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黑太陽:談談策蘭(片段)
2009/05/30 23:18:53瀏覽1102|回應2|推薦35

除了書,沒有爆炸」。馬拉美( Stephane Mallarm é )如是說。「除了語言,其他都已經爆炸」。或許,策蘭( Paul Celan )會這麼回應。詩歌語言一度抵禦外在世界的破壞與威脅,其審美主義一廂情願的理想就是:即使世界失卻了芳香,仍然可以在詩歌的國度裡頭失而復得。歌德的「美陶醉地維持自己 (Die Sch öne bleibt sich selber selig ) 」可以概括從希臘奧林匹亞諸神到世紀末的唯美主義。他們堅信美的國度是存在的,不管透過甚麼方式,我們突然闖進阿波羅的目光,在片刻中與他的眼神取得一致的焦點,美就被看到了,而我們自己也被收進去美的目光,彷彿我們自己的靈魂狀態也是被美所照亮。我們手握橄欖枝,從繆司那裡得到神啟,陶醉地俯瞰自己內在目眩神馳的深淵,祭拜自己的靈感。這就是抒情詩人的姿態:崇拜神秘兮兮的黑暗泉源,我們就可以懷了太陽,把太陽一胎一胎生了出來,把萬物照亮成為美的。

(之前台灣介紹策蘭唯一的書就是李魁賢先生的<德國文學散論>,1973年出版。裡面只有一小篇幅提到策蘭,不過也算是台灣對策蘭的第一扇窗。本書還收錄一篇J.P.Wallmann對策蘭的介紹,可惜沒有註明出處。至於各大學德文系的學報有無更進一步的引介評析,待查)

即使有戰爭和法西斯,美麗的太陽繆司還是不曾離開,只是變換上不同裝扮。浪漫主義以來最大的繆司:革命,為詩歌準備了偉大的神話,從拜倫海涅,貫串到超現實主義以及聶魯達。可是策蘭面對的卻完全不同:「如何繼續下去?」大屠殺, Holocaust ,完全的焚燒,燔祭,其實這個字還是有隱含為某個更高目的而犧牲。因此 Auschwitz (本來是由 37 個營地合稱的集中營,後來泛指集中營的代稱)之後的思考更傾向用一個希伯來文: Shoah— 大劫難。策蘭沒有用過這個詞,可是他的詩歌出發點是一種災難書寫。人類命運被暴力地打斷,全部沒有了意義和方向而漂浮在失重狀態,包括美與詩歌。大劫難之後,如果痛是唯一的重力,那麼詩歌會變成甚麼樣子?大劫難之後,我們還是可以看,因為太陽還在,因為我們眼睛還睜開。但是我們忘了,或不想去面對一個真實:白晝的身份變了,正如同活人的身份變了。其實白晝只不過是替黑夜守夜,正如同倖存者只不過在替亡魂守靈。太陽已死。眼睛已死。只是兩者都還被迫醒著。我們的眼睛成為黑太陽。

被說服成瞎 / 的眼睛。 --< 杜賓根,一月 >

希臘悲劇的挖眼姿態進入了抒情詩。伊底帕司王不願自殺的理由是:無顏面對死去的父母,但又不想與人世間的活人為伍,所以挖眼而自我放逐,既不屬於陽間也不屬於陰間。「一只眼睛都嫌太多」,荷德林 (H ö lderlin) 如是描繪伊底帕司,而熟通荷德林的策蘭對此一定不陌生:悲劇,而且沒有洗滌 (katharsis) 。審美經驗的最普遍象徵,花朵,是我們瞎掉的人所看不見的。或是說,花朵不存在,它只是個語詞:

石頭。

空中的石頭,我跟過它。

你的眼睛,盲如石頭。

我們曾經是

手,

我們曾掏空黑暗,我們找到

那個詞,它攀像夏天:

花。

花 — 一個盲人的詞。

你的眼睛我的眼睛

他們為水

操煩。 ...--< 花 >

於是,花,作為審美主義的普遍寓言,遂跟這個世界是敵對的:「光明放棄之後 / 因信使而明亮 / 作響的白天。 / 開花極樂的消息 / 尖銳再尖銳 / 抵達流血的耳朵」 < 光之迫 > 。這是 Shoah 之後對於「美的顯現」的質疑。眼睛不斷被策蘭呼喚著:「眼睛對世界盲,眼睛在死亡的隙縫裡,眼睛眼睛」 < 雪床 > 。在策蘭的詩歌中,相似性的事物彼此指涉,像眼睛和杏仁是可以互換的代碼,杏仁眼睛(Mandelauge):

把心臟餵給無花果,

裡頭的時間想起

死者的杏仁眼睛。 --< 懷念 >

而這種基於相似原則的隱喻又可以從自然物締連到更深廣的文化沈澱物,而牽引出更多的意義: mandorla(<==點入可以聽策蘭的朗誦) ,歐洲聖像頭上的杏仁光環。光圈與眼神都屬於靈光 (aura) :神聖與美感的飽滿豐富。然而在這個神聖者退卻的遺棄世界,光環只是徒留空洞假象。於是我們再來閱讀格友黑月為我們重新翻譯的 < 數杏仁 > (再次感謝黑月精準的翻譯),就更能迫近策蘭的「去靈光」的詩學:

數杏仁 Zähle die Mandeln
數, zähle,
曾經苦澀的 was bitter war
卻讓你保持清醒, und dich wachhielt,
把我數進去: zähl mich dazu:
我曾尋找你的眼, Ich suchte dein Aug,
當你張開它時 als du's aufschlugst
卻無人望向你, und niemand dich ansah,
我紡織那條 ich spann jenen
秘密的線, heimlichen Faden,
線上有一滴露珠, an dem der Tau,
是你所想的, den du dachtest,
露珠滑入了壺裏, hinunterglitt zu den Krügen,
壺被一句 die ein Spruch,
尋不著人心的話 der zu niemandes Herz fand,
守護著。 behütet.
彼處你終於完全踏入 Dort erst tratest du ganz
屬於你的 in den Namen,
名字, der dein ist
你自信地走進你自己, schrittest du sicheren Fußes zu dir,
敲打起錘子 schwangen die Hämmer frei
在你沉默的 im Glockenstuhl deines
鐘架裏, Schweigens,
把那被傾聽的撞擊向你, stieß das Erlauschte zu dir,
死亡也用臂膀擁抱 legte das Tote den Arm auch um
你, dich,
然後你們三人走過 und ihr ginget selbdritt durch den
黑夜。 Abend.
讓我苦澀。 Mache mich bitter.
把我數進杏仁裏。 Zähle mich zu den Mandeln.

眼睛睜開卻沒有得到回饋的眼神灌注回來,美感的滿足被剝落了,當仍然要保持苦澀的清醒,為了要儆醒守夜、守靈。守護死者的姿態透過「紡織露水壺冠話語」這種具體到抽象的運動來展開,這就是策蘭早期風格中脆弱的抒情主體。

(附記:這只是我對於策蘭的漫談隨筆,算不上任何形式的詩歌評論。幾年前,因為小班(Walter Benjamin)的關係,讀了一些歐洲排猶主義的相關探討。由於猶太人遭迫害的事實,讓我一開始就「政治正確」地站在猶太民族的立場。而我閱讀對象除了小班等人以及法國哲學界,其他像是 Karl L ö withHannah Arendt ,都是海德格最優秀的猶太學生。他們的批判都很深刻、很細微,比方說可以分析華格納音樂中的反猶因素,也可以追溯德國對於法國新古典主義的抗拒,而在模仿古希臘的經驗中如何形塑雅立安神話。然而,這種純知識上以及純對歷史過往悲劇的好奇,跟我的生命未必產生關係。讀讀書,看看 < 辛德勒名單 > ,使我對猶太人「以表同情」。可是這種「同情」好像沒有任何意義,甚至有點偽善。我生命經驗可說是和「猶太經驗」毫不相干的。後來我反省一下,其實也未必沒有。十幾年來, < 舊約 > 中神的形象讓我很不安,很不能接受。甚至,在早些年前,可說是被這個神壓迫得喘不過氣來。這種切身體會讓我回過頭來對排猶主義的立論或是意識型態更感興趣。如果我人在台灣說了這麼一句話:「 < 舊約 > 的神只是猶太人不成熟的集體心靈所投射出來的鏡像」,那麼會引起甚麼反應呢?把這句話放在容格心理學、女性主義神學、印度 < 奧義書 > 靈性傳統、 New Age 等等的脈落來看,那可安全得很,頂多跟基督教徒翻翻臉,但更有可能換來一些新時代的或是佛教徒朋友。可是如果這句話擺在二戰前後的歐洲,那可能會被抽離原來脈絡,斷章取義,而在戰後遭致嚴重的批判。可是,這個主張卻有幾分道理,至少我是這麼認真看待的。也就是說,納粹屠殺猶太人是個必須譴責的罪行,但不表示猶太宗教及其民族是沒有問題的。我個人認為,即使猶太宗教有其值得肯定的一面,但猶太人的精神結構以及對神聖層次的領受方式是很有問題的。而這種基本生存結構為後來的西方帶來莫大的焦慮和陰影,連基督教也深深地和這陰影糾結在一起。很多問題太複雜太困難,我是不可能懂的。只是我對於自己的疑惑始終保持自覺而起。

附帶一提,納粹上台後,曾經發起 100 個科學家連署圍剿愛因斯坦,指出其相對論乃是錯誤的「猶太物理學」。據說愛因斯坦聽到的反應是:「如果我的理論是錯誤的,那麼只消一個物理學家來證明就夠了」。有次我跟學長聊到此事,我說搞不好那 100 個物理學家的駁斥當中,其理由會比當代女性主義攻擊「男性科學」、「男性知識論」還有說服力。學長也說:「很有可能喔!」當然,我還沒有找出那份「科學檄文」,所以詳細內情不知(如果有格友幫我留意,那是最好不過了)。但我們可以純粹做個假設,如果那些科學家用同時代量子力學的成果來反駁愛因斯坦,那恐怕很多批判是站得住腳的。當然啦,不管怎麼說,「猶太」兩個字是一定要拿掉的,我相信在純物理學的領域,不可能扣上任何民族性、文化性的帽子。)

引用文章數杏仁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iotima&aid=2996916

 回應文章

blackmoon(永恆的懷念,空行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聽見斧頭開了花
2009/05/31 22:25
昨天寫第一篇回應時,還特別禁止自己閉嘴,今天又回來反覆讀你這篇文章時,終於還是忍不住手癢,把你照片中的那首[我聽見斧頭開花]的中譯文稍微修改一下:

我聽見斧頭開了花,ICH HÖRE, DIE AXT HAT GEBLÜHT, (*1)
我聽見,那個地方是叫不出名字的, ich höre , der Ort ist nicht nennbar,(*2&*3)

我聽見,那塊瞧著他的麵包, ich höre ,das Brot, das ihn ansieht, (*4)
療治被吊死的人,        heilt den Erhängten, (*5&*6)
那塊麵包,女人曾為他烤的,     das Brot, das ihm die Frau buk,(*7&*8)

我聽見,他們稱生命為         ich höre , sie nennen das Leben
唯一的避難。                    die einzige Zuflucht.
*************************
(*1) HAT GEBLÜHT 不是現在式。
(*2&*3) 不應翻成[我聽說],ich höre 是我聽見,甚至是正在聽見。
             叫不出名字的與不能命名的意思不完全一樣。
(*4) das Brot 是一塊特定的麵包, 不是某一塊麵包。
(*5&*6)  heilt 是現在式,不應翻成[治療了]。
[吊死鬼]是一個很糟糕的翻譯,策蘭可要從地下爬出來抗議了。
(*7&*8) die Frau是女人,不一定是妻子。
buk是烤的過去式。
*************************
來自遙遠黑月的問候
翔任(diotima) 於 2009-06-01 21:27 回覆:
就是在等黑月來翻譯哩~黑月的譯本,應該要為人多多傳閱的。的確,印歐語言時態對意義的管轄是很重要且細膩的,這也造成中文翻譯上的困難。我很喜歡策蘭詩歌中出現的麵包,正如同我喜歡顧城詩裡頭的麵包:「太陽烘著地球,像烤一塊麵包」<生命幻想曲>。法國思想家Blanchot引了一句猶太格言:Greatest is hunger,作為災難書寫的參照。生命,或許在這裡也是麵包,是唯一的避難所。而這是「我聽來的」。最親密的生命真相,卻是用最離異的口吻說出。這就是我迷讓策蘭的地方。

blackmoon(永恆的懷念,空行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猶太人的名字
2009/05/31 05:27
1]策蘭的詩裏經常出現"名字"這個詞,我想,這跟猶太人被關在集中營時失
去了姓名,只被冠以刺青在手臂上的號碼有關,另外,為了避免被查出猶太
身分,很多人改名換姓才得以逃到國外,[數杏仁]裏有一句:"彼處你終於完
全踏入屬於你的名字",我想就是這個由來。
2]猶太教、天主教、回教可以說是三兄弟争相當老大,這是純粹的歐洲經驗,
亞洲人一般感受不到他們這種糾纏不清的愛恨,我們只能用理性來理解這個
歷史淵源。事實上今天的猶太教、天主教、回教都同樣面臨食古不化的問題,
也因此你說的反納粹並不表示完全贊同猶太文化,是可以理解的,以我個人
為例,我雖然吃素,但是不表示我對肉食者起反感,對我來說,這是個人的
決定,但是,我不喜歡猶太人宰動物用讓動物活生生滴盡血液的方式,在奧
地利有一定的保護動物政策,政策裏包括殺宰動物必須用人道的方式,但是
猶太人為了遵守猶太教義採取的不人道的宰殺動物方式,卻無人敢做批評......。

所以我總是說,如果你談宗教,我就只好閉嘴,因為這三個老宗教之間的關係
真是太敏感太火爆了。

來自遙遠黑月的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