問題專家」如無此概念,普遍「文化視野缺臺」,他們對「中國問題」的結論,會有多少是不可信的?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zhl2005&aid=20924395

 回應文章

一畝桑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3/29 16:28

中國問題專家若心有所偏或存有意識形態,

其立論自然有所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