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身心脫落見真實 從真出俗迴娑婆
2008/11/23 14:07:32瀏覽1733|回應4|推薦40

   

語言盡竟  心行亦訖 

不生不滅  法如涅槃

 

說諸行處  名世界法 

說不行處  名第一義                            

                  ─《大智度論》 卷一 緣起論

 

堅定的看法或信仰對真理而言,是更甚於謊言的危險敵人 

Convictions are more dangerous enemies of truth than lies.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 
 

 

身心脫落見真實 從真出俗迴娑婆

 

見法 開悟 解脫 

最近與朋友討論有關「解脫」的方法論,有些有趣的的看法,學到兩個新字: Perspectivism Epiphany,值得一提;這位朋友以前是台大外文系的,來美仍以主修英美文學為主,所以英文程度當然在我們這一夥工程師之上,可以學習。

一般對身心憂苦的超越;或稱為停止下一世另一種”存在”的「解脫」(當然,如果不相信輪迴,也可以是指當下身心親驗的「不待時(=當下)解脫」),是由於先藉概念上認識現象界的「緣起而無自性」,然後到最後一個階段,過渡到親見身心時刻,只不過是生滅不停的相續現象,沒有主體(見法),就是俗稱「開悟」的心理境界:真心接納苦迫現實,不再苦上加苦。

「開悟」乍聽起來很玄奧,又很戲劇化,常見於一些禪宗公案,但根據《阿含》古典,如果沒有見到自己身心,生滅不止的知識與直接事實經驗,都可能只是沒有生命力量的閒話戲論。

一般對「開悟」(Enlightenment) 的通俗解釋是 : 「能澈見物理與精神世界的(生、住、滅不止息的)實相 」(Perceiving the true nature of reality);它不是一種幻覺,而是一種認識能力、人生態度的積極而根本改變 (「不止息」─「行」、業力的問題,容另文再述)

現代人較之2500年前佛陀說《緣起法》的時代,其實有更好的現代知識背景解釋,譬如有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解釋時間、空間的相對定義性 [5] 以反映「時間、空間無絕對、獨立、常存自性」而只是生滅相續這件事實,所以我一向以為現代的理解角度,或解釋公式,應該是:

(身心憂苦)解脫  =  相對論[1] 認知  +  開悟

(換成《般若經》的說法就是 「聞慧、思慧」+「修慧」) 但是「緣起無自性」是一般通則,「時間」「空間」相對無自性,只是一個特例;即《相對論》只解釋一部分現象,其他非時空的部分的「無絕對、獨立、常存自性」,則需要進一步的認識理解方式。本文可算是對 [5] 的進一步補充,下面是我加入這兩個新字彙的新公式:

解脫  =  (時空)相對論  +  透視論[2]   +  精神上的突然頓悟[3]

( Liberated  =  Relativity + Perspectivism + Epiphany  )

非長非短 假說長短

關於「緣起而本無自性,唯是假名」,若以「長」、「短」這現象為例(其他相對現象可類推;強─弱、美─醜,貧─富 等等),中國的《三論宗》的初章「中」「假」說到 [6]

無長可長,無短可短。

無長可長,由短故長;

無短可短,由長故短。

由短故長,長不自長;

由長故短,短不自短。 

不自長故非長,不自短故非短。非長非短,假說長短。

基本上,這就是尼采的「透視論」(Perspectivism) 看法;這種認識論在這一方面與佛陀的教誨一致;透視論不以為有「絕對客觀的」「形而上,獨立長存不變的真理」(objective metaphysical facts; a thing in itself ),只有當時的背景主觀(個人、群體、文化)解說當時的「假名」方便的「真理」,所謂「空亦復空」,本體上,完全無一物可立。

譬如,我們看到一張一元鈔票,和一張千元大鈔,得失之間,感覺是不一樣的:千元大鈔就撿一撿,一元鈔票, , 就算了吧開國產車的看到開 BMW 就覺得矮一截;但對於山頂洞人(需要食物),或未來的生化合成人(需要電池或充電),可能意義不大。這背後有一種「平等」的意義,一種超越的由世俗價值「解脫」的「安寧與平靜」。

但是,順序要清楚,不然,這心境凡聖解脫與否,天差地別:

1.    看不出長短好壞不同

2.    看出長短好壞

3.    主觀覺得長()好 決定努力得到,或放棄爭取長() 

如果是層次1.,那是沒有什麼解脫可言的,只是一種無明晦暗、昏沉無知的心理狀態,人還是要學精明一點到2.的層次,而人在世間,在3.的層次,或有不得不爭(放棄)的理由,解脫不解脫的差別,不在行為本身,而是在於是不是看到這種超越的「平等性」:過程中,結果裡,是不是真有因這平等無自性的理解,而不抱期待式的「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在這假名世間,

 有些事不爭,就硬是沒有的,

 有些事卻又是怎麼爭也爭不來的。

像這透視主義認識論以為的:沒有一個絕對的真理,但確有一個可主觀操控的當下平等無自性理解的心理狀態。這或是尼采有唯心傾向「超人意志說」的原因吧。

獲得直接經驗

「開悟」一般都用Enlightenment 這個字,這種開悟可能是智能,知識上的,比較像「聞所成慧」、「思所成慧」,真正最後的「修所成慧」和「實相慧」,根據古典「八正道」的正精進、正念、正定,應是與「定」心「專注」相應,經過長期用功保持正念於觀察每一刻緣起生滅的無絲毫自性,當動量足夠以後,就自然由量變而質變;身心突然獲得直接經驗。這樣的過程,的確是 Epiphany 這個字的意義,用它代替Enlightenment 應該比較精確。

心解脫 慧解脫 [4]

以下引一段印順法師的解說:

佛法說有二種解脫:一、心解脫,二、慧解脫。 

如畫師畫了一幅美女或一幅羅剎,因為人的認識起了錯誤,以為是真的美女或羅剎,於是生起貪愛或者恐佈,甚至在睡夢中也會出現在面前。事實上,那裡有真的美女或羅剎呢!這種貪愛與恐怖等,只要正確的認識他──這不過假的形像,並沒有一點真實性;能這樣的看透他,就不會被畫師筆下的美女與羅剎所迷惑了。

我們的生死繫縛不自在,依無明為本的認識錯誤,起染愛為主的貪瞋等煩惱,憂愁等苦痛。如能以智慧勘破無明妄執,便能染著不起,而無憂無怖,離無明,名為慧解脫,是理智的。

離愛,名 解脫,是情意的。

這二方面都得到離繫解脫,才是真解脫。 

所以必須定慧齊修。但外道的修習禪定,也有修得極深的,對五欲等境界,名位等得失,都能不起貪等煩惱。不知真實的,以為他是斷煩惱了,何等自在呀!其實這不是根本解決,如石壓草一樣,定力一旦消失了,煩惱依舊還生。

有的著重真慧,依少些未到定力,能斷煩惱,了生死,這稱為慧解脫。這樣的解脫,從了生死說,是徹底的;但在現實身心中,還不算圓滿。所以定慧均修,得「俱解脫」,才契合解脫的理想。 

專約慧證的解脫說,人類對於事事物物,處處起執著,處處是障礙,不得自在。要破除執障而實現解脫,在修持的過程上,略可分為三階。

1. 真理無礙

 於千差萬別的事相,先求通達(外而世界,內而身心)一切法的絕對真如──法法本性空,法法常寂滅。真如是絕對平等而無差別的,可是我們(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一直在無明的蒙蔽中,於一一境界,取執為一一的實性。由此,我見我所見,有見無見,常見斷見,無邊的葛藤絡索,觸處繫著。如能從幻相而悟入平等無差別的法性,即能從執障中透出,而入於脫落身心世界的境地。古人說:「見滅得道」,「見空成聖」,「入不二門」,大旨相同。如不能透此一門,一切談玄說妙,說心說性,都不相干。

2. 人事無礙

 雖然要悟入空性無差別(或稱法界無差別),而不能偏此空寂,偏了就被呵為「偏真」,「沈空滯寂」,「墮無為坑」。原來,理不礙事,真不壞俗,世界依舊是世界,人類還是人類。對自然,社會,身心,雖於理不迷,而事上還須要陶冶。這要以體悟的境地,從真出俗,不忘不失,在苦樂,得失,毀譽,以及病死的境界中去陶練。換言之,不僅是定心的理境,而要體驗到現實的生活中。

3. 理事無礙

 功行純熟,達到動靜一如,事理無礙。醒時、睡時、入定、出定,都無分別,這才是世法與出世法的互融無礙,才能於一切境中得大自在。關於悟入而心得解脫,本有相似的與真實的,淺深種種,不過從理而事,到達事理一致的程序,可作為一般的共同軌轍。 

[參考資料]

[1] 相對論 (Theory of Relativity, or Relativity)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B%B8%E5%AF%B9%E8%AE%BA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ory_of_relativity

[2] 透視主義 (Perspectivism)

http://en.wikipedia.org/wiki/Perspectivalism 

http://translate.google.com.tw/translate?hl=zh-TW&sl=zh-CN&u=http://www.zgyspp.com/Article/Print.asp%3FArticleID%3D10024&sa=X&oi=translate&resnum=9&ct=result&prev=/search%3Fq%3Dperspectivism%2B%25E9%2580%258F%25E8%25A6%2596%25E8%25AB%2596%26hl%3Dzh-TW%26sa%3DG

[3] (精神上的) 頓悟 (Epiphany) 

http://en.wikipedia.org/wiki/Epiphany_(feeling)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SDWX200712053.htm

[4] 心解脫 慧解脫 ( 《學佛三要》印順法師 pp.195)

http://www.fzrj.com/bookbig5/19/yinshun19-10.html

[5] 法空的數學證明

http://blog.udn.com/emptytraveler/448673

[6]  《中觀論頌講記》印順法師 pp.63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12/yinshun12-06.html

 

 

 

 

 

 

 

 

 [參考資料]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mptytraveler&aid=2409980

 回應文章

水 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徹見真性
2008/11/24 09:21

論法透徹

徹見真性

自達聖境

祝您   覺照真性

進入標準尺寸的圖片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08-11-25 07:02 回覆:
大家共勉 做一個有覺照的人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透視論
2008/11/24 06:24
透視論  , 我喜歡這個解釋 , 比較易懂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08-11-25 07:00 回覆:

透視主義 也賦予現在流行的 "後現代主義" 一個理論的背景

可以重新解釋所有主流的價值

並對不同價值的個體 當時時空 有一種寬容與理解


恰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細讀此文
2008/11/24 06:01

仍然一知半解

是我缺乏慧根 ?

或是需要時間 ?

謝謝你前來回應關懷

這不是對錯

是必然 必修的人生課題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08-11-24 06:17 回覆:

不是慧根的問題 :) 不用在意 "一知半解"

每個人對生命的切入角度不同 體會不同

我以探求心理概念的限制突破為樂 但旁人或覺生疏

(您可以賜教指出該文哪一部分 我寫的不清楚 我可以再做一點發揮)

是的 只是過程 哪有"對錯"

我指的"對錯" 是指"醫療決定"的部分

做義工時 常見一些臨終家屬 後來自責 沒有做對決定 而背負良心包袱 ...

其實是不必要的 (但要當事人自己跨出這一步 旁人祇能提醒而已)


悅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I guess
2008/11/23 16:31
記得初一國文老師在黑板上寫過 (也是他最愛說的一句話):一切有為者﹐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

能看透﹐想通﹐作到這一點﹐應該就離解脫﹐開悟不遠了吧?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08-11-24 05:27 回覆:

「如幻」就是「無自性」雖是了解真實

又有能從真出俗的熱腸 就可說是解脫 不即不離的 快樂開悟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