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邊之辨 (一)
2009/04/11 06:58:26瀏覽1864|回應11|推薦55

 

 

堅定的看法或信仰對真理而言,是更甚於謊言的危險敵人 

Convictions are more dangerous enemies of truth than lies.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 

 

中邊之辨 (一)
 

本文是對「絕對真理」() 與「相對真理」()概念,閱讀以後的簡短心得綜合。
 

絕對與相對真理
 
就西方哲學與科學方法論來說,追求「真理」:一種絕對獨立的真理,是一個知識份子最高貴的人生目標,所以,亞理斯多德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因為推想有這樣的絕對真理,哲學上可以推論出絕對的精神唯心,宗教上,各民族推想出人格化,形而上絕對獨立的神。
 
由於這種或科學,或宗教上的真理精神感召,西方人為了「真理」「真神」的維護,上者,有「雖千萬人吾往也」的殉道者,勇於為自己的信仰犧牲,下者,則以自己的信仰,族群為高尚,以意識形態與宗教信條壓制人性自由,迫害異教徒,

乃至發動對異教、異見的戰爭,此為屢見不鮮於西方歷史的事實,但是終究,在幾千年來的人類文明裡,我們沒有看到這些形而上的抽象概念,神祇的具體化,

反而看到的倒是,人類自身,在這些絕對信仰概念所構成的「官僚系統」與「處罰系統」,以及在群體暴力加諸之下,在對真理、信仰追求過程中,所展現出的勇氣、智慧、正直的情操,

事實上,這些人類自身高尚的情操早已經遠遠超過那些被追求的抽象真理、虛幻神祇;例如
 
科學家伽利略因為堅持科學的真理,而被教宗迫害監禁餘生[2];基督徒因為堅持信仰而被送入羅馬競技場餵獅子,
 
就這一點而言,即使追求真理與一神教文明本身的侵略性,有它對個人自由主義與人本主義發揚的侷限性乃至迫害性,人本主義與人性自身的光明,卻得以獲見其感人的歷久而彌新,
 

見諸歷史,也更間接證明了,人類應該對自身所擁有的生命品質:勇氣、智慧、正直有自信;應該更謙卑的對待同胞,不論他是不是異教徒、非我族類的偏執,也完全不需要在無言的「真理」或「真神」之前感到自身的卑微。

 
 

 
儒道家的中與邊

相對包容的東方哲學,是不以為有這樣絕對定義而存在的真理,不過,也確實了解有這個「止於至善」的境界,所以稱呼它為「道」、「中道」,「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老子道德經二十五章》),而多以相對的「兩邊」間接托顯出「中道」,不以為可以脫離相對兩邊,而單獨直說真理的。

談到儒家,近代早已把它想成迂腐而否定人性,所謂「吃人的禮教」,其實,除了是統治者的故意誤導,否定個人尊嚴需求,尊重群體意志(或者根本是統治者個人意志),也多由於宋明理學家朱熹以降的「人心為人欲」、「盡人欲而存天理」、「天理 v.s.人欲」的對抗、對立理論所影響。

儒家原始的思想,人心並不限於人欲。如《孟子》說:「仁,人心也」。「仁也者,人也」。它主要還是在關懷人性與人事的不完美之中,提供超越的途徑,並不是那種一昧否定人心,非人道主義的道貌岸然。

《大禹謨》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是中國文化裡,文獻上最早出現對真理 [1],「人心、道心、執中」,或是「中道」的關注,成為後來儒、道,乃至諸子百家以降,在亂世中追求人性與真理的發展基礎:

「危」是形容人心的 (相對真理);

「微」、「精」、「一」是形容道心的 (絕對真理)。


早期的《孔氏傳》說:「

危則難安,微則難明。故戒以精一,信執其中」。

「依人心以向道心,順於道心,與道心相應,體見於道;體道見道而又不違(不礙)人心,這就是允執其中。

這是本於人,志於道的進展過程中,所有恰到好處(中)的方針。孔子曾說:『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1] pp. 150)


顯然,孔子對矯枉過正的「賢者」道德教條者也是不同意的,儒家的取中是重人事相對,「人心」反應的現世當下時空的「部分真理」;子曰:「

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論語》子罕篇),又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論語》子路篇)

就是說,凡事因時制宜,如果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做朋友,不妨與狂者或狷者相交往。狂者敢做敢為,狷者對有些事是堅守原則的,分明是兩邊,卻也各有其部分相對的真實或優點。

這是一種不以為有一個本體存在,對人性的高度寬容,依「空相應」緣起而說的概念,並沒有那種道學家的絕對道德論,孔子是這樣看的,想想,我們是不是有時候對人也都苛求了?

哪裡有那麼多完全中庸恰到好處的「好人」呢,大部分不都是凡夫俗子嗎? 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難怪我們被這些人為的標準困住,常常想不開了。

至於道家,是比較忽略人心,反智性較強,直接跳躍到道心;絕對真理層次,比較不關心現實的相對差異改善,甚至反對去改善,如《莊子》裡說:「 

泉涸,魚相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於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這表示仁義的教化,不如反樸。忘仁義而契於大道。

而不知道,正由於人心惟危,人事凌奪,而不能沒有仁義。正如魚處陸地,自然會相呴相濡一樣。處於這一現實,而高推「畸於人」的大道(如魚在陸地,命在不久,而高談江湖一樣)。

對人心、道心來說,這不是執中,而是迷真背俗。「蔽於天而不知人」,(『荀子』的評語) ([1], pp 172)

限於篇幅,就省略道家的看法 ([1] 有很好的說明)

佛陀的中與邊
 
佛陀的取中,對真理(「道心」)的看法,則是基於對人類苦難根本原因的關懷,所以是關懷「人心」的從當下身心現象描述「五蘊生滅」,拓展到過去、現在、未來時間空間考量下,漸進的細察有無錯覺(無明) 的兩邊,以「道心」明智,支持「人心」的危脆;
如說:「

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

如實正觀世間(原因)者,則不生世間見;

如實正觀世間,則不生世間見。……

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5]

說明世人不依於有,則依於無,佛陀離「有」「無」二邊(相對真理) 而說中道法。然所謂離有離無的中道,不是折中於有無,而說亦有亦無或半有半無的。釋迦佛所說者,為「緣起法」,依於緣起的正見,能得不落有無二邊的中道。

釋迦佛所說「緣起中道」;他所以為的真理─法(Dharma)

◎ 在空間上「不一不異」,如說:

若見言 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無有;

若復見言命異身異,梵行者所無有。

於此二邊, 心所不隨,正向中道。

賢聖出世如實不顛倒正見,

謂緣生老死,……緣無明行」[3]

 在時間上「不常不斷」,如說:「

自作自覺(受),則墮常見;

他作他覺,則墮斷見。

義說、法說,離此二邊,處於中道而說法,

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4]

這是說明,一切現象都只是「相續」變動時空暫態,而沒有某一種永恆不變的實物、未來心境可期待,

從相對超越到絕對

追求真理有什麼好處?

在我看來,人性對「絕對的穩定性」有一種依賴,不穩定的狀態總是讓人不安的,人們從科學研究、靜心、禱告、離群索居、在高山上的雪洞裡修習深度的禪定,總是寄望尋求一份安穩的感覺,

這種「暫時」的穩定,雖非究竟,但是,獨處靜下來、慢下來以後,它卻可以幫助我們,看到真理應該不只是脫離現實的抽象概念、心理狀態、他方的天堂、佛國淨土,

而是從自己身邊現象界當下,來來去去的人事對待相對現象裡,得一消息。

你有多久像我一樣,沒有光著腳,在草地上、泥土地上走路了呢 ?

我是說,慢慢的…,你閉上雙眼,高舉雙手,像一個天線一樣去感覺你周圍的空氣、陽光、人聲;

然後,或許,你會感覺到,你的神,或是佛陀就已經坐在你前面說法,你完全不需要逃走到哪裡,也不用等待,這裡 …,就是你的天堂...

噢,對了,

進屋子裡以後,可要記得洗腳,泥土裡其實有很多細菌,不像農人們,我們抵抗力太差了 … 我有一陣子,聽一位氣功老師教的,每天早上光腳去後院踩草地上的露水,說它們是「日月精華」,大概土沒洗乾淨,結果腳上長了個小雞眼 痛了一陣… 
 

 

[參考資料]
 
[1]
我之宗教觀   印順法師     正聞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08/yinshun08-05.html


[2]
伽利略

http://en.wikipedia.org/wiki/Galileo_Galilei


[3]
《雜阿含》(大正 二九七經)  

[4] 《雜阿含》(大正 ○○經) 

[5] 《雜阿含》(大正 二六二經)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mptytraveler&aid=2838051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悅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taken 12/2008
2009/05/02 15:10
剛想到這張基督徒被餵獅子的羅馬競技場照片﹐那天去羅馬時﹐一直下雨﹐照片不大清楚, 但雨中的競技場, 讓人感觸格外複雜﹐問世間﹐真理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09-05-06 05:09 回覆:

我記得您這篇遊記 或許對見到真理的人來說 眼前的視野是微不足道的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晨光月白中養日月精華之氣
2009/04/26 03:10
好文章﹗我也做過﹕光腳去後院踩草地... 謝謝鳴警﹗
幼年起﹐先父曾引領我在晨光月白中﹐吐納養氣﹐稱之養日月精華之氣﹐
體弱而能至今﹗還忙主持演講﹐又忙寫稿﹗ 祝好!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09-04-27 07:02 回覆:

很多有意思的養生法 都在提醒我們要回歸自然

跳出純概念的框框 體會言語之外的天人合一


古 月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世上
2009/04/22 10:23

最偉大

最有價值的

是完全捨己的愛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09-04-23 07:50 回覆:

謝謝分享 真的 能愛又能捨 最快樂

放過別人 也放過自己

如果有什麼"真的"是"我的"

那他(她 它)應該"永遠不會失去

但是世間卻沒有這樣的事

那何不痛快一點  相忘江湖 感激曾擁有過的


byeby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Metu Neter
2009/04/22 03:00

You can find the book at the author's website:

http://www.tauienterprises.com/

He also gives free webnar every week.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09-04-22 03:37 回覆:

Thanks ! I also located many clips from Youtube


byeby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非差異之罪也
2009/04/21 23:30

在我讀多了一些歷史, 看多了一些非歐美人寫的東西,

才知道西方文明其實非常粗淺, 不是文化差異吧了

他們善於賣弄文字,其實自己也不知所云,

他們有天生的缺陷--只會用左腦

預知詳情,請研讀"METU NETER",或先參閱我的另一文"改變生命的書之二"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09-04-22 01:45 回覆:

印度七脈輪理論也提到 如果人的能量只停在

最低的基本生命基礎消耗(食色性也?) 的"海底輪"(7th Chakra)

不能提升到"心輪"(4th Chakra)以上 所有的反應 都不會是 Spiritual growth

而只是像"阿米巴"一樣不斷吞噬 動物本能而已

很同意 您說的西方人用太多左腦...

曾聽到一位來教我們禪修的捷克比丘(德裔猶太人)

對我們一位同學(問了一大堆好像有學問的問題以後)

說 "你在美國住太久了..." 忘了從當下自己的感受裡

從人類的整體記憶裡 學習

謝謝您推薦這本書 閱讀後 再向您討教


byeby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好文
2009/04/18 01:11

把三種思想並列,真是很好的歸納比較

中國哲學思想真的是最接近古埃及哲學,對真理有較深的體會

相對的,西方哲學似乎只知個名詞吧了,有口號而沒有什麼內涵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09-04-18 05:34 回覆:

謝謝

或許是文化差異 嚴肅的西方哲學似乎不像東方哲學那樣

即使讀完   不全懂  也感覺可以放鬆 有新視野

倒是像容格的心理學 有哲學感體會的多


水 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感恩
2009/04/17 17:03

謝謝您詳細解說,受益良多

敬祝愉快

 


醬雅亞 本心繪岡靜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赤腳徒步讓人感到快樂
2009/04/16 14:27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釋義真好!


亞雅醬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09-04-17 02:01 回覆:

我也是讀到印順法師的許多旁徵博引

以佛法隊有情眾生人道關懷角度 重新解釋

才恍然大悟 許多被後人曲解的偉大思考

都脫離了原來的人文關懷 「人者 ,仁也」畢竟是最根本的

人世間苦難的參與 和人性寬容( humanity) 它與真理絕不是對立的


水 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言有與無
2009/04/16 10:00

謝謝您的詳細解析,水羚受教了。

這麼說來龍樹菩薩對「中論」而言,雖以「空」來除一切偏執,但祂亦是肯定世俗諦?因為所謂「空」可以用兩面如是觀,如果契入「空性」時,可以用「空」來否定一切,亦能用「空」來肯定一切。「一切實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因為「中論」是藉由相對法來進行思辨,以此來破迷啟悟。我個人倒認為佛法真的博大精深,真是世間少有。無論《阿含經》中所云之涅槃無為所展現的般若空性,如果人人都能來研究,自可得無上智慧呢。

祝您 法安

        水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09-04-17 01:42 回覆:

所以鐵手銬是束縛 金手銬也是束縛 ... 緣起的真理要不斷觀察...

其實"空"是《般若經》(50 B.C.E.) 的觀念

並非龍樹《中道》(100 A.D.) 最先所主張:

佛滅度後200年(300 B.C.E.) 部派佛教時期 分裂為

"上座部": 《阿毗達磨 》保持原始風貌 強調"三世緣起有"(由"諸行無常"法印 專注因緣考察"諸法無我"印 之"人空")

"大眾部": 大乘佛法思想初現 《般若經》強調"空" (由"涅槃寂靜"法印 走向"法空"或「空」一法印)

西元第一世紀出現的龍樹菩薩 他偉大之處 就是以中道(緣起)

上溯阿含原意 以"緣起" 貫通幾百年間「空」「有」的矛盾:

提出 "世俗假名有"與"勝義畢竟空" 的無礙 而不著其一

所以《中論》裡最核心的名句 就是:

「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然後 明空而不著空 並不就此停住 願意大作夢中佛事

就是龍樹主張發揚的 菩薩道的"廣行"偉大之處了:

「諸法性常空,心亦不著空;如是法能忍,是佛道初相。」

(龍樹 大智度論 卷15)

所以說龍數是八宗共祖 可說是 暢佛本懷 大乘佛法之父了!

佛在世時 應機的聲聞弟子 以自身解脫為主的居多

願意學佛陀《本生談》裡 累生累世 行菩薩道的

畢竟是少數偉大的聲聞大弟子們 ...


水 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一亦不異
2009/04/15 17:55

這亦可說是一種邏輯思考吧?

非實非非實,無我無非我,非有非無邊,非常非無常。

世人因顛倒依著有、無二邊(dvayanta),唯有不取二邊,才能得正見。而這就是佛陀所說的領會一切之有無生滅皆是一種「緣起」。

               水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09-04-16 01:42 回覆:

謝謝分享 我想是的... 再加一點

"邊"→"不邊"→見"中"  的過程描述:

原始《阿含經》說: 「先得法住智 後得涅盤智」

就是要先"如實觀"現實生活 緣起現象下手 ;

如果一下手直接去"勝義觀"作意"涅盤" 只管打坐

很可能盲修瞎練 最後還是掉在"覺受"識裡 (執著於見光聞香等境界);

即所謂要「依(緣起)智不依識(習慣)」 下面也是我很喜歡的

龍樹《中論.觀四諦品》第8~10頌謂: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

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

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世俗諦就是如實觀: 由觀「生」「滅」相依緣起相 (兩邊)

到了解背景「不生不滅」第一義實際(涅盤)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09-04-16 03:10 回覆:

以下是"不一亦不異"的止觀公式套法:

先見到靜態的 "一、異" →  智見動態緣起的"不一、不異" →

終於見到 "中" 道 背景實為靜態的寂滅的涅槃相:

例如: 18歲的我 與 現在的我 並不是同一個人

(從細胞變化微觀 經驗學習上看 等等) → 不一

但是沒有 18 歲那個我也不能演化到現在這個我 → 不異

所以一切只是"如幻"緣起時空推移 不久住須臾的"暫態"

宛然有 而 畢竟空 ... 無有一法可執 可取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