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9/14 20:10:56瀏覽875|回應13|推薦106 | |
近半個世紀種稻的方式有了巨大的改革,從育苗、整地、插秧、施肥、用藥、收割、曬穀、碾米,整個過程由機械化取代了大部分的人工作業,連夏季收割時坐在割稻機裡都能吹著冷氣,務農變成輕鬆,效率也高出許多。但同樣的道理,支付完這些工資後獲利部分就更為有限,根本不足以養家糊口,所以年輕人只好往都市發展,這也是農村人口老化,傳承斷層的原因。新趨勢的小地主大佃農,藉由大面積的耕種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收益,希望吸引年輕人返鄉。 早期用水牛犁田、整地,牛,被視為得力的好幫手,因此很多農人堅持不吃牛肉僅出於愛屋及烏的慈悲,這正是農人樸實的個性,單純流露出一份真摯感恩的心。插秧、除草、補秧等,都是十分耗工耗時的活,通常同村人會一起相約輪流完成這些流程。農忙高峰期的收割、曬榖和碾米,必須出動所有人力進行,許多老農婦多有庭院曬榖的經驗,不畏酷暑,全身裝備,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翻動稻穀,直到曬乾為止;尤其最怕突來的西北雨,收攏稻穀和加蓋塑膠布的場景就像救火一樣迅速。正是這種親力親為讓人對土地、米糧格外有感情。那時樸實的鄉下人很樂意把原本就不多的物資與人分享,相對一些都市人追逐流行、重視美食和享受,反而把可以用的物資和食物任意拋棄。可以反問自己是否無形中也任意拋棄糧食?在時代巨輪轉動下的我們已成為改變的那群人,勤儉惜食竟快要成為歷史名詞了。 民國五、六十年代的台灣在農忙缺人手時,「國軍助割」通力合作和溫暖的畫面,是祥和社會的真實寫照,是濃厚的軍民一家親。我們可以看見古人「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體恤,珍惜食物的心油然升起;更有「手把青秧插滿田,退步原來是向前」的人生智慧。有歌詠「稻香秫熟暮秋天,阡陌縱橫萬畝連。」「 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的美麗詩句。而今大規模的機械化取代人力,人跟土地的連結將慢慢淡去,也淡去人情的溫暖和珍貴的善意人性。 傍晚時分,鑲上金邊的雲朵絢爛得讓人陶醉,翠綠色的稻浪在秋風吹拂下一波波湧動有如一幅圖畫;但每隔一段時間總有陣陣刺鼻的農藥味,一年兩期共八次的噴灑農藥,使用次數從早年的一期一次到目前的四次。長期使用化肥和化學農藥下的土壤除了造成保水力及保肥力降低、土壤微生物減少外,也導致藉由微生物所建立的生態系統失衡;殘留的化學肥料更會造成環境汙染,剝奪土壤原本的能量,使土壤逐漸轉為貧瘠;稻米則營養不完整,流失該有的維他命、鐵、鈣等營養素。我們若再不珍惜老天的賞賜,直到有一天土地種植困難時,出現的就是人類的糧食危機了,民以食為天,水稻的未來被蒙上陰影,這樣的心事又有誰人知曉? 富饒的土地、健康的身體是你我所願,支持有機的耕種需要消費者一起努力,早年收入不豐的我們對飲食的消費比是每月薪資的40%,如今已降到目前的17%,挪一些費用在有機的糧食上就是對健康的投資,不妨試試每週一次或每月一次開始購買有機蔬菜、稻米,這是對農人的肯定,也是行動愛地球的具體表現。 ▼早期的水牛耕田整地/人工除草 ▼收割/人工打穀 ▼現代化的插秧機/收割機 ▼田間覓食的白鷺鷥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