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閻羅王與印歐
2016/08/18 23:42:45瀏覽1539|回應0|推薦10

鬼月來談談閻王吧!大多數人恐怕不知道,閻王(或閻羅王)這個角色來自於印歐神話最古老的核心部分。

 

閻王經佛教傳入中國後又不斷被道教和民間宗教改造,其原本的形象早已面目全非,但還保留了兩道線索。其一,閻王掌管陰間,這是無人不知的。其二,閻王有個妹妹,這或許沒那麼多人知道。這對應了原始印歐神話中的閻摩(Yemo)身分:他是第一個會死的人(也就是第一個進入陰間的人),還有他是孿生子、雙生、分身、替身、對偶、幻影。在複雜龐大的印歐民族傳說體系中,學者們還原出一個最初的、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人物與情節要素,這就好比考古學者對蘇美最古城艾利都(Eridu)的不斷挖掘,直直下探十八個時代層之後,終於碰觸到第一座神龕立於其上的土層,那是一片白沙,純粹而乾淨。

 

那個最底層的故事是這樣的。起初,有兄弟二人,一個叫做「人」(Manu,或直接音譯為摩奴),一個叫做「雙生」(Yemo),兩人跟一隻大牛一起在宇宙間流蕩。一天,他倆決定要創造一個可定居的世界,人就把雙生殺來獻祭了,並藉由三位天神(天父、風神、孿生神)的幫助,用雙生的身體創造了日月星辰和山川大地,並創造了人們。接著,天神們把牛隻送給了一個名為「第三」(Trito)的人,不料,那牛被一隻三頭六眼的蛇怪給偷了,第三靠著風神(也是雷神、戰神)之助殺了怪物,奪回牛隻,再把牠獻給人當作牲品。

 

當印歐人流傳著這個極簡單的故事的時候,他們還是一家人,在黑海北岸的草原生活著,那可能是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就如同學者們可以從各南島語族的詞彙推斷出他們在分化之前就已經有了農耕文化,我們也可以從各印歐民族的「牛」、「軛」、「輪」等詞彙拼湊出原始印歐人的生活面貌,可能有點接近今天東非的馬賽人或努爾人那樣過著放牧的生活,並使用牛車往來於市集之間。牲口是最重要的財產,而社會結構有明確的層級分化。

 

我們看到最簡單的三個人物:人/雙生/第三,分別對應了祭司//戰士。先插個話,那個波特萊爾佩服得五體投地的Joseph de Maistre果然慧眼如炬,他說「第一個王是幸運的軍人」(Le premier qui fut roi fut un soldat heureux)那句詩歌諺語是錯的,應該改成「第一為軍人是由王雇來的」(Le premier soldat fut soldé par un roi)(《論主權》),武力總是外於王權而最終被王權買通的,這跟後來的Dumezil的分析一致。這裡的「祭司//戰士」還不是所謂的職能三分,生產者跟勞動者還沒出現,而應該這樣看,摩奴、雙生站在一邊,跟第三對立起來。摩奴是魔法師,掌握了神異力量與符號,而雙生是祭司、立法者,掌管契約、法條跟誓言。值得注意的是,雙生為了跟某者訂下契約,往往需要許下一個諾言,並為此付出代價。

 

閻王這個角色最原本的意義就是死亡是創世的代價,如果沒有死亡,就不會有創造。但另一方面,死亡卻具有幻影跟假象的意味。在印度古奧的《梨俱吠陀》保留了這樣的思想。當太陽神毗婆藪(又名蘇利耶Sūrya)迎娶陀濕多(Tvaṣṭr)的女兒娑羅紐,但這位新娘臨陣化作一匹馬落跑了,用一個跟自己一模一樣的化身代替自己出嫁,生下來的小孩就是閻摩。後來毗婆藪也化作一匹馬找出了新娘本尊,又跟她生下了一對雙胞胎。由於閻摩的媽媽是化身,他就不是不死的了。由於會死,閻摩必須繁衍後代,可是他是一個人啊,所以就使用跟她媽媽很像又不太一樣的能力,自我分化出一個孿生姊妹,名為閻蜜(Yami)。這就是後來幾經變形、覆蓋、改寫而成為閻王有個妹妹一起在陰間掌生死的由來。

 

我們看到了一種二分:一邊是屬於不死的神的生命,另一邊是屬於會死的、需要繁衍的、幻影的、假象的、成雙成對的生命。我想到中國在還沒有閻王觀念以前,那個漢代畫像石的「東王公/西王母」,以及屈原的信仰傳統中的「大司命/少司命」,也都是成雙成對的。但人除了是雙生的,還有一個本質是摩奴:通曉神秘的智慧,無須分裂,並且不死。古老的印歐人是這麼相信的。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iotima&aid=71023122