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臺灣人文…到人類新文明 -10
2011/01/17 14:00:06瀏覽1013|回應11|推薦4

定位慈濟,詮釋「大愛」-10

結語:從臺灣人文、中國文化精華,到人類新文明 

我們長久以來一直認為,人類的精神文明,即所謂「軟體」,從來都是西方的最領先,幾乎在所有的軟體領域,我們都是引用西方的成就來比照自己不足,東方能超越西方的非常罕見,「西方的水準最高」幾乎是我們深入到「潛意識」的定見。

慈濟所致力的慈善志業,不但是西方發明,世人習慣上也仍然認為那是西方的領域,是西方人做得最多,也做得最好,誰能想見,慈濟最初雖然學自西方,卻幾乎在她志業的每一個領域都有創新,都有超出西方的成就;輕則讓西方「相形見絀」,差別大的,甚至讓西方顯得「粗糙野蠻」,比如西方傳統的國際賑災方法?

慈濟志業是一個獨立於西方之外、自成一體、從理論到實踐、從人道關懷到美學應用在內的完備人文體系,是民族文化的結晶。慈濟大面積超越西方的「秘訣」,就在於「大愛」。

近年來,「品牌」和「軟實力」已成為臺灣的熱門話題。臺灣的「硬體品牌」這些年來層出不窮,從電腦、單車,到遊艇……,但「軟體品牌」寥寥無幾,似乎也沒有人關心它。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理解,源於自身民族文化的慈濟及其價值「大愛」,是臺灣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本土「人文品牌」、臺灣最傑出的「軟實力」。

站在臺灣看世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同文同種、易於對照的彼岸中國大陸。臺灣對大陸曾經有過三項優勢:經濟實力、民主制度、人文素養。這其中,「經濟實力」是「硬實力」,現在已經被大陸超越;「民主制度」和「人文素養」是「軟實力」,大陸在長時間內望塵莫及 —— 這也證明了「軟實力」學說的精要:「硬實力」易仿,「軟實力」難追,「軟實力」才是真正的實力。

但面對西方,臺灣只有一項優勢:「人文素養」中的「慈濟大愛」。臺灣的「人文素養」雖然優於大陸,但整體上落後西方甚遠,典型例子如法制不彰、種族不平等、美學水準落伍……。慈濟的慈善實踐和慈濟人的行為不但將這些臺灣社會的落後面克服殆盡,慈濟的「大愛」人文內涵及實踐,更在西方之上。

「慈濟大愛」是臺灣「人文素養」中勝於西方的唯一優勢,這在大陸也情況相近,「慈濟大愛」是臺灣在大陸最具感召力的人文價值。 2008 年 6 月,上海企業家阮永松在新加坡的「聯合早報」投書,寫道:「臺灣最強的優勢不是 F16 戰機,而是慈濟。臺灣雖然小,但慈濟美名天下揚。臺灣不應自卑,應有引領大陸走向文明進步的耐心和雄心。在這次四川地震救災中,慈濟人不畏艱險,前赴後繼,讓大陸人民心存感念,大陸白領們也以做慈濟人為榮。阮永松以同文同種易於理解,且「旁觀者清」的眼光,替慈濟的人文價值在臺灣的「軟實力」中定了位。

「軟實力」是西方的理論。西方自身的「軟實力」,就是「普世價值」——「民主、法制、人權、自由、平等、多元、環保……」。遺憾的是,這些「普世價值」沒有一項是東方的文明成就。東方的文明就注定如此貧乏嗎?當然不,內涵豐富的慈濟「大愛」,就足有資格成為一項新創的「普世價值」。這是東方貢獻出的第一個「普世價值」項目,也是慈濟的文化意義與文明意義之所在,正如上海作家竹林到臺灣花蓮採訪證嚴上人後曾說的: 「慈濟的事業,已大大超出了宗教的範疇,而變成了全人類精神文明事業的一面旗幟。

慈濟的「大愛」,其核心是傳統中國文化與佛教思想,再加上一個西方慈善的概念,是如此「三結合」的產物。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之一是:西方的文化精華是「倫理」,以理性見長,故中世紀以來,所有影響人類社會發展走向的重要思想,幾乎都來自西方;有世界和歷史影響力的近現代大思想家,也幾乎全是西方人,中國人一個也沒有。與此相對應,中國的文化精華,在於「善」,是一種品德。臺灣是傳統中國文化保存最完善之處,全世界最大的慈善團體慈濟及「大愛」價值因而誕生在臺灣,是中華文化精華之「善」的直接證明,正如證嚴上人一再強調的:臺灣無以為寶,以「善」以「愛」為寶。

一個崇尚「理性」的社會,必然是法制社會,社會人的行為也傾向恪守各種有形無形、成文不成文的規則,不會太過「出格」,西方就是如此。中國人社會理性不足,法制不全,中國人的行為,就會傾向於「不守成規」。

幾千年來,中國人的「不守成規」基本上等同於「便宜行事」,是為了貪眼前小利,直到慈濟出現才徹底改觀。慈濟的「大愛」,也是「不守成規」的產物,如「付出無求並感恩」、「走在最前、做到最後」、「施者的腰彎得比受者更低」、自付昂貴交通費遠赴他鄉作國際賑災……,都不是「成規」所能理解的。但慈濟的「不守成規」,卻是對幾千年來「便宜行事」的顛覆,開創出人類善行的極致。

論傳統文化,中國人社會的主流學術界一直都將「仁」,而非「善」,視為中國文化的精華。其實,學術界的「尊仁」,僅僅是因為中國古代的聖賢文人如孔子孟子論述過它,而非「仁」是中國人的「實踐價值」。不管學者們能在理論上將「仁」論證到何等完美的地步,事實卻是,貫串中國歷史,「仁」從來都只是一個理想、一種理論,一套書本上的東西。幾千年來,中國社會行「仁政」的,有幾年,幾人?

今天,慈濟實踐出的「大愛」,源於「善」,勝於「仁」,「普世價值」意義更超出中國文化範疇,關乎人類新文明。但迄今為止,中國人社會連對「大愛」的了解,在整體上都還很有限,更何談理論闡述。與此相對應, 前述的時任溫哥華市長 Larry Campbell 在 2005 年 6 月到訪慈濟加拿大分會時,曾謙卑誠懇地說,他不是以「市長」,而是以一個溫哥華市民的身份,來感受和學習慈濟精神;他的思想已經有所改變,會把這些新思維貫徹到市政工作裡去。一位異文化的西方政治人物,對慈濟的「價值」能有如此深刻認識,並活用於政府工作,這種透視力和想像力,應該讓至今仍對慈濟的「大愛價值」後知後覺的中國人,感到汗顏。

英國古典物理學家牛頓曾說: 「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If I have seen farther than others, it is because I was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牛頓這句名言,其實也向他所有的人類後代暗示著:繼承了前人的文明資產,就要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建樹。 

臺灣的民主化和經濟起飛,繼承的是西方前人的政治、科技、經濟理論和構架的文明資產,對此,除了「大愛」的新價值,我們還有什麼其他的軟體「文明新建樹」呢?

自文藝復興以來,一千多年,西方的文明發展突飛猛進。但在這段期間,正如前文以「思想」和「思想家」為例所說明的,中國文化對人類文明的貢獻,與西方相比,可說微乎其微,這對於向以「五千年文明古國」為傲的中國人來說,已夠令人羞愧。今天,慈濟實踐出卓越的人道與人文,但學界對慈濟的宏觀論述卻幾乎闕如,難道我們連詮釋自己民間團體卓越價值的能力也沒有嗎?我們還要等待西方的學者在將來某個時候告訴我們,慈濟「是什麼」嗎?

從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日本、中華民國臺灣等亞洲「儒家文化圈」國家經濟起飛,很快就有華人學者從傳統儒家文化的角度來詮釋這經濟現象,提出了「儒家資本主義」、「工業東亞」等新學說。慈濟的成長與臺灣的經濟起飛同步,但主流學界至今無人關心慈濟,難道我們的學者看得到經濟發展,卻看不到「大愛」的人文價值?

因此,如果關心中國文化的未來走向和對人類文明的貢獻,建議文化和學術界的有心人士,今後應下功夫,對內探討如何將「大愛」價值運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對外,則不僅樹立起當代中國文化之精華和「軟實力」,更論述出作為「普世價值」的完備「大愛」理論來。

10.02.23 第八校對稿

原文刊登﹕定位慈濟,詮釋「大愛」

( 時事評論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zhl2005&aid=4802029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今日新聞
2011/07/09 07:57

[ 聯合國郵票,看見慈濟大愛 ]: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447796.shtml


infanta
得罪了...
2011/02/03 00:35
版主寫了:「『慈濟大愛』是臺灣『人文素養』中勝於西方的唯一優勢」?
哈哈...,這句話讓我感覺在評價上似乎過於偏執。
版主是慈濟的絕對粉絲?彷彿您的眼裡非慈濟不歌頌?
小心走火入魔呀。
我應該不是在看五零年代歌頌毛澤東的文字吧?

沒惡意,以上只是個人讀後感^^若有得罪請海涵。

Irene336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版主非常有心
2011/01/23 23:36

版主非常有心 ,慈濟的大愛精神, 確實是台灣的人文素養中唯一勝於

西方的優勢 ,這應該也是台灣領先大陸的軟實力吧, 繼續發展下去,

這種文化氛圍起碼對中國大陸可以發揮振聾啟聵的作用.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1-01-24 13:17 回覆:

完全同意您的說法。

臺灣其他的所謂「臺灣之光」,甚至連陳樹菊在內,拿到國外都一錢不值,你拿「臺灣之光王建民」到國外任何一個國家包括美國在內去炫耀看看,誰理你?只有慈濟,讓多少國家,從總統到平民都折服!臺灣人連這都不明白?我只覺得可笑。陳樹菊是很了不起,可她只幫了她的家鄉,我們大陸人對她沒有感覺,只有證嚴上人,在最困難的時候頂住巨大壓力幫助大陸,僅憑此,我對他就非常景仰和感恩,很多大陸人也都如此。這是很多不看國外的臺灣人想不到的,不知道當我們受過慈濟幫助的外國人把這感受告訴他們時,他們能不能理解?就像臺灣人感激馬偕博士那樣?

最近有「愛與和平基金會」成立,您上網搜索看一下報道,他們的想法,其實和我想像的「民主大愛」,只差一步之遙了。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臺灣的希望
2011/01/18 23:05

國政論先生,您確是喚醒我們了!

 對!"臺灣的民間有「大愛」,政治領域呢?為什麼不和大陸「分享」臺灣的民主和人文價值?   ",臺灣確是應要振作起來,團結和以正面態度做好自己的民主,朝着可以分享給大陸的目標,期待同是中華兒女,共享優良的自由民主。期待您寫下去:民主大愛中國統一。

對的,如果臺灣上下心存這樣的目標,臺灣就有希望了。民主價值本身就蘊含大愛,追求普及的自由平等本就是人類互愛的實現,所以當初法國大革命的口號就是"自由、平等、博愛"。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1-01-18 23:19 回覆:

對的,如果臺灣上下心存這樣的目標,臺灣就有希望了。

其實我從來不指望全臺灣。我只指望百分之七十的臺灣人。另外百分之三十的臺獨基本教義派,是喚不回的。

藍營如果以「民主大愛」和「統一」來團結全營,臺灣和大陸就都有希望了。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民主大愛的兩岸統一
2011/01/18 22:38

對!"臺灣的民間有「大愛」,政治領域呢?為什麼不和大陸「分享」臺灣的民主和人文價值?   ",臺灣確是應要振作起來,團結和以正面態度做好自己的民主,朝着可以分享給大陸的目標,期待同是中華兒女,共享優良的自由民主。期待您寫下去:民主大愛中國統一。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1-01-18 23:16 回覆:

期待您寫下去:民主大愛中國統一。

感謝您的鼓勵。其實主要內容我都已寫了,但沒有用到「民主大愛」的概念。這個概念要用得好,就得連上慈濟,所以思路還斷斷續續地不全,而且一連上慈濟,爭議就更大,也許會有更多的人,本來對統獨議題還有興趣的,一看有慈濟,就跑了,這也是顧慮之一。

基本上,時事、統獨、慈濟,關心的人一個比一個少,雖然在我來看,文化的根一個比一個深。


草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知是否在相當程度拂逆了證嚴上人的原義
2011/01/18 14:00

怎麼會呢?“慈濟和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乃至猶太教的良性互動”
   ,信不信佛有何關係?

   相信國政論兄看多了光說不練的佛教徒,這種信佛有何意義呢?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1-01-18 21:09 回覆:

怎麼會呢?“慈濟和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乃至猶太教的良性互動”,信不信佛有何關係?

這是我們的想法,證嚴上人還是以佛教為本的。我們詮釋慈濟,雖然是言論自由,但為尊重證嚴上人故,還是應該在意一下他的想法。

光說不練的佛教徒,這種信佛有何意義呢?

佛教也有很多派別,其他派別也有很多好人。不過就「光說不練」而言,比慈濟是要稍微不如一些。


草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如果慈濟在明初花蓮出現的話
2011/01/18 12:42
版主所說“慈濟所致力的慈善志業,不但是西方發明,世人習慣上
  也仍然認為那是西方的領域,是西方人做得最多,也做得最好”,
  讓我思考這是為什麼?

  我們不妨假設慈濟在明初花蓮出現,南亞發生大海嘯,那會如何呢?

  首先,印尼災情會很久才傳到花蓮,知道了祇能善後而已。如果證嚴
  法師有天眼通,可以馬上知道,那麼,就算救難物質充足,想運到印
  尼也是個大問題。當然,向鄭和借船隊是不錯的點子,可是物品運到
  印尼,又如何送到各災區,如何通知大家,如何發放?幾乎都不可能。

  所以,我的結論是慈濟型的慈善志業,在中國古代是辦不到的,以前
  能夠造橋修路救荒就不錯了。而西方型的慈善志業,是配合西方的科
  技和工商業而興起的,沒有這些條件,就不可能出現慈善志業。

  慈濟引入西方慈善志業,善用現代科技,配合傳統中國的價值,產生
  新型的「大愛」志業,這是慈濟最成功的地方。

  大哉牛頓之言,「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
  肩膀上。」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1-01-18 13:33 回覆:

很有意思的想法!

慈濟引入西方慈善志業,善用現代科技,配合傳統中國的價值,產生新型的「大愛」志業,這是慈濟最成功的地方。

是如此。

有時會想,我這樣詮釋解讀慈濟,證嚴上人會怎麼看待?他是「為佛教、為眾生」,但我卻是佛教輕輕帶過的。我既不懂佛教,也沒有多少興趣,不知是否在相當程度拂逆了證嚴上人的原義?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深深有感
2011/01/17 23:24

文章真好!讀得深深有感。

孔子說:"仁者愛人。"

"仁"是孔子推崇的生命核心價值,人格標的和完成,美好品德的總成,"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出發和終極。"仁"的陳義高,慢慢在人們的心中陌生起來吧!但"仁者愛人"這句陳述是基本人性的温暖、愛心,人人皆懂,"推己及人"也顯而易明,但時時跨不過自我意識啊。

西方基督精神薰陶的"愛人如己"做到不易,但"愛"字也是人人皆懂,只是做到耶穌那份莫大的寬恕──為加害者求上帝寬恕因為他們不明白自己做了什麽──這澈澈底底的大愛連於敵對者,融化怨恨的至極,是凡人跨不過我執常有的困難了。

證嚴法師從慈悲心起願,盼望人人會真心的愛人,且是"大愛"寬闊,無求不望報的愛所有人,以謙卑存心,奉獻在志,感恩作超越的感召,也不是人人有夠強的耐力乘願做到的,非有信仰做底子不可;但是竟成平實可以落入生活的,不止佛教徒,也有其他信仰者,和沒有宗教信仰者,該是一個非常有組織紀律的慈濟人團體各份子彼此激勵,引領所有有心人,能在法師不斷的慈悲叮嚀之下做得異常出色吧,並感動到受助的異國當地人加入建立當地的慈濟人團禮。誠如國政論先生點出,這,成就一個獨特又感召力強的本地文化。臺灣人的淳厚善良,這是最好的反映。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1-01-18 13:23 回覆:

謝謝鼓勵!

其實,在理念上,我對「仁」的「仁者愛人」等等是肯定的,我質疑的,只是「仁」從古到今在中國人社會的實踐,至多不超出某些「品德高尚」的個人,以及為數甚少、為時甚短的某些皇帝的「愛民施政」。哪像「大愛」,一、二十年時間,就已實踐成形了。

臺灣的民間有「大愛」,政治領域呢?為什麼不和大陸「分享」臺灣的民主和人文價值?在政治上,臺灣是可憐的自戀型「小愛」,只顧自己,臺獨就是如此。國民黨也一樣糊塗。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1-01-18 13:28 回覆:
我很早就有了「民主大愛」的想法,只是思路還斷斷續續的,一直沒能寫成文。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投"仁"一票
2011/01/17 21:29

個人不覺得孔子的"仁"會輸給西方的軟實力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應該是所有道理的根本

"己所不欲,物施於人",看似小器,卻有著對人性無比的肯定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1-01-18 12:40 回覆:

兩千三百萬比十三多億,大約是1﹕57。

五十七的人還生活在「人所不欲,施於人」的專制制度下,只有一的人擺脫了這命運,能說,這是「無比」的肯定?

一套空言的理論罷了。


草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仁」從來都只是一個理想、一種理論
2011/01/17 14:45

「仁」如何實行呢?好像沒看過哪個做出來的,最多少數人做到。
  而「大愛」切實可行,並可逐漸發展深化,及於群眾,從「實踐」
  看,「大愛」確實較好。

國政論(gzhl2005) 於 2011-01-18 12:22 回覆:

至少,「仁」缺乏「實證」,即實際的行為、實踐。「大愛」正相反,是已經做得太多了,但沒有人去總結、歸納、論述,我大概算得上是最初的嘗試,但也是不全面的,還有很多「大愛」的項目沒有包括進來,如「感恩文化」、如文中提到的「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等等。

慈濟的環保站特別適合老人,這事實上應該有人從「老年學」角度去做科學研究,拿出「學術論證」,再由老人養護的專門機構和政府的福利民政部門來推廣的。

臺灣人對慈濟「文化失明」得很厲害。我十年前就提出這一點,十年了,沒有一絲改進。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