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14 21:02:15瀏覽1321|回應7|推薦64 | |
如果有一天我錢夠多,近代文人的全集中,我一定先買一套「北岳文藝出版社」 2002 年出版的沈從文全集來鎮鼎書房(總共是 32 巨冊精裝,所以也要等到我房間夠大才行)。原因無他,正因為全集的第 28 到 32 冊,編為「物質文化史」,裡面有大量精美的圖片,這是其他文人全集所難以比擬的。第 32 冊正是皇皇大作 «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 。幾年前,就有友人提醒我沈從文在這部專著裡頭所展現的研究法堪稱新典範,可惜還沒受到足夠重視。我當時聽不懂這話,現在把這五冊翻了一下,矇懂之中稍微摸到邊了。我不禁喟嘆,若非我有正事在身,我很想找幾個同好組成「沈從文物質文明研究讀書會」,一邊按照他所開的書目以及羅列的資料按圖索驥耙梳一遍,一方面細讀他的行文敘述與解說,兩相對照,好好體會他的觀點、方法學、以及問題意識。眼下我只能把這個心願放在多年以後了。 (身為苗族的沈從文,當然不會錯過自己的工藝文化。我不禁想到他在自傳中提到自己身體瘦弱,有鑑於此,他爸爸請了一個壯實高大的苗族婦人照料弟弟,結果弟弟大概吃了補方,也壯大異常) 我認為近代作家中有幾個以「新文藝」起家,後來「轉型」成為學者並且卓然有成的並不多,聞一多、陳夢家、沈從文便是。三個人都是命途乖違。聞一多早給國民黨特務暗殺了。陳夢家文革期間不堪紅衛兵折磨,服安眠藥被急救後又自縊身亡,足見死意甚堅(董橋有專文紀念)。沈從文算是辛苦熬過來了。 1949 年他被郭沫若點名批判為「桃紅作家」,自此飽受鬥爭,煤油也喝了,喉嚨也割了,就是沒死。如果當時他活不了,我們就看不到他後來令人驚呼連連的研究了。他自 1949 年起進入中國歷史博物館工作,這是人生的轉捩點。照他自己的說法,「我名分上屬於陳列組,事實上任何一組有事用得著我時,我都樂意去做」。沈從文開始幾乎憑一己之力整理文物並大量撰稿。於是我們看到這些龐大的文物和古書堆,如何在沈從文的腦袋中逐漸交織為經緯,慢慢被拼湊重構為一個歷史圖像,再從圖像中跳出一個立體的、活生生的古代生活世界。 我們都知道傳統名物訓詁之學通常掛在「小學」的名目底下。先秦經典,尤其是 « 詩經 » 、三 « 禮 » ,諸多涉及到古代人的食衣住行而為後世人所不解,名物制度的考證便成為基礎工作,而且有圖示的更佳,像宋代的 « 三禮圖 » 和清代張惠言的 « 儀禮圖 » 。沈從文把整個文物研究(或他稱為「實物學」)的格局拉高了,那是對整個古代物質文明的重新審視。全集 28 至 31 冊涵蓋的內容如下:中國玉工藝研究、陶瓷史、漆器工藝、獅子紋樣、銅鏡史、扇子研究、絲綢圖案、織繡染、熊經、 « 紅樓夢 » 衣服、龍鳳藝術、馬的藝術和裝備等等。在這些大綱領底下,還有許多小條目,包括史料的草目、研究題目以及方法學的反省。他總是先鉅細靡遺展開任何可能的文物和史料,然後敏銳地提出關鍵問題。茲舉個小例,比方他在 < 織金錦問題報告提綱 > 中,是這麼問的:「 1. 從正統藏經經面所見到的千種明代綢鍛,特別是數百種加金綢鍛,內容是甚麼,有多少種類,在絲織物史上的價值何在,它的來源如何? 2. 結合文獻,這些絲織物給我們甚麼啟發教育? 3. 在美術上的特徵是甚麼? 4. 和歷史關連,它能說明些甚麼問題?並引起些甚麼問題? ... 」(下圖就是明代織金錦) 當然,當時投入物質文明研究自有其時代的意識型態綱領,也就是歷史唯物論的史觀。這對沈從文來說不啻是一種因緣造就。我個人認為,中國的「社會史論戰」今天評價起來並無太大的建樹,因為太受限於唯物史觀的框架。相較之下,當時為了提供給史學辯論的基礎研究卻獲得了紮實的成果。不涉入高調的理論虛造,而在最前線摸索、思索文物的沈從文,便是極佳的例子。沈從文所還原的可以是一部手工勞動的詩歌,帶領我們穿越歷史屏障,親見各種工藝技術與式法,乃至背後整個歷代的手工業坊與國家制度、經貿交通的重重關連。以前史書中我們會避之唯恐不及的食貨志、輿服志,頓時活出生命給我們看。 (這是顧愷之的<洛神賦圖>,據沈從文的考察,其中的扇子形式上遡不過齊梁,而把此畫定在隋唐間) 我異想天開地以為,中文系、歷史系和藝術史研究所都應該要開「沈從文物質文化研究」這門學分,把他的治學方法與過程好好揣摩一遍,這將是一輩子很大的助益。另外,這種學分可以鼓勵拍古裝劇作的人員來參與。沈從文本人就針對一些歷史劇演出,開出了參考文獻與文物,包括文成公主、武則天、曹操等。當然啦,我們可以不用那麼正襟危坐,而用一種輕鬆的態度來欣賞他的種種報告,這保證也是一種快樂的經驗。隨手一翻我們便獲得知識上的享樂,即使失去前後脈絡,也會隨處有收穫、有驚喜、有想像。比方說他提到唐代八月五日是玄宗生日,定名「千秋節」,這一天全國都鑄造鏡子,當作禮物送人慶祝長壽。另外,唐帝國要幫楊貴妃一個人養800個織衣女工,這倒也增加不少就業人口。這種趣味的小品知識,在這些文章中俯捨皆是。 這是1964年河北保定出土的西漢「熊經圖」,看起來簡直是Q版的導引圖。不會錯過任何考古挖掘的沈從文,看到了當然腦袋就開始運轉起來,上至«莊子»下至«道藏»的相關文圖立即跳了出來。 如果可以當面拜沈從文為師,那有多好!請他帶我讀書、觀摩文物、逛琉璃廠。可以從他的腦袋、眼睛和整個生命感受,去認識中國的物質文明史。當然,還可以聽他暢談小說。這,可絕對不能錯過。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